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五年级(上)期中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五年级(上)期中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五年级(上)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一、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1.阅读倡议。请根据拼音填写词语,倡议广大师生参与阅读节活动。
阅读可以qǐ dí     智慧,让人克服dǎn qiè     ,克服lǎn duò     ,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走进书籍的diàn táng     ,用阅读lián jiē     你我,jīn jīn yǒu wèi     地读起来吧!让我们触摸文字脉搏,在阅读中lǐng lüè     生活百态,读出shī qíng huà yì     的人生!
2.用“√”给下面句子中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长年累(lěi lèi)     月的劳累(lěi lèi)     使他的身体越来越差。
(2)像卷(juǎn juàn)     起的画卷(juǎn juàn)     逐渐展开,车外的美景不断扑入眼帘。
3.根据语境,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新鲜:A.食物没有变质 B.植物(花朵)没有枯萎
C.(事物)出现不久 D.(空气)经常流通,不含杂类气体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2)环城绿化带使失去的空气变得新鲜。    
(3)小学生会用电脑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二、选一选。
4.小吉发现来稿中常出现错别字,请帮她找出完全正确的一组。(  )
A.树梢 讯期 嗜好 同心胁力
B.黎明 隐蔽 煤碳 难以致信
C.崩塌 象征 烦锁 民不聊生
D.渔船 爱慕 辛酸 金碧辉煌
5.下列词语中的“履”与“地履其黄”中的“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郑人买履 B.履行 C.如履薄冰 D.步履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父亲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我写的那首诗的不足之处。
B.这个秋天的事情真多,忙都忙不过来,真是多事之秋。
C.咱们就打开天窗说亮话,把事情都讲清楚,免得大家心里有疙瘩。
D.老张做事不果断,前怕狼后怕虎,总是犹豫不决。
7.《中国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充满想象,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下面所列的三个情节分别出自哪个故事,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万里寻夫哭长城。
②三年同窗情意深。
③水缸里走出个俏姑娘。
A.①《孟姜女)②《牛郎织女》③《白娘子》
B.①《田螺姑娘)②《梁山伯与祝英台》③《白娘子》
C.①《牛郎织女)②《梁山伯与祝英台》③《田螺姑娘》
D.①《孟姜女)②《梁山伯与祝英台》③《田螺姑娘》
8.五(1)班王老师为了增强同学们的劳动意识,鼓励大家制定了班级劳动公约。以下作为本公约内容不合适的一项是(  )
A.课间安全要注意,走廊通道慢慢行。
B.黑板讲台常清洁,劳动工具要爱惜。
C.讲台物品整理好,书本作业摆放齐。
D.班级值日任务明,当日垃圾当日清。
三、填空题(共3小题)
9.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蟋蟀在弹琴。    
(2)白鹭是什么呢?是一首精巧的散文诗。    
(3)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4)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5)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   
10.按要求写句子。
(1)路上滑,我必须小心走路。(改成双重否定句)
(2)珍珠鸟叫着。(把句子写具体)
(3)霍金具有顽强的信念。厄运没有打垮霍金。(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4)毽子越做越讲究     有黑鸡毛     白鸡毛     芦花鸡毛等     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填上恰当的标点)
11.课内阅读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四季之美》按     的顺序描写了春天的     、夏天的     、秋天的     和冬天的     等不同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生动地描写了傍晚     和早晨     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2)《四季之美》作者用细致的笔触描写出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     变化,营造了美的氛围。
(3)《鸟的天堂》文中最后作者感叹“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的是     ,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身感受到鸟儿们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所以在作者心里,    就是鸟的天堂。
四、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12.品味借物抒情,阅读课文《桂花雨》(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②(A)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③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B)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④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⑤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⑥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回忆了     ,抒发了     。
