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40分)1.(10分)根据拼音和语境写词语。百余年前的中国,备受西方列强的qīn lüè ,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bú jì qí shù 的革命先辈谨记心中的shì yán ,坚持斗争,创造了无数huī huáng 的功绩。新时代,中国精神代代相传。国乒健儿们在奥运会上pèi hé 默契,即使比分落后也绝不shì ruò ,tóng xīn xié lì ,最终成功夺得团体guàn jūn 。2.(3分)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衰 (shuāi cuī)老 挨 (āi ái)近 地 (覆 履)其黄间 (jiān jiàn)隔 眼睑 (jiǎn liǎn) (宏 洪) 伟壮观3.(2分)下列词语中的“直”,与“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直”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横冲直撞 B.理直气壮 C.简直 D.心直口快4.(2分)下面选项中,感彩相同的一项是( )A.兴高采烈 足智多谋 轻蔑 优雅B.臭名远扬 得意忘形 傲慢 懒惰C.呕心沥血 忠心耿耿 勤劳 呆板D.处心积虑 诡计多端 乐观 活泼5.(2分)如果要讲述《猎人海力布》的故事,下面做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可以先讲故事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设置悬念,引起听众的兴趣。B.宝石在故事中不是关键线索,没有必要把宝石的秘密讲清楚。C.在讲故事时,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D.可以设身处地地想象当时的情景,适当丰富故事的细节。6.(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个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兵连祸结,几无宁日。B.清朝末期,外国列强不断来袭,老百姓过着流离失所的苦日子。C.不要看到别人遭殃就哀鸿遍野,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天灾人祸。D.这个村子人人路不拾遗,是个秩序特别好的地方。7.(2分)班里要举行以“珍惜时间”为主题的活动,下列不符合主题的宣传标语是( )A.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B.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C.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8.(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B.《乞巧》表达了少女们乞求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C.地道都建立在庄稼地下面,设计精巧,易守难攻。D.琦君借桂花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9.(2分)小方想尽快地读完一本书,你不建议他选择的阅读方式是( )A.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B.带着问题读C.借助关键词句读 D.集中注意力,不回读10.(3分)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竹子 梅花 蜜蜂 路灯 11.(10分)根据所学知识填空。(1)《将相和》一文主要写了“ ”“渑池会面”“ ”三个小故事,赞扬了蔺相如 的可贵品质。(2)天地悠悠,时间紧迫。毛主席感叹:“一万年太久, ”。(3)愿得此身常报国。陆游临终前交代儿子:“ , 。”龚自珍面对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仰天长啸“ , 。”身处新时代,我们要牢记梁启超先生的嘱托:“ , ,而全在我少年。”二、阅读与鉴赏(37分)12.(10分)《中国民间故事》阅读交流。(1)选择。①白娘子和法海斗法,导致水漫 。A.雷峰塔B.灵隐寺C.金山寺D.白马寺②“每年的这一天,成群的喜鹊在天河边上搭起一座桥”中的“这一天”指 。A.阳历七月七日B.农历九月初九C.农历八月十五D.农历七月初七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故事一般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B.民间故事是中国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C.民间故事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D.民间故事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流传下来的。