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劝学》《师说》课件(共5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劝学》《师说》课件(共51张PPT)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一、文言文复习第一课
积累并记牢“假、绝”等重要实词,重要虚词“而”,重点掌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规律特点。
劝学
第10课

回顾文章重点字词
(第1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第2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已(  )
①中(  ) 
② (  )
③曲(   )
④虽(   )
⑤有(   )
⑥槁暴(   )
⑦挺(  )
⑧砺(   )
停止
合乎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弯曲的弧度
即使
同“又”
晒干

磨刀石
一、夯实基础
(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①跂(   )  
②疾(   )
③彰(   )
④利足(   )
⑤致(   )
⑥水(   )
⑦绝(   )
踮起脚后跟
劲疾
清楚
善于奔走
到达
用作动词,游泳
横渡
(第4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①焉(   )
②得(   )
③无以(   )
④舍(   )
⑤锲(  )
⑥镂(   )
⑦躁(   )
兼词,相当于“于此” 
获得
没有用来……的,无从
停止,止息

雕刻
浮躁,不专心
重点突破-实词“假”
义项 例句
① 善假于物也《劝学》
②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
③ 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④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
⑤ 假令仆伏法受诛(《报任安书》)
⑥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摄,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
凭借,借助
非正式的、代理的
假期
假装
假使,假设
1、实词“假”
宽容、原谅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
)吏常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 )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 )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 ),州官不许,乃往。
【迁移小练】
非正式

凭借
与“真”相反
假期
义项 例句
①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② 我命绝今日(《孔雀东南飞》)
③ 冰泉冷涩弦凝绝(《琵琶行》)
④ 宜咏诗,诗韵清绝(《黄冈竹楼记》)
⑤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⑥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⑦ 而心目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⑧ 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
横渡
停止呼吸,气绝
停止,中断
绝交,断绝往来
绝妙
隔绝的,封闭的
绝对,完全
2、实词“绝”
穿过
晋人有美玉,邻人觊觎,屡盗而不得。为绝( )邻人之念,晋人遂率妻子至桃源绝( )境,途遇江河,假舟楫而绝( ),后至无人处,而闻妙声,目力所绝( ),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 )云气,图南飞。妻子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迁移小练】
断绝
与世隔绝的
横渡
穷尽
穿越
重点突破-虚词“而”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表并列关系。《劝学》:蟹六跪而二螯。
2、表顺承关系。《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表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4、表转折关系。《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6、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
1.看虚词前后词语的位置能否互换,能则表并列。
2.看前后词语意义是否有先后之分,有则表顺承。
3.看前后动词的行为是否同时进行,是则表修饰。
4.看后面词语的意义是否有所加深,有则表递进。
总结:虚词“而”的用法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而( )同心。蟹六跪而(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 )战乎 故冯婉贞曰:”诸君而( )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 )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婉贞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 )思也。众应之。既而( ),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 )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 );其行,乃巾帼英杰而( )。

并列
复音词,“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步的意思
假设
代词,通“尔”.你,你的
转折
递进
修饰
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承接
复音词,放在句尾,相当于“罢了
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啊
并列

回顾文章文言知识
取之于蓝。
动词+于+宾语。
形容词+于+宾语。
动词+以+宾语。
状语后置类型及其翻译
句子
特点
翻译
“用+宾语+动词”
“比+宾语+形容词”
“从(在)+宾语+动词”
青于蓝。
裹以帷幕。
注意:介词“于” “以”可省略,如:①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理解词句
用帷幕包裹。
比蓝草青。
从蓝草提取它。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法:
译法:
译法:
原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特点:中心词+定语+者
特点:中心词+之+定语+者
特点:中心词+而+定语+者
定语后置类型及其翻译。
句子及其译文
特点及译法
译法:定语+的+中心词
原句:马之千里者
原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特点:中心词+之+定语
原句:爪牙之利
译句:寻找可出使报告秦王的人没找到。
译句:能够行走千里的马。
译句:能够不改变他们志向的缙绅。
译句: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译法:定语+的+中心词
译法:定语+的+中心词
译法:定语+的+中心词
理解词句