(2)读文中标注的A、B两个句子,A句中“浸”突出了:    ,从中体会到:    情感;B句中“满头满身”突出了:    。从中体会到:    。
(3)要理解“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梳理:
按顺序梳理体现全年不同时间的词语:桂花一开、    、摇落以后、全年。
梳理表明村子很多人感受桂花的词语:胡家老爷爷、    、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梳理村子里人们感受桂花美好的活动:闻桂花、    、泡茶叶、做糕饼。
(4)链接下面的阅读资料,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每当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5)作者在文章结尾写“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样写的好处是     。
13.课外阅读。
空城计
公元228年,诸葛亮带兵讨伐中原,由于先     (锋 峰)马谡(sù)既不遵守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致使汉中咽喉——街亭失守。
诸葛亮闻知街亭失守后,立即布置全军撤退计划,由于战事需要,诸葛亮身边的武将都被分派了出去,蜀军退守到西城时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一些文官。正在此时,哨兵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蜂     (拥 涌)而来。众人听后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眺望,只见尘烟滚滚,魏军分两路冲杀过来。诸葛亮明白,此时他如果慌乱,必将导     (至 致)全军覆没。因此,他神态自若,传令收起旌旗,各军各守营寨,有擅自出入和大声说话者“杀”。诸葛亮又命令:“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都派二十名士兵,扮成老百姓,洒水、扫街,不要惊慌。”一切安排妥当,诸葛亮带着两个书童,搬琴走上城楼,点上两炷香,悠然自得地弹起琴来。
司马懿前军来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都不敢前进,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笑着不肯相信,便下令停止行进,在马上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见此情景,心中非常疑惑,越看越害怕。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莫非城中无兵,诸葛亮故意迷惑我们?”司马懿摇摇头说:“诸葛亮办事     (厉 历)来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城门大开,城中必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城,定会中了他的诡计,赶快退兵吧!”
城楼上的诸葛亮,脸上泰然无事,手心里却捏了一把汗,他看到司马懿撤退了,不由得拍手大笑起来。
(1)选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
(2)带着问题阅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一种方法。请你带着“诸葛亮是如何实施‘空城计’的”这一问题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简单概括出相关内容。
①   
②   
③   
(3)下列对诸葛亮能成功实施“空城计”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知己知彼,思虑周详。
B.司马懿生性多疑,用兵谨慎。
C.蜀国的增援军队马上就到。
D.诸葛亮临危不惧,沉着应对。
(4)文中共写到了诸葛亮的两次“笑”,请你从文中找到他的具体表现,并思考这两次“笑”的原因。
(5)下列歇后语与本文所讲的故事有关的一句是     。
A.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B.半夜弹琴——暗中作乐
C.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6)诸葛亮为什么“脸上泰然无事,手心里却捏了一把汗”?
五、第三部分口语交际
14.人不知不觉就长大了,童年的记忆伴随着人的一生,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本故事书。请尝试着把兰兰和妈妈的对话补充完整。
兰兰:妈妈,你小时候最喜欢玩什么玩具呢?
妈妈:我小时候最喜欢放风筝,总是自己做风筝,做好风筝和小伙伴一起到村头去放。
兰兰:   
妈妈:我们小时候的玩具基本上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
兰兰:   
妈妈:好的,我教你做吧。
六、第四部分习作
15.题目:我的 是
我的奶奶是“消防员”,因为她古道热肠,经常帮助别人解决邻里纠纷;我的爸爸是“森林之王”,因为他是护林员,视“树”如子;我的妈妈是“侦探”,因为我和爸爸做错了任何事她都能发现……我们熟悉的人真是各有特点!请你选一两件能突出这一特点的事件展示一下他的风采吧!别忘记先把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哟!400字左右。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五年级(上)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题号 4 5 6 7 8
答案 D C B D A
一、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1.阅读倡议。请根据拼音填写词语,倡议广大师生参与阅读节活动。
阅读可以qǐ dí  启迪  智慧,让人克服dǎn qiè  胆怯  ,克服lǎn duò  懒惰  ,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走进书籍的diàn táng  殿堂  ,用阅读lián jiē  连接  你我,jīn jīn yǒu wèi  津津有味  地读起来吧!让我们触摸文字脉搏,在阅读中lǐng lüè  领略  生活百态,读出shī qíng huà yì  诗情画意  的人生!
