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五年级(上)期中模拟语文试卷一.填空题(共5小题,满分35分)1.(9分)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北京故宫是一本“文化大书”,许多同学对它充满了wú qióng wú jìn 的想象。故宫里既有jīn bì huī huáng 的宫殿,更有bù kě jì shǔ 的qí zhēn yì bǎo ,令慕名参观的游客yìng jiē bù xiá 。让我们通过阅读有关故宫的书籍走进历史,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吧。2.(4分)按要求做题。①得意忘形②处心积虑③呕心沥血④足智多谋⑤兴高采烈⑥诡计多端(1)根据感彩不同,把上面词语分成两类。(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2)从上面的词语中选择填空。(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周瑜嫉妒诸葛亮, 想要除掉他,可诸葛亮 ,神机妙算,利用天时地利,三天便借来了十万支箭。3.(4分)用“清”字组词填空,但不能重复用同一个词。大雨过后,太阳还没出来,树林里空气特别 ,四周弥漫着花草的 。一条 的小溪从树林边缓缓流过。我们喝着 的溪水,听着 的鸟鸣,真是心旷神怡。4.(10分)用“然”字组成不同的词填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1)这么难的一道奥数题,小亮 没用三分钟就做出来啦。(2)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但是我 喜欢它。(3)电灯 灭了,屋子里变得黑漆漆的。(4)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身临其境一看 名不虚传。5.(8分)比一比,再组词。朗 仰 防 恃 郎 抑 妨 待 二.选择题(共4小题,满分4分,每小题1分)6.(1分)“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_____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_____到地上来。”一句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都…… B.因为……所以……C.只有……才…… D.不是……而是……7.(1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祖国繁荣富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B.刘备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的辅助下,成就了一番事业。C.一旦战争发生,将生灵涂炭,受苦的是老百姓啊!D.他为了家乡的振兴与发展,处心积虑,日夜操劳。8.(1分)人们常借助形象的比喻表达对书的喜爱,下列对书的比喻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B.书籍是登山靴,帮我们一步步登上人生高峰。C.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D.书籍是遮阳伞,为我们阻挡阳光,留下阴影。9.(1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学期一开始,我就订好了学习计划和决心。B.五年级的同学基本上都参加了语文竞赛。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D.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三.语言表达(共2小题,满分11分)10.(6分)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听了报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修改病句) (2)海力布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改为反问句) (3)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么写作文。”(改为转述句) (4)王母娘娘十分愤怒。织女私自下天庭和牛郎成亲。( 用关联词语把两个句子合成一句,不改变句子的顺序。) 11.(5分)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好的作品中总有一些让你印象深则的人物形象,他们或正义勇敢,或聪明睿智,或仁义善良,让人由衷地欣赏和喜爱,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谁呢?在下面的“人物形象卡”上写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作品: 人物: 喜欢的理由: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20分)12.(9分)课外阅读:永不凋谢的玫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是乌克兰一所乡村中学的校长,早已过世了。他记下过这样一则真事:校园里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可爱的婴儿的笑脸﹣﹣你肯定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花儿!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又有许多同学来观赏玫瑰花。他们一边看,一边赞不绝口。这时,来了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抓在手中,从容地向外走去。同学们惊讶极了,有的非常气愤,有的甚至要上前制止那小女孩。正在旁边散步的苏霍姆林斯基校长看到了,走过去,弯下腰,亲切地问小女孩:“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再把花送回来。”女孩害羞地说。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同学们不语了,教育家的心颤动了。苏霍姆林斯基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她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 。”