(2)简答。班级准备开一个“民间故事交流会”,请你给大家分享一个你最喜欢的民间故事,并说清楚喜欢的理由(至少说出两点)。 13.(15分)黑夜里的小灯笼李元胜我还记得第一次看见萤火虫时的情景,那是数年前的一个下午,在某个果园的山坡上,我看见一只艳丽的甲虫,正在草丛中拼命向高处爬,在最高处,它突然弹开鞘翅,甩出了半透明的柔软翅膀,飞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它有着漆黑的甲壳,橙红的背板,细长的触角,就像一个戴着红色头盔的武士。它背后不时扇动的翅膀,使它看起来更像一个神话中的角色。我顾不得身边的东西,像着了迷一样,跟着它跑,凭着直觉追踪着天空中的那一个小点。终于,在它笨重地降落时,我赶到了它的附近。几乎所有甲虫,在结束飞行时,都会重重地下坠一下。这个艳丽的小东西也不例外,它像有点力不从心的样子,栽落到草地上。我得以细细打量它。老实说,它躲在红色盔甲下的灵活地伸来伸去的头、贼亮的眼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晚,我翻阅昆虫的书籍,为它验明正身,原来,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萤火虫,不过,算是萤火虫中比较好看的,叫窗萤。我略感惊异,没想到萤火虫会如此漂亮。因为过去从书上看到的萤火虫都长得比较朴素,一副不起眼的样子。后来,我有很长的时间没有再看到窗萤,在山中的夜晚,我时常看到星星点点的萤光。在风中时上时下,却很难把它们抓到手中,只能猜想它们的样子。有一次郊游,在农家小院,我看到一只小灯笼冉冉上升,又突然下降,最后停在农家的窗台上。我跟过去,看到的是另一种毫不起眼的萤火虫。感觉它的灯笼,比它自己身体的实际大小还要大得多,虽然没有窗萤漂亮,但它的萤光却相当迷人。说到萤光,萤火虫的发光很有意思。每只萤火虫的腹部都有数千个发光细胞,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发光车间,依靠有限的某种物质的氧化作用高效率地产生出萤光。一只萤火虫成虫,能照亮周围的一小块黑暗。成千上万的萤火虫,能把一座夜色里的山峦,装点成水晶一样透明的庞大建筑。这样的奇观,多次被萤火虫爱好者观察到。天,那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1)短文题目中的“小灯笼”指的是 ,这是一种 的写法。(2)短文两次写到近距离观察萤火虫:第一次是在 ,萤火虫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 ;第二次是在 ,萤火虫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 的感情。(3)短文第3自然段中“验明正身”指的是 。A.查阅书籍详细了解萤火虫的种类与特点B.通过书籍查找这只甲虫到底是什么昆虫C.翻阅有关昆虫的书籍阅读了解窗萤的知识D.检验身份以确认是本人而不是冒名顶替的人(4)萤火虫能在夜间发光,是因为 。A.它要照亮前行的路B.它有着橙红的背板C.它的腹部有许多发光细胞D.它的腹下挂着发光的灯笼(5)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奇观”指的是什么?你还曾经见过大自然中哪些“奇观”?请简要描述。14.(12分)随时随意阅读刘丽焊我到法国留学期间,发现火车站、地铁站、公共汽车站等人口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出现了随意书箱。推出书箱的公益组织称,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分享图书,倡导阅读旅行,让更多的民众养成阅读习惯。随意书箱没有使用条款,无须办理任何手续,更无须押金。人们可以随意从书箱里取书阅读,如果等车时读不完,完全可以拿回家阅读,读完后再随意放进一个书箱。随意书箱这一活动设有官方网站,登录网站可以查询哪里有书箱及其具体位置。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从书箱里面把书拿走阅读,也可以把自己读过的书放进去供他人阅读。随意书箱活动实现了真正的共享。其实,书箱也不是法国人的创新,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等国家早就出现了。过去,美国一些城市的公共电话亭里就有书架,市民可以随意在书架上放书或取书阅读。读书人买来图书阅读后,一般有两种处置方法:有收藏价值的,阅读后放到书柜里,供日后闲时继续翻阅;没有收藏价值的,积攒起来当废纸卖的人并不多,因为数量不大,拿到废品收购站也麻烦,所以就随手扔进垃圾桶里完事。如果公共场所有随意书箱,人们就可以把阅读后不想收藏的图书放进去,供其他人阅读,这也不会耽误自己多少时间。图书的价值因人而异,一个人认为某本书对自己没什么阅读价值,但另一个人可能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到书店或在网店上买书,必定要花费时间和金钱,有人可能不太情愿。有了随意书箱,碰到了打开看看,也许就有自己感兴趣的书,分文不花顺手拿回家中阅读,这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阅读队伍。随意书箱并没有统一的式样,都是利用废弃包装箱或老旧家具改造的,有的甚至是用废弃冰箱、电话亭改造而成。