【解答】故答案为:
启迪 胆怯 懒惰 殿堂 连接 津津有味 领略 诗情画意
2.用“√”给下面句子中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长年累(lěi lèi)  lěi  月的劳累(lěi lèi)  lèi  使他的身体越来越差。
(2)像卷(juǎn juàn)  juǎn  起的画卷(juǎn juàn)  juàn  逐渐展开,车外的美景不断扑入眼帘。
【解答】(1)“累”为多音字。读“lèi”时指疲劳,故“劳累”的“累”读作“lèi”;读“lěi”时指连续,重叠,堆积,故“长年累月”的“累”读作“lěi”;读“léi”时指连续成串。
(2)“卷”为多音字。读“juàn”时指称字画作品,故“画卷”的“卷”读作“juàn”;读“juǎn”时指裹成圆筒形的东西,故“卷起”的“卷”读作“juǎn”。
故答案为:
(1)lěi lèi;
(2)juǎn juàn。
3.根据语境,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新鲜:A.食物没有变质 B.植物(花朵)没有枯萎
C.(事物)出现不久 D.(空气)经常流通,不含杂类气体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B 
(2)环城绿化带使失去的空气变得新鲜。  D 
(3)小学生会用电脑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C 
【解答】(1)新鲜:指叶子没有枯萎。故选B。
(2)新鲜:指空气经常流通,不含杂类气体。故选D。
(3)新鲜:是少见的,罕见的意思。故选C。
故答案为:
(1)B;
(2)D;
(3)C。
二、选一选。
4.小吉发现来稿中常出现错别字,请帮她找出完全正确的一组。(  )
A.树梢 讯期 嗜好 同心胁力
B.黎明 隐蔽 煤碳 难以致信
C.崩塌 象征 烦锁 民不聊生
D.渔船 爱慕 辛酸 金碧辉煌
【解答】A.有误,汛期:洪水季节,江河定时性的水位上涨时期。故“讯期”的“讯”错误。同心协力:统一认识,共同努力。故“同心胁力”的“胁”错误。
B.有误,煤炭:即“煤”。植物残体经受不同程度的腐解转变而成的一种黑色或褐黑色固体可燃矿物物质。故“煤碳”的“碳”错误。难以置信:不容易相信。故“难以致信”的“致”错误。
C.有误,烦琐:繁杂琐碎。故“烦锁”的“锁”错误。
D.正确。
故选:D。
5.下列词语中的“履”与“地履其黄”中的“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郑人买履 B.履行 C.如履薄冰 D.步履
【解答】地履其黄:指脚踏着黄土大地。故“履”踩过,走过。
A.郑人买履:指照搬条文,不考虑客观实际的教条做法。故“履”指鞋。
B.履行:实际地做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故“履”指执行,实行。
C.如履薄冰:像踩在薄冰上。比喻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做事极为小心谨慎。故“履”践、踩在上面。
D.步履:(书)(动)行走。故“履”步伐。
故选:C。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父亲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我写的那首诗的不足之处。
B.这个秋天的事情真多,忙都忙不过来,真是多事之秋。
C.咱们就打开天窗说亮话,把事情都讲清楚,免得大家心里有疙瘩。
D.老张做事不果断,前怕狼后怕虎,总是犹豫不决。
【解答】A.正确。直言不讳:说话直爽,毫不隐讳。题干中父亲说出我的不足之处,符合语境。
B.有误,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多用来形容动荡不安的政局。本句指的是这个秋天的事情真多,与语境不符。
C.正确。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题干中说将事情讲清楚,符合语境。
D.正确。前怕狼后怕虎:形容顾虑重重,畏缩不前。也说前怕龙后怕虎。题干中“犹豫不决”可知老张做事不干脆利落,符合语境。
故选:B。
7.《中国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充满想象,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下面所列的三个情节分别出自哪个故事,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万里寻夫哭长城。
②三年同窗情意深。
③水缸里走出个俏姑娘。
A.①《孟姜女)②《牛郎织女》③《白娘子》
B.①《田螺姑娘)②《梁山伯与祝英台》③《白娘子》
C.①《牛郎织女)②《梁山伯与祝英台》③《田螺姑娘》
D.①《孟姜女)②《梁山伯与祝英台》③《田螺姑娘》
【解答】《中国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充满想象,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孟姜女》主要讲的是孟姜女万里寻夫哭长城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主要讲的是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与梁山伯同窗数载,两人彼此钟情,后为马文才从中作乱,梁山伯病死,祝英台出嫁之时扑进梁山伯的坟墓,两人化蝶而飞的故事,《田螺姑娘》主要讲的是水缸里走出个俏姑娘帮助农夫烧火做菜煮饭,最后他们结了婚,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故事。
故选:D。
8.五(1)班王老师为了增强同学们的劳动意识,鼓励大家制定了班级劳动公约。以下作为本公约内容不合适的一项是(  )
A.课间安全要注意,走廊通道慢慢行。
B.黑板讲台常清洁,劳动工具要爱惜。
C.讲台物品整理好,书本作业摆放齐。
D.班级值日任务明,当日垃圾当日清。
