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山西省忻州市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解答题。1.(7分)书写与练习。(1)用楷书书写林升的《题临安邸》,注意书写正确、行款整齐、布局合理,同时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2)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地点是在临安的一座 中,其中临安曾经是 的都城。(3)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10分)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书是美丽画卷,我们在书中饱览fēng jǐng míng shèng 、文物古迹,增长人生的见识;书是美味佳肴,我们在书中品味知识,给头脑增加营养;书更是wú jià zhī bǎo ,书中智者与我们对话,句句dīng zhǔ ,启迪人生智慧。从古至今,那些文人学者无一不是嗜 书如命,乐享 其中。如今,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理应向他们学习,与书为友,成就huī huáng 人生。(1)读拼音,在横线上正确、工整地书写词语。(2)在括号里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3)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换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8分)3.(2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瑶台(yáo) 稀罕(hàn) 殿堂 完好勿缺B.哽咽(gěng) 礁石(jiāo) 崩塌 理所当然C.隐瞒(mán) 筛选(sāi) 平衡 相依为命D.抖擞(sǒu) 间谍(jiān) 懒惰 不可估量4.(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年,我在农村听到很多新鲜事。记者对新鲜事物都有敏锐的感觉。B.厦门气候温和,十分宜居。陈老师说话很温和。C.我们要领会文件的精神。他精神上的负担太重了。D.他很大方,不会计较这几个钱。这种布的颜色和花样看着很大方。5.(2分)下列“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的语句是( )A.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B.干将发硎,有作其芒。C.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D.鹰隼试翼,风尘吸张。6.(2分)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A.万马齐喑究可衰(吼叫)B.九州生气恃风雷(不愉快)C.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D.天戴其苍,地履其黄(脚步)三、解答题。7.(9分)句子训练。(1)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描写事物的方法,并试着仿写一句。例: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2)阅读下面的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在遥远的太空中,神十八航天员们正在进行一项前所未有的实验——在太空环境中养鱼。这一创举不仅展示了人类科技的巨大进步,也为我们揭示了太空生活与地球生活的诸多不同之处。太空养鱼,听起来像是一个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如今却成为了现实,神十八航天员们将在这个微型的生态系统中,观察和研究鱼类在失重环境下的生长和繁殖,以及它们对太空环境的适应性。 (3)体会下面词语的意思,分别用这两个词语写一句话。呕心沥血: 处心积虑: 8.(11分)积累与运用。(1)领悟诗中之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即将离世前心里还记挂着国家:“死去元知万事空, 。”唐代诗人虞世南借蝉自喻,抒发高洁志向的名句是“ , ”。清代诗人 在《己亥杂诗》中,用“ , ”一句表达自己对朝廷破格荐用人材的渴望。(2)书中有激励我们成长的警句。清代学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首段明确了我们身负的重任:“少年智则国智, , , ……”。我们要把葛洪的训诫“ , ”牢记心间。六、阅读与鉴赏(25分)9.(12分)课内阅读。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①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②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资料一】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至1809年基本建成,历时一个世纪,此后屡有修缮扩建,用时150多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粗略统计,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约有150万件。 【资料二】马首铜像是圆明园中十二生肖兽首喷泉主要构件之一。它以精炼红铜为材,色彩深沉厚重,神态栩栩如生,毛发分毫毕现,历百年风雨而不锈蚀,是一件非凡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后,马首铜像流失海外。2007年,中国香港爱国企业家何鸿燊(shēn)先生出资6910万元港币购回,结束了马首铜像百余年的离散漂泊,并将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成为一百多年来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1)老师让各小组成员分段朗读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朗读选文第①自然段时语气应自然、从容,体现自豪赞叹之情。B.朗读选文第②自然段时语速稍慢,应带着对这段历史的悲愤之情。C.朗读选文第①、②自然段时语气语速平稳,体现连贯自然之感。D.