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十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保定市十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历史上共有29位晋王”错,根据原文,“29位"”这一数量是排除世袭王之后的。)
2.D(A项,清朝封王制度虽有其优点,但清朝最终也走向衰亡,并非“长治久安”,“最完善”于文无据。B项,唐
朝封王虽无实际封地,但“封王的权力被完全限制”说法并不准确,原文提到唐封王能“拿到一定的食邑税
收”,唐代封王只是“没有封地的实际权限”;“无法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于文无据。C项,明朝削藩后并未采
取“封而不建”的政策,部分封王有封地无实权,清朝“封而不建”政策与之并不完全相同,该项不准确。)
3.①没有皇命不得离京②代表聪明、睿智③加上美称作为前缀(每处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
成理则酌情给分)
4.①以领地名称命名阶段(西周一汉初)。②命名开始由地理概念向吉祥词汇变化阶段(西汉中期一唐宋)。
③短期恢复到以领地名称命名阶段(明初)。④主要以吉祥词汇命名阶段(明清)。(每点1分,意对即可,如
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5.①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殚精竭虑地算计封王权力,其核心目的是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
秩序。②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和创造性作用,一个政权要想稳固,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而封建王朝统治者只专注于封王等统治手段的算计,没有顺应人民的需求,所以在人民推动的
历史变革大势中,必然会被淘汰,走向衰亡。(每点3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6.C(“是因为‘我'担心司机在‘我’爬出驾驶室后扔下‘我'扬长而去,故有所戒备”错误。根据原文“他把汽车开
得那么快,我敢爬出驾驶室爬到后面去吗”可知,“我”拒绝去拿苹果可能是因为觉得汽车开得很快,爬出驾驶
室爬到后面去拿苹果很危险。根据后文“我”将司机看作兄弟并帮他出头制止山民抢劫苹果可知,此时的
“我”很单纯槽懂,对司机的意图并未警觉,并没有戒备。)
7.A(“但同时又都注重细节的真实性”错误,这篇小说中很多细节都具有荒诞性,比如“我被打出几米远”“鼻子
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等,并非注重细节的真实性。)
8.①聚焦于“我”的内心世界,加强故事的真实性,让读者身临其境,更直观深入地感受到“我”在旅途中的困境
以及内心的孤独、痛苦和成长。②以平静轻松的叙述语调来讲述过去的经历,与成长的阵痛形成反差,增加
情感张力。(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9.现实的悲剧:小说通过“我”的远行经历,生动地揭示了成人世界的荒诞残酷、人性的麻木阴暗和青年人在现
实面前的迷惘、痛苦和孤独,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成长的艰辛。(3分)
艺术的喜剧:①情节上,小说具有喜剧的超现实的荒诞,情节逻辑违背常理,荒唐可笑,比如“我”敬烟后司机
接受“我”的善意但拒绝“我”乘车,“我”对他凶狠呵斥,他却十分友好。②语言上,小说写“我”对“迎风飘飘”
“定居”在下巴上的胡须“格外珍重”,有意夸张和大词小用,来进行自我调侃,语调轻快,从而构成语言新鲜幽
默的风格。(每点3分,任答一点即可)(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0.CEG(原文标点为: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11.C(C项,文中加点的“法”意为标准、准则,二者意思不同。A项,“其言不让”的“让”意思是谦让。B项,二者
都表示祈使,意为还是。D项,“畔主背亲”的“背”意思是背离。)
12.D(“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错误,根据勃鞮“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
焉”的言论可知,勃提认为他之前刺杀重耳是忠于王命的体现,如今告知吕甥、郤芮的阴谋也是因为重耳成
为了晋君,他应效命于王,并不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
13.(1)得到原城而失掉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丢失的东西就更多了。(“何以”“亡”“滋”各1分,句意1分)
(2)而且晋文公想要继承齐桓公的霸业,用来辅佐天子,这是宏大的志向。(“袭”“翼”各1分,“乃大志也”判
断句式1分,句意1分)
14.①守原之事关系重大,与寺人相谋有辱王命。②这一行为滋生了伤害贤良、败坏政治的祸根。③晋文公疏
贤臣而问政于宦官,为后世宦官专权开了恶端。(每点2分,三点5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
则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国的公子重耳逃亡狄国,随从他一起逃亡的有孤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等人。
鲁僖公二十四年春,秦穆公派军队护送公子重耳回到晋国。晋惠公的旧臣吕甥、郤芮怕受晋文公的迫害,
企图放火烧毁晋文公的宫室,杀死晋文公。寺人勃捉请求面见晋文公,文公派人责备他,并且拒绝见他,说:“你
到蒲城杀我那回事,君王叫你过一夜再去,你当天就到了。后来我(避难到狄国)跟着狄君在渭水边打猎,惠公
命你来刺杀我,叫你过三夜再去,你第二夜就赶到了。虽然你是奉国君的命令行事,可是为什么要那样的快呢?