【解答】A.不当,“课间安全要注意,走廊通道慢慢行”,此内容主要强调的是课间安全方面,与增强同学们劳动意识、班级劳动相关度不大,不符合班级劳动公约的主题。
B.恰当,“黑板讲台常清洁,劳动工具要爱惜”,明确提到了对黑板讲台的清洁工作以及对劳动工具的爱护,属于班级劳动范畴,适合作为劳动公约内容。
C.恰当,“讲台物品整理好,书本作业摆放齐”,整理讲台物品、摆放书本作业等属于班级日常劳动维护秩序的内容,符合劳动公约主题。
D.恰当,“班级值日任务明,当日垃圾当日清”,关于值日任务的明确以及对垃圾清理的要求,是班级劳动的重要部分,适合作为劳动公约内容。
故选:A。
三、填空题(共3小题)
9.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蟋蟀在弹琴。  拟人 
(2)白鹭是什么呢?是一首精巧的散文诗。  设问 
(3)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夸张 
(4)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比喻 
(5)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 反问 
【解答】(1)“蟋蟀在弹琴”,把蟋蟀当作人来写,赋予它弹琴的人类行为,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白鹭是什么呢?是一首精巧的散文诗。”自问自答,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3)“香飘十里”,桂花的香气不可能真的飘十里,这是夸大了桂花的香气,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4)“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把小鸟的身子比作蓬松的球儿,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意思是秦王都不怕,更不会怕廉将军,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
(1)拟人;
(2)设问;
(3)夸张;
(4)比喻;
(5)反问。
10.按要求写句子。
(1)路上滑,我必须小心走路。(改成双重否定句)
(2)珍珠鸟叫着。(把句子写具体)
(3)霍金具有顽强的信念。厄运没有打垮霍金。(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4)毽子越做越讲究  ,  有黑鸡毛  、  白鸡毛  、  芦花鸡毛等  ,  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填上恰当的标点)
【解答】(1)可将“必须”改为“不得不”。
(2)添加修饰语“可爱的”“悦耳地”。
(3)两个分句是因果关系,故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相连。
(4)句子间的一般停顿用逗号,并列词语间用顿号。如: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故答案为:
(1)路上滑,我不得不小心走路。
(2)可爱的珍珠鸟悦耳地叫着。
(3)因为霍金具有顽强的信念,所以厄运没有打垮他。
(4)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11.课内阅读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四季之美》按  时间  的顺序描写了春天的  黎明  、夏天的  夜晚  、秋天的  黄昏  和冬天的  早晨  等不同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生动地描写了傍晚  静态的大榕树  和早晨  群鸟活动  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2)《四季之美》作者用细致的笔触描写出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  光影  变化,营造了美的氛围。
(3)《鸟的天堂》文中最后作者感叹“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的是  大榕树  ,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身感受到鸟儿们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所以在作者心里, 大榕树  就是鸟的天堂。
【解答】(1)首先,需要理解《四季之美》和《鸟的天堂》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四季之美》通过描绘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时间段的美景,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变化。而《鸟的天堂》则通过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经历,展示了大榕树的静态美和群鸟的动态美,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在填空中,需要根据课文的具体描述,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空白处,确保句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四季之美》一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自然景色变化。作者通过对光影、色彩、声音等细节的刻画,营造出一种美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因此,在填空中,需要关注到作者对这些细节的描写,并用合适的词语来描述这种变化。
