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电荷与电流 第1课时(课件 23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电荷与电流 第1课时(课件 23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电荷与电流》教案第一课时
一、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
1.核心概念
物质与相互作用:物体可带电,电荷有正负之分;同种相斥、异种相吸;
静电现象的本质是电荷转移与重新分布。
2. 跨学科概念
系统与模型(把“摩擦起电”抽象为“电荷转移模型”)
稳定与变化(静电平衡→放电→恢复中性)
物质与能量(机械能→电能→光/声/热能)
二、教学目标
维度 目标内容
科学观念 说出正负电荷的定义及相互作用规律; 能用“电子得失”解释摩擦起电。
科学思维 通过“验电羽-铝箔验电器”系列实验; 构建“可见现象→电荷模型”推理链。
探究实践 完成“摩擦起电—检验带电—中和放电”三步实验; 独立记录现象并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 认识静电在加油站、手术室等场所的危害与防护,愿意制作“防静电小贴士”。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荷守恒与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难点:验电器张角与电荷量关系的半定量理解;静电危害防护的工程思维。
四、教学准备
器材:PVC管、气球、铝箔纸、丝绸、毛皮、玻璃棒、橡胶棒、验电羽、铝箔验电器、静电感应起电机、金属网袋、酒精喷雾、一次性塑料杯、细软导线、电子天平(0.01 g)。
资源:加油站静电起火视频、闪电慢动作GIF、PPT动画“电子转移示意”。
学生:任务单、一次性塑料吸管、面巾纸。
五、教学过程
1、魔术引入 “隔空转水流”:带电气球靠近细水流,水流弯曲。用铝箔纸制作静电小球。展示"静电章鱼"实验(用摩擦过的PVC管使塑料丝悬浮)
提问:"为什么塑料丝会散开?水流、小球和这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惊呼→猜测“带电”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宏—微观现象对比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前概念中的"电"经验。
体验起电 干燥的冬季,你会发现有些衣物之间会发生吸附现象;走路女孩的头发会“飘起来”;头发摩擦后的塑料尺会与小纸片相吸;手触碰门的金属把手时会发生“触电”现象。这些都是为什么呢?任务:用塑料尺或者吸管摩擦面巾纸→吸引碎纸屑;记录“吸引/排斥”现象 分组实验→填写现象表
设计意图:经验驱动概念。
概念建立 PPT动画:电子转移模型→板书“正负电荷、电荷守恒” 学生口述:得电子→负电,失电子→正电
物体内有两种不同的带电粒子,一种是质子,带正电,另一种是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物体内带正电的质子的数量与带负电的电子的数量相等,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物体整体上没有呈现带电性。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了,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起电,这种聚集于物体上的电荷叫作静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电荷,只是自由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电荷总量保持不变
设计意图:由现象到本质。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会带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会带正电,橡胶棒则带等量的负电。请用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
解释: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丝绸上,所以玻璃棒会带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所以毛皮会带正电,橡胶棒则带等量的负电。
分析:通过现象归纳→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相斥/异种相吸→规定正负电荷。
检验带电 ①验电羽张开→说明带电;②铝箔验电器:不同棒张角比较 观察张角→估测电荷多少→记录数据
设计意图:半定量探究
6、科学阅读:雷电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放电现象,如图。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强烈的积雨云中。云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空气对流等原因使积雨云带电。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当电荷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带负电的云的下部与大地之间就会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雷电现象。在雷电的放电通道上会因为高温使空气剧烈膨,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电闪雷鸣。根据看到闪光和听到雷鸣的时间差,我们可以估算雷电发生处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静电危害 播放加油站起火视频→提问:如何预防? 头脑风暴:接地、增湿、金属网 设计意图:态度责任渗透
7、探究感应起电 演示:起电机使金属网袋外壁带电→内壁小球被排斥 画电荷分布图→解释“静电屏蔽”
设计意图:模型建构
应用设计 任务:用一次性塑料杯+铝箔制作“迷你验电器”,检测身边物体是否带电 现场制作→测试→展示
设计意图:工程实践
课堂小结 手势口诀:双手相斥“同性相斥”,双手相吸“异性相吸”,双手合拢“静电中和” 自评任务单星级
设计意图:趣味固化
六、板书设计
3.1.1电荷与静电
1. 两种电荷:正电(失电子) 负电(得电子)
2. 相互作用:同性相斥 异性相吸
3. 起电方式:摩擦、接触、感应
4. 检验工具:验电羽→定性 验电器→半定量
5. 静电防护:接地、增湿、屏蔽
七、作业设计
A 基础巩固
1. 第 1、2 题(解释摩擦起电)。
2. 家庭实验:用梳子摩擦头发后靠近水龙头细水流,拍照并解释现象。
B 拓展提升
3. 观看《油罐车拖铁链》短片,写 50 字说明铁链作用。
C 挑战任务(选做)
4. 设计一份“加油站防静电”小贴士海报(A4),含图文,下节展示。
八、教学反思
验电器张角与电荷量关系学生理解较好,但 3 组忘记“接地放电”,下次增加“一键复位”按钮演示。
“迷你验电器”制作成功率 95%,失败原因多为铝箔接触不良——课前需准备导电胶带。
静电危害视频引发学生热议,已收到 5 份“防静电”海报。(共23张PPT)
3.1 电荷与电流
【第三单元 电路探秘】
八年级上册
食物放入冰箱前,我们会用保鲜膜覆盖食物,从卷筒上撕下的保鲜膜会自动吸附到餐具或食物上,这是为什么?
