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6分)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1)君王召集大臣们shāng yì     国事。
(2)李明因为shuō huǎng     被爸爸罚写检讨,他一边写一边流下了huǐ hèn     的泪水。
(3)侵略军在yǐn bì     的地方设下xiàn jǐng     。
(4)暑假,我在故宫欣赏到了jīn bì huī huáng     的建筑。
二、选择题。
2.(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周总理为了人民的幸福呕心沥血,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B.本周我们班获得了流动红旗,班主任得意忘形地把红旗挂在了教室门口。
C.八达岭长城是举世闻名的奇迹,每年都会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D.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一看到西湖,便被它那温婉明丽的样子所吸引。
三、填空题。
3.(8分)古诗文默写。
(1)    ,非是藉秋风。
(2)天戴其苍,    。
(3)美哉,我少年中国,    !壮哉,我中国少年,    。
(4)在《乞巧》中,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七夕时妇女穿针乞巧情形的诗句是:“    ,    。”
(5)《己亥杂诗》中,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他热烈希望的诗句是:“    ,    。”
四、选择题。(每小题2分)
4.(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花生很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占小便宜吃大亏。
B.这个苹果水分充足,又脆又甜。植物靠它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C.这几个字用得真生硬。他的态度很生硬,令人难以接受。
D.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我们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5.(2分)把下列句子排成一段通顺的话,正确的顺序是(  )
①此外,他们先贤的教育不愧是做人扎根的教育。
②我们古圣先哲为国为民不惜生忘死。
③所以,在我们中华绵延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的背后,有着数不清的以身殉国的仁人志士。
④古时,每个学子都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那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深入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代代相传。
⑤在国家遭受列强侵犯时,就是他们这种忠贞不贰、鞠躬尽瘁的爱国精神,保全了我们民族的尊严和命脉。
A.②④①⑤③ B.③②④①⑤ C.③②①④⑤ D.②①④⑤③
五、解答题。
6.(8分)句子练习。
(1)面对天河,牛郎飞不过去了。(充分发挥想象,描写天河如何凶险)
   
(2)悠然自得(用具体的情景把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3)一群小同学在校园里做游戏,一会儿藏在他身边,把他当作屏障,一会儿在他身边互相追逐呼喊。但是他的眼睛始终紧盯着膝盖上的书本,连眼皮也不抬一下,好像周围没有发生什么事似的。(概括出句子的主要意思)
   
(4)织女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和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7.(7分)语文运用题。
五年级(2)班开展了以“走近中国民间故事”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完成练习。
(1)活动开始前,同学们搜集了很多中国民间故事。下列是小语搜集的故事,其中不符合本次活动主题的故事是     。
A.《刘三姐》
B.《田螺姑娘》
C.《黑龙江的传说》
D.《列那狐的故事》
(2)请你根据卡片上的描述,猜猜故事中的“她”是谁,填在对应的括号内。
她的丈夫被抓去修长城,她千里寻夫,却得知丈夫已死,悲痛不已,哭倒了长城。    
她和丈夫起开药铺,治病救人,后来她的丈夫被关在金山寺,她为了救回丈夫,水漫金山。    
(3)在“我最喜欢的民间故事”分享环节,同学们纷纷上台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民间故事。请你也把自己最喜欢的民间故事介绍给大家吧!