(3)在《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通过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经历,展示了大榕树的静态美和群鸟的动态美。文章最后,作者发出感叹:“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里的“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指的是大榕树,表示这是一个特定的称谓。而没有加引号的“鸟的天堂”,则是作者亲身感受到的鸟儿们自由自在生活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自然和谐景象的赞美和认同。因此,在填空中,需要解释清楚加引号和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的含义和区别。
故答案为:
(1)时间 黎明 夜晚 黄昏 早晨 静态的大榕树 群鸟活动;
(2)光影;
(3)大榕树 大榕树。
四、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12.品味借物抒情,阅读课文《桂花雨》(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②(A)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③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B)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④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⑤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⑥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回忆了  故乡童年时代摇桂花的情景以及桂花的用途  ,抒发了  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
(2)读文中标注的A、B两个句子,A句中“浸”突出了: 桂花香气的浓郁,弥漫在周围的每一个角落  ,从中体会到: 作者对桂花深深喜爱的  情感;B句中“满头满身”突出了: 桂花飘落之多,人完全置身在桂花之中  。从中体会到: 摇桂花时的欢乐与兴奋之情  。
(3)要理解“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梳理:
按顺序梳理体现全年不同时间的词语:桂花一开、 台风季节  、摇落以后、全年。
梳理表明村子很多人感受桂花的词语:胡家老爷爷、 毛家老婆婆  、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梳理村子里人们感受桂花美好的活动:闻桂花、 摇桂花  、泡茶叶、做糕饼。
(4)链接下面的阅读资料,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每当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5)作者在文章结尾写“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样写的好处是  与前文呼应,使文章更完整;情感上把对故乡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推向高潮;主题上突出了文章对故乡童年生活的怀念这一主题  。
【解答】(1)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文章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故乡摇桂花的过程,包括母亲担心台风影响桂花收获,“我”缠着母亲摇桂花,一家人摇桂花的欢乐场景,以及摇落桂花后的用途,如泡茶、做糕饼等,所以回忆的内容是故乡童年时代摇桂花的情景以及桂花的用途。文章结尾作者想起故乡童年的“摇花乐”和桂花雨,结合母亲说杭州桂花不如家乡院子里桂花香等内容,能感受到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所以抒发的是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考查字词的理解与赏析、体会思想感情。A句中“浸”原指泡在液体里,这里用“浸”字,仿佛让我们看到桂花的香气像水一样,将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包裹其中,突出了桂花香气浓郁,无处不在,也能体会到作者对这种浓郁香气的喜爱。B句中“满头满身”直观地描绘出桂花纷纷落下,人被桂花覆盖的状态,说明桂花飘落数量之多,“我”喊出“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现出摇桂花时“我”的欢乐与兴奋。
(3)考查内容的理解。从文章内容看,“桂花一开”之后,紧接着提到“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所以这个时间点是台风季节。文中提到“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所以这里应填毛家老婆婆。文中有“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摇桂花”的情节,所以感受桂花美好的活动有摇桂花。