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我,我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赞不绝口: 径直: (2)用一二句话概括苏霍姆林斯基记录的故事。 (3)读中品味。①文中“惊讶”一词出现两次,同学们第一次“惊讶”是因 ;第二次“惊讶”是因为 ;我对 感到惊讶,因为 。②认真品读第5第6自然段,想想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要把玫瑰花送给小女孩的妈妈,再把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话补充在横线上。(4)深层探究。①你认为题目“永不凋谢的玫瑰”是指什么? ②你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怎样的人? 13.(11分)童年的馒头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我也常常想起小时候经历的苦日子。那时候,娘一个人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子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干活挣工钱。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高采烈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学校发馒头,我要让娘和妹妹吃顿饱饭,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馒头。开完典礼,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馒头,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我把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咕咕地叫个不停。吃一个吧!我犹豫不定地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的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经不见。又走了一段路,我那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的那一个也吃了吧,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老把好东西让给我和妹妹吗?这么想着,我便……等我回到家时,手中就只剩下了一片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渣也没一星儿了。我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怎样进的家门,怎样躲开的妹妹的目光。娘看着我笑了笑,没吭声。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竟奇迹般地蒸着三个热腾腾的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二丫娘就这样被娘应付过去了,而我却悔恨交加。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三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百感交集,哇的一声哭了。就是从那天开始,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有了照顾妹妹和娘的责任。(选自《阅读与鉴赏》,作者:贾平凹 有删改)(1)用简练的语言,把“我”童年经历的这件事填完整。有年“六一”,我想把学校发的馒头留给妹妹和娘吃, (2)从第3~9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按顺序填在横线上。 →犹豫不定 → →百感交集(3)第3自然段画直线的句子中,“妹妹笑了”是因为 ,“娘也笑了”是因为 。(4)选择。①第4自然段中加点词语“故伎重演”在文中是指“我” 。A.吃了一个又一个馒头B.又开始咽口水,肚子又在咕咕叫C.走了一段又一段路②第4自然段中画曲线的句子详细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这样写的好处是 (多选)。A.写出了“我”作为一个孩子的真实想法B.体现出“我”家真的很穷,吃顿饱饭很难C.说明“我”之前对家人说的话都是骗人的(5)你认为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写一写。 五.习作(共1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0分)14.(30分) 每天上学时,我们在校门口总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场景:保安叔叔在维持秩序,志愿者在指挥同学们过马路,家长在叮嘱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请你选择一天上学时在校门口看到的场景写下来。题目自拟。2024-2025学年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五年级(上)期中模拟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4小题)题号 6 7 8 9答案 C D D D一.填空题(共5小题,满分35分)1.(9分)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北京故宫是一本“文化大书”,许多同学对它充满了wú qióng wú jìn 无穷无尽 的想象。故宫里既有jīn bì huī huáng 金碧辉煌 的宫殿,更有bù kě jì shǔ 不可计数 的qí zhēn yì bǎo 奇珍异宝 ,令慕名参观的游客yìng jiē bù xiá 应接不暇 。让我们通过阅读有关故宫的书籍走进历史,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吧。【解答】故答案为:无穷无尽 金碧辉煌 不可计数 奇珍异宝 应接不暇2.(4分)按要求做题。①得意忘形②处心积虑③呕心沥血④足智多谋⑤兴高采烈⑥诡计多端(1)根据感彩不同,把上面词语分成两类。(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②⑥ ③④⑤ (2)从上面的词语中选择填空。