那时被你斩断的残袖我还保存着,你还是快走开吧!”寺人勃捉答道:“我以为您既然回国为君,当然已经懂得为
君的道理了;如果您还没有懂得为君之道的话,那么恐怕您又要遭到灾难了。执行国君的命令不能有二心,这
是自古以来的法度。替国君除恶,当然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您逃到蒲的时候是蒲人,逃到狄的时候是狄人,
(杀一个蒲人或狄人,)和我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您做了国君,难道就不会有像蒲人、狄人一样危害您的人吗?
从前齐桓公不计较射钩的仇恨,任命管仲做国相,如果您的做法不同于齐桓公(而念斩袖之怨),(那我会自动走
【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6-L-056C2025-2026学年度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所谓封建,即封邦建国,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得到领地的皇亲国戚变成了诸侯王,拥有领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一般来说,中国的封建制度始于西周。《左传》中记载,当年周公因管叔、蔡叔联合殷商后裔武庚一起叛周,认为分封势在必行,便将周王室的亲属功臣等分封在各地为诸侯,以这种藩属的关系替周朝守护四方,作为周朝的屏障。夏、商、周都是以部落作为朝代名,那么次一等政权组织诸侯国就以领地名作为国名,如晋、秦、齐、楚、赵、魏、韩等,诸侯国的封王们也就顺其自然,以国名为名,如齐侯、晋侯、秦伯、楚王、宋公等等。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地方政权都是由中央政府派出的官僚来管理,再也不需要建立什么诸侯国,自然也就不存在封王的命名问题。但是,秦始皇操之过急,跳过了制度变迁进程中的“试验”环节,忽略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需要一定的缓冲周期,未把握好新旧制度转型或过渡的基本规律,这是导致整个帝国轰然倒塌的原因之一。
在秦朝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汉帝国,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没有一味地在全国强制推行郡县制,而是采取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封王们的命名还是按照周朝的传统,以封地来命名,例如异姓王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等,同姓王有齐王刘肥、代王刘恒等。
西汉初期,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确实符合一个新生政权融合多股势力以图安邦定国的需要。但是,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贵族们迟早会为了争夺最高权力向君王发出挑战。果然,汉朝的王国势力膨胀发展,造成了文景时期尾大不掉的局面,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
历代帝王接受汉初的教训,想方设法限制诸侯王的特权和封疆,以避免国家的分裂和政局的混乱。例如唐朝时期,封王只有封爵,但是却没有实际封地,自然也就没有封地的实际权限,只能拿到一定的食邑税收。唐高宗李治在当皇帝前封号是晋王,但他从没有在山西待过。由于封王们没有实际领地,有的爵位命名干脆就撇开地理概念,取一些吉祥如意的名字,像唐宣宗,他在继位前就是光王。宋朝基本沿袭唐朝的制度,封王的名号也有吉祥如意的词汇,像宋徽宗
【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语文 第1页(共8页)】
赵佶继位前的封号是端王,宋高宗赵构继位前的封号是康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觉得还是封邦建国这套东西好,把自己的儿子全部授爵封出去了。既然封王有实际领地,那么爵位名自然又取自地理概念了,比如燕王朱棣。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明代开始极力削藩,很多封王虽有封地,但没有实权,如规定藩王“不许擅役一军一民”(《明太宗实录》)。既然如此,就取个吉祥如意的名字吧,像明思宗崇祯在继位前就是信王。
总体来看,清朝建立前,已经有给封王取吉祥名字的习惯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封王都如此,还是有很多封王的名字取自地理概念,尤其是晋王,这个封号简直是个香饽饽,封王们都想被称为晋王,据记载,排除世袭王,历史上共出现过29位晋王,其中有12位晋王都成功称帝。
清朝封王的取名则完全不取自地理概念。一方面是因为满人自身的习俗,他们习惯在君主前面加上美称作为前缀,例如努尔哈赤曾自封为“淑勒贝勒”(后金爵位中地位最高的是贝勒),意思是“智慧的王”。清朝第二任皇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在崇德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册封了最早一批亲王,这些亲王的爵名也都是吉祥如意的词汇,例如睿亲王、豫亲王、郑亲王等,意思就分别是“聪明、睿智的亲王”“勇敢、果决的亲王”“正直、稳重的亲王”。同时,满人封王爵名不取自地理概念也有现实的因素。他们那时还在关外,没有什么秦地、晋地、魏地,他们总不能给亲王起爵名叫什么韭菜坨子王、赵家窝堡王、红家套子王、葡萄沟村王、炮筒沟王之类的。
清军入关后,封王的取名依然延续满人民族传统,取吉祥如意的词汇。清朝此时还册封了四个汉人亲王,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孔有德。给这四人的爵名没有用吉祥如意的词汇,而是沿用了明朝对他们的封号。例如平西王吴三桂,当初被崇祯皇帝封为平西伯。本来,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是绝不容许亲王占据实际封地的。他创立八旗制度,把女真人用军事组织的形式编制起来,在女真贵族的控制下从事生产和战争。清廷给了四个汉人亲王实际封地,最后他们发动了三藩之乱。三藩之乱给了清政府一个教训,那就是绝对不能让亲王拥有实际的封地,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封而不建”,把宗室都集中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他们没有皇命不得离京,以避免在地方拥兵自重,同时军权全部收归中央,若遇征伐,再临时派亲王们带兵,有时皇帝干脆自己御驾亲征。这些皇亲国戚没有实际封地,自然也就继续延续清军入关前爵位取名的传统,都用吉祥如意的词汇。这种政策果然效果很好,清朝始终没出现自己人反自己人的现象。