朗读选文第①、②自然段时语气语速应有变化,体现情感的起伏变化。(2)借助表格,整理选文。辉煌 毁灭建筑宏伟、 统统掠走、 、 化成一片灰烬(3)小铭要向别人介绍圆明园的建筑宏伟,【资料一】中对他没有帮助的一项是 A.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B.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C.圆明园建成以及修缮扩建,用时150多年。D.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4)老师让同学们结合资料重读课文,会对圆明园及其毁灭有更多的认识。下面几位同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小东:我更加清楚地知道了圆明园规模之大。B.小南:我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感到更加愤怒。C.小西:我对圆明园流失文物数量之多感到震惊。D.小北:我知道了圆明园的大量文物已顺利回归。(5)回想课文,结合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10.(13分)课外阅读。湘妃竹 ①湖南省九嶷山一带长着一种竹子,茎油光闪亮的,上面布满密密麻麻像眼泪一样的斑点□有紫色的□血红的□真是好看□这种竹子叫“斑竹”,又叫“湘妃竹”。 ②相传尧舜的时候,九嶷山有九条恶龙,住在九座岩洞里,经常到湘江来戏水,弄得洪水暴涨,庄稼被冲毁,房屋被冲垮,老百姓叫苦连天。舜帝关心百姓疾苦,他得知恶龙兴妖为害的消息,翻来覆去,睡不安稳,一心要到南方去帮助百姓除灭恶龙。 ③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她们虽然出身皇家,又是帝妃,但也和舜帝一样,并不贪图舒适的生活,总是关心着老百姓的疾苦。舜帝要远离家门去南方,她们虽然依依不舍,但是想到能够给千千万万的百姓消除灾难和痛苦,还是高高兴兴地送走了舜帝。 ④舜帝走了,两位妃子盼星星盼月亮,盼望他早日胜利归来。一年又一年过去了,都不见舜帝归来,她们担心极了,于是她们到南方去寻找丈夫。 ⑤她们来到九嶷山,沿着大紫荆河到了山顶,又沿着小紫荆河下来,寻遍了九嶷山的每个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条小路。这一天,她们来到了一个名叫三峰石的地方,这儿,耸立着三块大石头,翠竹围绕,有一座珍珠贝垒成的高大的坟墓。她们感到惊异,便问附近的乡亲:“是谁的坟墓如此壮观美丽?三块大石为何险峻地耸立?” ⑥住在坟墓附近的乡亲说:“这是舜帝的坟墓。舜帝从遥远的北地来到这里,帮老百姓斩除了九条恶龙,使人民得到安乐的生活,他却病死在这里了。”原来,舜帝去世以后,乡亲们感激舜帝的恩情,特地为他修了一座高大的坟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鹤也被感动了,它们到南海衔来一颗颗灿烂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坟墓上,便成了这座珍珠墓。三块巨石是舜帝除灭恶龙用的三齿耙插在地上变成的。两位妃子悲痛极了,抱头痛哭起来。她们哭了三天三夜,把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眼泪流干了,最后也死在这里。 ⑦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九嶷山的竹子上,茎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这便是“湘妃竹”。有的竹子上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两位妃子在竹子上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有鲜红鲜红的血斑,传说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1)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可以用四字词语“ ”表示。(2)请在文中的□里加上标点。(3)舜帝与我们本单元认识的猎人 非常相似,他们都有着 的美好品质。(4)故事中“两位妃子担心舜帝”的情节写得比较简略,请你想象她们的神情、对话或心理,把文中第④段画“ ”部分的情节写得具体一些。(5)小雨读了《湘妃竹》后,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妹妹听,但是怕自己讲不好,请你给她一些建议。① ② 七、习作表达(30分)11.(30分) 科技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未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大胆想象,以“未来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未来的学校、未来的食品、未来的房屋、未来的衣服等,也可以写未来的你、我、他!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先在草稿纸上列一个习作提纲,再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不少于400字。2024-2025学年山西省忻州市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4小题)题号 3 4 5 6答案 B A A C一、解答题。1.(7分)书写与练习。(1)用楷书书写林升的《题临安邸》,注意书写正确、行款整齐、布局合理,同时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2)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地点是在临安的一座 旅店 中,其中临安曾经是 南宋 的都城。(3)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句诗通过讽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不思进取、忘记国难、苟且偷安的愤懑之情。 【解答】(1)正确书写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注意书写正确。(2)“题”的意思是:题写,“邸”的意思是:旅店,作者写诗的地点是在临安的一座旅店中,临安曾经是南宋的都城。(3)“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意思是暖洋洋的春风使游人如痴如醉,仿佛把杭州当作了昔日的汴京。