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二小教育集团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根据拼音或积累,在相应的位置上书写相关内容。(14分)1.(5分)看拼音写词语。lǎn duò shì hào qīn lüè yǐn bì chóu xiè 2.(9分)(1)读文能壮志。《少年中国说》中,梁启超认为:“少年智则国智, ,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蝉》中,虞世南用“ ,非是藉秋风”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品质。(2)诗文吐真情。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 ”,饱含着他对收复失地的渴望;“我劝天公重抖擞, ”,则抒发了龚自珍对杰出人才的涌现,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期盼;南宋诗人林升借“ ,直把杭州作汴州”两句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3)一花一鸟总关情。在郭沫若眼中,“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白鹭之美在于“ , ,一切都很适宜”。二、选择题。(16分)3.(2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胆怯(què ) 眼睑 (jiǎn) 鱼鳞 (líng) 人影绰绰(zhuō)B.侮辱( rǔ ) 垂蔓 (wàn) 间隔 (jiàn) 炊(cuī)烟袅袅C.抖擞(sǒu)窗框(kuàng)依偎(wèi)玲珑剔(tī)透D.酝酿 (niàng) 勉强 (qiǎng ) 剥削(xuē)武陵(líng)春色4.(2分)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贡献 韵味 消毁 完好无缺B.城保 镜匣 糕饼 齐心协力C.爱慕 发誓 叮嘱 难以置信D.迟廷 镇定 崩塌 震天动地5.(2分)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马齐喑究可哀 (黑暗)B.死去元知万事空(同“原”,本来)C.非是藉秋风(凭借)D.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华美瑰丽,富丽堂皇)6.(2分)列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A.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B.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起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C.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D.光的速度是惊人的,大约是30万千米每秒,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7.(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读科普类的读物,既增长知识,又可以启迪智慧。B.他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文学名著。C.通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使我们领略了中华汉字之美。D.警察虽然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不让群众的利益受侵害。8.(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俗语与括号内的词语意思不同的是( )A.敌军官兵听到被包围的消息后,都像冷水浇头,鼻子都气歪了。(气急败坏)B.老乡激动地握着红军战士的手:“我们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把你们盼来啦!”(左顾右盼)C.当我们享受先辈带给我们的成果的时候,应该牢记吃水不忘挖井人,懂得感恩。(饮水思源)D.做事前怕狼,后怕虎,只怕什么事都做不成。(畏首畏尾)9.(2分)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将相和》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渑池会面”“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展现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过程。B.《落花生》一文中,父亲借助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C.在学习古诗时,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D.我们在阅读时,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跳过,继续往下读。10.(2分)下列对选段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成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我们应该善待这份遗产。从较高层次的要求来说,要积极研究它,挖掘它的深刻内涵,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将它发扬光大。从较低层次的要求来说,要正确理解它,使用它。