一个小小的王爵命名方式的背后,是历代王朝巩固自身统治的政治算计,值得我们认真品味。然而,无论他们如何算计,在历史大势面前,他们都不免走向衰亡。
(摘编自柏舟《古代封王的命名逻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清军人关后,除了册封的四个汉人亲王外,满人封王取名完全不取自地理概念,而是使用吉祥词汇。
B.历史上共有29位晋王,且其中将近一半都成功称帝,表明晋王这一封号具有特殊的尊贵地位。
C.西周时期周公分封周王室亲属为诸侯,使其成为王室藩属,以此巩固周王室统治,其封王以国名命名。
D.汉朝初期基于安邦定国的需要,实行分封制、郡县制并存的制度,后来王国势力膨胀,导致了七国之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清朝的封王制度最完善,封王的各项权利归国家统一管理,这确保了清统治的长治久安。
B.唐朝封王只有封爵无实际封地,所以封王的权力被完全限制,无法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
【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语文 第2页(共8页)】
C.明朝初期封王有实际领地,明成祖削藩采取“封而不建”的政策,后来清朝延用了这一政策。
D.“豫亲王”“郑亲王”这两个清朝亲王爵名中的“豫”和“郑”并非地理概念,而是赞美的称谓。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明朝初期,藩王被赋予了一定的军事和行政权力。然而,经历“靖难之役”后,藩王的权力逐渐被削弱,藩王虽有封号爵位,但没有实际的封地治理权。到了清朝,宗室管理与明朝截然不同————明朝王爷无故不得进京,清朝王爷 ① 。既然没有了封地,王爵的名号自然也就不再与特定的地理区域相关联,大多取自吉祥如意的词汇,比如代表着恭敬、谦逊的“恭”字,以及 ② 的“睿”字等等。这与满族的文化传统也有一定关系,他们习惯在名号前 ③ ,例如努尔哈赤曾自封的“淑勒贝勒”,意思就是“智慧的王”。
答:①


4.中国古代封王的命名方式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答: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请结合这些话和文本内容,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的理解。(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 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厢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拨弄着什么。“老乡,抽烟。”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
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现在应该豁出去了。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我进去时首先是冲着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他问:“你上哪 ”我说:“随便上哪。”他又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 ”“那还用问。”
他仍然看着我。“到后面去拿吧。”他把汽车开得那么快,我敢爬出驾驶室爬到后面去吗 于是我就说:“算了吧。”
他说:“去拿吧。”他的眼睛还在看着我。
【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语文 第3页(共8页)】
我说:“别看了,我脸上没公路。”他这才扭过头去看公路了。
汽车奔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这汽车是他自己的,苹果也是他的。我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 ”他说:“开过去看吧。”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多亲切。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可是这汽车抛锚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他正在把他的恋爱说给我听。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我坐在驾驶室里,听着他修车的声音。
“修好了 ”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 ”我问。
“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我在想着旅店。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我想他们大概是附近的农民。那五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 ”
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
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嘴唇翻着大口喘气。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我跑过去对着他的耳朵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他这才转身看了我起来,我发现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我发现他是在看我被打得五彩缤纷的脸。
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的苹果已经满地滚了,所有人都像蛤蟆似的蹲着捡苹果。
