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历史学科(开卷)Ⅰ卷一、单项选择题1.《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 )A.甘肃出土的中国最早的铜刀 B.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C.甘肃秦安出土的彩陶盆 D.重庆巫山出土的简形瓶2.有人认为“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 )A.因材施教 B.为政以德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3.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刘邦、项羽起义 D.黄巢起义4.《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数十载后,则“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发生以上转变的原因是( )A.采用盐铁专卖措施 B.实施重农抑商政策C.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D.采取休养生息政策5.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事件是( )A.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B.公元5世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C.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 D.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6.以下示意图中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7.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按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巨鹿之战 ②淝水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官渡之战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①④③② D.④③②①8.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突出。东汉时,宦官蔡伦的贡献是( )A.改进造纸术 B.写成《伤寒杂病论》C.发明“麻沸散” D.撰写《齐民要术》9.“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A.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B.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C.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 D.导致隋朝的快速灭亡10.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搭配正确的是( )A.安史之乱——唐朝统治结束 B.澶渊之盟——宋金保持和平C.唐蕃会盟碑——唐和突厥的友好见证 D.戚继光抗倭——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1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称蒙古族的英雄铁木真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A.率军攻灭南宋 B.开发江南地区 C.完成全国统一 D.统一蒙古草原12.下表为两宋时期部分君臣的言论。据此可判断宋朝实行的政策是( )宋太祖 五代方镇残虑,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大臣余靖 自来武臣在边关,多被文臣所牵制大臣吕中 我朝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掌刑狱。以文臣知州A.重商抑农 B.重农抑商 C.重文轻武 D.重武轻文13.从“废除丞相”、“设锦衣卫”、“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这些关键词中提炼出的学习主题是( )A.封建官僚机构的改革 B.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C.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 D.中央加强对边疆的管理14.2022年5月17日,“圆明园兽首展”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开展。兽首铜像铸造于18世纪中叶,流失海外多年回归祖国。造成兽首铜像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15.“天父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处跑。拿下南京立天国,旗开得胜万民笑。”与歌谣相关的史实为( )A.虎门销烟 B.定都天京 C.天京事变 D.建立民国16.“这场战争对于清朝人民来说也同样疋惊……败给那个微不足道、过去鄙视的邻居。”“这场战争”指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17.“以皇上(光绪帝)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该内容的作者最有可能是( )A.林则徐 B.康有为 C.李鸿章 D.孙中山18.鲁迅说:“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下列事件能体现“以华制华”做法的是( )A.签订《南京条约》 B.签订《马关条约》 C.签订《辛丑条约》 D.签订“二十一条”19.邹容在《革命军》说到:“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诛绝五百万有奇披毛戴角之满洲种,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邹容的主张是( )A.解放受压迫的农奴 B.建立君主立宪政体C.发动资产阶级革命 D.提倡遵循三民主义20.右图标语出现的背景是(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德国强占山东青岛C.青岛成为通商口岸 D.侵华日军占领山东青岛21.“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这是人民军队三大纪律在井冈山时期的具体内容。此时的“三大纪律”反映了( )A.八一南昌起义爆发 B.工农武装割据需要C.八路军的军队作风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2.从下图可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多处于几省交界处 B.南京、武昌等大城市并没有受威胁C.农村革命根据地只建立于长江流域 D.井冈山是苏区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23.“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材料描述了( )A.北伐胜利进军 B.工农红军长征 C.豫湘桂大溃退 D.千里挺进大别山24.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的原因是( )A.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B.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开始形成C.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D.重庆谈判有利于中国实现民主和平25.“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为此,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A.耕者有其田 B.打土豪分田地 C.减租减息 D.平均地权Ⅱ卷二、材料题26.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观察材料一中的图示,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填写序号即可,多填、少填、错填均不得分)。属于耕种工具的是__________;属于灌溉工具的是__________。材料二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二的作者,概括他的主要主张。材料三 “南海一号”残船长22.95米、宽9.8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设14道舱壁分隔成15舱。