废物利用,也降低了对这些废弃物的处理成本,有利于环境保护。随意书箱上也没有任何广告,完全是公益行为,没有人想从中捞取商业利益,这让人们看上去心情更舒适,更愿意接近它。由此可见,随意书箱调剂了图书,促进了阅读,减少了污染,对提高居民素质、改善生活环境大有裨益。(选自《少年文摘》,2019年3月刊,有删改)(1)组织者推出“随意书箱”这一活动的目的是 A.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省时间和金钱。B.降低了对废弃物的处理成本,节省金钱。C.提高居民素质,改善生活环境。D.分享图书,倡导阅读旅行,让更多的民众养成阅读习惯。(2)关于随意书箱的“随意”,下列描述与文本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们可以随意从书箱里取书阅读。B.读不完,不可以拿回家阅读,只能放回去。C.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从书箱里面把书拿走阅读。D.没有使用条款,无须办理任何手续,更无须押金。(3)下列信息与文本相符的一项是 A.随意书箱有统一的式样和使用条款。B.随意书箱里的书没什么阅读价值。C.随意书箱里的书,只要喜欢的,可以占为己有。D.随意书箱调剂了图书,促进了全民阅读。(4)你认为随意书箱能促进阅读吗?请说说你的看法。(5)你对随意书箱还有什么好的建议?三、表达与交流(33分,含书写分3分)15.(33分)表达与交流。二十年后,人们是怎样读书的呢?读书方式、读书场所等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出现了怎样的新工具帮助人们阅读?大家又是怎样交流读后感的……,请以“二十年后,我们这样读书”为题,把想象到的场景或事件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2024-2025学年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7小题)题号 3 4 5 6 7 8 9答案 C B B C D C A一、积累与运用(40分)1.(10分)根据拼音和语境写词语。百余年前的中国,备受西方列强的qīn lüè 侵略 ,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bú jì qí shù 不计其数 的革命先辈谨记心中的shì yán 誓言 ,坚持斗争,创造了无数huī huáng 辉煌 的功绩。新时代,中国精神代代相传。国乒健儿们在奥运会上pèi hé 配合 默契,即使比分落后也绝不shì ruò 示弱 ,tóng xīn xié lì 同心协力 ,最终成功夺得团体guàn jūn 冠军 。【解答】故答案为:侵略 不计其数 誓言 辉煌配合 示弱 同心协力 冠军2.(3分)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衰 shuāi (shuāi cuī)老 挨 āi (āi ái)近 地 履 (覆 履)其黄间 jiàn (jiān jiàn)隔 眼睑 jiǎn (jiǎn liǎn) (宏 洪) 宏 伟壮观【解答】“衰”是多音字,读“shuāi”时,基本意思是衰老、衰落、衰残、衰败等;读“cuī”时,一是表示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二是表示由大到小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衰老”指生物体或生物体的一部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衰退现象,机能减弱,活力下降,所以应选“shuāi”。“挨”是多音字,读“āi”时,有靠近、紧接着、顺着等意思;读“ái”时,有遭受、忍受、困难地度过(岁月)、拖延等意思。“挨近”指靠近、接近,所以应选“āi”。“间”是多音字,读“jiān”时,有中间、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房间等意思;读“jiàn”时,有隔开、不连接、挑拨使人不和、拔去或锄去(多余的苗)等意思。“间隔”指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也指隔开,所以应选“jiàn”。覆 履)其黄:应选“履”。“履”有踩、走、履行等意思,“地履其黄”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意思是脚踏着黄土大地;“覆”有盖住、底朝上翻过来等意思,用在这里不合适。(宏 洪)伟壮观:应选“宏”。“宏”有宏大、宏伟等意思,“宏伟”指(规模、计划等)宏大雄伟;“洪”主要有大、洪水等意思,“宏伟壮观”强调规模、气势的宏大雄伟,所以用“宏”。故答案为:shuāi āi 履jiàn jiǎn 宏3.(2分)下列词语中的“直”,与“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直”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横冲直撞 B.理直气壮 C.简直 D.