然而,我们许多人连这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A.我们应该善待成语这份遗产。B.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C.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D.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三、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5分)11.(1分)下列民间故事与地区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聪明的牧羊人》—中国B.《田螺姑娘》—中国C.《巨人和小人》—欧洲D.《长颈鹿的传奇故事》—非洲12.(1分)“劈山救母”这一故事情节出自于( )A.《葫芦娃》 B.《宝莲灯》C.《白蛇传》 D.《妈祖娘娘》13.(1分)在《八仙过海》中,铁拐李扔下铁拐化作了( )A.独木舟 B.扇子 C.葫芦 D.荷花14.(1分)在《百鸟朝凤》的故事中,凤因为什么得不到大家的理解。( )A.它的羽毛很平常。B.它吃饱了就知道玩。C.它总将别的鸟扔掉的果实藏在洞里D.它长得很不起眼。15.(1分)《灰额猫、山羊和绵羊》的故事中,灰额猫因为吃光了( )而被女主人揍了一顿。A.鱼 B.面包 C.酸奶油 D.蜂蜜(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5分)16.(5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长发妹》中,善良的长发妹不忍乡亲们遭受旱灾,便将山泉的秘密和长毛怪威胁她的事情告诉了乡亲们。 (2)《食言的下场》中,樵夫财迷心窍,为了得到万两银子,便出卖了大榕树。 (3)《赖半街》中,有一个姓赖的大财主十分富有,在他住的那条街上,有一半的店铺和房屋都是他的,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赖半街”。 (4)《圣 尼古拉斯的传说》中,尼古拉斯因为从未去过荷兰,便独自一人踏上了荷兰之旅,一边游历,一边暗中接济穷苦的人,深受荷兰人的爱戴。 (5)《谁的力气大》中,河马和大象约好比赛拔河,比比谁的力气大,结果谁都没有办法赢得比赛。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27分)17.(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蚂蚁也有闲逛时①侧重蚂蚁研究的生物学家估计,世界上的蚂蚁种类繁多,共有15000种。自古以来,蚂蚁一直被看成是勤劳的动物,比如《伊索寓言》中一则《蚂蚁和蚱蜢》讲到:夏天,蚂蚁也在不辞辛劳地忙碌着,到了酷冷的冬天,就不至于挨饿;而盲目乐观的蚱蜢以为天天都是春天,只知道逍遥快活,什么准备工作也不做……②蚂蚁于是给人一种“不知疲倦”“不需休息”的印象;其实不是这样的。2015年,生物学家们在人造蚁巢中做了实验,他们对每一只蚂蚁做上记号,用摄像机记录蚂蚁的活跃程度,最后在分析录像资料时发现,有五分之二的蚂蚁在“闲逛着”,无所事事。在一个勤劳的群体中,其他蚂蚁怎么会容忍这种“偷懒”行为的?于是科学家们将实验延续下去,终于弄清了事情真相。实验人员从正在忙碌的蚂蚁中撤走了20%的劳动力,一周之内,他们发现,那些空出的岗位已由那些原来在自由散漫地闲逛的蚂蚁顶替了。科学家们顿时醒悟过来,是他们误解了那些“闲逛蚂蚁”,它们没有在“偷懒”,也不是没有事做或不愿做事,因为它们本来就是“替班工蚁”。又有人想了个点子:再将这些“替班工蚁”也撤走;于是,空出的岗位再也没有蚂蚁来替补了。③有关上述现象,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做了补充解释:对于蚂蚁王国来讲,没有必要让所有的劳动力参加每一次劳务行动,太多的行为反而带来“添堵”风险,通常30%的工蚁就能完成全部“工作定额”的三分之二。④也许小小蚂蚁的行为和蚂蚁王国的机制尚没有完全被人类认识,非洲有一种个体2厘米长的蚂蚁,人们发现这种蚂蚁喜欢猎食其他等翅目昆虫,由于对方的个头不亚于蚂蚁,且擅长抵抗,所以猎食和反猎食的斗争非常激烈,有时甚至十分残酷。对付猎物,往往会有200至600只蚂蚁(由工蚁变形的兵蚁)出动,每次战役总有5%左右的蚂蚁受伤,被对方强有力的颌钳折断腿或被咬伤。尽管如此,仅存4条腿或5条腿的蚂蚁仍能继续战斗,因为蚂蚁群体中存在一支有效的“救护兵”。⑤战斗结束后,受伤的蚂蚁用气味向救护蚁发出求救信号,救护蚁便会赶来将它们送回蚁巢,先为受伤的同伴舔伤口—一种消毒手段。有时候,救护蚁甚至会利用已死的等翅目昆虫身体上的某些部分为受伤的蚂蚁“施行手术”,手术的成功率颇高。令人惊讶的是,严重受伤的蚂蚁(比如六条腿中已经失去了五条)最后会拒绝接受救护蚁的帮助:当救护蚁去接近它们时,它们会竭尽余力抵制救护,迫使救护蚁将它们放弃。⑥看来,世上有些物种真的还需要好好研究,让人刮目相看。(1)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A.作比较、打比方B.列数字、打比方C.举例子、列数字D.举例子、作比较(2)对文中“偷懒”一词解释正确的是 A.没有事做B.不愿意做事C.自由散漫D.等待替班(3)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①受伤的蚂蚁是通过触角向救护蚁发出求救信号。 ②在猎食和反猎食的战役中,总有5%的蚂蚁会受伤。 ③救护蚁会利用已死的等翅目昆虫身体上的某些部分为受伤的蚂蚁施行手术,手术的成功率颇低。 ④生物学家估计世界上的蚂蚁共有15000种,是个庞大的家族。 (4)科学家为什么认为那些“闲逛蚂蚁”并非在“偷懒”?请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你的理由。(5)“通常30%的工蚁就能完成全部‘工作定额’的三分之二”,这里的“通常”能否删去?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18.