资源简介 (共26张PPT)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课堂导入扬州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繁华,让人醉生梦死。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但800多年前,年仅22岁的文人姜夔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扬州慢》。“中国的月亮城”1.语言构建与运用:了解姜夔及其作品,把握本词的写作背景。2.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名句从而理解黍离之悲。(重点)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词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表达技巧 (难点)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任务一姜夔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词风清丽典雅。他一生漫游各地,政治上困顿、失意,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他多才多艺,擅长诗词,精通音律,工于书法,精于鉴赏。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知人论世、走近作者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缅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曾经的名城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心生感慨,写下此词,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写作背景扬州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慢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扬州别称: 广陵、维扬、江都、芜城、吴州、 邗(hán) 、南兖(yǎn)州等。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题目解读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序中表明本词情感基调的是哪个字?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小序交待了词作的时间,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写作的缘由,他人的评价。年号纪年+干支纪年扬州的别称悲伤的样子雪止天晴解读小序诵读诗词,理解词意任务二听读感知,把握意象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姜夔扬州慢 姜夔(kuí)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韵脚为 ing/eng: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读起来气脉阻滞,哽咽哀婉,带给人低沉、冷寂的感觉,适合深沉、感伤的情感。诵读感知侧重抒情,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抒发黍离之悲。思考:这首词上下两片有哪些意象,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侧重写景,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景象。上片下片上片——侧重写景解鞍少驻初程:少驻,停留一会儿; 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乔木:残存的古树。 春风十里:这里用以借指扬州。废池:废毁的池台。渐:向,临近。清角:凄清的号角声。扬州自古是著名的都会,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停留一会儿。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后,只留下残存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都厌恶谈论那残酷的战争。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响起,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下片——怀古伤今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杜牧曾快意游赏扬州,料想他再来扬州的话也会感到震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很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的感情。二十四桥依然还在,桥下水波荡漾,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想那桥边红色的芍药花,年年花叶繁荣,可它们又是为谁开放呢 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豆蔻:形容妙龄少女。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红药:芍药,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联想,连缀全词,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赏析手法,体悟情感任务三请分析这首词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词句,找出一二,并进行赏析。可以结合课本注释和相关资料,小组合作讨论,限时5分钟。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xx词一开始就用典,点明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交代了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的缘由。作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2.“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① 运用了典故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表达了对扬州繁华不再的悲怆之情。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xxx①用典(1)用典,化用了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2)杜牧极言扬州之美,而词人进行了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触目之处,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3)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xxx②虚实结合(1)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2)“春风十里”是作者想象中过去的虚景,“荠麦青青”是作者眼前的实景。虚实结合,虚写过去的繁华热闹,实写如今的萧条冷落。(3)表现了战后扬州的荒凉破败,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3.昔日的扬州和词人眼前的扬州有什么区别呢?作 用:“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 华热 闹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名都”(虚写)今 日“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破 败荒 凉关键字相关词句特 点手 法“空城”(实写)昔 日昔盛今衰的感伤4.“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1.明手法)词人将废池、乔木人格化,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2.结合诗句分析)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3.指出作用/情感)①此处以景结情,尾句写桥边的红药还是一年一度,盛开着鲜艳的花朵,这样美丽的景象却无人欣赏。花开依旧,人事已非,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②这里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悲伤感情。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同时运用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5.“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内容总结,体悟悲情任务四昔今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二十四桥玉人吹箫桥边红药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冷月无声桥边红药空城名都对比破败荒凉繁华热闹胡马窥江去后(虚写)(实写)内容总结:昔日:名都、佳处今日:荠麦青青比对黄昏、清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杜郎重到须惊冷月无声虚实结合扬 州(名都)春风十里劫后萧条景象红药为谁生空城黍离之悲:1.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2.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感时伤乱。3.表达家国残破之痛。手法总结:典用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主旨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