心直口快【解答】“直把杭州作汴州”出自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意思是“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这里的“直”是副词,表示“简直、竟然”,带有强烈的语气,暗含对统治者麻木的讽刺,强调“出乎意料、近乎荒唐”的状态。A.意思不同。“横冲直撞”中的“直”在这里是形容词,表示“径直、无阻碍地”,描述动作的方向或状态(毫无顾忌地四处冲撞),与题干中“简直”的语气含义完全无关。B.意思不同。“理直气壮”中的“直”在这里是形容词,表示“公正、合理、正确”,指“道理正当,所以气势充足”(因理由充分而有底气),侧重“道理的正确性”,与题干语义不符。C.意思相同。“简直”中的“直”在这里是副词,直接表示“接近、近乎、简直”,例如“这天气简直热得让人受不了”,语气和含义与题干中“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完全一致,均用于强调“情况出乎意料、近乎某种状态”。D.意思不同。“心直口快”中的“直”在这里是形容词,表示“直率、不拐弯抹角”,描述人的性格或言语特点(心思直率,说话不掩饰),侧重“性格的坦诚”,与题干语义无关。故选:C。4.(2分)下面选项中,感彩相同的一项是( )A.兴高采烈 足智多谋 轻蔑 优雅B.臭名远扬 得意忘形 傲慢 懒惰C.呕心沥血 忠心耿耿 勤劳 呆板D.处心积虑 诡计多端 乐观 活泼【解答】A.“轻蔑”是贬义词,其余是褒义词;B.词语的感彩相同;C.“呆板”是贬义词,其余是褒义词;D.“诡计多端”是贬义词,其余是褒义词。故选:B。5.(2分)如果要讲述《猎人海力布》的故事,下面做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可以先讲故事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设置悬念,引起听众的兴趣。B.宝石在故事中不是关键线索,没有必要把宝石的秘密讲清楚。C.在讲故事时,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D.可以设身处地地想象当时的情景,适当丰富故事的细节。【解答】A、C、D恰当。B.不恰当,《猎人海力布》中宝石在故事中是关键信息,要把宝石的秘密讲清楚。故选:B。6.(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个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兵连祸结,几无宁日。B.清朝末期,外国列强不断来袭,老百姓过着流离失所的苦日子。C.不要看到别人遭殃就哀鸿遍野,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天灾人祸。D.这个村子人人路不拾遗,是个秩序特别好的地方。【解答】ABD.恰当。C.不恰当,“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用在此处不恰当,因为“哀鸿遍野”通常用来形容灾民众多,而“看到别人遭殃”并不一定意味着灾民众多。故选:C。7.(2分)班里要举行以“珍惜时间”为主题的活动,下列不符合主题的宣传标语是( )A.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B.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C.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解答】A.符合“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此句出自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勖学》。“饱食”指吃饱饭。,“终日”即整天,“弃功’意为放弃功夫,“寸阴”指极短的时间。整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整天吃饱喝足无所事事,也不要放弃哪怕一寸光阴的功夫。该句强调要珍惜时间,勤奋努力,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符合“珍惜时间”的主题。B.符合。“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出自东晋陶渊明的《杂诗》。“盛年”指壮年时期,“重来”意为再次到来,“再晨”指第二次出现早晨。这句话的意思是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就不会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它突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告诫人们要珍惜年少时光,符合“珍惜时间”的主题。C符合。“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出自唐代颜真卿的《劝学诗》。“三更”指深夜11点至凌晨1点,“五更”指凌晨3点至5点,“灯火”和“鸡”分别代指夜晚和清晨。此句描绘了读书人勤奋学习,从深夜到凌晨都在努力读书的场景,体现了对时间的珍惜,鼓励人们利用时间刻苦学习,符合“珍惜时间”的主题。D.不符合。