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五年级(上)期中模拟语文试卷一、【活动一:旅行中欣赏美】1.(16分)读民间故事选段,完成练习。一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热闹极了,亲人们聚在一起,吃美食、看春晚,共同庆祝新春佳节。为什么要过年呢,你知道年兽的传说吗?相传(chuán zhuàn) ,在上古时期,中国有一只可怕的怪兽,眼若铜铃,头长触角,来去如风,叫时会发出“年—”的声音,因此得名年兽。年兽体形庞大,相貌狰狞,诡计多端,凶残异常。这年兽平时散居在深山密林中,每①jiàn ɡé 三百六十五天就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吞食牲畜,伤害人命,而且胃口奇大,一次要吃下几十个人,被他害死的人不②jì qí shù ,给人们带来③hu miè 性的④zāi nàn ,⑤sǔn shī 不可⑥ɡū 量。它们天黑时出现,等到鸡鸣破晓,就又返回山林中去了。然而,尽管老百姓都对年兽又恨又怕,却⑦shānɡ yì 不出⑧jiě jué 的办法,只能任(rén rèn) 其迫害,万分⑨jiāo jí 。(1)按顺序写出短文中用汉语拼音替代的词语。(2)根据情境选一选,在文中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打“√”。(3)先写出与文中“诡计多端”意思相近但感彩不同的词语,然后用自己写的词语写句子。(4)这段话中,词语“不 jì qí shù”可以用四字词语 来替换。(5)这个片段选自中国民间故事《年兽》。你最喜欢哪个中国民间故事?最喜欢这个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请推荐给大家。二、【活动二:积累中发现美】最近,琳琳参加了“爱上中华文化,发现经典之美”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下是他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题。2.(9分)小成在手抄报上摘录了有关我国航天事业的资料,请你完成下列问题。(1)下面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选出来并改正在横线上。多少年来,中国航天人不畏严寒酷暑,常常从黎明工作到夜暮降临,克服了不记其数的困难。他们是一群敢于探索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人。① ② (2)小成抄写的句子中,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同心协力,圆满地完成本次飞行任务。B.中国航天人呕心沥血,勇往直前,用科技之光照亮探索宇宙之路。C.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祖国繁荣强盛,航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D.“神舟十七号”发射成功后,全国人民得意忘形,欢呼雀跃。(3)下列语段中,小成选用哪组关联词表达最恰当 此次“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_____要完成和“神舟十六号”乘组的在轨轮换,_____将首次进行空间站舱外适应性维修作业。_____,这注定是载入中国航天事业史册的时刻。A.不仅……还……因此……B.即使……也……所以……C.如果……就……然而……D.不是……而是……从此……(4)读了这些资料,小成想用一句话来表达“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决心,以下不合适的一项是 A.请党放心,强国有我!B.传承爱国精神,勇担时代使命!C.感恩母校,畅想未来,遇见最好的自己!D.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3.(13分)根据所学内容填空。(1)《万疆》歌词艺术根据歌词内容填空。 歌曲《万疆》自发行以来就广为传唱,唱出了中华儿女的自豪感。从上面的歌谱片段,我们发现第一句改编自课文《 》(节选),原句是“ , ”。像这样的爱国语句还有很多,如陆游在《示儿》中写道:“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感叹道:“我劝天公重抖擞, 。”(2)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应当珍惜当下,努力学习,做最好的自己。听,陶渊明喟然长叹:“盛年不重来, 。及时当勉励, 。”岳飞壮志未酬,仰天长啸:“莫等闲, ,空悲切。”一代伟人毛泽东豪气干云,铿锵有力地慨叹道:“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 。”4.(4分)活动中,同学们对民间故事很感兴趣。请你从以下民间故事中选择一个推荐给大家,并写出推荐理由。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八仙过海》《白蛇传》《田螺姑娘》外国民间故事:《那列狐的故事》《一千零一夜》《长不大的牧羊人》推荐故事: 推荐理由: 三、【活动三:阅读中感受美】阅读,如同与智者对话,每一页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在书海中遨游,我们感受着字的魅力,领悟着世间的美好,让我们跟随琳琳的阅读视角去领悟不同的生活之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5.(13分)课内阅读。(一)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二)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 厘米,体重300﹣400克。松鼠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松鼠每年春、秋季换毛。年产仔2﹣3次,一般在4、6月产仔较多。(1)文段(一)选自《松鼠》一文,本文的作者是 国博物学家、作家 。选文介绍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 、 三方面体现了松鼠的 。(2)用“____”画出松鼠搭窝时的动作。短文中运用 、 、 表示顺序的词,这样的写的好处是: 。(3)文段(二)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这样表达的好处是: 。四、在故事中感受深沉之美6.(15分)阅读短文,完成下题。枯萎的蒲公英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站立风中,还是有着透骨的凉。突然,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啊!