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一轮复习《小说环境作用》课件(共7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一轮复习《小说环境作用》课件(共75张PPT)

资源简介

(共75张PPT)
专题01 小说环境作用
小说阅读专题
备战2026年中考
目录
Content
1
小说初感知
2
小说环境作用
3
练一练
4
测一测
小说初感知
01
残缺的馒头
①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②日军五十六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的架势。
③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④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过来五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军官制服的“大胡子”。
⑤两小时前,“大胡子”接到上级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时,坚守惠通桥南高地的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足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四天没有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
⑥卡车在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作为带队军官,他明白迟到1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⑦可是,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四辆卡车也被迫停了下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全体押车官兵都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
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
铁血担当,忠于职守
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路上聚集了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饥民们像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
⑨“大胡子”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到哗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⑩就在这时,“大胡子”的双眼直直地盯着车尾,然后痛苦的闭上了双眼。【甲】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饿得双眼深陷,一双脏兮兮的小手抓住一个馒头,嘴里还咬着另一个馒头,在嘴边啃着的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恐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
“大胡子”浑身颤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我军弟兄;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下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们跪了下去,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前边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四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与鬼子拼刺刀,你们……”
公路上一片寂静,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愣在那里。
【乙】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是送到前边去的,这个馍我咬了一个缺口。你给前边打鬼子的叔叔们说一声,请他们不要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一个劲儿地点头,无比感激地问小女孩:“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
“大胡子”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饱,好吗?”
【丙】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所有的饥民此时都将抓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沿怒江向前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军官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良知未泯,深明大义
重诺守信
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尤小翠全家七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三天前饿死了!”
“大胡子”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将会为你报仇!小日本,我们中国人不会死绝!”
34年后,一位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带有缺口且发黑的干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弟兄们……听。”
(作者:曹德权)
精神传承
开端:押送物资
发展:卡车卡住
高潮:饥民抢馒头
高潮:饥民换馒头
结局:小崔饿死
尾声:将军去世
03情节
自然环境:血色黄昏
社会环境:硝烟滚滚
01环境
主要人物:大胡子少校
次要人物:小翠、饥民等
02 人物
铁血担当,忠于职守
刚柔并济,内心矛盾
重诺守信,心怀感恩
良知未泯,
深明大义
凸显人物品质
反映社会环境
推动情节发展
反映社会环境
反映社会环境
推动情节发展
主题:①赞美文中人物;②体现军民团结一致抗敌的精神品质;③精神的传承
小说三要素
歌颂赞扬
批判讽刺
小说主题
注意:
小说的主题往往高于文章本身,拉高到现实(社会)、人民、民族、国家层面
小说常见考点
小说环境作用
02
1.文中画线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多次写 XX 景物,有什么作用?
3.第XX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请赏析划线句子的好处。
常见问法
第一部分
小说开头环境作用
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环境描写:【题目中给出环境描写时不回答】
②环境内容及特点:写了……环境,渲染了……,奠定……感情基调
③对人物的作用:突出/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④对情节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⑤对主旨的作用: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青花瓷瓶 史雁飞
①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②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又低下头继续翻看手里的图片。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很瘦,穿得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帽顶落满了积雪,使得男孩的脸更加瘦小。厚厚的积雪淹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
③“孩子,你要当东西吗?”他问。
④“我,我……”小男孩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⑤“那你要做什么?”一朵一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哦,孩子,进店说吧。”
⑥男孩从雪里拔出双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一边拍打棉帽上的积雪,一边说:“孩子,那你究竟来做什么呢?”
⑦“我,我妈妈病了。”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
⑧当铺老板很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
⑨“噢,不,不……”男孩显得局促不安,“我妈妈病了,老咳嗽,夜里咳嗽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痨,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男孩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递给老板老板接过来,慢慢打开,“啊!”老板眼睛一亮,不禁叫出声来,盒子里是一个青花瓷瓶,做工极其精细,晶莹剔透。他将花瓶拿在手里,仔细端详,看了好一会儿,才小心地放回盒子里。
⑩“孩子,这是哪儿来的?”老板问。
“是我家的,”男孩说,“我爷爷留下来的。”
“你爷爷?”老板疑惑地看着男孩,“你爷爷是谁?”
