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和运用1.读拼音,写汉字。huǐ tǒng shì xiàn xié 灭 一 言 奉 作后 笔 验 阱 柜2.对比结构特点,把字写规范,组成词语。嵌 履 疆 臣 蔽 趟 酬 丘 3.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削弱(xuē xiāo) 强逼(qiáng qiǎng) 丢三落四(luò là) 召集(zhāo zhào) 4.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任选三个词语写一段意思明确、通顺的话。完好无 不 其数 金 辉煌 夜不 户 天动地 相 为命 不可估 奇珍 宝 5.照样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例:左右为难:大家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悠然自得: 6.按原文填空。家国情怀,是陆游临终嘱托: , 。是林升面对美景的讥讽: , 。是龚自珍的大声疾呼: , 。是蔺相如: 。是梁启超对少年的期盼:故 , 他人, 我少年。少年 ,少年 ,少年 ,少年 ,少年 ,少年 ,少年 ,少年 。二、语文和生活。7.根据有关课文,完成下列各题。(1)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从加点词体会到: (2)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读句子,展开想象,把情节说得更具体。 (3)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猎人海力布的期盼和追求是: ;织女的期盼和追求是: ;本学期我还读过《 》, (主人公)的期盼和追求是: 。8.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毛泽东同志从青年时期就热爱学习。他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远远超过了一般人。 毛泽东同志酷爱学习,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冷水浴后就到自修室去,对着窗前熹微的晨光高声朗读。等天大亮了,同学们都来了,他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一天六节课,他每天都抓紧课余时间把必须完成的作业做好,然后就到阅览室去看书或看报。晚上,学校规定的两个小时自习时间,他总是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书籍,边读边做笔记,从不浪费一分一秒。星期天,他除了爬山游泳,就是去听学术讲座,有时还到一些他敬仰的老师家里去请教问题,从不白白度过。 毛泽东同志 抓紧时间读书, 读得特别认真。凡是他自己的书,遇到重要的、精辟的地方,他都要加圈加点,有时还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在一本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两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许多地方他都用笔加上圈点、单线、双线、三角等符号,标明书中的重点内容,可见他读书的态度是多么认真,对书理解得多么深透。 毛泽东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3)用“ ”画出文中的过渡句。(4)短文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5)毛泽东的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三、习作。9. 创造性复述有很多方法,如: ; ; 等。 回忆《示儿》一诗,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故事。要求:故事完整,情节连贯具体,语句通顺,主题思想不变。2024-2025学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和运用1.读拼音,写汉字。huǐ tǒng shì xiàn xié 毁 灭 统 一 誓 言 奉 献 协 作后 悔 笔 筒 试 验 陷 阱 鞋 柜【解答】结合题干,分析每组字的不同,如:毁灭与后悔是两个不同的意思,只是读音相同,作答时注意区分。故答案为:毁 统 誓 献 协悔 筒 试 陷 鞋2.对比结构特点,把字写规范,组成词语。嵌 镶嵌 履 履行 疆 边疆 臣 大臣 蔽 隐蔽 趟 赶趟 酬 酬谢 丘 山丘 【解答】嵌(镶嵌)结构特点:左右结构,左边是“山”,右边“嵌”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和位置,右边的“欠”要写得紧凑一些,与左边的“山”相互呼应,使整个字看起来协调美观。蔽(隐蔽)结构特点:上下结构,上面是“艹”,下面“敝”笔画较复杂。书写时“艹”要写得舒展,覆盖住下面的部分,“敝”的各笔画要分布均匀,保证整个字的重心稳定。履(履行)结构特点:半包围结构,外形是“尸”,里面是“复”。“尸”的撇要写得稍长,能够覆盖住里面的部分,“复”的书写要紧凑,不要超出“尸”的范围。趟(赶趟)结构特点:半包围结构,外形是“走”,里面是“尚”。“走”的捺要写得舒展,有承载里面“尚”的感觉,“尚”的位置要居中,使整个字看起来平稳。疆(边疆)结构特点:左右结构,左边“弓”要写得窄小,右边“畺”笔画繁多。书写时要注意左右比例协调,右边部分要写得紧凑且分布合理,保证整个字不显得松散。酬(酬谢)结构特点:左右结构,左边“酉”较窄,右边“州”笔画相对简单。“酉”的横画间距要均匀,右边“州”的三点分布要有规律,使整个字左右平衡。臣(大臣)结构特点:单一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各横画之间的间距均匀,竖画要写直,保证字的重心稳定,整体形态方正。丘(山丘)结构特点:单一结构,笔画较少。书写时要注意“丘”的两个竖的长短和倾斜度,上面的竖稍短且向左倾斜,下面的竖稍长且垂直,使字看起来有动态感。故答案为:镶嵌 履行 边疆 大臣隐蔽 赶趟 酬谢 山丘3.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削弱(xuē xiāo) xuē 强逼(qiáng qiǎng) qiǎng 丢三落四(luò là) là 召集(zhāo zhào) zhào 【解答】“削”是多音字,读“xuē”时,有减少、减弱的意思,“削弱”表示使变弱,所以读“xuē”。“强”是多音字,读“qiǎng”时,有硬要、迫使的意思,“强逼”表示强迫,所以读“qiǎng”。“落”是多音字,读“là”时,有遗漏的意思,“丢三落四”表示做事马虎,遗漏很多,所以读“là”。“召”读“zhào”时,有召唤、召集的意思,“召集”表示通知人们聚集起来,所以读“zhào”。故答案为:xuē qiǎnglà zhào4.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任选三个词语写一段意思明确、通顺的话。