(14分) ①打我记事时起,门前那棵柿树便在了。②听祖母讲过,那棵柿树还是他们搬家时,从山上移栽过来的。天气一热,祖母便会带我在树下乘凉,讲关于柿树的老故事,我对老家的印象便也就是那棵柿树了。③每年九月底,那棵古老的柿子树上总会挂满金黄诱人的果实,每次放学回家,就能看到父亲在树上摘、祖母在树下接。那棵树仿佛从来不介意大家爬上去摘柿子,一直挺直了身板,支撑着爬上树的“馋虫”。柿子十分诱人,橙黄色的外衣下包裹着晶莹剔透的柿肉。小时候,我总是因为心急而吃不净柿肉。祖母教我先取下柿蒂,再对半分开,用手一捏,柿肉便自然而然地裹着汁水流出来。祖母总是一边吃一边看着我笑,不知道是因为那香甜的柿子,还是因为那贪吃的我。④在老家,吃柿子的人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像小鸟一样用力飞翔到柿树上的大人,一种是像小虫一样在树下吃鸟儿衔着的柿肉的小孩。只不过,后来小鸟长大飞走了,小虫吃饱吃腻了……⑤过了几年,父亲进城工作,我也离开了心爱的柿树和祖母。每年九月底,老家的柿树依旧结满柿子,只不过柿树下的人却只有祖母了。祖母心知我喜欢柿子,每年都会提前摘下青柿子送到我家,并到阳台摆好柿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柿子随着时间流逝变软变黄,香气渐渐溢满了整个房子。⑥时光流逝,祖母年过花甲,柿树也渐渐垂下了枝头。⑦老家路远,除去逢年过节,我们很少回去了。有一天父母急急忙忙地要去乡下接祖母进城,从他们沉重的脸色来看,不是一件好事。果不其然,我在父母的交谈之中得知,祖母上树摘柿子不小心摔下来,腰扭伤了。父母自然知道祖母不乐意听从他们的安排,便让我一同前去开导祖母进城。⑧一进屋,祖母揉着腰,眼神空洞地望着墙壁,见我来了,祖母仍然笑着向我打招呼,又从口袋拿出个柿子递给我。我刚伸出手,祖母却顿了顿,她看了看那个被压过的柿子,又收了回去,冲我尴尬地笑了笑。我见状“抢”过柿子,边吃边问:“您年龄都这么大了怎么还想着爬树呢!”祖母也不见外,反问我:“我不上树摘,你现在吃什么呢?”我停住吃柿子,一想也对,若不是大鸟将柿肉衔下来,树下的幼虫吃什么呢?“那也没必要爬到最顶上吧?”我看着她的腰,心疼地说。“那不算高,当年我可是能一口气摘完所有柿子的人……”我打断她的话说:“这故事不知道听您讲过多少遍了。”祖母笑笑说:“树老不中踩了,人也是。”说完便蜷缩进被里睡觉了。⑨我没有离开,静静地坐在她床边。日光如流水撒向大地,忽然觉得柿树好伟大,一生都在努力地开花、结果,哪怕最后已经承受不起满树果实的重量,家人、行人、鸟、虫都在分享那树的甜蜜。到老去时,也没有一声抱怨,只是独自在风中坚守。⑩其实,每个成功的家庭背后有多少像那棵柿树一样的长辈呢? 柿树,牵动我的情思,如春雨一般,灌溉着我茁壮成长,在不经意间滋润了心田。(1)这篇文章中,作者围绕柿树写了三件事,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 → (2)第③自然段画“—”句子中的“馋虫”指的是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对短文第⑧段中的“树老不中踩了,人也是”,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时间的流逝,柿子树的生机渐渐消失,已不如从前粗壮。B.祖母回忆起当年摘柿子的情形,感慨自己已经不如从前能干了。C.祖母因被“我”责怪年纪大了还爬柿树而感慨自己老了,和柿子树一样不中用了。D.祖母因自己受伤连累家人而感到闷闷不乐。(4)给短文加一个题目,最合适的一项是 。A.老家的柿子树B.我的祖母C.柿树,牵动我的情思D.柿子树的一生(5)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柿树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想借写柿树表达怎样的情感?19.(33分) 我们身边有许多特点鲜明的人。如富有爱心的叔叔、幽默风趣的老师、贪吃的弟弟、调皮的同学等。请选择一个人,通过一两件事来表现他的特点,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一些。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题目自拟。习作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不少于400字。2024-202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二小教育集团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3小题)题号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D C A B A B A C A B A题号 14 15答案 C C一、根据拼音或积累,在相应的位置上书写相关内容。(14分)1.(5分)看拼音写词语。lǎn duò 懒惰 shì hào 嗜好 qīn lüè 侵略 yǐn bì 隐蔽 chóu xiè 酬谢 【解答】故答案为:懒惰 嗜好 侵略 隐蔽 酬谢2.(9分)(1)读文能壮志。《少年中国说》中,梁启超认为:“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蝉》中,虞世南用“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品质。(2)诗文吐真情。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饱含着他对收复失地的渴望;“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则抒发了龚自珍对杰出人才的涌现,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期盼;南宋诗人林升借“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两句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3)一花一鸟总关情。