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透着铁一般的绿,努力地贴向地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蒲公英的茎慢慢垂下头来,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它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候,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蒲公英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她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半弓下腰,用她那曾经柔嫩饱满而如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捡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 ⑥曾经,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进入学校学习,她携夫带子,脚板奔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 ⑦后来,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在各色织物上绣出各种花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⑧现在,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你知道吗?每当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就会想起你,眼里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在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1)短文中,“我”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几个场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场景。 →为让孩子正常入学,母亲携夫带子到异乡。→ (2)判断下列对题目《枯萎的蒲公英》理解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①标题新颖别致吸引人,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枯萎”一词既表现蒲公英的状态,也表现母亲已处于年迈状态。 ③直接告知读者文章的主要内容与蒲公英枯萎时的形状、生长状态有关。 ④题目中的“蒲公英”贯穿全文,文章围绕蒲公英展开写作。 (3)品读下面语句,感悟情感。1)读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从动词“寻找”“ ”“ ”中,我感受到了 。2)第⑧自然段画线句中的“你”指的是 ,从这个句子中我体会到了 。(4)文章开头写“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站立风中,还是有着透骨的凉”,而结尾却说“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5)同学们围绕这篇文章展开了一次读书交流。请将交流内容补充完整。 张伟:作者笔下的蒲公英具有 的品质,作者看到了蒲公英,就会想到母亲 的品质。 陈晓:这篇文章和《桂花雨》一样,作者都通过具体事物来表现对人物的情感。这篇文章就是借 表达 。五、【活动四:领悟中镌刻美】7.(30分)写作 题目:夸夸我的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自己熟悉的人,如妈妈、老师、同学、奶奶等。(2)通过一件事反映所写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3)注意语言通顺,书写正确,450字左右。2024-2025学年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五年级(上)期中模拟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活动一:旅行中欣赏美】1.(16分)读民间故事选段,完成练习。一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热闹极了,亲人们聚在一起,吃美食、看春晚,共同庆祝新春佳节。为什么要过年呢,你知道年兽的传说吗?相传(chuán zhuàn) chuán ,在上古时期,中国有一只可怕的怪兽,眼若铜铃,头长触角,来去如风,叫时会发出“年—”的声音,因此得名年兽。年兽体形庞大,相貌狰狞,诡计多端,凶残异常。这年兽平时散居在深山密林中,每①jiàn ɡé 间隔 三百六十五天就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吞食牲畜,伤害人命,而且胃口奇大,一次要吃下几十个人,被他害死的人不②jì qí shù 计其数 ,给人们带来③hu miè 毁灭 性的④zāi nàn 灾难 ,⑤sǔn shī 损失 不可⑥ɡū 估 量。它们天黑时出现,等到鸡鸣破晓,就又返回山林中去了。然而,尽管老百姓都对年兽又恨又怕,却⑦shānɡ yì 商议 不出⑧jiě jué 解决 的办法,只能任(rén rèn) rèn 其迫害,万分⑨jiāo jí 焦急 。(1)按顺序写出短文中用汉语拼音替代的词语。(2)根据情境选一选,在文中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打“√”。(3)先写出与文中“诡计多端”意思相近但感彩不同的词语,然后用自己写的词语写句子。(4)这段话中,词语“不 jì qí shù”可以用四字词语 来替换。(5)这个片段选自中国民间故事《年兽》。你最喜欢哪个中国民间故事?最喜欢这个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请推荐给大家。【解答】(2)“相传”的“传”在这里表示传说、流传,应读“chuán”。“任其迫害”的“任”表示听凭、任凭,读“rèn”;(3)诡计多端是贬义词,意思是欺诈的计谋层出不穷。需要找出同样含有“善于使用计谋”但是褒义词的词语,也即考查词语的反义词,如足智多谋、深谋远虑、神机妙算等。使用成语造句,要准确把握成语的感彩;(4)考查近义词。不计其数,释义是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近义词有数不胜数、浩如烟海、成千上万等。(5)考查对民间故事的积累,语言合理即可。故答案为:(1)间隔 计其数 毁灭 灾难 损失 估 商议 解决 焦急;(2)chuán rèn;(3)足智多谋 造句:诸葛亮足智多谋,在赤壁之战中,他巧妙地利用天时地利,让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4)数不胜数;(5)我最喜欢的中国民间故事是《牛郎织女》,我最喜欢故事中的织女。因为织女心灵手巧,她织出的锦缎绚丽多彩,而且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敢于打破天庭的规矩,和牛郎在人间过上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十分感动。这个故事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二、【活动二:积累中发现美】最近,琳琳参加了“爱上中华文化,发现经典之美”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下是他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题。2.(9分)小成在手抄报上摘录了有关我国航天事业的资料,请你完成下列问题。(1)下面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选出来并改正在横线上。