   
8.(10分)小语同学将学到的课文按照四种“美”进行了梳理,请帮其补充完整。
类别 内容
自然之美 (1)《白鹭》一文,从白鹭的     美、美中能够使我们感受到“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2)《搭石》中,人们根据     ,找来一些     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上摆上一排,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美。
想象之美 (3)人们根据分布在银河两侧的牛郎星和     ,发挥想象,创作出了《    》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
人性之美 (4)《猎人海力布》中海力布救     的行为,体现了他     的人性之美。
哲思之美 (5)葛洪用“    ,    ”的名言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惶惶终日,体现了名言警句的哲思美。
三、阅读理解。(25分)
9.(11分)阅读。
《桂花雨》(节选)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①“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②“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表现了“我”的不同心情。句子①描写的是“我”摇花前的     ,句子②描写的是“我”摇花时的     。
(2)第1自然段运用了     和     的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    
(3)桂花是秋天才开的花,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
(4)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母亲的话与诗句“月是故乡明”的意思如出一辙。
B.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已经成为母亲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可以替代。
C.家乡院子里桂花的香气的确胜过了杭州小山上的桂花香气。
D.故乡的桂花里有亲情,有乡情,有回忆。
10.(14分)阅读。
动物的“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①在自然界,动物为了赢得生存,繁衍种族,时刻都在进行着激烈而复杂的竞争。竞争虽然有和平式的,但更多的是战争式的。在战争中,动物不仅勇猛顽强,还会使用各种计谋。如果细心观察,静心品味,其中的一些计谋真像来自我国古代兵书《三十六计》里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动物的“围魏救赵”。
②在田间的青绿枝叶上,经常能见到七星瓢虫的“倩影”。
③下颚须是七星瓢虫的主要触觉和嗅觉器官。七星瓢虫经常在生有蚜(yá)虫的植物上活动,当下颚须触到蚜虫时,便迅速用上颚咬住,吞食蚜虫。如果下颚须没有触到蚜虫,即使蚜虫就在眼前,七星瓢虫似乎也不能发现。
④七星瓢虫是消灭农业害虫的“骁兵强将”,但有时也会大败而归。这一回,七星瓢虫就出师不利。正当其“纵队”爬上棉株准备消灭蚜虫的时候,突然半路杀出一群“程咬金”——蚂蚁蜂拥而至,它们摆动着细长的触角,拦住七星瓢虫的去路,并动手动脚,甚至啃咬七星瓢虫。七星瓢虫寡不敌众,只好退却。实际上,蚂蚁主动攻击七星瓢虫,既非见义勇为之举,又无拦路抢劫之疑,而是隐藏在蚂蚁和蚜虫之间的特殊关系导致了这场虫间混战。
⑤蚜虫喜欢吸食植物汁液,并从中摄取需要的氨基酸。但植物汁液中的氨基酸含量低,糖分含量高,所以蚜虫只好将过量的糖分排出体外。这些甜蜜的“排泄”,就成了蚂蚁最喜欢的琼浆玉露。蚂蚁也不白吃,它们会尽可能保护柔弱的蚜虫免受瓢虫等天敌的侵害。在蚂蚁的照顾下,蚜虫种群往往能快速发展壮大。
⑥蚜虫有许多天敌,七星瓢虫就是其中之一。当发现危险时,蚜虫的腹部末端会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即报警信息素。蚂蚁收到蚜虫的报警信息后,自然会挺身而出,为朋友,更为了自己。
⑦正是有了这种唇齿相依的利益关系,瓢虫虽强,但难达目的;蚜虫虽弱,但种族昌盛,这或许就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奥妙之处吧。
(1)速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补全下图。
(2)下面是同学们在阅读时使用的相关阅读方法,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同学甲在读到第④段昆虫混战时,忘记了七星瓢虫捕猎的方式,但他并没有倒回去读。
B.同学乙在阅读第④段时,借助段首第一句话就快速知道这段要讲的是七星瓢虫消灭蚜虫成功的案例,提高了阅读速度。
C.文章中出现了“下颚须”“氨基酸”等专有名词,同学丙读的时候,觉得这些词不影响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以没有停下来回读。
D.同学丁不明白为什么蚂蚁要攻击七星瓢虫,于是他带着疑问接着往下读,边读边思考,很快地捕捉到了一些关键信息。
(3)第⑤段中的加点词“往往”能否删去?请说明你的理由。
(4)同学们对动物之“围魏救赵”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完成。
“围魏救赵”小贴士 时期:战国时期 事件经过:①魏国攻打赵国; ②齐国趁魏国内部空虚攻打魏国; ③魏国撤兵,赵国得救。
1)文章中的     等同于“围魏救赵”中的齐国,    等同于“围魏救赵”中的魏国,    等同于“围魏救赵”中的赵国。
2)结合小贴士,说说“蚂蚁”“七星瓢虫”“蚜虫”是如何使用“围魏救赵”的计谋的。
四、习作练习。(30分)