按照正常成年人步速,绕船体一周也需5分钟左右……“南海一号”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包括各类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等,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摘编自光明日报《一船尽观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各一点)。27.中国古代史也是一部中外文明交流史,中外交流对促进人类文明有重要意义。某校历史社团开展“古代中外交流文明展”项目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项目任务。材料一(1)请把材料一中人物②③④按时序进行排序。并且仿照人物①介绍词的示例任选一人写一段合适的介绍词。示例:玄奘介绍词:唐朝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带回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材料二 宋代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据记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50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任选2点)材料三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的形势一无所知。——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逆转”的具体表现。28.从党的一大会址到党的各个重要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纪念地点,每到一地,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寻找红色基因打卡地,除了网络查找,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津门中学选取了遵义、延安作为红色基因打卡地,请你说明选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材料二 “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我们的武装斗争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干革命就不要怕困难。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群众的支持,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继续勇敢战斗,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大城市现在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去,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摘编自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1893—194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对行动方向作出的决策,并分析其依据。从此开始,毛泽东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材料三(3)争取抗战胜利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津门中学开展“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为主题的抗日战争图片展。请你分别为图四、图五的两幅地图命名。材料四(4)同学们参观图片展后制作了一期手抄报,请你帮助他们完成右侧的版面内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重温平津战役 A.战役实施图:解放军实行分割包围,1949年1月15日攻下天津。经过谈判,1月30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B.国民党军天津城防部署图:中共地下党几经周折绘制,送出城外,为人民解放军的炮弹装上了眼睛。 C.荣冠秀雕塑:老人将她的两个儿子和三个孙子相继送上前线,她自己在后方全力支前。 D.英烈名录墙:镌刻着7030名烈士的姓名。 守住红色江山 依据左侧的信息列出平津战役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八年级历史学科(开卷)Ⅰ卷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B 解析:首先,本题以《周易·系辞下》中“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的记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相关知识。题目要求找出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考古发现;其次,材料中所强调的“舟楫”是与船相关的;最后,在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与船有关。因此,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考古发现是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故选B。2.C 解析:由题干关键词“将人看作是平等的”得出,在教育中孔子打破了教育的阶级化和群体分类,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主张人不分高低贵贱,均可以受教育,选C有教无类思想,其为教育平等、教育公平的体现。3.A4.D 解析: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5.D 解析: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②。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造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6.C 解析:见七上第四单元导言页,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7.C 解析:①巨鹿之战:公元前208年;②淝水之战:公元383年;③赤壁之战:公元208年;④官渡之战:公元200年8.A 解析: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9.A 解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10.D 解析:A选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唐朝统治结束的标志为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B选项,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的见证;C选项唐博会盟碑是唐与吐蕃的友好见证;D选项,戚继光抗倭使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被誉为“民族英雄”。11.D 解析: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故本题选D。A、C两项均为忽必烈的历史功绩,B选项江南地区的开发宋代已经取得成效。12.C 解析:据关键词“选儒臣”“多被文臣所牵制”“以儒立国”“以文臣知州”等关键词可知,材料中着力提高文臣的地位和作用,而克制武臣,故选C。13.B 解析:据关键词“废除丞相”、“设锦衣卫”、“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关键词可知,材料中着力提高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思想控制,设置皇权附属机构等,故选B。14.C 解析:由题干关键词“圆明园”及时间“18世纪中叶”可知兽首流亡海外是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导致中国大量文物流失海外,故选C。A、B选项均不全面,D选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题干不符。15.B 解析:由题干关键词中“天兄天父”,定都南京及名称“天国”,可确定题干考察太平天国运动。“拿下南京立天国”对应历史事件为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即南京。A、C、D均与题干不符。16.B 解析:由题干关键词中“败给那个微不足道、过去鄙视的邻居”,结合地理,这个“邻居”所指为日本。