多少年来,中国航天人不畏严寒酷暑,常常从黎明工作到夜暮降临,克服了不记其数的困难。他们是一群敢于探索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人。① 暮——幕 ② 记——计 (2)小成抄写的句子中,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同心协力,圆满地完成本次飞行任务。B.中国航天人呕心沥血,勇往直前,用科技之光照亮探索宇宙之路。C.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祖国繁荣强盛,航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D.“神舟十七号”发射成功后,全国人民得意忘形,欢呼雀跃。(3)下列语段中,小成选用哪组关联词表达最恰当 A 此次“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_____要完成和“神舟十六号”乘组的在轨轮换,_____将首次进行空间站舱外适应性维修作业。_____,这注定是载入中国航天事业史册的时刻。A.不仅……还……因此……B.即使……也……所以……C.如果……就……然而……D.不是……而是……从此……(4)读了这些资料,小成想用一句话来表达“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决心,以下不合适的一项是 C A.请党放心,强国有我!B.传承爱国精神,勇担时代使命!C.感恩母校,畅想未来,遇见最好的自己!D.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解答】(1)①夜幕:夜间的景物像幕布罩住一样,漆黑一片。故“夜暮”的“暮”错误。②不计其数:没法子计算数目。形容极多。故“不记其数”的“记”错误。(2)A.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用正确。B.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和精力。使用正确。C.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使用正确。D.得意忘形: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该成语属于褒贬误用。故选D。(3)“不仅……还……”是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因此”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即使……也……”是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所以”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如果……就……”是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然而”是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不是……而是……”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从此”是表承接关系的关联词。根据语境,“完成和‘神舟十六号’乘组的在轨轮换”和“首次进行空间站舱外适应性维修作业”是递进关系,应用“不仅……还……”;“这注定是载入中国航天事业史册的时刻”是前面内容的结果,应用“因此”。(4)A、B、D项都是表达“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决心的。C项,“感恩母校,畅想未来,遇见最好的自己”是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情,以及对未来的畅想,不是表达“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决心的。故答案为:(1)①暮——幕;②记——计;(2)D;(3)A;(4)C。3.(13分)根据所学内容填空。(1)《万疆》歌词艺术根据歌词内容填空。 歌曲《万疆》自发行以来就广为传唱,唱出了中华儿女的自豪感。从上面的歌谱片段,我们发现第一句改编自课文《 少年中国说 》(节选),原句是“ 红日初升 , 其道大光 ”。像这样的爱国语句还有很多,如陆游在《示儿》中写道:“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感叹道:“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2)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应当珍惜当下,努力学习,做最好的自己。听,陶渊明喟然长叹:“盛年不重来, 一日不再晨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岳飞壮志未酬,仰天长啸:“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一代伟人毛泽东豪气干云,铿锵有力地慨叹道:“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解答】(1)“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意思: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与《万疆》的歌词“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意思相近。陆游在《示儿》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感叹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2)分别出自东晋陶渊明《杂诗》,宋代岳飞《满江红》,毛泽东《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故答案为:(1)少年中国说 红日初升 其道大光 死去元知万事空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拘一格降人材;(2)一日不再晨 岁月不待人 白了少年头 只争朝夕。4.(4分)活动中,同学们对民间故事很感兴趣。请你从以下民间故事中选择一个推荐给大家,并写出推荐理由。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八仙过海》《白蛇传》《田螺姑娘》外国民间故事:《那列狐的故事》《一千零一夜》《长不大的牧羊人》推荐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 推荐理由: 这个故事情节浪漫凄美,深刻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人物形象鲜明,艺术感染力强,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解答】作答时先从题干所给的民间故事中选择一个推荐给大家,要明确主人公、主要内容等。