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教案

资源简介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战国的由来。
2.掌握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表现、原因和结果。
3.归纳诸侯争霸的原因,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及主要霸主。
4.分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
5.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6.了解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
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野心勃勃,想取代周天子之位。他借朝拜天子之名,到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周大夫王孙满回应鼎太大,不知多重。楚庄王不满,挑衅称楚国铜多,每个士兵的武器拆下都能铸成九鼎。王孙满则表示“统治天下在德不在鼎”,楚庄王无言以对,只好返回楚国。
请思考:西周时诸侯对天子绝对服从,为何春秋时期 楚庄王对周王室如此无礼,而周天子却无力应对呢 让我们一同走进《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探寻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楚庄王问鼎的故事,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春秋战国的由来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两段,即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指的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的是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取自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战国”因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而得名。
设计意图:明确春秋战国的由来,为后续学习春秋时期的历史奠定基础
(二)王室衰微
1.展示材料:
材料一"平王立,东迁于雒(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周平王死后,王室竟拿不出钱办丧事。周襄王贵为天子,却连一辆自己的马车都置办不起。
提问: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什么现象
提示:材料反映了王室衰微,诸侯操控政治。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正文内容,找出周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
原因: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且不断变化,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被破坏,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一些诸侯国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再把新占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世袭。
表现:①周王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②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不再定期朝 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导致周王室财政收入不足,困难重重。
结果: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国诸侯势力雄厚,影响力强大。此时,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大国诸侯操控政治,相互角逐,使春秋时期 的政治呈现新面貌。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材料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情况。
(三)诸侯争霸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内容,归纳诸侯争霸的原因。
提示:①王室衰微。②各诸侯国为追逐自身利益。③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支配权。
2.多媒体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及主要霸主。
3.展示材料:
材料一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社矣。”--《论语· 宪问 》
材料二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暖,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左传·闵公元年》
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史事”回答: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认为管仲有才能,让他主持国政,管仲治国有方;齐桓公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得民心。
4.展示观点:
观点一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影响恶劣,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
观点二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一方面,长期战争使得中原民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逐渐交融;另一方面,战争使得一些小的诸侯国被消灭,形成了几个大的诸侯国,为战国时期以及之后的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 础
提问:以上两种评价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观点,你赞同哪一种 (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春秋争霸,既要看到其弊端也要看到其客观作用)
提示:一方面,春秋争霸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 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原因、观察地图、分析材料和讨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全面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情况。
(四)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展示材料:
材料一
铁制农具(左)青铜牺尊(右)
材料二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湖北荆州江陵县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材料三《汉书 · 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四《管子 · 地数篇》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五湖南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
材料六《战国策 · 东周策》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内容,结合材料回答: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可列表归 纳 )
师生总结归纳:
2.
提问:与青铜器、石器相比较,铁制农具更加锋利,而且比较便宜、实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铁制农具 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什 么影响
提示:各地经济得到发展,各诸侯国实力不断增强,导致分封制逐渐瓦解。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丰富的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 力,理解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三、课后活动
搜集资料,每人撰写一则春秋时期的小故事,然后在全班举办一次故事会。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 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和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随着实力增强,逐渐摆脱周王室的控制,分封制开始瓦解。周王室衰微使得诸侯为追逐自身利益而展开争霸战争,导致社会动 荡。而这种动荡的根源在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
布置作业
搜集资料,每人撰写一则春秋时期的小故事,然后在全班举办一次故事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知晓争霸战争的来龙去脉,把握了这一时期奴隶制走向 衰落、封建制逐渐形成的时代特征,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课堂上补充知识过多,授课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