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官渡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魔上学期9.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高一年级9月月考语文检测卷B.《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礼、乐、射、御、书、数。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己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注意事项: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10.下列各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君子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不过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士,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一领会道理有先后,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一、课内基础知识(共12小题,24分)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书法,帮助他们学习断句。1.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1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今安在哉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马之千里者A.词的前三句写出了特定的氛围(寒秋)、眼前的景物(湘江),还写出了欣赏秋景的立足点C.凌万顷之茫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不必贤于弟子(橘子洲头)和词人“独立”的高大形象。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B.“看字领起对秋景的描绘,其中有仰视,有俯瞰:景物有远景,有近景:有静态色彩的描写,A.虽有槁暴:曝晒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阻断还有动态形象的描写。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类的人D.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C.“百阿争流”写船多争先,“鹰击长空”描写活力,“鱼翔浅底”展现自由,点明“万类霜天竞自由”。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D.“怅寥廓”抒发自己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蕴含着忧思和责任,两句都运用了拟人手法。“谁主A.古之学者必有师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沉浮暗含以身许国之志。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句读之不知12.下列对《百合花》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4.下列各项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我”去包扎所的路上看到路边清新的秋景,以及对家乡中秋节团圆夜的回忆,这些细节表现A.蟹六跪而二螯吾从而师之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了“我”喜爱宁静生活,不愿奔波辛劳的个性特征。C.上食埃土非能水也D,是故圣益圣而耻学于师B.通讯员带路护送“我”时,总与“我”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说话时会脸红,体现了他的封建落5.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后思想,枪筒上的树枝和野花则显示他热爱生活。A.谁主沉浮(主宰)漫江碧透(满)C.新媳妇为牺牲了的通讯员擦拭身子,缝补衣肩上的破洞,劈手夺过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B.峥嵘岁月稠(凹凸起伏不平整)到中流击水(河流中)这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她极度自责、后悔和羞愧的心理。C.浪遏飞舟(阻止)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褒扬清明)D,新媳妇的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了通讯员战士的身上,既写出了战士勇敢与牺牲的精OOD.挥斥方遒(强劲有力)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为粪土)神,又写出了她对革命的理解及对战士纯洁的感情。: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古之圣人士大夫之族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或师焉,或不焉二、信总类文本阅读(共5小题,19分)C.糅以为轮,其曲中规其皆出于此乎D.吾尝终日而思矣则群聚而笑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小题。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相同的一项是(2分)材料一: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意象”是一种“表意之象”,将意象从诗歌中剥离出来,代之以符号化的事物名称,将诗歌意象混C.小学而大遗D.其曲中规同于诗中名物甚至拿一个名词来对应一个意象,是不妥当的。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名词有具体和抽象之分,用作名物之词的,大多是具体名词,它在形成概念的同时,亦常能在人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们心中引发表象,例如我们在提及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川河流时,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相C.小学而大遗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应的图像来,但这种表象并不等同于意象,它只是直观经验的积累。而意象是作者诗性生命体验的产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高一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