如:推荐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推荐理由:这个故事情节浪漫凄美,深刻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人物形象鲜明,艺术感染力强,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故答案为:《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事情节浪漫凄美,深刻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人物形象鲜明,艺术感染力强,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三、【活动三:阅读中感受美】阅读,如同与智者对话,每一页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在书海中遨游,我们感受着字的魅力,领悟着世间的美好,让我们跟随琳琳的阅读视角去领悟不同的生活之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5.(13分)课内阅读。(一)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二)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 厘米,体重300﹣400克。松鼠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松鼠每年春、秋季换毛。年产仔2﹣3次,一般在4、6月产仔较多。(1)文段(一)选自《松鼠》一文,本文的作者是 法 国博物学家、作家 布封 。选文介绍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 搭窝方法 、 窝口的奇特 三方面体现了松鼠的 聪明能干 。(2)用“____”画出松鼠搭窝时的动作。短文中运用 先 、 再 、 然后 表示顺序的词,这样的写的好处是: 可以强化文章的写作思路,使文章层次分明 。(3)文段(二)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 列数字 的说明方法,这样表达的好处是: 让读者更准确的了解松鼠的体型、体长、体重等 。【解答】(1)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内容理解。文段(一)选自《松鼠》一文,本文的作者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结合“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可知写了松鼠搭窝选址;“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写了松鼠搭窝的方法;“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写了窝口的奇特。由以上三方面体现了松鼠的“聪明能干”。(2)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可知松鼠搭窝时的动作是“搬、放、编扎、挤紧、踏平”;短文中运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这样的写的好处是:可以强化文章的写作思路,使文章层次分明。(3)考查了说明方法。“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 厘米,体重300﹣400克”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样表达的好处是:让读者更准确的了解松鼠的体型、体长、体重等。故答案为:(1)法 布封 搭窝方法 窝口的奇特 聪明能干;(2)搬、放、编扎、挤紧、踏平 先 再 然后 可以强化文章的写作思路,使文章层次分明;(3)列数字 让读者更准确的了解松鼠的体型、体长、体重等。四、在故事中感受深沉之美6.(15分)阅读短文,完成下题。枯萎的蒲公英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站立风中,还是有着透骨的凉。突然,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啊!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透着铁一般的绿,努力地贴向地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蒲公英的茎慢慢垂下头来,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它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候,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蒲公英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她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半弓下腰,用她那曾经柔嫩饱满而如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捡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 ⑥曾经,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进入学校学习,她携夫带子,脚板奔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 ⑦后来,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在各色织物上绣出各种花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⑧现在,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你知道吗?每当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就会想起你,眼里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在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1)短文中,“我”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几个场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场景。 去年母亲在楼下为“我”寻挖蒲公英。 →为让孩子正常入学,母亲携夫带子到异乡。→ 母亲不分昼夜做刺绣和辛苦奔波换口粮。 (2)判断下列对题目《枯萎的蒲公英》理解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①标题新颖别致吸引人,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②“枯萎”一词既表现蒲公英的状态,也表现母亲已处于年迈状态。 √ ③直接告知读者文章的主要内容与蒲公英枯萎时的形状、生长状态有关。 × ④题目中的“蒲公英”贯穿全文,文章围绕蒲公英展开写作。 √ (3)品读下面语句,感悟情感。1)读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从动词“寻找”“ 半弓下腰 ”“ 翻捡 ”中,我感受到了 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意和无私奉献 。