11.(30分)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短短的几十年里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发射,以及各种盛大的体育盛事的举办,令全世界为之瞩目。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更应该承担起属于我们的责任。请你大胆想象,未来的祖国在我们的努力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大胆想象并完成习作。
写作要求:题目自拟,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语句通顺,条理清晰,想象合理;字数不少于350字。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小题)
题号 2 4 5
答案 B B A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6分)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1)君王召集大臣们shāng yì  商议  国事。
(2)李明因为shuō huǎng  说谎  被爸爸罚写检讨,他一边写一边流下了huǐ hèn  悔恨  的泪水。
(3)侵略军在yǐn bì  隐蔽  的地方设下xiàn jǐng  陷阱  。
(4)暑假,我在故宫欣赏到了jīn bì huī huáng  金碧辉煌  的建筑。
【解答】故答案为:
(1)商议;
(2)说谎 悔恨;
(3)隐蔽 陷阱;
(4)金碧辉煌。
二、选择题。
2.(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周总理为了人民的幸福呕心沥血,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B.本周我们班获得了流动红旗,班主任得意忘形地把红旗挂在了教室门口。
C.八达岭长城是举世闻名的奇迹,每年都会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D.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一看到西湖,便被它那温婉明丽的样子所吸引。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得意忘形”通常用来形容人在极度高兴或满足时,失去了常态,行为举止变得不正常。不符合语境。
故选:B。
三、填空题。
3.(8分)古诗文默写。
(1)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2)天戴其苍, 地履其黄  。
(3)美哉,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  。
(4)在《乞巧》中,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七夕时妇女穿针乞巧情形的诗句是:“ 家家乞巧望秋月  , 穿尽红丝几万条  。”
(5)《己亥杂诗》中,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他热烈希望的诗句是:“ 我劝天公重抖擞  , 不拘一格降人材  。”
【解答】(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此句意思是蝉声传得远是因为蝉居住在高处,而不是凭借秋风,寓意君子应像蝉一样凭借自身的高洁品格立足,而非借助外力。
(2)“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描绘了少年中国如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般,气势雄伟。
(3)“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与期望,展现出蓬勃的朝气和无限的发展潜力。
(4)“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出自唐代林杰的《乞巧》,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七夕时妇女们穿针乞巧的热闹情形,家家户户都在望着秋月穿针引线,不知道穿完了多少条红丝,突出了节日的盛大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诗人用奇特的想象,希望上天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规,降下更多的人才,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故答案为:
(1)居高声自远;
(2)地履其黄;
(3)与天不老 与国无疆;
(4)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5)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四、选择题。(每小题2分)
4.(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花生很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占小便宜吃大亏。
B.这个苹果水分充足,又脆又甜。植物靠它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C.这几个字用得真生硬。他的态度很生硬,令人难以接受。
D.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我们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解答】A.不同。第一个“便宜”指价格低廉。第二个“便宜”指得到好处。
B.相同。“水分”指还有的水。
C.不同。第一个“生硬”指词语用得不合适。第二个“生硬”指态度不温和。
D.不同。第一个“姿态”指荷花的形状。第二个“姿态”指精神面貌。
故选:B。
5.(2分)把下列句子排成一段通顺的话,正确的顺序是(  )
①此外,他们先贤的教育不愧是做人扎根的教育。
②我们古圣先哲为国为民不惜生忘死。
③所以,在我们中华绵延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的背后,有着数不清的以身殉国的仁人志士。