这句诗通过讽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不思进取、忘记国难、苟且偷安的愤懑之情。故答案为:(1)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2)旅店 南宋;(3)这句诗通过讽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不思进取、忘记国难、苟且偷安的愤懑之情。2.(10分)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书是美丽画卷,我们在书中饱览fēng jǐng míng shèng 风景名胜 、文物古迹,增长人生的见识;书是美味佳肴,我们在书中品味知识,给头脑增加营养;书更是wú jià zhī bǎo 无价之宝 ,书中智者与我们对话,句句dīng zhǔ 叮嘱 ,启迪人生智慧。从古至今,那些文人学者无一不是嗜 shì 书如命,乐享 xiǎng 其中。如今,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理应向他们学习,与书为友,成就huī huáng 辉煌 人生。(1)读拼音,在横线上正确、工整地书写词语。(2)在括号里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3)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换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解答】(1)考查看拼音写词语。“fēng jǐng míng shèng”对应的词语是“风景名胜”。“wú jià zhī bǎo”对应的词语是“无价之宝”。“dīng zhǔ”对应的词语是“叮嘱”。“huī huáng”对应的词语是“辉煌”。(2)考查给加点字注音。“嗜”的读音是“shì”;“享”的读音是“xiǎng”。(3)考查改写句子的能力。“从古至今,那些文人学者无一不是嗜书如命,乐享其中”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应把“无一不是”改成“都是”,即为:从古至今,那些文人学者都是嗜书如命,乐享其中。故答案为:(1)风景名胜 无价之宝 叮嘱 辉煌;(2)shì xiǎng;(3)从古至今,那些文人学者都是嗜书如命,乐享其中。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8分)3.(2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瑶台(yáo) 稀罕(hàn) 殿堂 完好勿缺B.哽咽(gěng) 礁石(jiāo) 崩塌 理所当然C.隐瞒(mán) 筛选(sāi) 平衡 相依为命D.抖擞(sǒu) 间谍(jiān) 懒惰 不可估量【解答】A.有误,“稀罕”的“罕”应读“hǎn”。完好无缺:完完整整,没有欠缺。故“完好勿缺”应为“完好无缺”。B.正确。C.有误,“筛选”的“筛”应读“shāi”。D.有误,“抖擞”的“擞”应读“sǒu”。“间”读jiān时意思上两段时间相接的地方,或介于两桩事物当中及其相互关系。如中间。读jiàn时意思是挑拨使人不和。如间谍。故“间谍”的“间”应读“jiàn”。故选:B。4.(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年,我在农村听到很多新鲜事。记者对新鲜事物都有敏锐的感觉。B.厦门气候温和,十分宜居。陈老师说话很温和。C.我们要领会文件的精神。他精神上的负担太重了。D.他很大方,不会计较这几个钱。这种布的颜色和花样看着很大方。【解答】A.相同。B.不同,第一个“温和”指气候温暖适宜。第二个“温和”指态度温柔,亲切。C.不同,第一个“精神”指文件的纲领,内容等。第二个“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D.不同,第一个“大方”指不吝啬。第二个“大方”指布的颜色让人觉得很好看,舒适。故选:A。5.(2分)下列“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的语句是( )A.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B.干将发硎,有作其芒。C.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D.鹰隼试翼,风尘吸张。【解答】A.“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翻译:花刚开始孕起蓓蕾,是光明盛大的样子。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故选:A。6.(2分)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A.万马齐喑究可衰(吼叫)B.九州生气恃风雷(不愉快)C.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D.天戴其苍,地履其黄(脚步)【解答】A.有误,“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喑”是沉默的意思,而不是吼叫。B.有误,“九州生气恃风雷”的“生气”是指朝气蓬勃的局面,“恃”是依靠的意思,这里解释“不愉快”是错误的。C.正确。D.有误,“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的“履”是踩、踏的意思,解释为“脚步”是错误的。故选:C。三、解答题。7.(9分)句子训练。(1)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描写事物的方法,并试着仿写一句。例: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它的花朵开在夜间,不像牡丹、芍药、月季那样,把娇艳欲滴的花朵在白日里尽情绽放,引人驻足观赏。 (2)阅读下面的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在遥远的太空中,神十八航天员们正在进行一项前所未有的实验——在太空环境中养鱼。这一创举不仅展示了人类科技的巨大进步,也为我们揭示了太空生活与地球生活的诸多不同之处。太空养鱼,听起来像是一个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如今却成为了现实,神十八航天员们将在这个微型的生态系统中,观察和研究鱼类在失重环境下的生长和繁殖,以及它们对太空环境的适应性。 神十八航天员在太空进行养鱼实验。 (3)体会下面词语的意思,分别用这两个词语写一句话。呕心沥血: 老师们为了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 处心积虑: 他处心积虑地谋划着夺取他人财产。 