文本研读
学习的
方法和态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重在积累
贵在坚持
成在专心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正面设喻
反面设喻
学习要积累(对比)
学习要坚持(对比)
学习要专一(对比)
本文围绕 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运用 和 论证方法给我们阐述了 、 、 三方面内容,反复阐明了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学习取得,并从中指出了学习的正确方法与
态度是 、 、 。全文以生活中常见事物和事理作比,论证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说服力强。
“学不可以已”
比喻
对比
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坚持
专一
积累
总结全文
一、文言文复习第二课
积累并记牢“道、或、从、孰、师、传”等重要实词,重要虚词“也”,重点掌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规律特点。

回顾文章重点字词
梳理基础知识(第1段)
求学的人
用来……的,凭它(他)
同“授”,传授
疑惑
知道,懂得
本来
跟随,跟从
以……为师
学习
哪,表反问语气
来……的
【理解助记】从师问道的重要性: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教师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师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择师标准(生乎吾前,……师之所存也)。【易写错字】受业、庸知。
(1)从 1、跟随,跟从 惑而不从师《师说》;张良是时从沛公《鸿门宴》
2、依顺,听从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3、参加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4、同纵,合纵 于是从散约拜,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5、靠着、挨着 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6、介词。自,由 从骊山下《鸿门宴》
梳理基础知识(第2段)
风尚
流传
超出
尚且,还
以……为耻
圣明的人
圣明
愚昧的人
愚昧
……的原因
大概
糊涂
(2)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师道也
③吾从而师之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⑥《烛之武退秦师》
老师
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尊师学习
掌握一定技艺的人
军队
(3)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授
流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5)爱 1、疼爱,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喜欢,爱好
3、吝惜
4、吝啬,舍不得
5、对人或事有真挚的情感
6、隐藏
7、可爱
梳理基础知识(第2段)



谄媚奉承
恢复
不与同列,看不起

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理解助记】师道不存的原因:观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VS今之众人(古之圣人,……其皆出于此乎);为子择师VS自己不从师(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VS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官盛则近谀);总结(呜呼!……其可怪也欤)。
【易写错字】嗟乎、择师、句读、或不焉、巫医、位卑、近谀、不齿。
梳理基础知识(第3段)
以……为师
同类的人
才德优秀
【理解助记】以能者为师:观点(圣人无常师);举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结论(孔子曰:……如是而已)。
【易写错字】无常师、郯子、师襄、老聃、专攻。
赞许
从师之道
赠送
梳理基础知识(第4段)
【理解助记】写此文的缘由:李蟠(李氏子蟠,……学于余);“我”(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易写错字】李氏子蟠、不拘于时、贻之。
【译】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下《师说》来赠送他。
重点突破-实词“道”
重点知识梳理——重要实词-道
【教材梳理】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名词,风尚)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名词,学问、主张)
④得道者多助(《孟子》)(名词,道义。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治国方法)
⑤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名词,正确的途径、方法)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动词,说)
⑦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名词,道路)
⑧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思想,学说)
⑨破灭之道也(《六国论》)(原因)
⑩来吾道夫先路(《离骚》)(同“导”,引导)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志向)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天道,自然的规律)
重点突破-实词“从”
重点知识梳理——重要实词-从
【教材梳理】
(1)惑而不从师(《师说》)________________
(2)民弗从也(《曹刿论战》)______________
(3)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__________
(4)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__________
(5)从余问古事(《项脊轩志》)____________
(6)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_
(7)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____________
(8)樊哙从良坐(《鸿门宴》)______________
(9)战则请从(《曹刿论战》)______________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______
答案:(1)动词,跟从 (2)动词,依顺,听从 (3)动词,参加 (4)名词,堂房亲属 (5)介词,跟,向 (6)介词,自,由(7)名词,合纵的盟约 (8)动词,紧挨着 (9)动词,跟随,跟从 (10)动词,使……跟从,带领,带着
重点突破-实词“孰”
重点知识梳理——重要实词-孰
【教材梳理】
(1)岁则大孰(《鲁周公世家》) 同“熟”,一为谷物成熟
(2)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同“熟”,仔细
(3)孰能无惑?(《师说》)疑问代词,谁、哪一个
(4)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复合词,和……相比、哪一个……
(5)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谁,什么
(6)夫孰异道而相安(《离骚》)何,怎么
(6)其孰能讥之乎(《离骚》)谁

回顾文章文言知识
重点句子翻译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①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得分点:是故、无,判断句)
②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智的。(得分点:或、遗,宾语前置句)
③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的时间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得分点:不必、于、攻)
④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不受时俗的限制,跟我学习。(得分点:经传、通,被动句)

文本研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