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社区景观改造 第1课时 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社区景观改造 第1课时 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6课 社区景观改造(第1课时)
观察图片,说说你在园林中看见了哪些物体?



苏州拙政园景色
上海改造后方塔园景色
花草树木
亭台楼阁
廊桥屋塔
对比两个亭子,寻找不同点,为什么?
造型
材料
功能
拙政园中的亭子
方塔园中的何陋轩 冯纪忠
钢竹混合结构的柱子
材料
功能
茶馆
何陋轩于1987年建成向公众开放,成了当地人最喜欢的休憩茶歇所在。
何陋轩与方塔
方塔
何陋轩
冯纪忠先生在规划设计时,顺应地形,引入水系,北通方池、西接河叉连贯水系,在东南部形成小岛,恰好成为游览路线的一个重要节点。游客一路玩赏,到了此处应感有所疲乏而“久动思静”,于是设计一个“静中寓动”的雅筑,让游客进岛坐下喝杯茶再接着游赏。
功能
何陋轩入口
造型
何陋轩经历翻修重建,依旧秉持修旧如旧
何陋轩2023
何陋轩1980
造型
“茅草覆顶,弧脊如新月”……冯纪忠先生意在笔先,取唐代刘禹锡名篇《陋室铭》之境界一舒胸臆,为此小筑题名“何陋轩”。
曾经的方塔园:
方塔园原址上存有原建宋代破败的方塔,明修照壁,且地下存有唐宋遗址,古树林立,但因年久失修被时代遗弃,改造前侵占、破败、杂草丛生......
对比曾经的方塔园,冯老改建从哪些角度出发促进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1.尊重历史、修旧如故
2.保留原木,搭山理水
3.加建点景,适应需求
想要看懂方塔园背后的造园精神,理解中国景观离不开造景、造园,中国园林讲究可游可赏可居可望的诗意的传统文人文化。
对照中国山水画再看园林,你有怎样的感悟?
《东园图卷》明 文徵明 故宫博物馆
可游
可居
可望
可行
诗意
移步换景
有互动
强调变化
功能性
宜动宜静
视线变化
可远可近
路径规划
路线合理
与古为新
方塔园是一座城市公园,也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园中有宋代方塔、明代照壁以及迁建而来的天后宫、楠木厅等古建筑。冯先生尊古而不崇古,提出了“与古为新”的思想,这里的“为”是“成为”,而不是“为了”,就是要把“今天的东西、今天的作为,跟‘古’的东西摆在一块,呈现出一种‘新’来”。在冯先生心目中,方塔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塔院和何陋轩,分别代表着“古”与“今”;而何陋轩的台基面积尺寸与天后宫屋顶相仿,就是为了赋予它与所担当的角色相称的分量。
可望
入口甬道曲直狭长取自古典园林入口多先抑后扬。
方塔园平面图
北入口
可游
留园入口园林布局中欲扬先抑的经典案例
留园入口从进门开始保持昏暗蜿蜒的状态,就算连两旁的小院也做的非常限制,零星洒落几缕阳光,转折之间的遮挡错位更是增添了入口的趣味性让人更好奇里面的景色,一直到出现一个较大的院子,从几个院子层层相叠的窗户,窗花向外望隐约可以看到外面的湖光山色,但还是要忍耐着向前行走,在向右转,穿过木雕漏花突然之间豁然开朗,可谓一进园就为园林增色不少。
可游
路径
利用地形因素,在行径路程中遮挡住抱朴道院的假山石。
在平台上的水池在这落差大的路径上又形成了一个层次。
在曲折的路径的转角处设置这个亭子,既有休息的功能,又是这个路径上画龙点睛的部分。
用一个亭子做了遮挡,让上山的路更为幽静。
路径
建筑
假山
水潭
路线:两亭、一石、一园林
可游
杭州抱朴道院入院路线
可居
院宅,办公、
读书、会客之地
交流分享·展示课前调研情况,并大胆谈谈感受与针对小区景观问题的改造构思?
墙面污损
设施陈旧
道路侵占
道路损坏
·任务深化·
社区景观设计围绕调研展开,优化调研方式精准问题导向。
采访
问卷调研
全天候定点观察
......
·手绘实践·
画或写出
你的改造想法?
思考所调研社区景观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并通过草图配文的形式表达改造的初步构思。
设计最终是让你获得有一定质量的生活,要不然就没意义了。所以你在消费一个东西的时候,得想清楚到底自己要怎么生活。
——张永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