(4)考查句子的理解。从情感角度看,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承载着作者童年的回忆、亲人师友的关爱以及浓浓的乡情。就像文中提到作者忘不了家人师友,对他们有着深厚的情感,这些情感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紧密相连。而“这里的桂花”只是单纯的桂花,缺少了与作者情感紧密相连的那些元素。所以,即使这里的桂花本身香气浓郁,但从情感意义上来说,远远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以及对童年、对家乡人和事的深切怀念。
(5)考查写作手法。结构上:结尾写“摇花乐”和“桂花雨”,与前文对家乡桂花的描写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前文可能已经对摇桂花等情节有所描述,结尾再次提及,强化了主题。情感上:“摇花乐”和“桂花雨”是作者童年在故乡的美好回忆,通过再次想起,将作者对故乡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推向高潮,让读者更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主题上: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强调故乡童年生活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故乡的一切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故答案为:
(1)故乡童年时代摇桂花的情景以及桂花的用途 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桂花香气的浓郁,弥漫在周围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对桂花深深喜爱 桂花飘落之多,人完全置身在桂花之中 摇桂花时的欢乐与兴奋之情;
(3)台风季节;
毛家老婆婆;
摇桂花;
(4)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承载着作者的童年回忆、亲人师友的关爱和乡情,这里的桂花虽香,却没有这些情感内涵,所以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5)与前文呼应,使文章更完整;情感上把对故乡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推向高潮;主题上突出了文章对故乡童年生活的怀念这一主题。
13.课外阅读。
空城计
公元228年,诸葛亮带兵讨伐中原,由于先  锋  (锋 峰)马谡(sù)既不遵守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致使汉中咽喉——街亭失守。
诸葛亮闻知街亭失守后,立即布置全军撤退计划,由于战事需要,诸葛亮身边的武将都被分派了出去,蜀军退守到西城时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一些文官。正在此时,哨兵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蜂  拥  (拥 涌)而来。众人听后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眺望,只见尘烟滚滚,魏军分两路冲杀过来。诸葛亮明白,此时他如果慌乱,必将导  致  (至 致)全军覆没。因此,他神态自若,传令收起旌旗,各军各守营寨,有擅自出入和大声说话者“杀”。诸葛亮又命令:“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都派二十名士兵,扮成老百姓,洒水、扫街,不要惊慌。”一切安排妥当,诸葛亮带着两个书童,搬琴走上城楼,点上两炷香,悠然自得地弹起琴来。
司马懿前军来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都不敢前进,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笑着不肯相信,便下令停止行进,在马上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见此情景,心中非常疑惑,越看越害怕。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莫非城中无兵,诸葛亮故意迷惑我们?”司马懿摇摇头说:“诸葛亮办事  历  (厉 历)来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城门大开,城中必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城,定会中了他的诡计,赶快退兵吧!”
城楼上的诸葛亮,脸上泰然无事,手心里却捏了一把汗,他看到司马懿撤退了,不由得拍手大笑起来。
(1)选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
(2)带着问题阅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一种方法。请你带着“诸葛亮是如何实施‘空城计’的”这一问题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简单概括出相关内容。
① 收起旌旗,各军各守营寨。 
② 打开城门各派二十士兵假扮百姓洒扫。 
③ 自己带书童去城楼上悠闲地弹琴。 
(3)下列对诸葛亮能成功实施“空城计”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诸葛亮知己知彼,思虑周详。
B.司马懿生性多疑,用兵谨慎。
C.蜀国的增援军队马上就到。
D.诸葛亮临危不惧,沉着应对。
(4)文中共写到了诸葛亮的两次“笑”,请你从文中找到他的具体表现,并思考这两次“笑”的原因。
(5)下列歇后语与本文所讲的故事有关的一句是  C  。
A.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B.半夜弹琴——暗中作乐
C.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6)诸葛亮为什么“脸上泰然无事,手心里却捏了一把汗”?