完好无 损 不 计 其数 金 碧 辉煌 夜不 闭 户 惊 天动地 相 依 为命 不可估 量 奇珍 异 宝 不计其数、金碧辉煌、不可估量: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将原本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洗劫一空,破坏了不计其数的奇珍异宝。 【解答】完好无损 不可计数 金碧辉煌 夜不闭户惊天动地 相依为命 不可估量 奇珍异宝惊天动地:惊天动地的变革,如同破晓的曙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故答案为:损 计 碧 闭惊 依 量 异不计其数、金碧辉煌、不可估量: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将原本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洗劫一空,破坏了不计其数的奇珍异宝。5.照样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例:左右为难:大家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悠然自得: 夏天的夜晚,爷爷躺在葡萄架下的躺椅上,旁边放着冒着热气的茶。爷爷一边听戏,一边摇着蒲扇,喝着热茶,真是快乐无比! 【解答】本题考查情景写话。要求照样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完成时要注意分析所给例句,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合理的想象后写话。悠然自得:形容安闲舒适,自得其乐的样子。如:夏天的夜晚,爷爷躺在葡萄架下的躺椅上,旁边放着冒着热气的茶。爷爷一边听戏,一边摇着蒲扇,喝着热茶,真是快乐无比!故答案为:夏天的夜晚,爷爷躺在葡萄架下的躺椅上,旁边放着冒着热气的茶。爷爷一边听戏,一边摇着蒲扇,喝着热茶,真是快乐无比!6.按原文填空。家国情怀,是陆游临终嘱托: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是林升面对美景的讥讽: 暖风熏得游人醉 , 直把杭州作汴州 。是龚自珍的大声疾呼: 我劝天公重抖擞 , 不拘一格降人材 。是蔺相如: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是梁启超对少年的期盼:故 今日之责任 , 不在 他人, 而全在 我少年。少年 智则国智 ,少年 富则国富 ,少年 强则国强 ,少年 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 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 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 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 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解答】陆游临终嘱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出自陆游的《示儿》,体现了他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爱国情怀。林升面对美景的讥讽:“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出自林升的《题临安邸》,诗人用“暖风”“游人”等词,辛辣地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临安(杭州)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忘却了国仇家恨,把这里当作了故都汴州。龚自珍的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能重新振作精神,选拔任用各种人才,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在《将相和》的故事中,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多次避让廉颇,不与之发生冲突,展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先,顾全大局、有远见卓识的品质。梁启超对少年的期盼: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强调了少年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少年的智慧、富有、强大等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故答案为: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今日之责任,不在 而全在 智则国智 富则国富 强则国强 独立则国独立 自由则国自由 进步则国进步 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二、语文和生活。7.根据有关课文,完成下列各题。(1)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从加点词体会到: 家乡的人们尊老敬老的美德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传统和习惯,反映出淳朴善良、互帮互助的民风。 (2)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读句子,展开想象,把情节说得更具体。 秋天,那是一个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我总会怀着满心的期待,漫步到那片桂花林去赏桂花。我穿梭在桂花树间,小心翼翼地采摘着那些最饱满、最芬芳的桂花。不一会儿,我的口袋就装满了,可我还是觉得不够,又找来一个大袋子,继续采摘。直到袋子沉甸甸的,我才心满意足地准备回家。回到家,我兴奋地捧着那一大袋桂花跑到母亲面前,说:“母亲,您看,我给您捡了这么多桂花,可香啦!”母亲微笑着接过袋子,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眼中却闪过一丝淡淡的忧伤。她轻轻地说:“孩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疑惑地看着母亲,母亲缓缓地说:“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是我和你父亲亲手种下的。每年秋天,它都会开满金黄的花朵,整个院子都弥漫着香气。那时候,你和小伙伴们在树下玩耍,我在树下做着针线活,一家人其乐融融。那香气里,有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我们的欢声笑语,有我们共同的回忆啊。”