“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出自宋朝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这句诗描绘了小孩子在田园嬉戏追逐蝴蝶的场景。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这样的场景在农村里面是随处可见的,农村的自然风光非常美好,人们生活也是惬意悠闲。不符合“珍惜时间”的主题。故选:D。8.(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B.《乞巧》表达了少女们乞求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C.地道都建立在庄稼地下面,设计精巧,易守难攻。D.琦君借桂花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解答】A、B、D正确。C.有误,地道战中的地道并非“都”建立在庄稼地下面,还有其他地形的地道。故选:C。9.(2分)小方想尽快地读完一本书,你不建议他选择的阅读方式是( )A.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B.带着问题读C.借助关键词句读 D.集中注意力,不回读【解答】A.不建议,“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属于逐字阅读,阅读节奏极慢,会大幅降低阅读效率,不适合“尽快读完书”的需求。B.建议,“带着问题读”能让阅读更有针对性,快速定位关键内容,可提高阅读效率,是建议的阅读方式。C.建议,“借助关键词句读”能快速把握文本核心信息,避免逐字逐句的低效阅读,可加快阅读速度,是建议的阅读方式。D.建议,“集中注意力,不回读”能保持阅读的连贯性,减少重复阅读的时间浪费,可提升阅读效率,是建议的阅读方式。故选:A。10.(3分)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竹子 梅花 蜜蜂 路灯 梅花傲立雪中,不畏严寒,让我们想到那些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人。 【解答】故答案为:梅花傲立雪中,不畏严寒,让我们想到那些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人。11.(10分)根据所学知识填空。(1)《将相和》一文主要写了“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三个小故事,赞扬了蔺相如 勇敢机智、顾全大局 的可贵品质。(2)天地悠悠,时间紧迫。毛主席感叹:“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3)愿得此身常报国。陆游临终前交代儿子:“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龚自珍面对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仰天长啸“ 我劝天公重抖擞 , 不拘一格降人材 。”身处新时代,我们要牢记梁启超先生的嘱托:“ 故今日之责任 , 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解答】(1)本题考查对《将相和》内容的理解。《将相和》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可贵品质。(2)本题考查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出自毛泽东的《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意思是要等一万年后才等来胜利,实在是太久,我们要抓紧时间,力求主动,只争朝夕。(3)本题考查对古诗及名言的理解。“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陆游的《示儿》,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意思是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意思是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故答案为:(1)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勇敢机智、顾全大局;(2)只争朝夕;(3)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故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二、阅读与鉴赏(37分)12.(10分)《中国民间故事》阅读交流。(1)选择。①白娘子和法海斗法,导致水漫 C 。A.雷峰塔B.灵隐寺C.金山寺D.白马寺②“每年的这一天,成群的喜鹊在天河边上搭起一座桥”中的“这一天”指 D 。A.阳历七月七日B.农历九月初九C.农历八月十五D.农历七月初七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民间故事一般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B.