④古时,每个学子都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那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深入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代代相传。
⑤在国家遭受列强侵犯时,就是他们这种忠贞不贰、鞠躬尽瘁的爱国精神,保全了我们民族的尊严和命脉。
A.②④①⑤③ B.③②④①⑤ C.③②①④⑤ D.②①④⑤③
【解答】本题中的语句叙写的内容是: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育不愧是做人扎根的教育。所以②应该放在首旬;再看①③句之间的关系,前文是‘儒家思想“,是理念,②④句与①衔接紧密,③则是说其表现。应该承接①句。据此分析,排序为:②④①⑤③。
故选:A。
五、解答题。
6.(8分)句子练习。
(1)面对天河,牛郎飞不过去了。(充分发挥想象,描写天河如何凶险)
 天河波涛汹涌,巨浪翻卷,银涛中隐现着嶙峋礁石,水雾化作锋利的冰刃,仿佛能割裂一切。 
(2)悠然自得(用具体的情景把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午后阳光洒落,老人躺在藤椅上,眯着眼,手里摇着蒲扇,身旁一壶清茶冒着热气,任时光慢慢流淌。 
(3)一群小同学在校园里做游戏,一会儿藏在他身边,把他当作屏障,一会儿在他身边互相追逐呼喊。但是他的眼睛始终紧盯着膝盖上的书本,连眼皮也不抬一下,好像周围没有发生什么事似的。(概括出句子的主要意思)
 他专心致志地看书,完全不受周围同学嬉闹的影响。 
(4)织女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和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解答】(1)通过描写天河的“波涛汹涌”“巨浪翻卷”“嶙峋礁石”“冰刃般的水雾”,从视觉和想象层面营造出天河的凶险,突出其难以逾越的特点,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牛郎面对的困境。
(2)构建了“午后阳光”“藤椅”“摇蒲扇”“清茶”等具体场景元素,将“悠然自得”那种闲适、惬意的状态具象化,使读者能通过画面理解词语含义。
(3)提取句子核心信息,即“他”的行为“专心看书”和周围环境“同学嬉闹”,以及“他不受影响”的结果,简洁概括出主要意思。
(4)原句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看”的对象应该是“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和“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两个并列的场景,用添加符号补充“喜欢看”,使句子结构完整、表意清晰。
故答案为:
(1)天河波涛汹涌,巨浪翻卷,银涛中隐现着嶙峋礁石,水雾化作锋利的冰刃,仿佛能割裂一切。
(2)午后阳光洒落,老人躺在藤椅上,眯着眼,手里摇着蒲扇,身旁一壶清茶冒着热气,任时光慢慢流淌。
(3)他专心致志地看书,完全不受周围同学嬉闹的影响。
(4)织女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喜欢看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
7.(7分)语文运用题。
五年级(2)班开展了以“走近中国民间故事”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完成练习。
(1)活动开始前,同学们搜集了很多中国民间故事。下列是小语搜集的故事,其中不符合本次活动主题的故事是  D  。
A.《刘三姐》
B.《田螺姑娘》
C.《黑龙江的传说》
D.《列那狐的故事》
(2)请你根据卡片上的描述,猜猜故事中的“她”是谁,填在对应的括号内。
她的丈夫被抓去修长城,她千里寻夫,却得知丈夫已死,悲痛不已,哭倒了长城。  孟姜女 
她和丈夫起开药铺,治病救人,后来她的丈夫被关在金山寺,她为了救回丈夫,水漫金山。  白娘子 
(3)在“我最喜欢的民间故事”分享环节,同学们纷纷上台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民间故事。请你也把自己最喜欢的民间故事介绍给大家吧!
 我最喜欢的民间故事是《牛郎织女》。牛郎是个孤儿,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老牛告诉牛郎,在仙女洗澡的地方能找到妻子。牛郎按照老牛的话,遇到了织女,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后来,织女被王母娘娘强行带回天庭。牛郎披上老牛的皮,带着孩子去追,王母娘娘用金簪划出天河,将他们隔开。最终,王母娘娘允许他们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 
【解答】(1)考查中国民间故事的识别。考查对中国民间故事范畴的掌握,判断所给故事是否属于中国民间故事。回忆中国民间故事的相关知识,明确中国民间故事是在中国民间流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故事。分析选项:《刘三姐》《田螺姑娘》《黑龙江的传说》都属于中国民间故事;而《列那狐的故事》是法国的民间故事,不属于中国民间故事,所以答案选 D。
(2)考查中国民间故事人物的识别。考查对经典中国民间故事中关键人物及相关情节的记忆与匹配能力。对于第一个描述,“丈夫被抓去修长城,千里寻夫,哭倒长城”,这是《孟姜女哭长城》的经典情节,所以“她”是孟姜女。对于第二个描述,“和丈夫开药店,丈夫被关金山寺,水漫金山”,这是《白蛇传》中白娘子的故事,所以“她”是白娘子。
(3)考查民间故事的介绍与表达。考查对民间故事的了解程度以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要求清晰、有条理地介绍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选择自己熟悉的民间故事,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与梁山伯相识相爱,却遭家庭反对,最终两人双双化蝶。组织语言,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故事的发展顺序),将故事内容清晰、生动地介绍出来,确保听众或读者能明白故事的大致内容。