在郭沫若眼中,“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白鹭之美在于“ 色素的配合 , 身段的大小 ,一切都很适宜”。【解答】(1)第一空和第二空:《少年中国说》中,梁启超以排比句式强调少年与国家的紧密联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体现出少年各方面的优秀能推动国家相应方面的发展。第三空:虞世南《蝉》里,“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栖息在高处,声音自然传得远,表达自身品格高洁,无需凭借外力(如权势等)就能声名远扬,展现洁身自好的品质。(2)第一空:陆游《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至死都牵挂着国家收复中原,叮嘱家人在收复失地时告知自己,满含对收复失地的渴望。第二空:龚自珍《己亥杂诗》里,“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当时社会沉闷,诗人希望上天能振作精神,打破常规,让更多有才能的人出现,以变革社会,抒发对杰出人才涌现、涤荡旧势力的期盼。第三空:林升《题临安邸》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暗指社会上的靡靡之风,“游人”指那些苟且偷安的达官贵人,他们在杭州的享乐中,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3)第一空:郭沫若《白鹭》中,“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将白鹭比作散文诗,突出白鹭具有如散文诗般含蓄、优美且韵味深长的美。第二空和第三空:“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从色素搭配和身段尺寸两方面,说明白鹭的外形恰到好处,体现出其和谐的美。故答案为:(1)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居高声自远;(2)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拘一格降人材 暖风熏得游人醉;(3)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色素的配合 身段的大小。二、选择题。(16分)3.(2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胆怯(què ) 眼睑 (jiǎn) 鱼鳞 (líng) 人影绰绰(zhuō)B.侮辱( rǔ ) 垂蔓 (wàn) 间隔 (jiàn) 炊(cuī)烟袅袅C.抖擞(sǒu)窗框(kuàng)依偎(wèi)玲珑剔(tī)透D.酝酿 (niàng) 勉强 (qiǎng ) 剥削(xuē)武陵(líng)春色【解答】A.有误,“胆怯”的“怯”应读“qiè”。“鱼鳞”的“鳞”读音为“lín”。“人影绰绰”的“绰”应读“chuò”,“绰”读“chuò”时,有宽裕、舒缓的意思,“人影绰绰”形容人影多,姿态美。“绰”读“chāo”这个读音,指拿起。B.有误,“垂蔓”的“蔓”应读“màn”。“蔓”是多音字,读“màn”时,义同“蔓(wàn)”,用于合成词“蔓延”“蔓草”等,多表示细长而不能直立的茎,如“垂蔓”强调细长的茎自然下垂的状态;读“wàn”时,指细长能缠绕的茎,如“瓜蔓”“扁豆蔓儿”。“炊烟袅袅”的“炊”读音为“chuī”。C.有误,“依偎”的“偎”读音是“wēi”。D.正确。故选:D。4.(2分)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贡献 韵味 消毁 完好无缺B.城保 镜匣 糕饼 齐心协力C.爱慕 发誓 叮嘱 难以置信D.迟廷 镇定 崩塌 震天动地【解答】A.有误,“消毁”应为“销毁”,“销毁”指熔化毁掉、烧掉,强调将物品破坏使其失去原有形态或作用。B.有误,“城保”应为“城堡”,“城堡”是一种军事防御建筑。C.正确。D.有误,“迟廷”应为“迟延”,“迟延”意思是耽搁、拖延。故选:C。5.(2分)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马齐喑究可哀 (黑暗)B.死去元知万事空(同“原”,本来)C.非是藉秋风(凭借)D.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华美瑰丽,富丽堂皇)【解答】A.有误,“万马齐喑究可哀”出自清朝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句意:这种万马齐喑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喑:沉默,不说话。BCD.正确。故选:A。6.(2分)列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A.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B.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起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C.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D.光的速度是惊人的,大约是30万千米每秒,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解答】A.相同,此句通过对比“这里的桂花”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香气,突出了对家乡桂花的偏爱,运用了对比的描写方法。B.不同,此句详细描绘了鸟儿在清晨孤独站立于小树绝顶的情景,以及它看似不安稳实则悠然的神态,主要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描写方法,未涉及对比。