【解答】(1)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仿写。首先分析例句,例句把所描述事物的果实位置与其他几种果实位置作对比,从而突出该事物低调的特点。在仿写时,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事物,比如昙花。先确定昙花开花时间这一特点,然后找到与之相反的开花时间的花,如玫瑰、牡丹等在白天盛开的花。按照例句的句式,突出昙花在夜间悄悄绽放,不张扬的特点,通过对比手法更生动地展现出要描述事物的独特之处。(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先确定文本围绕的核心主体是神十八航天员。接着找出他们正在进行的主要活动,即太空养鱼实验。然后关注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包括研究鱼类在失重环境下的生长、繁殖以及适应性,还有这一实验所体现的价值,如展示人类科技进步、揭示太空和地球生活不同。将这些关键信息整合起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完整地表述出材料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去除不必要的细节。(3)本题考查对“呕心沥血”和“处心积虑”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对于“呕心沥血”,它是一个积极向上的词汇,通常用于描述那些为了正义、美好的事业或目标付出巨大心血的人或行为。例如教育领域中,教师为了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奉献自己,从备课、授课到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这种情境就适合用“呕心沥血”来形容。对于“处心积虑”,这是一个贬义的词语,意味着某人长期谋划、精心设计一些不正当或者带有恶意的事情。比如在描述一些坏人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或者陷害他人时,他们长时间地计划、安排,这种负面的情境就可以用“处心积虑”来准确地表达其阴险的意图。故答案为:(1)它的花朵开在夜间,不像牡丹、芍药、月季那样,把娇艳欲滴的花朵在白日里尽情绽放,引人驻足观赏。(2)神十八航天员在太空进行养鱼实验。(3)老师们为了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他处心积虑地谋划着夺取他人财产。8.(11分)积累与运用。(1)领悟诗中之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即将离世前心里还记挂着国家:“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唐代诗人虞世南借蝉自喻,抒发高洁志向的名句是“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清代诗人 龚自珍 在《己亥杂诗》中,用“ 我劝天公重抖擞 , 不拘一格降人材 ”一句表达自己对朝廷破格荐用人材的渴望。(2)书中有激励我们成长的警句。清代学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首段明确了我们身负的重任:“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 少年强则国强 ,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我们要把葛洪的训诫“ 不饱食以终日 , 不弃功于寸阴 ”牢记心间。【解答】(1)本题考查了诗歌默写。“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宋代陆游的《示儿》,诗意: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蝉》,诗意: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出自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诗意: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2)本题考查名言警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出自近现代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选自葛洪《抱朴子 外篇》,解释:不要整天吃饱喝足不做正事,不要因为懒惰而浪费光阴。故答案为:(1)但悲不见九州同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龚自珍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2)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不饱食以终日 不弃功于寸阴。六、阅读与鉴赏(25分)9.(12分)课内阅读。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①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②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资料一】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至1809年基本建成,历时一个世纪,此后屡有修缮扩建,用时150多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粗略统计,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约有150万件。 【资料二】马首铜像是圆明园中十二生肖兽首喷泉主要构件之一。它以精炼红铜为材,色彩深沉厚重,神态栩栩如生,毛发分毫毕现,历百年风雨而不锈蚀,是一件非凡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后,马首铜像流失海外。2007年,中国香港爱国企业家何鸿燊(shēn)先生出资6910万元港币购回,结束了马首铜像百余年的离散漂泊,并将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成为一百多年来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1)老师让各小组成员分段朗读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朗读选文第①自然段时语气应自然、从容,体现自豪赞叹之情。