母亲说着,陷入了深深的怀念之中,而我,也仿佛看到了那幅温馨的画面。 (3)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猎人海力布的期盼和追求是: 拯救乡亲们的生命,让大家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织女的期盼和追求是: 摆脱天庭的束缚,与牛郎过上自由、平凡、恩爱的生活。她渴望能像普通人一样,男耕女织,相夫教子,享受人间的天伦之乐 ;本学期我还读过《 牛郎织女 》, 牛郎 (主人公)的期盼和追求是: 和织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组建一个温暖美满的家庭,不再受哥嫂的虐待和欺凌,过上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的日子 。【解答】(1)考查课文理解。“总要”体现出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这一行为具有一贯性和普遍性,不是偶尔为之;“理所当然”则表明在当地人们的观念中,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是一种自然而然、无需质疑的行为,是大家都认同并遵循的道德准则。从这两个加点词可以体会到:家乡的人们尊老敬老的美德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传统和习惯,反映出淳朴善良、互帮互助的民风。(2)考查扩展写话。结合对母亲说的话的理解来展开想象,写得更加具体即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是因为母亲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家乡的桂花承载着母亲的回忆,如一家人一起摇桂花、用桂花做糕饼等,这些回忆是家乡独有的,是无法被其他地方的桂花所替代的,所以母亲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这香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示例:秋天,那是一个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我总会怀着满心的期待,漫步到那片桂花林去赏桂花。我穿梭在桂花树间,小心翼翼地采摘着那些最饱满、最芬芳的桂花。不一会儿,我的口袋就装满了,可我还是觉得不够,又找来一个大袋子,继续采摘。直到袋子沉甸甸的,我才心满意足地准备回家。回到家,我兴奋地捧着那一大袋桂花跑到母亲面前,说:“母亲,您看,我给您捡了这么多桂花,可香啦!”母亲微笑着接过袋子,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眼中却闪过一丝淡淡的忧伤。她轻轻地说:“孩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疑惑地看着母亲,母亲缓缓地说:“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是我和你父亲亲手种下的。每年秋天,它都会开满金黄的花朵,整个院子都弥漫着香气。那时候,你和小伙伴们在树下玩耍,我在树下做着针线活,一家人其乐融融。那香气里,有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我们的欢声笑语,有我们共同的回忆啊。”母亲说着,陷入了深深的怀念之中,而我,也仿佛看到了那幅温馨的画面。(3)考查课文理解、知识百科。猎人海力布的期盼和追求是:拯救乡亲们的生命,让大家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他为了这个目标,不惜牺牲自己,变成了一块石头。织女的期盼和追求是:摆脱天庭的束缚,与牛郎过上自由、平凡、恩爱的生活。她渴望能像普通人一样,男耕女织,相夫教子,享受人间的天伦之乐。本学期我还读过《牛郎织女》,牛郎的期盼和追求是:和织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组建一个温暖美满的家庭,不再受哥嫂的虐待和欺凌,过上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的日子。故答案为:(1)家乡的人们尊老敬老的美德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传统和习惯,反映出淳朴善良、互帮互助的民风。(2)秋天,那是一个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我总会怀着满心的期待,漫步到那片桂花林去赏桂花。我穿梭在桂花树间,小心翼翼地采摘着那些最饱满、最芬芳的桂花。不一会儿,我的口袋就装满了,可我还是觉得不够,又找来一个大袋子,继续采摘。直到袋子沉甸甸的,我才心满意足地准备回家。回到家,我兴奋地捧着那一大袋桂花跑到母亲面前,说:“母亲,您看,我给您捡了这么多桂花,可香啦!”母亲微笑着接过袋子,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眼中却闪过一丝淡淡的忧伤。她轻轻地说:“孩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疑惑地看着母亲,母亲缓缓地说:“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是我和你父亲亲手种下的。每年秋天,它都会开满金黄的花朵,整个院子都弥漫着香气。那时候,你和小伙伴们在树下玩耍,我在树下做着针线活,一家人其乐融融。那香气里,有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我们的欢声笑语,有我们共同的回忆啊。”母亲说着,陷入了深深的怀念之中,而我,也仿佛看到了那幅温馨的画面。(3)拯救乡亲们的生命,让大家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摆脱天庭的束缚,与牛郎过上自由、平凡、恩爱的生活。她渴望能像普通人一样,男耕女织,相夫教子,享受人间的天伦之乐。牛郎织女 牛郎 和织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组建一个温暖美满的家庭,不再受哥嫂的虐待和欺凌,过上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的日子。8.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毛泽东同志从青年时期就热爱学习。他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远远超过了一般人。 毛泽东同志酷爱学习,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冷水浴后就到自修室去,对着窗前熹微的晨光高声朗读。等天大亮了,同学们都来了,他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一天六节课,他每天都抓紧课余时间把必须完成的作业做好,然后就到阅览室去看书或看报。