(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周瑜嫉妒诸葛亮, ② 想要除掉他,可诸葛亮 ④ ,神机妙算,利用天时地利,三天便借来了十万支箭。【解答】①得意忘形: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②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③呕心沥血:呕:吐。沥:滴。形容费尽心血和精力。④足智多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⑤兴高采烈:文章旨趣高超,辞采峻切犀利;形容兴致勃勃,情绪热烈的样子。⑥诡计多端:欺诈的计谋层出不穷。(1)结合词义,可知“得意忘形”“处心积虑”“诡计多端”属于贬义词。结合词义,可知“呕心沥血”“足智多谋”“兴高采烈”属于褒义词。(2)②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④足智多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结合语境可知,依次选择“处心积虑”“足智多谋”。故答案为:(1)①②⑥;③④⑤;(2)②④。3.(4分)用“清”字组词填空,但不能重复用同一个词。大雨过后,太阳还没出来,树林里空气特别 清新 ,四周弥漫着花草的 清香 。一条 清澈 的小溪从树林边缓缓流过。我们喝着 清凉 的溪水,听着 清脆 的鸟鸣,真是心旷神怡。【解答】组词填空,可放在词语中结合词义来进行。也可在理解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清”字可组词为:清新 清香 清澈 清凉 清脆清新:清爽新鲜;清香:清淡的香味;清澈:清净而明澈;清凉:凉而使人清爽的;清脆:声音清亮好听。根据词义结合语境本题应填为:大雨过后,太阳还没出来,树林里空气特别清新,四周弥漫着花草的清香。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树林边缓缓流过。我们喝着清凉的溪水,听着清脆的鸟鸣,真是心旷神怡。故答案为:清新 清香 清澈 清凉 清脆4.(10分)用“然”字组成不同的词填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1)这么难的一道奥数题,小亮 居然 没用三分钟就做出来啦。(2) 虽然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但是我 仍然 喜欢它。(3)电灯 竟然 灭了,屋子里变得黑漆漆的。(4)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身临其境一看 果然 名不虚传。【解答】根据各小题句子大意,“然”字可组词为:居然、虽然、仍然、竟然、果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虽然: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仍然:仍旧,照样。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果然:确实如此,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各小题应填写词语如下:(1)这么难的一道奥数题,小亮居然没用三分钟就做出来啦。(2)虽然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但是我仍然喜欢它。(3)电灯竟然灭了,屋子里变得黑漆漆的。(4)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身临其境一看果然名不虚传。故答案为:居然、虽然、仍然、竟然、果然。(1)居然;(2)虽然 仍然;(3)竟然;(4)果然。5.(8分)比一比,再组词。朗 晴朗 仰 仰头 防 防止 恃 有恃无恐 郎 新郎 抑 抑郁 妨 妨碍 待 等待 【解答】“郎”大多与人物有关,如牛郎,郎中;“朗”指的是光线充足,明亮,故组词晴朗;“仰”抬头,脸向上;”抑“向下按,压制;“防”做好准备以应付祸患,“妨”阻碍,伤害;“恃”依赖,倚仗,“待“等候;故答案为:晴朗 新郎仰头 抑郁防止 妨碍有恃无恐 等待二.选择题(共4小题,满分4分,每小题1分)6.(1分)“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_____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_____到地上来。”一句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都…… B.因为……所以……C.只有……才…… D.不是……而是……【解答】句子的前半部分描述了动物在树上的活动,后半部分则说明了树被风刮倒导致动物下树的结果。因此,需要填入“只有……才……”,表示条件关系,“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是“到地上来”的条件。故选:C。7.(1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祖国繁荣富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B.刘备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的辅助下,成就了一番事业。C.一旦战争发生,将生灵涂炭,受苦的是老百姓啊!D.他为了家乡的振兴与发展,处心积虑,日夜操劳。【解答】A、B、C加点词语使用无误;D.加点词语使用有误,处心积虑:意思是形容蓄谋已久。应改为“呕心沥血”。故选:D。8.(1分)人们常借助形象的比喻表达对书的喜爱,下列对书的比喻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B.书籍是登山靴,帮我们一步步登上人生高峰。C.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D.书籍是遮阳伞,为我们阻挡阳光,留下阴影。【解答】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籍”比作“营养品”,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籍”比作“登山靴”,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C.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籍”比作“阶梯”,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D.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比作“遮阳伞”,“留下阴影”不是表达对书的喜爱,比喻不恰当。