我是在这个时候奋不顾身扑上去的,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跌坐在地上,我再也爬不起来了,只能看着他们乱抢苹果。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时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我便知道现在自己的模样一定比刚才更精彩了。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来迟的人开始在汽车上动手,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撬了下来。可我那时只能看着了,因为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现在四周空荡荡了,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语文: 第4页(共8页)】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不仅写出了“我”此时身体上因受伤无力爬起来的虚弱感,也形象地表现了精神世界受到现实冲击后的无助感。
B.小说叙写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我”走出家门,开启一场未知的旅行,原本以为成长是一次快乐的旅行,结果却是一次坎坷的经历。
C.司机亲切地请“我”吃苹果并让“我”自己去拿,“我”拒绝了,是因为“我”担心司机在“我”爬出驾驶室后扔下“我”扬长而去,故有所戒备。
D.“我”被殴打掠夺后,感到这个汽车遍体鳞伤,但它的心窝还是健全、暖和的,说明尽管经历磨难,但“我”的精神依然健全,内心仍然温暖。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与卡夫卡的《变形记》有相通之处,二者都具有现代派小说的荒诞性特点,但同时又都注重细节的真实性。
B.小说以寻找旅店为线索,并运用补叙手法,把故事的起因放在了结尾,与前文形成对比,也给小说增加了一抹亮色。
C.小说开头写“我”出门远行,走在一条像是贴在海浪上的起伏不止的柏油马路上,马路象征着漂泊动荡、起伏不定的人生之路。
D.小说中的“旅店”不仅实指“我”在远行中寻找的安身之所,也象征着我们每个人在成长旅途中不断追寻的人生目标和精神归宿。
8.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并用平静轻松的叙述语调讲述“我”出门远行的经历,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分)
答:
9.孙绍振先生评价,这篇小说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三)阅读Ⅲ(本题共5 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晋公子重耳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二十四年春,秦伯纳之①。吕、郤畏偪,将焚公宫而弑晋侯②。寺人披③请见,公使让之,且辞
【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语文 第5页(共8页)】
焉,曰:“蒲城之役④,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⑤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
二十五年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谋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晋侯问原守于寺人勃鞮,对曰:“昔赵衰以壶飨从径,馁而弗食。”故使处原。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晋文公既受原于王,难其守。问寺人勃鞮,以畀赵衰。余谓守原,政之大者也,所以承天子,树霸功,致命诸侯,不宜谋及媟近,以忝王命。而晋君择大任,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而贼贤外政之端,由是滋矣。况当其时不乏言议之臣乎?狐偃为谋臣,先轸将中军,晋君疏而不咨,外而不求,乃卒定于内竖,其可以为法乎?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然而齐桓任管仲以兴,进竖刁以败。则获原启疆,适其始政,所以观视诸侯也,而乃背其所以兴,迹其所以败。然而能霸诸侯者,以土则大,以力则强,以义则天子之册也。诚畏之矣,乌能得其心服哉?其后景监⑥得以相卫鞅,弘、石⑦得以杀望之,误之者晋文公也。
呜呼!得贤臣以守大邑,则问非失举也,盖失问也。然犹羞当时陷后代若此,况于问与举又两失者,其何以救之哉?余故著晋君之罪,以附《春秋》许世子止、赵盾之义。
(节选自柳宗元《晋文公问守原议》)
【注】①纳之:指以兵护送重耳回国。②晋侯:即晋文公重耳。③寺人披:即勃鞮。④蒲城之役:晋献公曾派勃鞮到蒲城谋杀公子重耳,勃鞮斩断了重耳的衣袖,重耳跳墙侥幸逃走。⑤祛:指被勃鞮斩断的衣袖。⑥景监:秦孝公亲近的宦官。⑦弘、石:即弘恭、石显,汉元帝时的宦官。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后余从狄A君以田B渭滨C女为惠公来[D]求杀余[E]命女[F]三宿[G]女[H]中宿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责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其言不让”的“让”意思不同。
B.其,还是,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意思和用法相同。
C.法,制度,与《谏逐客书》中“孝公用商鞅之法”的“法”意思相同。
D.背,违背,与《苏武传》中“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背”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认为晋文公能成为诸侯霸主,靠的是土地广大,军力强盛,以及天子册封的名义,诸侯只是畏惧他,而非真正的信服。
B.柳宗元举齐桓公任用管仲而兴盛、任用竖刁而衰败的例子,指出晋文公正处于创建霸业的关键时期,却重蹈了齐桓公的覆辙。
C.晋文公包围原城,命令只携带三天的粮食,三日后,在原城将降的情况下,晋文公仍守信撤离,退兵三十里而原城投降。