故答案为:
(1)D;
(2)孟姜女;白娘子;
(3)我最喜欢的民间故事是《牛郎织女》。牛郎是个孤儿,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老牛告诉牛郎,在仙女洗澡的地方能找到妻子。牛郎按照老牛的话,遇到了织女,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后来,织女被王母娘娘强行带回天庭。牛郎披上老牛的皮,带着孩子去追,王母娘娘用金簪划出天河,将他们隔开。最终,王母娘娘允许他们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
8.(10分)小语同学将学到的课文按照四种“美”进行了梳理,请帮其补充完整。
类别 内容
自然之美 (1)《白鹭》一文,从白鹭的  外形  美、美中能够使我们感受到“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2)《搭石》中,人们根据  水的深浅  ,找来一些  平整方正  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上摆上一排,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美。
想象之美 (3)人们根据分布在银河两侧的牛郎星和  织女星  ,发挥想象,创作出了《 牛郎织女  》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
人性之美 (4)《猎人海力布》中海力布救  乡亲们  的行为,体现了他  舍己为人  的人性之美。
哲思之美 (5)葛洪用“ 不饱食以终日  , 不弃功于寸阴  ”的名言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惶惶终日,体现了名言警句的哲思美。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课文《白鹭》内容的掌握。《白鹭》的作者是郭沫若。文中从白鹭的外形美等方面进行描写,展现出白鹭如诗般的美感,所以此处应填“外形”,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明确白鹭的外形描写体现其美,从而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课文《搭石》内容的掌握。《搭石》的作者是刘章。文中提到人们根据水的深浅,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搭石,构成风景美,结合对课文的记忆,提取关键信息填空。
(3)本题考查对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相关知识的掌握。故事源于银河两侧的牛郎星和织女星,人们据此发挥想象创作了《牛郎织女》,依据对民间故事的了解来填写。
(4)本题考查对课文《猎人海力布》内容的掌握。《猎人海力布》是民间故事,海力布为救乡亲们,不惜牺牲自己,体现了舍己为人的人性之美,根据课文内容提炼要点作答。
(5)本题考查对名言警句的掌握。葛洪的“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意思是不要整天吃饱喝足没啥正事,不要放弃每一点可以利用的时间,劝人珍惜时间,凭借对这句名言的记忆和理解来填写。
故答案为:
(1)外形;
(2)水的深浅 平整方正;
(3)织女星 牛郎织女;
(4)乡亲们 舍己为人;
(5)不饱食以终日 不弃功于寸阴。
三、阅读理解。(25分)
9.(11分)阅读。
《桂花雨》(节选)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①“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②“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表现了“我”的不同心情。句子①描写的是“我”摇花前的  期盼、急切  ,句子②描写的是“我”摇花时的  激动、快乐  。
(2)第1自然段运用了  语言  和  动作  的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  童年时期“我”摇桂花雨时的快乐心情。 
(3)桂花是秋天才开的花,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
(4)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BD  。(多选)
A.母亲的话与诗句“月是故乡明”的意思如出一辙。
B.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已经成为母亲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可以替代。
C.家乡院子里桂花的香气的确胜过了杭州小山上的桂花香气。
D.故乡的桂花里有亲情,有乡情,有回忆。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与分析。首先定位句①“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该句出现在第一自然段开头,此时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怎么还不”这一反问语气,表现出“我”对摇桂花这件事的急切盼望,希望尽快进行,因此句①描写的是“我”摇花前的期盼、急切心情。再看句②“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此句在第一自然段中“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之后,“啊!”的感叹词以及“真像下雨”的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我”看到桂花纷纷扬扬落下的情景时的兴奋与喜悦,所以句②描写的是“我”摇花时的激动、欢乐心情。