C.相同,此句通过对比“它的果实”(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展示方式,突出了花生不炫耀、默默奉献的特点,运用了对比的描写方法。D.相同,此句通过对比“光的速度”与“流星体的速度”,强调了光的速度之快,运用了对比的描写方法。故选:B。7.(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读科普类的读物,既增长知识,又可以启迪智慧。B.他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文学名著。C.通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使我们领略了中华汉字之美。D.警察虽然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不让群众的利益受侵害。【解答】A.没有语病。B.有语病。成分残缺,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C.有语病。成分残缺,缺主语。删去“使”。D.有语病。关联词使用不当,可用“宁可……也……”连接。故选:A。8.(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俗语与括号内的词语意思不同的是( )A.敌军官兵听到被包围的消息后,都像冷水浇头,鼻子都气歪了。(气急败坏)B.老乡激动地握着红军战士的手:“我们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把你们盼来啦!”(左顾右盼)C.当我们享受先辈带给我们的成果的时候,应该牢记吃水不忘挖井人,懂得感恩。(饮水思源)D.做事前怕狼,后怕虎,只怕什么事都做不成。(畏首畏尾)【解答】A、C、D相同。B.不相同。盼星星盼月亮:形容盼望的心情非常急切。左顾右盼:向左看看;向右望望。形容得意或警戒的神态。二者意思不同。故选:B。9.(2分)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将相和》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渑池会面”“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展现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过程。B.《落花生》一文中,父亲借助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C.在学习古诗时,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D.我们在阅读时,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跳过,继续往下读。【解答】A.有误,《将相和》中三个小故事的顺序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B、C、D正确。故选:A。10.(2分)下列对选段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成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我们应该善待这份遗产。从较高层次的要求来说,要积极研究它,挖掘它的深刻内涵,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将它发扬光大。从较低层次的要求来说,要正确理解它,使用它。然而,我们许多人连这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A.我们应该善待成语这份遗产。B.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C.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D.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解答】本段的内容,先写了成语的重要性,然后写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最后写了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本段内容主要告诉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故选:C。三、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5分)11.(1分)下列民间故事与地区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聪明的牧羊人》—中国B.《田螺姑娘》—中国C.《巨人和小人》—欧洲D.《长颈鹿的传奇故事》—非洲【解答】A.有误,《聪明的牧羊人》并非源自中国,而是欧洲的民间故事。B、C、D正确。故选:A。12.(1分)“劈山救母”这一故事情节出自于( )A.《葫芦娃》 B.《宝莲灯》C.《白蛇传》 D.《妈祖娘娘》【解答】“劈山救母”的故事情节出自《宝莲灯》。故选:B。13.(1分)在《八仙过海》中,铁拐李扔下铁拐化作了( )A.独木舟 B.扇子 C.葫芦 D.荷花【解答】在《八仙过海》的故事中,铁拐李扔下铁拐后,铁拐变大,如同一艘小船稳稳地浮在海面上。铁拐李随后纵身一跃,站在铁拐上,乘风破浪,率先出发。故选:A。14.(1分)在《百鸟朝凤》的故事中,凤因为什么得不到大家的理解。( )A.它的羽毛很平常。B.它吃饱了就知道玩。C.它总将别的鸟扔掉的果实藏在洞里D.它长得很不起眼。【解答】在《百鸟朝凤》的故事里,凤把百鸟扔掉的果实藏在洞里,这种做法让其他鸟没办法理解它的行为,所以风得不到大家的理解。故选:C。15.(1分)《灰额猫、山羊和绵羊》的故事中,灰额猫因为吃光了( )而被女主人揍了一顿。