【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语文 第6页(共8页)】
D.勃鞮曾先后替晋献公和晋惠公刺杀重耳,在重耳回晋为君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他主动求见重耳并告知吕甥、郤芮的阴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得原失信,何以庇之 所亡滋多。
译文:
(2)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
译文:
14.柳宗元认为晋文公不应向寺人勃鞮询问原地长官的人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其理由。(5分)
答: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登 南 城
叶梦得①
大江南渡是长干②,北望清淮岁已寒。
废垒至今闻鹤唳,苍山从古自龙蟠。
鬓毛白尽空看镜,髀肉销来尚据鞍。
折箠③不能笞黠虏,遗民犹有汉衣冠。
【注】①叶梦得,宋代爱国诗人,此诗应为诗人为官建康或复至建康时所作。②长干:古建康里巷名,借指建康。③箠:鞭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岁已寒”的“寒”字,既点明了时节特点,也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遗民”句与辛弃疾“一片神鸦社鼓”一句都表达了作者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
C.首联写诗人登上南城远眺所见,长江的南岸是建康城,向北望是凄清的淮水。
D.颔联视听结合,写废弃的城垒至今还能听到鹤鸣之声,营造出一种荒凉的氛围。
16.该诗颈联与陆游《书愤》的颈联多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无论是古代的君王,还是现在的管理者,都要避免高兴时滥赏、愤怒时滥罚的行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所揭示的正是这个道理。
(2)在草原盛会上,人们围着篝火享用烤全羊、烤牛肉等美食,开怀畅饮,纵情狂欢,就像李白《将进酒》中“ , ”所写的那样。
(3)暑假,小明和父母观看了钱塘江大潮,看到浪花朵朵、江涛涌动的景象,他想到古诗文中有很多以雪为喻描写汹涌澎湃的波涛的句子,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好学生心态”是一种深深烙映在我们心中的信念系统。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不断
【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语文 第7页(共8页)】
竞争,才能获得认可和成功。这种心态让“好学生”始终在内心设立一个()的目标: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最优秀。虽然这种追求在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成就感,但长久下去,它容易引发焦虑、疲惫,甚至自我怀疑。
与“好学生心态”相对的是“差生心态”,指的是那些在传统教育体系中经常被贴上“不够好”标签的学生所形成的自我认知。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酝藏着一些在传统成功观认知外的宝贵品质。
与“好学生”追求完美、试图掌控一切的心态不同,“差生”深知生活本就充满未知和变数,过分担忧或过度规划只会徒增压力和内耗。于是,他们选择用一种松弛的态度去面对未来,既努力也不过度执着。
所谓“松弛”,并不是放任自留,而是一种适度放松的心态,接受生活的起伏和复杂性。事实上,不确定性正是许多人焦虑的根源,而“差生”恰恰擅长容忍不确定性。他们明白,努力固然重要,但生活本身并不需要事事完美。
成功值得庆贺,失败无需难过。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接纳和松弛的应对方式,正是“差生心态”的核心所在。
18.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4分)
答: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咫尺天涯 B.鞭长莫及
C.遥不可及 D.海市蜃楼
20.下列名句,最接近文中画横线句子含义的一项是(3分)
A.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D.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苏轼《观棋》)
21.文中的“好学生”“差生”都加了引号,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22.高三学生慧慧的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三,偶有波动,但一模考试时她因过于紧张,排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作为慧慧的好朋友,请你根据以上文字安慰慧慧,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得体,不超过80个字。(4分)
答: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主线任务”原本是个游戏术语,游戏里往往都会有一个主线任务,游戏里的主角会在主线任务的驱动下,推动着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而支线任务则是游戏中的额外任务,通常与主线任务相关联,难度有高有低,做不做,都不会影响主角的发展;完成支线任务,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和经验值,也可以帮助玩家更好地了解游戏世界和角色。
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也有主线任务和支线任务呢?对此,你怎么看?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语文 第8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