(2)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第1自然段中,“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些内容是人物所说的话,属于语言描写;“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等是对人物动作的刻画,属于动作描写。通过语言描写中“我”对摇桂花的急切询问,以及动作描写中“使劲地摇”“摇哇摇”的具体行为,结合“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能够感受到童年时期“我”摇桂花雨时的快乐心情。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短文中“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可知,因为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气扑鼻,晾干后用于泡茶、制作糕饼也同样香气四溢,其香气不受季节限制,四季皆香,同时也为乡亲们的生活增添了甜美。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A.正确,“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与“月是故乡明”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意思相近,该选项理解正确。B.正确,母亲说家乡的桂花更香,是因为家乡的桂花承载着母亲对家乡的记忆、亲情和情感,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该选项理解正确。C.有误,母亲说家乡的桂花更香,并不是因为地域不同导致香气本身有差异,而是因为对家乡的情感使她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该选项理解错误。D.正确,故乡的桂花香中蕴含着母亲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以及童年摇桂花的美好回忆,即有亲情、乡情和回忆,该选项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
(1)期盼、急切 激动、快乐;
(2)语言 动作 童年时期“我”摇桂花雨时的快乐心情。
(3)因为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气扑鼻,晾干后用于泡茶、制作糕饼也同样香气四溢,其香气不受季节限制,四季皆香,同时也为乡亲们的生活增添了甜美。
(4)ABD。
10.(14分)阅读。
动物的“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①在自然界,动物为了赢得生存,繁衍种族,时刻都在进行着激烈而复杂的竞争。竞争虽然有和平式的,但更多的是战争式的。在战争中,动物不仅勇猛顽强,还会使用各种计谋。如果细心观察,静心品味,其中的一些计谋真像来自我国古代兵书《三十六计》里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动物的“围魏救赵”。
②在田间的青绿枝叶上,经常能见到七星瓢虫的“倩影”。
③下颚须是七星瓢虫的主要触觉和嗅觉器官。七星瓢虫经常在生有蚜(yá)虫的植物上活动,当下颚须触到蚜虫时,便迅速用上颚咬住,吞食蚜虫。如果下颚须没有触到蚜虫,即使蚜虫就在眼前,七星瓢虫似乎也不能发现。
④七星瓢虫是消灭农业害虫的“骁兵强将”,但有时也会大败而归。这一回,七星瓢虫就出师不利。正当其“纵队”爬上棉株准备消灭蚜虫的时候,突然半路杀出一群“程咬金”——蚂蚁蜂拥而至,它们摆动着细长的触角,拦住七星瓢虫的去路,并动手动脚,甚至啃咬七星瓢虫。七星瓢虫寡不敌众,只好退却。实际上,蚂蚁主动攻击七星瓢虫,既非见义勇为之举,又无拦路抢劫之疑,而是隐藏在蚂蚁和蚜虫之间的特殊关系导致了这场虫间混战。
⑤蚜虫喜欢吸食植物汁液,并从中摄取需要的氨基酸。但植物汁液中的氨基酸含量低,糖分含量高,所以蚜虫只好将过量的糖分排出体外。这些甜蜜的“排泄”,就成了蚂蚁最喜欢的琼浆玉露。蚂蚁也不白吃,它们会尽可能保护柔弱的蚜虫免受瓢虫等天敌的侵害。在蚂蚁的照顾下,蚜虫种群往往能快速发展壮大。
⑥蚜虫有许多天敌,七星瓢虫就是其中之一。当发现危险时,蚜虫的腹部末端会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即报警信息素。蚂蚁收到蚜虫的报警信息后,自然会挺身而出,为朋友,更为了自己。
⑦正是有了这种唇齿相依的利益关系,瓢虫虽强,但难达目的;蚜虫虽弱,但种族昌盛,这或许就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奥妙之处吧。
(1)速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补全下图。
(2)下面是同学们在阅读时使用的相关阅读方法,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同学甲在读到第④段昆虫混战时,忘记了七星瓢虫捕猎的方式,但他并没有倒回去读。
B.同学乙在阅读第④段时,借助段首第一句话就快速知道这段要讲的是七星瓢虫消灭蚜虫成功的案例,提高了阅读速度。
C.文章中出现了“下颚须”“氨基酸”等专有名词,同学丙读的时候,觉得这些词不影响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以没有停下来回读。
D.同学丁不明白为什么蚂蚁要攻击七星瓢虫,于是他带着疑问接着往下读,边读边思考,很快地捕捉到了一些关键信息。
(3)第⑤段中的加点词“往往”能否删去?请说明你的理由。
(4)同学们对动物之“围魏救赵”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完成。
“围魏救赵”小贴士 时期:战国时期 事件经过:①魏国攻打赵国; ②齐国趁魏国内部空虚攻打魏国; ③魏国撤兵,赵国得救。
1)文章中的  蚂蚁  等同于“围魏救赵”中的齐国, 七星瓢虫  等同于“围魏救赵”中的魏国, 蚜虫  等同于“围魏救赵”中的赵国。
2)结合小贴士,说说“蚂蚁”“七星瓢虫”“蚜虫”是如何使用“围魏救赵”的计谋的。
【解答】(1)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①代表的是捕食蚜虫的生物。结合“七星瓢虫经常在生有蚜(yá)虫的植物上活动,当下颚须触到蚜虫时,便迅速用上颚咬住,吞食蚜虫”可知①这里应填入“七星瓢虫”。②代表的是攻击七星瓢虫的生物,结合“实际上,蚂蚁主动攻击七星瓢虫,既非见义勇为之举,又无拦路抢劫之疑,而是隐藏在蚂蚁和蚜虫之间的特殊关系导致了这场虫间混战”可知,这里应填入“蚂蚁”。③描述的是蚜虫与某种生物的关系,根据“当发现危险时,蚜虫的腹部末端会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即报警信息素。蚂蚁收到蚜虫的报警信息后,自然会挺身而出,为朋友,更为了自己”可知,蚂蚁保护蚜虫。