A.鱼 B.面包 C.酸奶油 D.蜂蜜【解答】《灰额猫、山羊和绵羊》的故事中,灰额猫因为吃光了酸奶油而被女主人揍了一顿。故选:C。(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5分)16.(5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长发妹》中,善良的长发妹不忍乡亲们遭受旱灾,便将山泉的秘密和长毛怪威胁她的事情告诉了乡亲们。 × (2)《食言的下场》中,樵夫财迷心窍,为了得到万两银子,便出卖了大榕树。 √ (3)《赖半街》中,有一个姓赖的大财主十分富有,在他住的那条街上,有一半的店铺和房屋都是他的,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赖半街”。 √ (4)《圣 尼古拉斯的传说》中,尼古拉斯因为从未去过荷兰,便独自一人踏上了荷兰之旅,一边游历,一边暗中接济穷苦的人,深受荷兰人的爱戴。 × (5)《谁的力气大》中,河马和大象约好比赛拔河,比比谁的力气大,结果谁都没有办法赢得比赛。 × 【解答】(1)有误,《长发妹》中,长发妹发现泉水,为了乡亲们,克服困难说出秘密,不是因为不忍乡亲受旱灾就直接告诉。(2)(3)正确。(4)有误,《圣 尼古拉的传说》中,尼古拉是听说荷兰人苦难,才去帮助,不是因为没去过就去。(5)有误,《谁的力气大》中,河马和大象比赛,最后是蚂蚁让他们明白团结力量大,不是谁都没赢。故答案为:(1)×;(2)√;(3)√;(4)×;(5)×。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27分)17.(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蚂蚁也有闲逛时①侧重蚂蚁研究的生物学家估计,世界上的蚂蚁种类繁多,共有15000种。自古以来,蚂蚁一直被看成是勤劳的动物,比如《伊索寓言》中一则《蚂蚁和蚱蜢》讲到:夏天,蚂蚁也在不辞辛劳地忙碌着,到了酷冷的冬天,就不至于挨饿;而盲目乐观的蚱蜢以为天天都是春天,只知道逍遥快活,什么准备工作也不做……②蚂蚁于是给人一种“不知疲倦”“不需休息”的印象;其实不是这样的。2015年,生物学家们在人造蚁巢中做了实验,他们对每一只蚂蚁做上记号,用摄像机记录蚂蚁的活跃程度,最后在分析录像资料时发现,有五分之二的蚂蚁在“闲逛着”,无所事事。在一个勤劳的群体中,其他蚂蚁怎么会容忍这种“偷懒”行为的?于是科学家们将实验延续下去,终于弄清了事情真相。实验人员从正在忙碌的蚂蚁中撤走了20%的劳动力,一周之内,他们发现,那些空出的岗位已由那些原来在自由散漫地闲逛的蚂蚁顶替了。科学家们顿时醒悟过来,是他们误解了那些“闲逛蚂蚁”,它们没有在“偷懒”,也不是没有事做或不愿做事,因为它们本来就是“替班工蚁”。又有人想了个点子:再将这些“替班工蚁”也撤走;于是,空出的岗位再也没有蚂蚁来替补了。③有关上述现象,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做了补充解释:对于蚂蚁王国来讲,没有必要让所有的劳动力参加每一次劳务行动,太多的行为反而带来“添堵”风险,通常30%的工蚁就能完成全部“工作定额”的三分之二。④也许小小蚂蚁的行为和蚂蚁王国的机制尚没有完全被人类认识,非洲有一种个体2厘米长的蚂蚁,人们发现这种蚂蚁喜欢猎食其他等翅目昆虫,由于对方的个头不亚于蚂蚁,且擅长抵抗,所以猎食和反猎食的斗争非常激烈,有时甚至十分残酷。对付猎物,往往会有200至600只蚂蚁(由工蚁变形的兵蚁)出动,每次战役总有5%左右的蚂蚁受伤,被对方强有力的颌钳折断腿或被咬伤。尽管如此,仅存4条腿或5条腿的蚂蚁仍能继续战斗,因为蚂蚁群体中存在一支有效的“救护兵”。⑤战斗结束后,受伤的蚂蚁用气味向救护蚁发出求救信号,救护蚁便会赶来将它们送回蚁巢,先为受伤的同伴舔伤口—一种消毒手段。有时候,救护蚁甚至会利用已死的等翅目昆虫身体上的某些部分为受伤的蚂蚁“施行手术”,手术的成功率颇高。令人惊讶的是,严重受伤的蚂蚁(比如六条腿中已经失去了五条)最后会拒绝接受救护蚁的帮助:当救护蚁去接近它们时,它们会竭尽余力抵制救护,迫使救护蚁将它们放弃。⑥看来,世上有些物种真的还需要好好研究,让人刮目相看。(1)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C A.作比较、打比方B.列数字、打比方C.举例子、列数字D.举例子、作比较(2)对文中“偷懒”一词解释正确的是 D A.没有事做B.不愿意做事C.自由散漫D.等待替班(3)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①受伤的蚂蚁是通过触角向救护蚁发出求救信号。 × ②在猎食和反猎食的战役中,总有5%的蚂蚁会受伤。 × ③救护蚁会利用已死的等翅目昆虫身体上的某些部分为受伤的蚂蚁施行手术,手术的成功率颇低。 × ④生物学家估计世界上的蚂蚁共有15000种,是个庞大的家族。 √ (4)科学家为什么认为那些“闲逛蚂蚁”并非在“偷懒”?请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你的理由。(5)“通常30%的工蚁就能完成全部‘工作定额’的三分之二”,这里的“通常”能否删去?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分析。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非洲有一种个体2厘米长的蚂蚁,人们发现这种蚂蚁喜欢猎食其他等翅目昆虫……每次战役总有5%左右的蚂蚁受伤”,“非洲有一种个体2厘米长的蚂蚁”这是举了非洲这种特定蚂蚁的例子,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2厘米”“200至600只”“5%左右”这些具体数字的运用,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所以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故选:C。