2)第⑧自然段画线句中的“你”指的是 母亲 ,从这个句子中我体会到了 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4)文章开头写“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站立风中,还是有着透骨的凉”,而结尾却说“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5)同学们围绕这篇文章展开了一次读书交流。请将交流内容补充完整。 张伟:作者笔下的蒲公英具有 刚强、负责任 的品质,作者看到了蒲公英,就会想到母亲 为子女操劳、刚强坚毅 的品质。 陈晓:这篇文章和《桂花雨》一样,作者都通过具体事物来表现对人物的情感。这篇文章就是借 蒲公英 表达 对母亲的赞美和思念 。【解答】(1)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通读全文,④⑤段可概括为:去年母亲在楼下为“我”寻挖蒲公英。⑦段可概括为:母亲不分昼夜做刺绣和辛苦奔波换口粮。(2)考查标题的含义及作用。①《枯萎的蒲公英》作为标题,新颖别致吸引人,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此项表述正确。②“枯萎”指因干枯而萎缩,代表着一种失望悲伤的情感;“蒲公英”不仅仅指的是母亲为“我”留下的蒲公英,也代表着母亲。蒲公英的特点:生命力顽强、默默奉献、朴实无华用途广泛。此项表述正确。③题目“枯萎的蒲公英”并非仅讲述蒲公英的形状、生长状态,而是为了引出对母亲的怀念。此项表述错误。④题目“枯萎的蒲公英”是文中的线索,贯穿全文;“枯萎的蒲公英”不仅代表着母亲“我”留下的蒲公英,也代表着逝去的母亲,借物喻人,一语双关;以“枯萎的蒲公英”为题,体现了“我”对母亲的深沉的思念,富有深意。此项表述正确。(3)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体会思想感情。1)结合“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她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半弓下腰,用她那曾经柔嫩饱满而如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捡着枯黄的草”可知,动词“寻找”“翻捡”“半弓下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寻挖蒲公英时的认真和小心翼翼,体现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意和无私奉献。2)结合“你知道吗?每当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就会想起你,眼里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可知,“你”指的是母亲。通过“伏下身”“看着泛黄的叶片”的动作描写,以及“就会想起你”的心理描写,自然地引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最后“眼里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则是情感的强烈表达,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悲伤和对母亲的深深眷恋。(4)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作答时,首先明确观点“不矛盾”;然后具体分析原因即可。“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站立风中,还是有着透骨的凉”这句话通过对冬日午后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寒冷、萧瑟的氛围。“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这句话则与“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站立风中,还是有着透骨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经历了对母亲的回忆和情感的抒发后,作者的内心发生了变化。蒲公英叶子的触碰和“阳光融融的暖意”,象征着作者从对母亲的回忆中感受到的温暖和力量,也表达了母亲的爱对作者的深刻影响。这种从寒冷到温暖的转变,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更是作者内心情感变化的体现。开头写寒冷,结尾写温暖,并不矛盾。对比的写法增强了情感表达,突出了母亲的爱如同阳光般温暖人。(5)考查学习交流、形象分析。通读文章可知,文章描写了冬日里一株枯萎的蒲公英,通过回忆母亲为“我”寻挖蒲公英以及母亲过去为家庭的付出,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赞美。借枯萎的蒲公英,歌颂母亲如蒲公英般刚强、负责任,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与怀念之情。故答案为:(1)去年母亲在楼下为“我”寻挖蒲公英 母亲不分昼夜做刺绣和辛苦奔波换口粮;(2)①√;②√;③×;④√;(3)1)半弓下腰 翻捡 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意和无私奉献;2)母亲 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4)不矛盾。开头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寒冷、孤独的氛围;而结尾的描写则通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手指,传达了一种温暖和爱意。这种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表达,突出了母亲的爱如同阳光般温暖人。(5)刚强、负责任 为子女操劳、刚强坚毅 蒲公英 对母亲的赞美和思念。五、【活动四:领悟中镌刻美】7.(30分)写作 题目:夸夸我的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自己熟悉的人,如妈妈、老师、同学、奶奶等。(2)通过一件事反映所写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3)注意语言通顺,书写正确,450字左右。【解答】范文:夸夸我的老师我的语文老师是邓老师,我特别敬爱她,就让我来夸夸她吧。她戴着一副眼镜,留着短的头发,有时很亲切,有时很严厉。当我们考试好的时候,或者学习有进步时,她就笑着夸奖我们,眼睛眯成一条线,好看极了。可当我们作业写得不认真或上课不专心听讲时,她也会很严厉地批评我们,要我们马上改正错误,这时我们都很怕她,再也不敢不听话了。记得有一次我贪玩把作业写得很丑,她把我叫到办公室,很生气地说:“成桓,你这次的作业怎么写得这么难看,学习怎么能马虎呢!”我的脸刷一下红了,赶忙在老师的监督下把作业仔细地重做了一遍。我的老师很严厉,但也有亲切的时候。记得有一天,我和同学玩闹,不小心擦破了头皮,老师赶紧从办公室拿来茶油和棉签小心翼翼地帮我涂伤口,这时我觉得老师就像我的妈妈。我的老师真是一位好老师!我爱我的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