民间故事是中国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C.民间故事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D.民间故事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流传下来的。(2)简答。班级准备开一个“民间故事交流会”,请你给大家分享一个你最喜欢的民间故事,并说清楚喜欢的理由(至少说出两点)。 我最喜欢的民间故事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喜欢的理由:一是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真挚的爱情十分动人,他们为了爱情不畏封建礼教的束缚;二是故事的结局很有浪漫色彩,两人最后化蝶双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美好的爱情得到了一种升华式的体现。 【解答】(1)本题考查对知识内容的辨析与选择能力。在《中国民间故事》相关题目中,第一题,白娘子为救许仙与法海在金山寺斗法致水漫金山,答案选C;第二题,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农历七月初七,所以“这一天”指农历七月初七,答案选D;第三题,民间故事并非中国特有,世界各国都有,B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对民间故事的积累与赏析能力。首先从自身积累的民间故事中选取熟悉且有深刻感受的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经典民间故事,具有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阐述喜欢的理由时,从故事的核心情感与艺术特色入手,先点明故事中主人公真挚爱情及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体现故事的情感共鸣点;再提及化蝶双飞的结局,分析其浪漫色彩与对爱情的升华作用,以此清晰展现选择该故事的原因。故答案为:(1)①C ②D ③B;(2)我最喜欢的民间故事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喜欢的理由:一是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真挚的爱情十分动人,他们为了爱情不畏封建礼教的束缚;二是故事的结局很有浪漫色彩,两人最后化蝶双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美好的爱情得到了一种升华式的体现。13.(15分)黑夜里的小灯笼李元胜我还记得第一次看见萤火虫时的情景,那是数年前的一个下午,在某个果园的山坡上,我看见一只艳丽的甲虫,正在草丛中拼命向高处爬,在最高处,它突然弹开鞘翅,甩出了半透明的柔软翅膀,飞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它有着漆黑的甲壳,橙红的背板,细长的触角,就像一个戴着红色头盔的武士。它背后不时扇动的翅膀,使它看起来更像一个神话中的角色。我顾不得身边的东西,像着了迷一样,跟着它跑,凭着直觉追踪着天空中的那一个小点。终于,在它笨重地降落时,我赶到了它的附近。几乎所有甲虫,在结束飞行时,都会重重地下坠一下。这个艳丽的小东西也不例外,它像有点力不从心的样子,栽落到草地上。我得以细细打量它。老实说,它躲在红色盔甲下的灵活地伸来伸去的头、贼亮的眼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晚,我翻阅昆虫的书籍,为它验明正身,原来,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萤火虫,不过,算是萤火虫中比较好看的,叫窗萤。我略感惊异,没想到萤火虫会如此漂亮。因为过去从书上看到的萤火虫都长得比较朴素,一副不起眼的样子。后来,我有很长的时间没有再看到窗萤,在山中的夜晚,我时常看到星星点点的萤光。在风中时上时下,却很难把它们抓到手中,只能猜想它们的样子。有一次郊游,在农家小院,我看到一只小灯笼冉冉上升,又突然下降,最后停在农家的窗台上。我跟过去,看到的是另一种毫不起眼的萤火虫。感觉它的灯笼,比它自己身体的实际大小还要大得多,虽然没有窗萤漂亮,但它的萤光却相当迷人。说到萤光,萤火虫的发光很有意思。每只萤火虫的腹部都有数千个发光细胞,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发光车间,依靠有限的某种物质的氧化作用高效率地产生出萤光。一只萤火虫成虫,能照亮周围的一小块黑暗。成千上万的萤火虫,能把一座夜色里的山峦,装点成水晶一样透明的庞大建筑。这样的奇观,多次被萤火虫爱好者观察到。天,那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1)短文题目中的“小灯笼”指的是 萤火虫 ,这是一种 比喻 的写法。