(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文中提到“是他们误解了那些‘闲逛蚂蚁’,它们没有在‘偷懒’,也不是没有事做或不愿做事,因为它们本来就是‘替班工蚁’”,这表明“偷懒”并非真的没事做、不愿意做事或者自由散漫,而是在等待替班。故选:D。(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①有误,原文是“受伤的蚂蚁用气味向救护蚁发出求救信号”,不是触角。②有误,原文是“每次战役总有5%左右的蚂蚁受伤”,是“5%左右”,不是“总有5%”。③有误,原文是“手术的成功率颇高”,不是“成功率颇低”。④正确。(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从文中实验内容可知,先撤走忙碌蚂蚁的部分劳动力,闲逛蚂蚁能补上岗位,再撤走闲逛蚂蚁(替班工蚁),岗位无人替补,这一过程充分说明闲逛蚂蚁是作为替班存在的,不是在偷懒。(5)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分析。首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分析原因。“通常”表示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时候,说明一般30%的工蚁能完成全部“工作定额”的三分之二,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删去“通常”,就变成在任何情况下30%的工蚁都能完成这个工作量,与实际不符。“通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故答案为:(1)C;(2)D;(3)①×;②×;③×;④√;(4)当从正在忙碌的蚂蚁中撤走20%的劳动力后,一周之内,那些空出的岗位已由原来在闲逛的蚂蚁顶替了;而当把这些“替班工蚁”也撤走后,空出的岗位再也没有蚂蚁来替补了。这说明“闲逛蚂蚁”是“替班工蚁”,并非在“偷懒”。(5)不能删去。“通常”表示一般情况下,说明一般30%的工蚁能完成全部“工作定额”的三分之二,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删去,与实际不符。“通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18.(14分) 柿树,牵动我的情思 ①打我记事时起,门前那棵柿树便在了。②听祖母讲过,那棵柿树还是他们搬家时,从山上移栽过来的。天气一热,祖母便会带我在树下乘凉,讲关于柿树的老故事,我对老家的印象便也就是那棵柿树了。③每年九月底,那棵古老的柿子树上总会挂满金黄诱人的果实,每次放学回家,就能看到父亲在树上摘、祖母在树下接。那棵树仿佛从来不介意大家爬上去摘柿子,一直挺直了身板,支撑着爬上树的“馋虫”。柿子十分诱人,橙黄色的外衣下包裹着晶莹剔透的柿肉。小时候,我总是因为心急而吃不净柿肉。祖母教我先取下柿蒂,再对半分开,用手一捏,柿肉便自然而然地裹着汁水流出来。祖母总是一边吃一边看着我笑,不知道是因为那香甜的柿子,还是因为那贪吃的我。④在老家,吃柿子的人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像小鸟一样用力飞翔到柿树上的大人,一种是像小虫一样在树下吃鸟儿衔着的柿肉的小孩。只不过,后来小鸟长大飞走了,小虫吃饱吃腻了……⑤过了几年,父亲进城工作,我也离开了心爱的柿树和祖母。每年九月底,老家的柿树依旧结满柿子,只不过柿树下的人却只有祖母了。祖母心知我喜欢柿子,每年都会提前摘下青柿子送到我家,并到阳台摆好柿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柿子随着时间流逝变软变黄,香气渐渐溢满了整个房子。⑥时光流逝,祖母年过花甲,柿树也渐渐垂下了枝头。⑦老家路远,除去逢年过节,我们很少回去了。有一天父母急急忙忙地要去乡下接祖母进城,从他们沉重的脸色来看,不是一件好事。果不其然,我在父母的交谈之中得知,祖母上树摘柿子不小心摔下来,腰扭伤了。父母自然知道祖母不乐意听从他们的安排,便让我一同前去开导祖母进城。⑧一进屋,祖母揉着腰,眼神空洞地望着墙壁,见我来了,祖母仍然笑着向我打招呼,又从口袋拿出个柿子递给我。我刚伸出手,祖母却顿了顿,她看了看那个被压过的柿子,又收了回去,冲我尴尬地笑了笑。我见状“抢”过柿子,边吃边问:“您年龄都这么大了怎么还想着爬树呢!”祖母也不见外,反问我:“我不上树摘,你现在吃什么呢?”我停住吃柿子,一想也对,若不是大鸟将柿肉衔下来,树下的幼虫吃什么呢?“那也没必要爬到最顶上吧?”我看着她的腰,心疼地说。“那不算高,当年我可是能一口气摘完所有柿子的人……”我打断她的话说:“这故事不知道听您讲过多少遍了。”祖母笑笑说:“树老不中踩了,人也是。”说完便蜷缩进被里睡觉了。⑨我没有离开,静静地坐在她床边。日光如流水撒向大地,忽然觉得柿树好伟大,一生都在努力地开花、结果,哪怕最后已经承受不起满树果实的重量,家人、行人、鸟、虫都在分享那树的甜蜜。到老去时,也没有一声抱怨,只是独自在风中坚守。⑩其实,每个成功的家庭背后有多少像那棵柿树一样的长辈呢? 柿树,牵动我的情思,如春雨一般,灌溉着我茁壮成长,在不经意间滋润了心田。(1)这篇文章中,作者围绕柿树写了三件事,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童年摘柿乐 → 祖母送柿情 → 祖母伤腰事 (2)第③自然段画“—”句子中的“馋虫”指的是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对短文第⑧段中的“树老不中踩了,人也是”,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随着时间的流逝,柿子树的生机渐渐消失,已不如从前粗壮。B.祖母回忆起当年摘柿子的情形,感慨自己已经不如从前能干了。C.祖母因被“我”责怪年纪大了还爬柿树而感慨自己老了,和柿子树一样不中用了。D.祖母因自己受伤连累家人而感到闷闷不乐。(4)给短文加一个题目,最合适的一项是 C 。A.老家的柿子树B.我的祖母C.柿树,牵动我的情思D.柿子树的一生(5)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柿树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想借写柿树表达怎样的情感?