“我爷爷叫陈忠义,”男孩说,“以前在益都瓷厂工作。”
“陈忠义?”老板吃了一惊,“你是陈忠义的孙子?”
男孩点点头。
“你爷爷还好吗?”老板又问。
“我爷爷去世了,”男孩说,“三年前就去世了。”
“唉,可惜啊!”老板长叹一声,“你爷爷可是益都瓷厂的大工匠,他做的青花瓷瓶,那可是一绝,在全国都很有名气。当年,他还送给我一个青花瓷瓶,我一直珍藏着。没想到,今天又见到了他的后人。”
老板说着,从柜台里拿出一个青花瓷瓶,和男孩带来的那个一模一样。
“你看,”老板说,“这就是你爷爷送给我的,我一直舍不得用,就放在这儿,每天看着它,就想起你爷爷。”
男孩看着老板手里的花瓶,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孩子,你这个花瓶,我不能当,”老板说,“这是你爷爷的遗物,很珍贵的,你拿回去吧。”
“不,我要当,”男孩说,“我妈妈病得很重,需要钱买药,我没有别的办法。”
“孩子,你听我说,”老板说,“你爷爷的东西,不能随便当掉。这样吧,我先借给你一些钱,给你妈妈治病,等你以后有了钱,再还给我。”
“真的吗?”男孩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当然是真的,”老板说,“我和你爷爷是好朋友,我不能看着你妈妈生病不管。”
老板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一沓钱,递给男孩。
“拿着,孩子,”老板说,“快去给你妈妈买药吧。”
男孩接过钱,眼里含着泪水,“谢谢叔叔,谢谢叔叔!”
“不用谢,孩子,”老板说,“快去快回,有什么事,再来找叔叔。”
男孩走了,老板望着男孩的背影,心里感慨万千。他知道,男孩的爷爷陈忠义,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也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他曾经在益都瓷厂工作了一辈子,为厂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没想到,他的后人却生活得如此艰难。老板决定,以后要多帮帮这个孩子。
过了几天,男孩又来了,他是来还钱的。
“叔叔,谢谢你借给我钱,”男孩说,“我妈妈的病好多了,这是我还你的钱。”
男孩说着,把钱递给老板。
“这么快就还了?”老板有些惊讶,“你哪来的钱?”
“我把家里的一些旧东西卖了,”男孩说,“还有,我利用课余时间,去街上捡废品卖,攒了一些钱。”
老板看着男孩,心里很感动。他没想到,男孩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这么坚强。
“孩子,你真了不起,”老板说,“这钱你先拿着,以后有什么困难,再跟叔叔说。”
“不,叔叔,我不能再要你的钱了,”男孩说,“我已经长大了,能自己解决问题了。”
男孩把钱放在柜台上,转身走了。老板望着男孩的背影,久久地站在那里。
开端:雪天当花瓶
发展:老板想要资助,男孩拒绝
高潮:老板借钱给孩子
结局:男孩攒废品还钱
尾声:老板凝视男孩背影
03情节
自然环境:雪下得又大又急
社会环境: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
01环境
主要人物:小男孩
次要人物:当铺老板
02 人物
坚韧顽强
懂得感恩
孝顺懂事
善良、乐于助人
主题:①赞美小男孩;②人性的真善美
主题
(2)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描绘了雪下得很大、很急,街道上空空无人的景象,营造了寒冷、寂静的氛围,【环境内容及特点】
为下文小男孩到当铺当东西的情节作铺垫,【情节】
也烘托出小男孩家境的贫寒和处境的艰难,【人物特点】
赞美了小男孩勇于担当、坚韧勇敢的品质,以及人性的真善美。【小说主题】
