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试卷答案1.B2.C3.B4.B5.A6.B7.A8.C9.B10.C11.A12.D13.A14.D15.C16.B17.(1)特点:秦汉时期,文书行政发展与官僚政治密切相关,为自身管理和定期向上汇报制作大量考绩管理文书,如功劳簿、文书收发记录等;地方与中央、地方与地方个人与政府之间政务往来产生了檄书、牒书、府书等各类移行文书。魏晋以后,随着纸张应用,公文印章方法由竹简上的封泥变为纸张上的朱色水印,且文书一事一制通行于唐代,到宋代成为成文制度。唐代发展出相对成熟的文书起草章程、文书审核机制、文书运行流程。文书行政制度逐渐规范,如改政、颁发、铺发、追假、盗用文书等行为,皆依据《唐六典》加以惩戒。文书行政中专门机构与系统制度完备,相关事务从行政文书中分离出来。(2)意义:文书行政发展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完善与发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及政务的管理;促进了信息的传递与政令的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规范了政务流程,使国家治理更加有序:为后世文书行政制度提供了借鉴,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8.(1)演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财政政策最初是打土豪等筹措经费的临时性举措,随着国民党不断“围剿”筹措经费渠道转变,后因国民党经济封锁和军事进攻,苏区财政收入减少,中央政府开始发行公债,还通过整顿财税政策扩大财源,如发行第二期革命战争短期公债,组织群众借谷等。(2)原因: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导致苏区财政收入减少,正常财政来源受限:革命战争的需要,红军等军事力量的经费需求增大: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封锁,保障苏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财政政策调整来筹措资金和物资。19.(1)不同之处:宋代科举制通过创立殿试制度和“特奏名”制度,“过堂”和“谢主司”之礼,改革为“朝谢”,以期“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宋代一般士人与有官人用鹿业室有是真、宗襄盂祥管物察竹山南时控静磨科隆:骨考试科目和内容上由明经、进士等诸科变为进士一科取士,贡举考试内容向经义、诗赋并重转移,后又有“附试”“别头试”“锁院”“誊录”“考校”“升补之法”和“取王并由学校开贡”等新制。而英国文官制度在1855年,政府接受了《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命令,将文官分为高级文官和低级文官,高级文官要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丰富的知识经验,要受过高等教育,低级文官也要受过中等教育,建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的书面竞争考试录用文官,高级文官的考试由中央授权专门的机构主持,低级文官由地方考试中心主持,根据文官的工作业绩和勤奋程度决定是否晋升,统一各部门录用文官的标准,建立统一的文官制度。(2)共同意义:都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相对公平、公正的途径,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对各自国家的政治制度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后世的官员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20.(1)不同:宋代科举制主要是选拔官员进入官僚体系,服务于封建统治,其选拔对象包括不同阶层有才能之人,考试内容和形式围绕儒家经典等,以选拔能治理国家推行儒家思想的人才。英国文官制度是为政府管理选拔专业人才,文官分为不同等级,职责侧重于政府行政事务的处理,选拔更注重知识、能力和经验,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偏向于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等方面。(2)共同意义:都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为国家服务,提高了官员队伍素质;促进了社会的公平竞争,为人才提供了上升通道:推动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各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