故选:D。9.(1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学期一开始,我就订好了学习计划和决心。B.五年级的同学基本上都参加了语文竞赛。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D.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解答】A.有误,搭配不当,正确的搭配应是“定计划”和“下决心”。B.有误,“基本上、都”,二者表意矛盾,应删去“基本上”或“都”。C.有误,两面对一面,前半句“能否”是两种情况,后半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一种情况,应在“养成”前加上“能否”。D.正确。故选:D。三.语言表达(共2小题,满分11分)10.(6分)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听了报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修改病句) 我听了报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海力布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改为反问句) 难道海力布舍己为人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3)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么写作文。”(改为转述句) 老师对我说,他教我怎么写作文。 (4)王母娘娘十分愤怒。织女私自下天庭和牛郎成亲。( 用关联词语把两个句子合成一句,不改变句子的顺序。) 王母娘娘之所以十分愤怒,是因为织女私自下天庭和牛郎成亲。 【解答】(1)考查了修改病句。成分残缺,可在开头加“我”。(2)考查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开头加“难道”,在“值得”前加“不”,结尾加“吗”,“句号”改为“问号”。(3)考查了直述句改为转述句。把“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双引号”,“我”改为“他”,“你”改为“我”。(4)考查了关联词语。“王母娘娘十分愤怒”是结果,“织女私自下天庭和牛郎成亲”是原因,可用“之所以……是因为……”连用,第一句的“句号”改为“逗号”。故答案为:(1)我听了报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2)难道海力布舍己为人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3)老师对我说,他教我怎么写作文。(4)王母娘娘之所以十分愤怒,是因为织女私自下天庭和牛郎成亲。11.(5分)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好的作品中总有一些让你印象深则的人物形象,他们或正义勇敢,或聪明睿智,或仁义善良,让人由衷地欣赏和喜爱,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谁呢?在下面的“人物形象卡”上写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作品: 《老人与海》 人物: 桑提亚哥老人 喜欢的理由: ①他心志沉稳、很有耐心。在遇到一条大巴林鱼时,并没有十分的激动,而是耐心地与大巴林鱼斗智斗勇;②他坚持不懈。在捕获巴林鱼回程的路上,遇到了一条大鲨鱼,但他并没有放弃那条巴林鱼,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那条大鲨鱼进行殊死搏斗。 【解答】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出自书籍《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老人。《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我喜欢桑提亚哥老人有两个原因:①他心志沉稳、很有耐心。在遇到一条大巴林鱼时,并没有十分的激动,而是耐心地与大巴林鱼斗智斗勇;②他坚持不懈。在捕获巴林鱼回程的路上,遇到了一条大鲨鱼,但他并没有放弃那条巴林鱼,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那条大鲨鱼进行殊死搏斗。故答案为:《老人与海》桑提亚哥老人 ①他心志沉稳、很有耐心。在遇到一条大巴林鱼时,并没有十分的激动,而是耐心地与大巴林鱼斗智斗勇;②他坚持不懈。在捕获巴林鱼回程的路上,遇到了一条大鲨鱼,但他并没有放弃那条巴林鱼,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那条大鲨鱼进行殊死搏斗。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20分)12.(9分)课外阅读:永不凋谢的玫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是乌克兰一所乡村中学的校长,早已过世了。他记下过这样一则真事:校园里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可爱的婴儿的笑脸﹣﹣你肯定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花儿!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又有许多同学来观赏玫瑰花。他们一边看,一边赞不绝口。这时,来了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抓在手中,从容地向外走去。同学们惊讶极了,有的非常气愤,有的甚至要上前制止那小女孩。正在旁边散步的苏霍姆林斯基校长看到了,走过去,弯下腰,亲切地问小女孩:“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再把花送回来。”女孩害羞地说。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同学们不语了,教育家的心颤动了。苏霍姆林斯基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她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 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我,我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赞不绝口: 不住口地称赞。