那个阴沉的早上 张至璋
①那个阴沉的早上,刮着冷风。
②我送孩子到学校后,把车开到麦当劳停车场,停在一株尤加利树下。一夜秋风将落叶吹拢到人行道沟边,一名工人正在收集。沾过雨露的丛丛菊花,娇艳地抗拒着阴霾。
③我点了早餐,取了报纸,坐进角落的玻璃窗边。店里没有别的客人,桌上有些纸杯、纸盒、薯条还没收拾。门开处,一个年轻妈妈带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进来,点了早餐。小男孩有一头金黄乱发,穿了件红套头衫。他被窗外红红绿绿的游乐设备吸引,一脸笑容,拿着可乐向我跑来,趴在窗边望着。妈妈也跟过来,坐在边上等他们的早餐。
④自动门又开了,一个身穿黑大衣的瘦高男人进来,微驼着背,双手插在衣袋里,长发被开门时灌进来的风吹得飘动着。他翻起衣领,却没扣上,因为他的黑大衣几乎没有扣子。他低着头,眼光很快扫视了全场,然后移近一张杯盘狼藉的桌子坐下。他随意翻了下报纸,打开纸盒检视,捏起一根冷薯条,放进嘴里,接着又是一根。
⑤我们都看到这人的举动。小男孩扬起眉毛,小声说:“妈妈,他在吃别人的东西!”“嘘!他没钱买汉堡。”妈妈也小声说,“喝你的可乐,不要管别人的事。”
⑥“可是,那些东西冷了啊!”小男孩仍然在说。
⑦“没办法,他肚子饿。”妈妈说。
⑧那流浪汉听到声音,抬头望过来。当他与小男孩四目相对时,有些尴尬,放下了薯条。可是他随即向小男孩挤了下眼睛,扬起嘴角滑稽地笑了下,他那原先布满胡子碴的冷峻脸孔忽然不见了,代之以一脸的和蔼亲切,如同阴霾的天空突然洒下一道阳光。
⑨小男孩低下了头,羞怯地猛吸可乐。接着他用极小的声音说:“妈妈,可不可以给他买个汉堡?”
⑩“哦。”妈妈想了下说,“他大概不会接受。”
“为什么?”
“我想,他只肯吃别人吃剩不要的。”
这时女服务员拿着两个纸袋过来,大纸袋交给妈妈,小纸袋交给小男孩。妈妈站起身道谢,走向出口,小男孩跟在后面,低着头,心事重重。
当他们走到门口时,小男孩忽然做出个不寻常的举动。他匆忙打开纸袋,拿出热腾腾的汉堡,大咬一口,转过身,向我这边跑来,把汉堡放在流浪汉的桌上,接着害羞地低下头,满脸通红,径直向门外奔去。
流浪汉很惊讶,看着桌上被咬了一口的汉堡,转过头,目送小男孩跑到远处妈妈的车旁。
我想,现在最好离开,便起身归还报纸,走出门外。抬头却看见乌云里露出了蓝天。
(选自《大洋洲华文微型小说选》,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有删改)
(1)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开头写了冷风刮着、菊花绽放,营造了一种阴郁、寒冷的氛围,为整个故事奠定了基调,【环境内容及特点】
暗示了故事中人物的困境和心情,【人物特点】
为后文写流浪汉吃别人剩下的食物及小男孩帮助流浪汉做铺垫,【情节作用】
落叶和菊花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氛围,同时菊花的娇艳也象征着在困境中仍有希望和生命力。【小说主题】
第二部分
小说中间环境作用
中间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环境描写:【题目中给出环境描写时不回答】
②环境内容及特点:写了……环境,渲染了……
③对人物的作用:突出/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④对情节的作用:承接上文……;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⑤对主旨的作用: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有声音的字
①新兵入伍离开家之前,母亲把一支钢笔送给了他。新兵拿着钢笔端详了一会儿,琢磨了一会儿,问,拿这个做啥?