干燥的冬季,你会发现有些衣物之间会发生吸附现象;走路女孩的头发会“飘起来”;头发摩擦后的塑料尺会与小纸片相吸;手触碰门的金属把手时会发生“触电”现象。这些都是为什么呢?
如图所示,用干净的丝绸或化纤布料与玻璃棒摩擦后,让玻璃棒靠近小纸屑,观察发生的现象。
玻璃棒吸引小纸屑
结论:摩擦过的玻璃棒(塑料直尺、塑料外壳笔)能够吸引纸屑等轻小物体,是因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带电了。
物体内有两种不同的带电粒子,一种是质子,带正电,另一种是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物体内带正电的质子的数量与带负电的电子的数量相等,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物体整体上没有呈现带电性。
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带电体的特点:能吸引轻小物体
带电的物体叫做“ ”
带电体
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了,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起电,这种聚集于物体上的电荷叫作静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开始
生活中还有那些与摩擦起电有关的现象??
3.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电荷,只是自由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电荷总量保持不变
练习、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层,这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幕上 ,而具有 的性质。
带了电
吸引轻小物体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会带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会带正电,橡胶棒则带等量的负电。请用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
玻璃棒
丝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带正电
带等量的负电


玻璃棒与丝绸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丝绸上,所以玻璃棒会带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会带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会带正电,橡胶棒则带等量的负电。请用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
橡胶棒
毛皮


带负电
带等量的正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橡胶棒与毛皮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所以毛皮会带正电,橡胶棒则带等量的负电。
雷电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放电现象,如图。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强烈的积雨云中。云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空气对流等原因使积雨云带电。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当电荷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带负电的云的下部与大地之间就会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雷电现象。在雷电的放电通道上会因为高温使空气剧烈膨,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电闪雷鸣。根据看到闪光和听到雷鸣的时间差,我们可以估算雷电发生处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雷电有所认识,“雷”字和繁体字“電”都有“雨”字偏旁,说明古人对雷电有本质的认识。我国科学家经
过科学论证,证实远在三国和南北朝
时期的建筑物就有了“避雷室”装置。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两位同学合作,一位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正电),另一位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再分别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同时接触悬挂的两个泡沫塑料小球后,两个小球___________。
2.两位同学都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再同时用玻璃棒接触两个小球后,两个小球___________。
3.两位同学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同时用橡胶棒接触两个小球后,两个小球___________。
两个泡沫塑料小球(两个不带电的物体)
分别用玻璃棒和橡胶棒接触过的两个小球(两个带不同电荷的物体)
用两根玻璃棒接触过的两个小球(两个带正电的物体)
用两根橡胶棒接触过的两个小球(两个带负电的物体)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验电器
(1)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2)构造:金属杆、金属球、金属箔、绝缘垫
当被检验物体接触验电器顶端的导体时,自身所带的电荷会传到玻璃钟罩内的箔片上。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两张箔片将自动分开成一定角度。根据两箔片张开角度的大小可以比较物体带电量多少。
1.剪大约3cmx10cm的一片铝箔。
2.在铝箔长和宽两个方向上轻轻地对折铝箔,使铝箔成篷状。
3.将一支铅笔从一个倒置的纸杯的底部穿出,并将铝箔的中心放在笔尖上。
4.将泡沫盘靠近铝箔,预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5.将被羊毛织品摩擦过的泡沫盘靠近铝箔,预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6.如果把与泡沫盘摩擦过的羊毛织品靠近铝箔,预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练习1、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吸引,则它们可能是( )
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 B、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
C、两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 D、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
D
练习2、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上一些灰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扇叶与空气摩擦带了电吸引灰尘
静电应用
燃烧煤会产生大量的煤灰,直接排放会严重影响大气质量。一般用静电除尘来处理排出的废气。如图,在正、负接线柱间接高压直流电,带有粉尘颗粒的气体,通过接有高压直流电的阴极和接地的阳极之间所形成的高压电空间时,会发生电离成带负电的离子和带正电的离子。带负电的尘
粒由于阴极对它的排斥和阳极对它的吸引而向阳极
运动,到达阳极后放出所带的电子,尘粒则沉积于
阳极板上,从而得到净化的气体。
生产和生活中,静电还有非常多的应用。利用静
电喷漆可提高效率和喷涂质量;利用静电可以将原
稿影像进行复印,这就是复印机的原理。
洗手以及触摸金属来避免静电
生活中如何防止静电?
1、有些化纤布料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很容易脏,着主要是因为化纤布料容易发生______现象而吸引细小的灰尘所造成的。
2、 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会不断与筒壁摩擦,使塑料桶带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
中考真题
1、两种带电粒子
带正电的质子
带负电的电子
2、摩擦起电: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了,另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1.1电荷和电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