【解答】(1)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从文中第②﹣③段可知,童年时“我”和家人在柿树下乘凉、摘柿子、吃柿子,充满欢乐,可概括为“童年摘柿乐”。第⑤段讲述祖母每年提前摘青柿子送到“我”家,体现祖母对“我”的关爱,概括为“祖母送柿情”。第⑦﹣⑧段写祖母因上树摘柿子摔伤腰,可概括为“祖母伤腰事”。(2)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结合“在老家,吃柿子的人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像小鸟一样用力飞翔到柿树上的大人,一种是像小虫一样在树下吃鸟儿衔着的柿肉的小孩。只不过,后来小鸟长大飞走了,小虫吃饱吃腻了……”可知,“馋虫”运用比喻,把想吃柿子的人比作“馋虫”。结合前文“每次放学回家,就能看到父亲在树上摘、祖母在树下接”以及“我总是因为心急而吃不净柿肉”,可知指“我”和其他想吃柿子的人。这样写让表达更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人们对柿子的渴望。(3)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阅读文章,结合“那不算高,当年我可是能一口气摘完所有柿子的人……”“树老不中踩了,人也是”可知,祖母说“当年我可是能一口气摘完所有柿子的人”,对比现在,感慨自己不如从前能干。故选B。(4)考查给文章加标题。阅读文章可知,文章以门前的柿树为线索,回忆了与柿树相关的童年趣事,以及祖母为“我”摘柿子受伤等情节。通过描写柿树一生努力开花结果、无私分享甜蜜,以及祖母对“我”的疼爱与付出,赞美了像柿树一样默默奉献、为家庭和晚辈无私付出的长辈,表达了“我”对柿树的喜爱以及对祖母的敬爱与感激之情,同时也感慨长辈如柿树般的伟大与坚守。A.“老家的柿子树”只点明对象,没体现情感。B.“我的祖母”侧重写人,而文章借柿树写祖母和情感。C.“柿树,牵动我的情思”既点明柿树,又体现柿树引发“我”的情感,契合文章主旨。D.“柿子树的一生”偏离文章对人与柿树情感的表达。故选:C。(5)考查体会思想感情。从“一生都在努力地开花、结果,哪怕最后已经承受不起满树果实的重量,家人、行人、鸟、虫都在分享那树的甜蜜。到老去时,也没有一声抱怨,只是独自在风中坚守”,可知柿树无私奉献、默默坚守。作者借柿树,表达对像柿树一样的长辈(尤其是祖母)的敬爱与感激,以及对柿树的喜爱赞美。故答案为:(1)童年摘柿乐;祖母送柿情;祖母伤腰事;(2)“馋虫”指的是“我”以及那些想吃柿子的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想吃柿子的人比作“馋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柿子的喜爱和渴望,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3)B;(4)C;(5)柿树具有无私奉献、默默坚守的特点。作者借写柿树,表达了对像柿树一样默默付出的长辈(尤其是祖母)的敬爱与感激之情,以及对柿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9.(33分) 我们身边有许多特点鲜明的人。如富有爱心的叔叔、幽默风趣的老师、贪吃的弟弟、调皮的同学等。请选择一个人,通过一两件事来表现他的特点,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一些。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题目自拟。习作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不少于400字。【解答】范文:我的幽默老师在学校里,有人喜欢文静的语文老师,有人喜欢严肃的数学老师,还有人喜欢温柔的英语老师,而我却喜欢那幽默的品德老师﹣﹣田老师。田老师不但十分漂亮,而且很幽默,她常常把那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披在肩上,那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缀在弯月似的眉毛下,加上高高的鼻子,红润润的樱桃小嘴,真是美极了!上品德课时,田老师穿着白色的裙子,踩着雪白的高跟鞋,“哒哒哒”地走进教室,站在讲台前,大声地跟我们问好,我们也向老师问好,可不知怎么回事,同学们都无精打采的,声音像是从电力不足的播放器里传出来的,拖拖拉拉:“老师,您好﹣﹣。”田老师听了直皱眉头。她没有直接让我们坐下,而是模仿我们的语调,特地拖长声音说:“同学们好﹣﹣。”奇怪又搞笑的声音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同学们不解地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望着大家不得其解的神情,田老师继续放慢了几倍语速,怪声怪调地说道:“你们猜猜看,是我说得快一些,还是你们快一些,哪个好听?”这声音还好听?我们忍不住笑出声来了。这一问,也让我们恍然大悟,连忙调整状态,重新向老师问好。这次,我们的声音整齐响亮,铿锵有力。田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微笑着示意我们坐下。田老师还有一肚子的笑话,要是下午上课,同学们昏昏欲睡,田老师那红嘴儿一张,笑话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同学们听了顿时哈哈大笑起来,瞌睡虫也被赶跑了,学习氛围一下子浓了起来。谢谢您,田老师!您用那独一无二的幽默教育法帮我们改掉了许多坏习惯,又在您的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很多好习惯。您对我们的教诲,我们终生难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