②母亲给新兵整理了一下军容,温和地告诉他,没事时练练字,字如其人,字是人的脸面。
③新兵突然想起来,在他读小学的时候母亲就说过这句话,而且不知道说过多少遍了。只不过,这些年不怎么写字,听不到母亲重复这句话了。
④新兵把钢笔收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到了背包夹层里,一边放一边想,这一走之后,两年才能回家,一定要在部队变个样子回来给母亲看看。
⑤新兵去的地方离家很是遥远,在一片雪域高原之上。
⑥新兵到了部队之后就知道了,他下连后即将去的是边防连队,主要任务是守护国境线。指导员一边放着宣传片,一边和新兵们动情地讲,你们站立的地方就是祖国!是啊,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祖国。
⑦这话让新兵听得热血沸腾,从来没有想过祖国和他竟然这样近。一瞬间,他觉得自己的任务神圣起来,腰杆也直了起来。
⑧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在紧张忙碌中度过了,学习、训练,训练、学习。当然,还要时时刻刻和高原缺氧做着斗争。
⑨缺氧实在是一件难受的事,只要一迈步,胸口里就像是塞满了棉花,每一次吸的气好像刚到嗓子眼就又呼出去了。头疼得像要炸裂。手机也没有信号,休息时,觉得时光过得太慢了。
⑩有一天,新兵想起了母亲送给自己的那支钢笔。他把钢笔找了出来,开始在本子上练字。没想到,一笔一画写字,时间竟然好过多了。
又是一天,指导员对新兵们说,下连后,连队的荣誉墙上要贴上每个人的照片,每个人在旁边都要写上一句话。就写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最真实的内心。
新兵听到指导员这样讲,一下子想起了母亲曾说过的话:字如其人。新兵练字练得更认真了,他怕自己的字贴到墙上后对不起自己帅气的脸。可是,照片旁边要写什么呢?这着实让新兵有些费心思。
新兵下连之后,开始和老兵们一起巡逻了。那条巡逻路实在艰难,与其说是路,倒不如说没有路。因为到国境线上,有一段路就是要经过山崖才可到达。听说,曾经就有马掉下了山崖。山崖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深渊,偶尔可以看见雄鹰从缭绕着雾气的深渊下面飞上来。
新兵曾不解地问过指导员,这里没有任何人烟,也不会有人越境,我们为什么总要到这里巡逻呀。新兵问这话时,指导员目光深沉地望向远方,他没有回答新兵,却突然唱起了《边关军魂》。唱着唱着,他停了下来,然后回头望着战友们。新兵从指导员的眼神中,似乎一下子全懂了。
新兵成长得很快,好多老兵都说,照这个样子发展下去,你第二年就够资格入党了。新兵听后心中暗自高兴,他练字练得更认真更用心了,有时候小心翼翼地抄写入党誓词。他还想,到某一天,就用母亲送的那支钢笔写一份入党申请书。
后来的事真是没有料到……
新兵在国境线上巡逻时,在巡防路线的山崖边突遇险情,为救战友英勇牺牲。
战友们为新兵整理遗物时,在他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支钢笔,和许多练过字的纸。那厚厚的一沓练字纸上,写的几乎都是“妈妈我想你”“妈妈我爱你”“我好帅气”。看着这些字,战友们在悲痛中又想起了新兵的笑脸,觉得他真像是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
可是,当战友们经过荣誉墙,停下脚步去看新兵的照片时,发现照片旁边有一行遒劲有力的钢笔字,写的是:我站立的地方就是国土,妈妈我爱你!