B.朗读选文第②自然段时语速稍慢,应带着对这段历史的悲愤之情。C.朗读选文第①、②自然段时语气语速平稳,体现连贯自然之感。D.朗读选文第①、②自然段时语气语速应有变化,体现情感的起伏变化。(2)借助表格,整理选文。辉煌 毁灭建筑宏伟、 文物珍贵 统统掠走、 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 任意破坏、毁掉 艺术的瑰宝、建筑的精华 化成一片灰烬(3)小铭要向别人介绍圆明园的建筑宏伟,【资料一】中对他没有帮助的一项是 B A.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B.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C.圆明园建成以及修缮扩建,用时150多年。D.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4)老师让同学们结合资料重读课文,会对圆明园及其毁灭有更多的认识。下面几位同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A.小东:我更加清楚地知道了圆明园规模之大。B.小南:我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感到更加愤怒。C.小西:我对圆明园流失文物数量之多感到震惊。D.小北:我知道了圆明园的大量文物已顺利回归。(5)回想课文,结合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解答】(1)本题考查朗读语气。C.阅读文中内容可知,第①自然段表达了作者自豪赞叹之情,朗读时语气应自然、从容;第②自然段描写是圆明园被毁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被毁灭的惋惜。朗读时语速稍慢,读出对这段历史的悲愤之情。所以前后两个自然段朗读时语速语气应有变化,体现情感的起伏变化。故“朗读选文第①、②自然段时语气语速平稳,体现连贯自然之感。”的说法不正确。故选C。(2)本题考查信息提取。结合第②自然段中的“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可知“毁灭”处空应填:用大车或牲口搬运;任意破坏、毁掉。结合第②自然段“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可知“辉煌”处应填: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3)本题考查对资料内容的分析。B.有误,要介绍圆明园建筑宏伟应该围绕对建筑的描写内容来说,“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介绍的是圆明园被掠夺的文物数量,与圆明园建筑宏伟无关。故选B。(4)本题考查对资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有误,结合资料一“粗略统计,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约有150万件。”资料二“2007年8月,中国香港爱国企业家何鸿燊先生出资6910万元港币购回,结束了马首铜像百余年的离散漂泊,并将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成为一百多年来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可知,圆明园流失文物数量非常之多,何鸿燊先生购回的马首铜像是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故“圆明园的大量文物已顺利回归”的说法错误。故选D。(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概括。结合短文内容:主要介绍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后来惨遭焚毁的悲剧。圆明园不仅建筑宏伟,还收藏着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掠夺和焚毁,无数珍宝化为灰烬。可知,作者用大量笔墨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旨在通过鲜明的对比,激发读者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历经磨难后仍能保持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故答案为:(1)C;(2)文物珍贵 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任意破坏、毁掉 艺术的瑰宝、建筑的精华;(3)B;(4)D;(5)突出圆明园的毁灭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和灾难,控诉侵略者的罪行。10.(13分)课外阅读。湘妃竹 ①湖南省九嶷山一带长着一种竹子,茎油光闪亮的,上面布满密密麻麻像眼泪一样的斑点□有紫色的□血红的□真是好看□这种竹子叫“斑竹”,又叫“湘妃竹”。 ②相传尧舜的时候,九嶷山有九条恶龙,住在九座岩洞里,经常到湘江来戏水,弄得洪水暴涨,庄稼被冲毁,房屋被冲垮,老百姓叫苦连天。舜帝关心百姓疾苦,他得知恶龙兴妖为害的消息,翻来覆去,睡不安稳,一心要到南方去帮助百姓除灭恶龙。 ③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她们虽然出身皇家,又是帝妃,但也和舜帝一样,并不贪图舒适的生活,总是关心着老百姓的疾苦。舜帝要远离家门去南方,她们虽然依依不舍,但是想到能够给千千万万的百姓消除灾难和痛苦,还是高高兴兴地送走了舜帝。 ④舜帝走了,两位妃子盼星星盼月亮,盼望他早日胜利归来。一年又一年过去了,都不见舜帝归来,她们担心极了,于是她们到南方去寻找丈夫。 ⑤她们来到九嶷山,沿着大紫荆河到了山顶,又沿着小紫荆河下来,寻遍了九嶷山的每个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条小路。这一天,她们来到了一个名叫三峰石的地方,这儿,耸立着三块大石头,翠竹围绕,有一座珍珠贝垒成的高大的坟墓。她们感到惊异,便问附近的乡亲:“是谁的坟墓如此壮观美丽?三块大石为何险峻地耸立?” ⑥住在坟墓附近的乡亲说:“这是舜帝的坟墓。舜帝从遥远的北地来到这里,帮老百姓斩除了九条恶龙,使人民得到安乐的生活,他却病死在这里了。”原来,舜帝去世以后,乡亲们感激舜帝的恩情,特地为他修了一座高大的坟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鹤也被感动了,它们到南海衔来一颗颗灿烂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坟墓上,便成了这座珍珠墓。