文中指大家不停地称赞玫瑰花。 径直: 一直朝向。文中指直接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 (2)用一二句话概括苏霍姆林斯基记录的故事。 一个小女孩摘下校园花房里一朵最大的玫瑰花,苏霍姆林斯基得知孩子想把花送给病重的奶奶,又摘下两朵花,一朵奖给女孩,另一朵送给她妈妈。 (3)读中品味。①文中“惊讶”一词出现两次,同学们第一次“惊讶”是因 他们想不到校园里能开出如此大的花 ;第二次“惊讶”是因为 他们想不到那个小女孩竟敢当着大家的面从容地摘走一朵玫瑰 ;我对 苏霍姆林斯基 感到惊讶,因为 摘花送给小女孩 。②认真品读第5第6自然段,想想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要把玫瑰花送给小女孩的妈妈,再把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话补充在横线上。(4)深层探究。①你认为题目“永不凋谢的玫瑰”是指什么? 文中“永不凋谢的政瑰”指的是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 ②你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怎样的人? 善于教育他人,有同情心、有爱心的人。 【解答】(1)考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联系上文“校园里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可爱的婴儿的笑脸﹣﹣你肯定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花儿!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可知“赞不绝口”的意思是:不住口地称赞。文中指大家不停地称赞玫瑰花。在“来了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这个句子中“径直”的意思是:直接,一直朝向。文中指直接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用心读①﹣⑥自然段,用一两句话概括苏霍姆林斯基记录的故事为:一个小女孩摘下校园花房里一朵最大的玫瑰花,苏霍姆林斯基得知孩子想把花送给病重的奶奶,又摘下两朵花,一朵奖给女孩,另一朵送给她妈妈。(3)①考查了筛选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词理解苏霍林斯基对小女孩的关爱。同学们第一次“惊讶”是因为学校花房里开了一朵从没见过的最大的玫瑰;第二次“惊讶”是因为小女孩竟然在大家的注视下摘下那朵最大的玫瑰花。“苏霍姆林斯基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是“我”“惊讶”的原因。②认真品读五、六自然段,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要把玫瑰花送给小女孩的妈妈,是想感谢小女孩的妈妈,因为她教育出这样好的孩子。所以补充的话可以是: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4)①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文章的题目是“永不凋谢的玫瑰”,文中讲述了学校美丽的像婴儿笑脸一样的玫瑰花,更是指小女孩美好的心灵,她对妈妈的关心爱护。②考查了对文中人物的评价。从关键词句“亲切地问”“这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可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善于教育他人,有同情心、有爱心的人。故答案为:(1)不住口地称赞。文中指大家不停地称赞玫瑰花。直接,一直朝向。文中指直接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2)一个小女孩摘下校园花房里一朵最大的玫瑰花,苏霍姆林斯基得知孩子想把花送给病重的奶奶,又摘下两朵花,一朵奖给女孩,另一朵送给她妈妈。(3)①他们想不到校园里能开出如此大的花 他们想不到那个小女孩竟敢当着大家的面从容地摘走一朵玫瑰 苏霍姆林斯基 摘花送给小女孩。②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4)①文中“永不凋谢的政瑰”指的是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②善于教育他人,有同情心、有爱心的人。13.(11分)童年的馒头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我也常常想起小时候经历的苦日子。那时候,娘一个人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子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干活挣工钱。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高采烈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学校发馒头,我要让娘和妹妹吃顿饱饭,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馒头。开完典礼,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馒头,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我把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咕咕地叫个不停。吃一个吧!我犹豫不定地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的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经不见。又走了一段路,我那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的那一个也吃了吧,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老把好东西让给我和妹妹吗?这么想着,我便……等我回到家时,手中就只剩下了一片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渣也没一星儿了。我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怎样进的家门,怎样躲开的妹妹的目光。