战友们忽然觉得这些字动了起来,而且,还有着声音。
(选自《解放军报》, 作者:胥得意,有删改)
开端:新兵入伍,母亲叮嘱练字
发展:新兵观看宣传片,热血沸腾
高潮:缺氧难受,重新练字,巡逻边境、唱《边关军魂》
结局:新兵救战友牺牲
尾声:战友发现遗物,新兵在照片上写字
03情节
自然环境:悬崖深不见底
社会环境:无
01环境
主要人物:新兵
次要人物:指导员
02 人物
善于学习、吃苦耐劳、勇敢无畏、舍己为人、热爱祖国
热爱祖国、吃苦耐劳、不畏艰难
主题:①赞美新兵;②赞美边防战士
主题
(21)文中第 段画线句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环境描写,【手法】
写深渊之深与深渊之险,表现了战士们巡逻之路的艰难与危险,【环境内容及特点】
表现了守边战士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人物品质】
为下文指导员唱《边关军魂》、巡逻救战友遇险牺牲作铺垫。【情节作用】
赞美了边防军人吃苦耐劳、勇于牺牲和风险的精神品质以及他们的爱国精神。【小说主题】
最后一个渔佬儿 李杭育
①这两年,因对岸公社味精厂废水排放,葛川江里打不到鱼,小柴村的渔佬儿全都转业了,只剩下福奎一个。
②太阳落山的当儿,福奎拎着刚钓上来的一条鲥鱼走上了堤坡。他的船棚搭在堤岸下一条小水沟上,是茅草苫的。他穷得恐怕死后只配缩在草窝里升天。
③堤坡上,福奎碰上了村里的阿七。阿七要嫁给对江的官法了。
④“我走了,味精厂缺一个打杂的。我跟队长说了,他答应让你顶我的缺,只要你自己再找大贵求个情。到厂里做,生活轻松,又有固定收入,比在这连根毛儿都不见的江里打鱼牢靠多了。福奎!人老了,总得有个靠头。”
⑤大贵是社管会委员,也是福奎的表外甥。
⑥福奎不言语,他加快步子回家。桥的两旁,木桩上拴着好多渔船,多半的船都常年不用了,有的已经霉烂,有的散了架,有的船帮上长满了青苔和寄生螺,仿佛它们几百年前就被扔在了这儿。
⑦外边忽然响起手扶拖拉机的突突声,来者是大贵,一进门便像个大喇叭似地哇啦起来:“好哇,二舅,听阿七说你今日钓上一条鲥鱼。这江还能钓到鱼?今日借你的光,来尝尝。”
⑧福奎走进灶间,呆呆地盯着那条搁在大盘子里的鲥鱼。他不是小气鬼,换作任何一个村里乡亲来跟他分享今日的口福,他都乐意,而偏偏对大贵,他一百个不情愿。他忘不了这个表外甥曾经敲过他的竹杠,敲得好狠啊!不过渔家从没有轰客人出门的道理。福奎揭开锅盖,为难地瞅着那条上面撒着些葱叶的鲥鱼。
⑨一只黑猫跳上锅台,战战兢兢地凑近鱼碗。“啥!你也想尝鲜?”他抓起老猫,想从窗口把它扔出去:可转念一想,反倒把鱼扔给了它。今日能帮他打发走大贵的,看来只有这畜生了。这倒也爽快!
⑩他走进隔壁屋里。大贵问道:“鱼蒸上了吧,二舅?”
“叫猫叼去了。”
“啥?”大贵像个爆仗似地蹦了起来,忽地冲进灶间,差点踩着老猫。
无论如何,鱼是吃不成了。大贵没精打采地跟福奎闲扯了几句,败兴地走了。福奎望着大贵的手扶拖拉机蹦蹦跳跳地开上了大桥,快活得哼起小曲儿来。
晚上九点多钟,他晃过神来。今晚还得去江里收一趟滚钓。匆匆吃下凉饭,提着马灯出了家门。从家往江边去,要经过阿七的小屋。她老远便认出了他的身影,“大贵他没去你家?”她问。“嘻嘻……去是去了,没尝着!”阿七疑惑地盯着福奎这副孩子气的兴奋的面孔,听他有声有色地说完刚才怎么捉弄大贵的详情细节。
“你真糊涂!”她正要开口大骂,忽又心里一软,可怜起他来。她今天是存心安排大贵去福奎那儿“尝鲜”的,为的是让福奎借此机会跟大贵提提去味精厂顶她缺的事。
“福奎,”她还抱着一线希望问道,“你跟大贵提过顶缺的事情吧?”