(2)短文两次写到近距离观察萤火虫:第一次是在 某个果园的山坡上 ,萤火虫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 艳丽、漂亮、像戴着红色头盔的武士 ;第二次是在 农家小院的窗台上 ,萤火虫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 毫不起眼但萤光相当迷人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 对萤火虫的喜爱与着迷 的感情。(3)短文第3自然段中“验明正身”指的是 B 。A.查阅书籍详细了解萤火虫的种类与特点B.通过书籍查找这只甲虫到底是什么昆虫C.翻阅有关昆虫的书籍阅读了解窗萤的知识D.检验身份以确认是本人而不是冒名顶替的人(4)萤火虫能在夜间发光,是因为 C 。A.它要照亮前行的路B.它有着橙红的背板C.它的腹部有许多发光细胞D.它的腹下挂着发光的灯笼(5)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奇观”指的是什么?你还曾经见过大自然中哪些“奇观”?请简要描述。【解答】(1)考查了对题目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整篇文章都在写萤火虫,所以“小灯笼”肯定指的是它。这里把“萤火虫尾部发出的光”比作“小灯笼”,让事物更形象、更生动,这是最常见的比喻修辞手法。(2)考查了根据内容填空的能力。认真阅读短文,边读边找出答案填空。第一次观察在第1、2自然段,找到地点和描述它样子的关键词(艳丽、武士)。第二次观察在第5自然段,找到地点和描述它样子的关键词(毫不起眼、萤光迷人)。作者为了看萤火虫“着了迷一样跟着它跑”,还专门去查书,这些行为都充分说明了他非常喜爱萤火虫。(3)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验明正身”原意是查明身份,确认是不是本人。作者当时是看到了一只不认识的漂亮甲虫,回去“翻阅昆虫的书籍,为它验明正身”,就是想搞清楚这只虫子的真实名字和身份。选项B最准确直接。故选:B。(4)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第6自然段文中明确写道:“每只萤火虫的腹部都有数千个发光细胞……产生出萤光。”所以选C。A和D是想象的,B说的是它的背板颜色,和发光无关。故选:C。(5)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及表达能力。“奇观”就是奇特、壮观的景象。在文中,作者紧接着就描述了这“奇观”是什么,即“成千上万的萤火虫……庞大的建筑”。联系生活:第二部分是开放题,想一想你在生活中、电视上或书中见过的让你感到震撼、神奇的自然景象,比如彩虹、流星雨、海上的日出、成群的星星等,用一两句话简单描述出来即可。故答案为:(1)萤火虫 比喻;(2)某个果园的山坡上 艳丽、漂亮、像戴着红色头盔的武士 农家小院的窗台上 毫不起眼但萤光相当迷人 对萤火虫的喜爱与着迷;(3)B;(4)D;(5)成千上万的萤火虫一起发光,把夜色里的山峦装点成水晶一样透明的庞大建筑的壮观景象。我见过日出的奇观。太阳先是给天边镶上一道金边,然后像一颗红色的宝石一点点跳出来,最后发出万丈光芒,照亮了整个天空。14.(12分)随时随意阅读刘丽焊我到法国留学期间,发现火车站、地铁站、公共汽车站等人口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出现了随意书箱。推出书箱的公益组织称,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分享图书,倡导阅读旅行,让更多的民众养成阅读习惯。随意书箱没有使用条款,无须办理任何手续,更无须押金。人们可以随意从书箱里取书阅读,如果等车时读不完,完全可以拿回家阅读,读完后再随意放进一个书箱。随意书箱这一活动设有官方网站,登录网站可以查询哪里有书箱及其具体位置。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从书箱里面把书拿走阅读,也可以把自己读过的书放进去供他人阅读。随意书箱活动实现了真正的共享。其实,书箱也不是法国人的创新,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等国家早就出现了。过去,美国一些城市的公共电话亭里就有书架,市民可以随意在书架上放书或取书阅读。读书人买来图书阅读后,一般有两种处置方法:有收藏价值的,阅读后放到书柜里,供日后闲时继续翻阅;没有收藏价值的,积攒起来当废纸卖的人并不多,因为数量不大,拿到废品收购站也麻烦,所以就随手扔进垃圾桶里完事。如果公共场所有随意书箱,人们就可以把阅读后不想收藏的图书放进去,供其他人阅读,这也不会耽误自己多少时间。图书的价值因人而异,一个人认为某本书对自己没什么阅读价值,但另一个人可能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到书店或在网店上买书,必定要花费时间和金钱,有人可能不太情愿。有了随意书箱,碰到了打开看看,也许就有自己感兴趣的书,分文不花顺手拿回家中阅读,这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阅读队伍。随意书箱并没有统一的式样,都是利用废弃包装箱或老旧家具改造的,有的甚至是用废弃冰箱、电话亭改造而成。废物利用,也降低了对这些废弃物的处理成本,有利于环境保护。随意书箱上也没有任何广告,完全是公益行为,没有人想从中捞取商业利益,这让人们看上去心情更舒适,更愿意接近它。由此可见,随意书箱调剂了图书,促进了阅读,减少了污染,对提高居民素质、改善生活环境大有裨益。