(2)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A.恰当。描述的是同学甲在阅读时忘记了部分内容,但选择继续往下读,这是合理的阅读方法,因为有时候上下文可以帮助回忆或理解。B.不恰当。描述的是同学乙在阅读第④段时,错误地理解了段首第一句话的意思。实际上,第④段讲的是七星瓢虫在消灭蚜虫时被蚂蚁攻击并退却的案例,而不是成功的案例。因此,B项的描述是不恰当的。C.恰当。描述的是同学丙在阅读时遇到专有名词但没有停下来回读,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影响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D.恰当。描述的是同学丁在阅读时带着疑问继续往下读,并很快捕捉到关键信息,这也是合理的阅读方法。故选:B。
(3)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蚂蚁也不白吃,它们会尽可能保护柔弱的蚜虫免受瓢虫等天敌的侵害。在蚂蚁的照顾下,蚜虫种群往往能快速发展壮大”中的加点词“往往”不能删去。因为“往往”表示通常的情况,说明在蚂蚁的照顾下,蚜虫种群通常能快速发展壮大,但并不排除有特殊情况存在。如果删去“往往”,则表述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1)根据文章内容,可以将动物与“围魏救赵”中的角色相对应:蚂蚁等同于“围魏救赵”中的齐国,因为它们攻击了七星瓢虫(魏国的“军队”),以保护蚜虫(赵国)。七星瓢虫等同于“围魏救赵”中的魏国,因为它们是攻击蚜虫(赵国)的“军队”。蚜虫等同于“围魏救赵”中的赵国,因为它们是被保护的对象,且当受到威胁时会发出报警信息素(求救信号)。
2)结合小贴士及文章内容来写即可。示例:“蚂蚁”“七星瓢虫”“蚜虫”使用“围魏救赵”的计谋如下:当七星瓢虫(魏国“军队”)准备捕食蚜虫(赵国)时,蚜虫发出报警信息素(求救信号)。蚂蚁(齐国)收到蚜虫的报警信息后,攻击七星瓢虫(魏国“军队”),以保护蚜虫(赵国)。七星瓢虫(魏国“军队”)被蚂蚁(齐国)攻击后退却,蚜虫(赵国)得以保全。
故答案为:
(1)①七星瓢虫;②蚂蚁;③保护;
(2)B;
(3)不能删去。因为“往往”表示通常的情况,说明在蚂蚁的照顾下,蚜虫种群通常能快速发展壮大,但并不排除有特殊情况存在。如果删去“往往”,则表述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1)蚂蚁 七星瓢虫 蚜虫;
2)当七星瓢虫(魏国“军队”)准备捕食蚜虫(赵国)时,蚜虫发出报警信息素(求救信号)。蚂蚁(齐国)收到蚜虫的报警信息后,攻击七星瓢虫(魏国“军队”),以保护蚜虫(赵国)。七星瓢虫(魏国“军队”)被蚂蚁(齐国)攻击后退却,蚜虫(赵国)得以保全。
四、习作练习。(30分)
11.(30分)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短短的几十年里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发射,以及各种盛大的体育盛事的举办,令全世界为之瞩目。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更应该承担起属于我们的责任。请你大胆想象,未来的祖国在我们的努力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大胆想象并完成习作。
写作要求:题目自拟,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语句通顺,条理清晰,想象合理;字数不少于350字。
【解答】范文:
展望家乡未来
随着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我们不禁思考,未来的祖国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少年来说,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那就是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在我看来,未来的祖国将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将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效率。例如,无人驾驶汽车将成为主流交通工具,智能家居将普及到每一个家庭,远程办公也将成为常态。这些改变将大大减轻人们的生活负担,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同时,我相信未来的祖国将更加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能源将取代化石燃料成为主要能源来源。电动汽车将替代燃油车成为主流,城市的空气质量将得到显著改善。此外,循环经济的理念也将深入人心,资源的循环利用将成为常态,有效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压力。
在教育方面,我认为未来的祖国将更加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资源将更加均衡,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同时,教育内容也将与时俱进,不仅传授基础知识,还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我相信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祖国将是一个科技领先、环境友好、教育先进的国家。我们应当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我,为实现这一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