“提个啥!我可不想到工厂去受罪。”福奎没把她的好心当回事儿,“照着钟点上班下班,螺蛳壳里做道场,哪比得上打鱼自由自在?那憋气生活我做得来么?”
他说的是实话。葛川江上打鱼,老大的天地,自由自在,他从十四五岁起就干这门营生了。叫一个老头改变他几十年的生活方式,他一定很不情愿。对这生活,他习惯了,习惯得仿佛他天生就是个渔佬儿,在娘肚子里就学会搬网、放钓了。
不过,从前可没有对岸那如条火龙般的一溜街灯。福奎对这些街灯很感兴趣。尽管当初铺路的时候,炸药把江岸的山崖崩得惊天动地,把江里的鱼都吓跑了,但他得认了,如今对岸这富丽堂皇的气派,委实叫人着迷。
福奎来到江边,点起马灯,把小船划出了船棚。一群小鸡毛鱼团团围着小船,跟随着他的灯光,一同往江心游去,仿佛虾兵蟹将簇拥着龙王。他要是照准它们撒一网的话,他如今的日子不会弄得这么寒酸。城里人嘴馋,鱼苗苗也照样买了吃。可是他绝对不肯撒网捕小鱼。他想得很美:既然他是这条江上的最后一个渔佬儿,那么,江里的鱼就全都是他的,他要等这些鱼长大了再捕。到那时候,从前的运道就会再来,从前的日子还会……
他划到了江心,整串滚钓上一无所有。福奎也懒洋洋地躺下身来,乱蓬蓬的脑袋枕着船尾的坐板,一双光着的大脚插进船头的板空里。他想,要是死的时候也能这么安安稳稳地躺着,那就好了。他情愿死在船上,死在岸上,他会很丢脸的,他会被埋到地底下去,埋他的人会用铁锹把坟堆上的土拍得很结实,叫他透不上气来。而死在江里,他没啥可抱屈的了。
那群小鱼依然尾随着他的小船,好像还越聚越多了。
福奎搬过那只甏子,一把把地往江里撒着蚯蚓……
从前,“喂鱼”这个词是渔佬儿的耻辱。不过,从前的好多规矩眼下都不管用了。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3)第⑥段中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描写出桥边渔船大多废弃、破败的景象,渲染出一种萧条、落寞氛围,【环境内容及特点】
烘托出福奎坚守传统捕鱼生活的孤独,【人物特点】
为后文写福奎成为最后一个渔佬儿等情节作铺垫,【情节作用】
体现出传统渔业生活方式的没落,暗示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小说主题】
第三部分
小说结尾环境作用
中间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环境描写:【题目中给出环境描写时不回答】
②环境内容及特点:写了……环境,渲染了……
③对人物的作用:突出/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④对情节的作用:和开头/上文……呼应/对比
⑤对主旨的作用: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注意意象的隐喻性】
那个阴沉的早上 张至璋
①那个阴沉的早上,刮着冷风。
②我送孩子到学校后,把车开到麦当劳停车场,停在一株尤加利树下。一夜秋风将落叶吹拢到人行道沟边,一名工人正在收集。沾过雨露的丛丛菊花,娇艳地抗拒着阴霾。
③我点了早餐,取了报纸,坐进角落的玻璃窗边。店里没有别的客人,桌上有些纸杯、纸盒、薯条还没收拾。门开处,一个年轻妈妈带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进来,点了早餐。小男孩有一头金黄乱发,穿了件红套头衫。他被窗外红红绿绿的游乐设备吸引,一脸笑容,拿着可乐向我跑来,趴在窗边望着。妈妈也跟过来,坐在边上等他们的早餐。
④自动门又开了,一个身穿黑大衣的瘦高男人进来,微驼着背,双手插在衣袋里,长发被开门时灌进来的风吹得飘动着。他翻起衣领,却没扣上,因为他的黑大衣几乎没有扣子。他低着头,眼光很快扫视了全场,然后移近一张杯盘狼藉的桌子坐下。他随意翻了下报纸,打开纸盒检视,捏起一根冷薯条,放进嘴里,接着又是一根。
⑤我们都看到这人的举动。小男孩扬起眉毛,小声说:“妈妈,他在吃别人的东西!”“嘘!他没钱买汉堡。”妈妈也小声说,“喝你的可乐,不要管别人的事。”
⑥“可是,那些东西冷了啊!”小男孩仍然在说。
⑦“没办法,他肚子饿。”妈妈说。
⑧那流浪汉听到声音,抬头望过来。当他与小男孩四目相对时,有些尴尬,放下了薯条。可是他随即向小男孩挤了下眼睛,扬起嘴角滑稽地笑了下,他那原先布满胡子碴的冷峻脸孔忽然不见了,代之以一脸的和蔼亲切,如同阴霾的天空突然洒下一道阳光。
⑨小男孩低下了头,羞怯地猛吸可乐。接着他用极小的声音说:“妈妈,可不可以给他买个汉堡?”