三块巨石是舜帝除灭恶龙用的三齿耙插在地上变成的。两位妃子悲痛极了,抱头痛哭起来。她们哭了三天三夜,把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眼泪流干了,最后也死在这里。 ⑦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九嶷山的竹子上,茎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这便是“湘妃竹”。有的竹子上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两位妃子在竹子上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有鲜红鲜红的血斑,传说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1)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可以用四字词语“ 望穿秋水 ”表示。(2)请在文中的□里加上标点。(3)舜帝与我们本单元认识的猎人 海力布 非常相似,他们都有着 舍己救人 的美好品质。(4)故事中“两位妃子担心舜帝”的情节写得比较简略,请你想象她们的神情、对话或心理,把文中第④段画“ ”部分的情节写得具体一些。(5)小雨读了《湘妃竹》后,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妹妹听,但是怕自己讲不好,请你给她一些建议。① 首先要确保复述正确性。不是说要按部就班,但是不可以偏离作者的初衷,文章的主旨。 ② 就算作为一个复述者也要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听觉盛宴,注意语气的转换,制造适当悬念即可。 【解答】(1)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望穿秋水:盼星星,盼月亮。形容对远方亲友的殷切希望。(2)考查标点符号。这是句子之间的一般停顿,用逗号。句末用句号。上面布满密密麻麻像眼泪一样的斑点,有紫色的,还有血红的,真是好看。(3)考查形象分析。仔细读文,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提取文中关键的词句即可。从“舜帝关心百姓的疾苦”“舜帝从遥远的北地来到这里,帮老百姓斩除了九条恶龙,使人民得到安乐的生活,他却病死在这里了”可知,这个民间故事中的舜帝具有的美好品质是关心百姓疾苦、舍己救人。海力布宁愿自己变成石头,也要就百姓。舜帝和海力布都有着舍己救人的美好品质。(4)考查扩展写话。两位妃子担心舜帝的情节写得比较简略,想象她们的神情、对话或心理,把文中第④自然段画“____”部分的情节写得更具体为:娥皇着急地对女英说“陛下这都走了一年多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女英也心急如焚,说道“是呀,也不知道陛下有没有受伤,我们的国家和子民都等着陛下平安归来呢”,一年过去了,舜帝仍没有归来,两位妃子寝食难安,终于有一天,娥皇坚定的对女英说:“我们起身去南方寻找丈夫吧,我实在坐立难安,担心极了”。女英立马应了下来,两位妃子简单收拾整理后,便立刻启程了。(5)考查看法建议。把这个故事讲给妹妹听,也就是复述这个故事。复述有3种形式:1.简要复述。就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讲出来。2.详细复述。即基本上按原样把文章的主要内容都讲出来。3.创造性复述。指改变文章的叙述人称或叙述顺序。结合“湘妃竹”的故事,写出在复述这个故事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合理即可。故答案为:(1)望穿秋水;(2)上面布满密密麻麻像眼泪一样的斑点,有紫色的,还有血红的,真是好看。(3)海力布 舍己救人;(4)娥皇着急地对女英说“陛下这都走了一年多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女英也心急如焚,说道“是呀,也不知道陛下有没有受伤,我们的国家和子民都等着陛下平安归来呢”,一年过去了,舜帝仍没有归来,两位妃子寝食难安,终于有一天,娥皇坚定的对女英说:“我们起身去南方寻找丈夫吧,我实在坐立难安,担心极了”。女英立马应了下来,两位妃子简单收拾整理后,便立刻启程了;(5)①首先要确保复述正确性。不是说要按部就班,但是不可以偏离作者的初衷,文章的主旨。②就算作为一个复述者也要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听觉盛宴,注意语气的转换,制造适当悬念即可。七、习作表达(30分)11.(30分) 科技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未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大胆想象,以“未来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未来的学校、未来的食品、未来的房屋、未来的衣服等,也可以写未来的你、我、他!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先在草稿纸上列一个习作提纲,再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不少于400字。【解答】范文:未来的学校我总是向往着看到这个未来的学校,因为未来的学校是一个高科技做成的。终于在我的一次梦里,我梦到了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当我走进这个未来的学校,才发现这个未来的学校十分不错。这个学校地板上有一丝丝的垃圾,就有许许多多的机器人为这所学校而打扫,所以这一所学校的地板上是如此的一尘不染,干干净净。这个学校里的每一位同学这个时候都正在读书,他们正拿着现代的,高科技的最佳的东西,手里拿着一个机器版,只要手一按一下按钮就可以开始答题题目。而且每位同学坐在教室里面,有的还在用笔写作业,但是有的人,却在用机器版答题,老师正在下面指导着同学们。每一位同学们学习都是那么地全神贯注,他们的眼睛一直都盯在这个学习机上面,每一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因为现在的高科技已经变得发达了。在这个未来的学校里,人们总是用着高科技的眼镜看着这些屏幕,人们不再用东西来拿,而是用着机器人帮你服务。这时候教室有一个大大的机器人,你想要的文具,本子,它都会帮你送到面前来。我爱这个想象中未来的学校。希望这个未来的学校能成为一个现实。我们要努力读书,才能让这一切成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