【解答】(1)考查选字词填空。先锋:旧指战时率领先头部队迎敌的将领,今指作战、行军时的先头部队。泛指起先导作用者。蜂拥而来:像蜂群一样拥过来。形容一窝蜂、乱哄哄地拥上来。导致:引出(某种结果)。历来:向来、一直,表示从以前到现在。根据词义和语境依次应填入:锋、拥、致、历。
(2)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第三段“他神态自若,传令收起旌旗,各军各守营寨,有擅自出入和大声说话者‘杀’。诸葛亮又命令:‘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都派二十名士兵,扮成老百姓,洒水、扫街,不要惊慌。’一切安排妥当,诸葛亮带着两个书童,搬琴走上城楼,点上两炷香,悠然自得地弹起琴来。”可知诸葛亮通过:收起旌旗,各军各守营寨;打开城门各派二十士兵假扮百姓洒扫;自己带书童去城楼上悠闲地弹琴,这三个措施实施空城计。
(3)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ABD选项正确,根据文章第二段可知“由于战事需要,诸葛亮身边的武将都被分派了出去,蜀军退守到西城时,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一些文官”“此时他如果慌乱,必将导致全军覆没。”可知,C选项错误。故选:C。
(4)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第四段“司马懿笑着不肯相信,便下令停止行进,在马上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此处诸葛亮笑是为了迷惑司马懿大军,让其不敢进城。最后一段“他看到司马懿撤退了,不由得拍手大笑起来。”是因为吓退敌军,高兴地笑。
(5)考查歇后语。根据文章内容“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见此情景,心中非常疑惑,越看越害怕”可知,本文讲述的诸葛亮以空城计故弄玄虚,故选:C。
(6)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文章第二段可知“由于战事需要,诸葛亮身边的武将都被分派了出去,蜀军退守到西城时,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一些文官”“此时他如果慌乱,必将导致全军覆没。”可知,因为诸葛亮知道城中无兵,若司马懿带兵进城,必将全军覆没。
故答案为:
(1)锋 拥 致 历;
(2)①收起旌旗,各军各守营寨;②打开城门各派二十士兵假扮百姓洒扫;③自己带书童去城楼上悠闲地弹琴;
(3)C;
(4)为了迷惑司马懿大军,让其不敢进城;因为吓退敌军,高兴地笑;
(5)C;
(6)诸葛亮知道城中无兵,若司马懿带兵进城,必将全军覆没。
五、第三部分口语交际
14.人不知不觉就长大了,童年的记忆伴随着人的一生,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本故事书。请尝试着把兰兰和妈妈的对话补充完整。
兰兰:妈妈,你小时候最喜欢玩什么玩具呢?
妈妈:我小时候最喜欢放风筝,总是自己做风筝,做好风筝和小伙伴一起到村头去放。
兰兰: 风筝还需要自己做吗? 
妈妈:我们小时候的玩具基本上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
兰兰: 那我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风筝吧。 
妈妈:好的,我教你做吧。
【解答】根据题干提供的的具体情境完成对话。
故答案为:
风筝还需要自己做吗?
那我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风筝吧。
六、第四部分习作
15.题目:我的 是
我的奶奶是“消防员”,因为她古道热肠,经常帮助别人解决邻里纠纷;我的爸爸是“森林之王”,因为他是护林员,视“树”如子;我的妈妈是“侦探”,因为我和爸爸做错了任何事她都能发现……我们熟悉的人真是各有特点!请你选一两件能突出这一特点的事件展示一下他的风采吧!别忘记先把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哟!400字左右。
【解答】范文:
我的爸爸是工作狂
叮铃铃闹钟响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妈妈做好了早餐,疲惫不堪的爸爸说:“让我多睡一会儿,昨天因为工作只睡了两小时。”说完爸爸又开始呼呼大睡了。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伴随着好听的音乐,爸爸的老板打来了电话,他起床去工作了。我的爸爸,他是一名货车司机,有时候为了赶货,要连夜开车,几乎常年在外奔波。
一天早上,我刚背好书包准备去上学,突然,一个人闯入了家中,只见他黑眼圈,像只大熊猫,皮肤黝黑,我疑惑地问妈妈:“这个人是谁啊?”“这是你的爸爸呀。”啊?爸爸怎么变成这个样子啦?紧接着,爸爸饭都没吃,脸也没洗,一股脑跑到床上,3、2、1,呼……巨大的鼾声像咆哮的狮子,爸爸这是多少天没睡觉呀。6小时、12小时、24小时,爸爸还在睡。
终于过了一天半的时候,爸爸醒了,他揉了揉睡眼惺忪的眼睛,挠了挠快要飞上天的头发,接着随便扒拉了几口饭,又奔向他的工作岗位了,留下的只有他那忙碌的背影。
望着爸爸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爸爸工作这么疯狂,其实是为了这个家,为了省钱,他只能吃点咸菜,煮点泡面凑活,每天不分昼夜地穿梭于公路上,睡觉时间很少,而且经常黑白颠倒。
我的爸爸,他就是个工作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