⑩“哦。”妈妈想了下说,“他大概不会接受。”
“为什么?”
“我想,他只肯吃别人吃剩不要的。”
这时女服务员拿着两个纸袋过来,大纸袋交给妈妈,小纸袋交给小男孩。妈妈站起身道谢,走向出口,小男孩跟在后面,低着头,心事重重。
当他们走到门口时,小男孩忽然做出个不寻常的举动。他匆忙打开纸袋,拿出热腾腾的汉堡,大咬一口,转过身,向我这边跑来,把汉堡放在流浪汉的桌上,接着害羞地低下头,满脸通红,径直向门外奔去。
流浪汉很惊讶,看着桌上被咬了一口的汉堡,转过头,目送小男孩跑到远处妈妈的车旁。
我想,现在最好离开,便起身归还报纸,走出门外。抬头却看见乌云里露出了蓝天。
(选自《大洋洲华文微型小说选》,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有删改)
开端:我遇见男孩吃早餐
发展:流浪汉吃别人剩饭
高潮:小男孩给流浪汉买汉堡并咬了一口
结局:流浪汉目送男孩离开
尾声:我离开餐厅,看见阳光
03情节
自然环境:乌云散开,露出太阳
社会环境:无
01环境
主要人物:小男孩
次要人物:流浪汉、我、小男孩妈妈
02 人物
温暖善良,充满童真
穷困
潦倒
主题:①赞美小男孩;②人性真善美
冷眼
旁观
主题
(21)文中第 段画线句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环境描写,【手法】
乌云散开见到阳光,象征着希望和温暖。【环境内容及特点】
与开头的阴沉天气形成对比,【情节作用】
乌云里露出蓝天象征着小男孩的善举带来的光明和希望,【人物特点】
预示着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暖能够驱散阴霾,带来积极的变化。【小说主题】
换床位
①老伴离世后,老孙头不顾儿女们反对,坚持搬到名士养老公寓养老。
②公寓档次不高,养老的基本没什么名士,都是普通老人。老孙头起初是自己占一个双人房间,很舒服,很方便。但是一个月后,他就不能享受单间待遇了。新来的老头,也是一个胖老头,一打眼,估计体重最少也有二百斤。新来者自我介绍说:“我姓王,你贵姓?”老孙头说:“免贵姓孙。你来我不反对,我睡觉可是打呼噜哈。”老王头一笑说:“只要不梦游就行。”
③老孙头来得早,自然占据了靠窗的床位,看窗外的风景方便。其实也没啥风景可看,就是一块空地,周围有几架健身器材。不过服务员小田过来交代说:“半年后必须互换床位。”老孙头说:“我来得早,这个床位就是我的,不换!”小田说:“这是公寓领导定的。”小田还要说什么,老王头打手势制止小田,对老孙头说:“不换就不换,多大一点事儿?换来换去怪麻烦,我这床位离门近,离厕所也近,也不错的。”老孙头顿时对他有了一些好感。
④闲着没事时,俩老头也唠唠散嗑。老孙头说:“这养老院的名字没起好,叫啥‘名士’,叫老百姓养老院多接地气。”老王头说:“老百姓也是名士,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平等的,都应该被尊重。”老孙头“哦”了一声,觉得有些道理。
⑤两个老头一天几乎二十四小时在一起,小摩擦也是经常有。比如天热时,夜里,老孙头喜欢开着空调睡,温度调到20℃,老王头就反对说:“空调整夜这么开最伤人,最舒服的温度是26℃,你这浪费电不说,还伤身。”老孙头早晨刷牙刮脸,水龙头老是开着,水哗哗地流,老王头看见了就说:“你这么长流水,多浪费!不用水时,把水关掉行不行?”