(选自《少年文摘》,2019年3月刊,有删改)(1)组织者推出“随意书箱”这一活动的目的是 D A.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省时间和金钱。B.降低了对废弃物的处理成本,节省金钱。C.提高居民素质,改善生活环境。D.分享图书,倡导阅读旅行,让更多的民众养成阅读习惯。(2)关于随意书箱的“随意”,下列描述与文本不相符的一项是 B A.人们可以随意从书箱里取书阅读。B.读不完,不可以拿回家阅读,只能放回去。C.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从书箱里面把书拿走阅读。D.没有使用条款,无须办理任何手续,更无须押金。(3)下列信息与文本相符的一项是 D A.随意书箱有统一的式样和使用条款。B.随意书箱里的书没什么阅读价值。C.随意书箱里的书,只要喜欢的,可以占为己有。D.随意书箱调剂了图书,促进了全民阅读。(4)你认为随意书箱能促进阅读吗?请说说你的看法。(5)你对随意书箱还有什么好的建议?【解答】(1)考查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分享图书,倡导阅读旅行,让更多的民众养成阅读习惯。”可知答案,故选D。(2)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分析。A、C、D正确。B.有误,结合“人们可以随意从书箱里取书阅读,如果等车时读不完,完全可以拿回家阅读,读完后再随意放进一个书箱”可知错误。故选B。(3)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A.结合“随意书箱并没有统一的式样”可知,错误。B.结合“图书的价值因人而异,一个人认为某本书对自己没什么阅读价值,但另一个人可能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可知有误。C.结合“比利时在2013年就出现了随意书箱”可知错误。D.结合“随意书箱调剂了图书,促进了阅读,减少了污染,对提高居民素质、改善生活环境大有裨益”可知正确,故选D。(4)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结合“有了随意书箱,碰到了打开看看,也许就有自己感兴趣的书,分文不花顺手拿回家中阅读,这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阅读队伍”可知答案。(5)考查开放探究。结合随意书箱的作用和随意阅读书籍的来源可知,随意阅读书籍的大小不一,形状多样,所以可设计成能随意调整隔板高低的形式,这样就能满足各种大小规格的书籍的摆放。故答案为:(1)D;(2)B;(3)D;(4)能,它非常方便,是一种非常新鲜的体验,你不知道你会拿到什么书,而且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书籍,可以充分利用空闲时间阅读。(5)可设计成能随意调整隔板高低的形式,这样就能满足各种大小规格的书籍的摆放。三、表达与交流(33分,含书写分3分)15.(33分)表达与交流。二十年后,人们是怎样读书的呢?读书方式、读书场所等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出现了怎样的新工具帮助人们阅读?大家又是怎样交流读后感的……,请以“二十年后,我们这样读书”为题,把想象到的场景或事件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解答】范文:二十年后,我们这样读书二十年后,科技的飞速发展让读书这件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读书方式上,纸质书已不再是主流。人们只需戴上轻便的智能眼镜,就能开启阅读之旅。这种眼镜利用全息投影技术,能在眼前呈现出栩栩如生的虚拟书籍。书中的文字、图片,甚至是视频、音频,都能根据读者的需求随时切换。阅读时,还能通过语音指令进行翻页、标记重点等操作,十分便捷。读书场所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书馆和书房。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读书,比如乘坐星际列车时,通过与列车的智能系统连接,在旅途中享受沉浸式阅读;在海底度假时,借助特殊的防水阅读设备,在海洋的怀抱中探索知识的海洋。新的阅读工具层出不穷。除了智能眼镜,还有一种名为“知识胶囊”的设备。它能将书籍的内容通过脑电波传输技术,直接植入读者的大脑,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知识。在交流读后感方面,人们通过全球阅读社区进行互动。读者可以在社区里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感悟,还能参与作者的线上见面会,与作者和其他读者深入交流。社区还会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推荐志同道合的书友,组织线上线下的读书活动。二十年后的读书生活,充满了科技感和趣味性,让人们更加热爱阅读,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