结合古代史所学内容,中国在以往多以大国心态自居,日本为小国,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多为国人意料之外的事情,所以“这场战争对于清朝人民来说也同样震惊”,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自此开始觉醒。17.B 解析:由题干关键词中“光绪帝”及“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可知题干中引文的主要思想为主张变法图强,结合皇帝“光绪帝”可知该题考察的关键事件为“维新变法”,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18.C 解析:由题干关键词中“以华制华”可知,这一时期列强的侵略策略变为扶植国内政权、控制清政府等进行侵华,《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等内容表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C 解析:由题干关键词中“邹容”及书名“《革命军》”可知其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及著作。《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20.A 解析:由图片中“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口号可知,标语中指代的运动为五四运动,其发生的直接原因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21.B 解析:由题干关键词中“打土豪要归公”“井冈山时期”定位时空,该时期开辟并发展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井冈山道路。故A、C、D错误。A选项与题干不符,C选项“八路军”与井冈山革命时期不符,D选项“解放区”与井冈山革命时期不符。22.A 解析:由题干关键词“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及对地图的分析可知,该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图示粉红区域)覆盖多跨不同省份,位于几省交界的地带,原因为:1.省份交界的地方敌人力量比较弱,革命基础比较好;2.物产丰富,便于筹集军粮。3.山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故本题选A。B项,南京、武昌等城市呈现出被农村革命根据地包围的态势,因为是受到革命根据地威胁的;C选项,农村革命根据地不仅仅位于长江两岸,已经向南延伸发展至福建、广州地区;D选项,苏区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23.B 解析:由题干关键词“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及前半段敌人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可判断,该事件为长征24.D 解析:抗战胜利后,国内普遍希望和平民主,反对内战。毛泽东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两党就和平建国等问题进行商讨,所以“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A选项为1937年12月时,日军侵入南京,所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B选项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开始形成的标志事件为“西安事变”;C选项与题干不符。25.A 解析:由题干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即可判断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即A选项“耕者有其田”;B选项为井冈山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C选项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即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D选项为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Ⅱ卷二、材料题(共3题,共50分)26.(16分)(1)属于耕种工具的是——①②③⑤ 属于灌溉工具的是——④⑥(2)作者:贾思勰(2分):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思想。(任举一点2分)解析:材料:关键词——顺天时,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量地利,因地制宜,不误农时;结合七年级上册教材P97页,贾思勰的主张答题。(3)表现得答出具体内容示例(不可泛泛说“繁荣”“先进”)农业:人口增加和垦田面积扩大;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发展;手工业: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宋代的手工业除了产地扩大,产量增加以外,技术提高也是非常明显,造船业水平高,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商业:商业繁荣,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城市中到处可开设店铺,乡镇出现草市;纸币出现,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海外贸易兴盛,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等。(农业、手工业、商业各2分,共6分)27.(14分)(1)排序:④②③郑和下西洋—明朝 鉴真东渡—唐朝 马可·波罗—元朝示例要答出“内容即做了什么,有什么成就”+“意义影响”,各2分示例一:②马可·波罗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元朝生活了17年。回国后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反映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示例二:③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示例三:④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原因: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海路运费较低: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任选2点,4分)(3)翻译成大白话:综上所述,请叙述从唐宋元明清,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变化的趋势。表现:从主动、积极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解析:本题考察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状况即从开放到保守。28.(20分)(1)方法:他人推荐、实地考察、书籍记载及课堂所学等。解析:本题考察信息获取的途径,言之有理即可得分。①遵义: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之后,毛泽东建议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在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内容或者意义要写出其一)②延安: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2)决策:(文家市决策)毛泽东放弃敌人势力比较大的大城市,转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2分)依据: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农村敌人力量弱小;为了积极发动农民群众,赢得农民群众的支持。(2分)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答完整准确,2分)(3)图四:淞沪会战示意图;图五:百团大战示意图。(各2分,共4分)解析:根据图四:中日间战役、上海附近、四行仓库等信息可概括;根据图五:八路军进攻方向主要是围绕交通线、铁路线等交通线路。(4)胜利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中共地下党的作用;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等。(任举2点,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