娘看着我笑了笑,没吭声。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竟奇迹般地蒸着三个热腾腾的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二丫娘就这样被娘应付过去了,而我却悔恨交加。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三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百感交集,哇的一声哭了。就是从那天开始,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有了照顾妹妹和娘的责任。(选自《阅读与鉴赏》,作者:贾平凹 有删改)(1)用简练的语言,把“我”童年经历的这件事填完整。有年“六一”,我想把学校发的馒头留给妹妹和娘吃, 我却没忍住都吃了,妈妈不但没有怪“我”,还维护了“我”的自尊心。 (2)从第3~9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按顺序填在横线上。 兴高采烈 →犹豫不定 忐忑不安 → 悔恨交加 →百感交集(3)第3自然段画直线的句子中,“妹妹笑了”是因为 期待吃到馒头 ,“娘也笑了”是因为 为我的懂事感到欣慰 。(4)选择。①第4自然段中加点词语“故伎重演”在文中是指“我” B 。A.吃了一个又一个馒头B.又开始咽口水,肚子又在咕咕叫C.走了一段又一段路②第4自然段中画曲线的句子详细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这样写的好处是 AB (多选)。A.写出了“我”作为一个孩子的真实想法B.体现出“我”家真的很穷,吃顿饱饭很难C.说明“我”之前对家人说的话都是骗人的(5)你认为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写一写。 娘是一个很爱我们,为了我们宁愿自己饿肚子,宁愿把家里最后的存粮拿出来也要维护“我”自尊心的伟大的母亲。 【解答】(1)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合题意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达的简介通顺。文章主要写了“我”在六一这天得到了三个馒头,我答应将这三个馒头留给妹妹和妈妈吃,但却没忍住都吃了。妈妈不但没有怪我,还在外人面前维护了“我”的自尊心,让“我”感觉到了照顾妈妈和妹妹责任重大。(2)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从“我兴高采烈地对娘和妹妹说、我忐忑不安、而我却悔恨交加”可知答案。(3)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可知,“我”家的日子很拮据,一家人常常吃不饱饭,当得知能得到三个馒头的时候,妹妹一定是很期待很开心的,所以妹妹笑了。而“我”答应妈妈和妹妹把馒头带回家一起分享,妈妈为“我”的懂事而感到欣慰,所以也笑了。(4)考查了对词语和内容的理解。①“故技重演”的意思是重新施用过去的伎俩。联系上文“我把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咕咕地叫个不停”可知,这里的“故伎重演”是指“我”又开始咽口水,肚子又在咕咕叫。②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心理描写,文中“我”在给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而妈妈时常把吃的留给妹妹也体现出“我”家生活的窘迫,吃一顿饱饭很难。故选AB。(5)考查了对人物特点的理解。娘是一个很爱“我们”的人,她常常把吃的留给年幼的妹妹,而且娘在得知“我”把馒头都吃了之后也没有责怪“我”。当邻居来问时,娘又维护了“我”的自尊心,谎称“我”也是个懂事的孩子把馒头都拿回来了,其实那是娘把家里仅有的白面蒸成了馒头。所以娘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伟大的母亲。故答案为:(1)我却没忍住都吃了,妈妈不但没有怪“我”,还维护了“我”的自尊心。(2)兴高采烈 忐忑不安 悔恨交加;(3)期待吃到馒头 为我的懂事感到欣慰;(4)①B ②AB;(5)娘是一个很爱我们,为了我们宁愿自己饿肚子,宁愿把家里最后的存粮拿出来也要维护“我”自尊心的伟大的母亲。五.习作(共1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0分)14.(30分) 每天上学时,我们在校门口总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场景:保安叔叔在维持秩序,志愿者在指挥同学们过马路,家长在叮嘱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请你选择一天上学时在校门口看到的场景写下来。题目自拟。【解答】范文:校门口的风景鹅毛般的大雪悄然落下,世界披上了银装,人们都躲在温暖的房间里不出来,而唯独他,每天都在校门口,等我……他就是我的外公。那是寒冬里最冷的一天,路上行人稀少,他们都躲在温暖的房间里,生怕一出来就会被冻成雕塑。在路上行走的人,也都是全副武装,搓着冻红的双手,快步往家中赶。放学了,我走出校门,那高大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只见外公的头上堆满了积雪,那雪白的积雪中还夹杂着几根青丝。他踮起脚尖,目光坚定地注视着校门口,在那目光中,充满了焦急与关心。四处空无一人,外公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听外婆说,外公以前是一个文艺青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有空,他就会和外婆一起游山玩水,领略祖国的大好风光。从他们的照片中,我发现以前的外公是那么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但自从有了我和弟弟,外公就整天忙里忙外,工作日送我上下学,周末假期送我上辅导班,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时间飞逝,一晃十年过去了。外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我操劳着,他直挺的脊背变得弯曲了,乌黑的头发变得苍白了,他为了我失去了文质彬彬,为我失去了风度翩翩。那一刻,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我拥进了他的怀里,他的怀抱是那么温暖。寒冬里伫立着的外公,就像一道风景,触动了我的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