晚上,学校规定的两个小时自习时间,他总是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书籍,边读边做笔记,从不浪费一分一秒。星期天,他除了爬山游泳,就是去听学术讲座,有时还到一些他敬仰的老师家里去请教问题,从不白白度过。 毛泽东同志 不但 抓紧时间读书, 而且 读得特别认真。凡是他自己的书,遇到重要的、精辟的地方,他都要加圈加点,有时还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在一本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两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许多地方他都用笔加上圈点、单线、双线、三角等符号,标明书中的重点内容,可见他读书的态度是多么认真,对书理解得多么深透。 毛泽东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3)用“ ”画出文中的过渡句。(4)短文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5)毛泽东的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解答】(1)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阅读文章可知,文章围绕毛泽东同志的学习展开,开篇点明他青年时期热爱学习,接着从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如早起朗读、课余及自习时间读书、周末听讲座请教老师等)和读书认真(做批注、标记重点等)两方面具体阐述,最后说明他通过这样的学习走上革命道路。所以主要内容是:毛泽东同志从青年时期就热爱学习,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读书也十分认真,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最终走上革命道路。(2)考查关联词。结合“毛泽东同志( )抓紧时间读书,( )读得特别认真”可知,“抓紧时间读书”和“读得特别认真”是递进关系,所以用“不但……而且……”。(3)考查找关键词句。结合“毛泽东同志不但抓紧时间读书,而且读得特别认真”可知,前半句承接上文毛泽东抓紧时间学习的内容,后半句引出下文他读书认真的表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从“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星期天,他除了爬山游泳,就是去听学术讲座,有时还到一些他敬仰的老师家里去请教问题,从不白白度过”,可总结出“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抓紧时间学习”。从“凡是他自己的书,遇到重要的、精辟的地方,他都要加圈加点……标明书中的重点内容”,可总结出“读书非常认真,会做批注、标记重点”。(5)考查概括文章主旨。阅读文章可知,毛泽东珍惜时间、认真学习的态度值得学习。在学习中,我们应像他一样,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不浪费光阴,同时对待学习内容要认真钻研,做好笔记、标记重点,深入理解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故答案为:(1)本文主要讲述了毛泽东同志从青年时期就热爱学习,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并且读书非常认真,最终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2)不但 而且;(3)毛泽东同志不但抓紧时间读书,而且读得特别认真。(4)一是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抓紧时间读书;二是读书非常认真,会做批注、标记重点等。(5)毛泽东同志珍惜时间、认真学习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也要像他一样,充分利用时间,认真对待每一门功课,遇到重要的知识要深入思考、做好笔记,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不断进步。三、习作。9. 创造性复述有很多方法,如: 角色扮演 ; 改变人称复述 ; 丰富情节复述 等。 回忆《示儿》一诗,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故事。要求:故事完整,情节连贯具体,语句通顺,主题思想不变。【解答】故答案为:角色扮演 改变人称复述 丰富情节复述范文:《示儿》改写南宋末年,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一个破旧的小屋里,躺着一位面容憔悴但眼神依旧坚定的老人,他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此时的陆游已经病入膏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窗外,风雨交加,狂风呼啸着拍打着窗户,豆大的雨点砸在地面上,仿佛也在为这个动荡的时代哭泣。屋内,烛光摇曳,忽明忽暗,映照着陆游那苍白而又消瘦的脸庞。陆游的儿子们围在床边,眼中满是担忧和不舍。陆游微微睁开眼睛,艰难地伸出手,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声音微弱却充满力量地说道:“儿啊,为父一生都在盼望着国家能够统一,收复中原失地,让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可如今,我大限将至,却依然未能看到这一天的到来。”儿子们听了,泪水夺眶而出,纷纷安慰道:“父亲,您放心,朝廷一定会派王师北上,收复中原的。”陆游摇了摇头,眼中满是遗憾和不甘,他接着说道:“我知道,人死之后万事皆空,可我唯一悲痛的是,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儿啊,如果有一天,朝廷的军队能够挥师北上,收复中原失地,你们在祭祀我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啊。”说完,陆游用尽最后的力气,拿起笔,颤抖着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完之后,陆游缓缓放下笔,闭上了眼睛,带着对国家的深深眷恋和未竟的壮志,离开了这个世界。窗外的风雨依旧,仿佛在为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哀悼。而陆游的诗句,却如同一束光,穿透了历史的尘埃,照亮了后人的心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统一和繁荣而努力奋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