⑥服务员小田每日进屋打扫卫生时,总是对俩老头很客气,嘘寒问暖,问有什么需求。老王头也没啥特殊需求,只是有时让小田帮忙用手机转账。老孙头对小田说:“你王叔以后就不要问他了,他是个老财迷,有钱也舍不得花。”又转过头对老王头说:“你我都是黄土埋到脖子的人,要钱有何用?给孩子攒钱?”老王头笑笑,说:“算你说对了。我家孩子多啊。”“多?有多少?”老孙头问。老王头说:“也不多,也就十几个。”老孙头嘲讽说:“十几个?真能胡扯,吹牛吧。”
⑦两个胖老头在一起住了半年,老王头因为身体有病,离开养老公寓到医院治疗,老孙头又可以享受单间待遇了。老孙头心想,你可别再回来,自己住一个屋,多宽敞。两个月后,老王头没有回来,却来了一个瘦老头。老孙头问瘦老头,老王头不回来了?瘦老头说:“你不知道吧?人都不在了,脑梗。”老孙头心里一激灵……
⑧几分钟后老孙头又问瘦老头:“你怎么知道?”瘦老头答:“他是我们班长。”老孙头说:“你这个班长人品不错,就是太节约了,有点抠门。”瘦老头说:“他这个人是挺节约,但是可不抠门,无偿资助十多个山区孩子读书,你行吗?反正我做不到。”
⑨老孙头好像挨了一闷棍,觉得心口发堵。憋好久,才缓过劲儿来,长长叹息一声说:“谁说咱这养老院没有名士,我看老王头就是!”
⑩瘦老头来了后,又过了半年,一个早晨,老孙头对他说:“兄弟,咱们互换床位吧。”瘦老头说:“不用啊。”老孙头很坚决,说:“必须换。”换完床位,瘦老头趴在窗口向外一望,外面楼下的空地已经改造,变成一个小花园,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选文有改动)
(4)文章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养老院窗外的美丽,渲染了温馨和谐的氛围,【环境内容及特点】
和开前文的“空地,周围有几架健身器材”形成对比,【情节作用】
暗含了由于老王头品质的高尚、精神的高大,让本不美的养老院也美丽起来,【人物特点】
实则赞扬老王头高尚的品质,预示了“美好的人格可以让社会更加美好”这一小说主题。【小说主题】
第四部分
总结:小说环境作用
突出/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1.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开头】
2.承接上文……;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中间】
3.和开头/上文……呼应/对比【结尾】
环境描写
写了……环境,渲染了……
人物
情节
手法
环境
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主题
结尾环境注意意象的隐喻性
有几个人物答几个人物特点
题目没有点明是环境描写时,需要答上。
测一测
03
迷途的山阳 李海庆
①当两个异乡人找到山阳的时候,山阳正紧贴着树身仰头眯眼望着树冠。树顶枝叶繁茂,时而传来鸟雀欢悦的啁啾声,山阳和着鸟雀吹起悦耳的口哨,动听婉转的声音传向密林深处,经久不息。山阳吹着口哨,心里想着那支横笛。
②那天,他在山下的乐器行里,一眼望见柜台里那支古香古色的横笛,脚步便踯躅了。他摩挲着玻璃窗向里看,目光灼灼,当他看到横笛下方标签的价格时,长长地叹了口气。
③那横笛的样子便恒久地镌刻在山阳的心里了。山阳时时梦到横笛长出双翅,像鸟雀一样飞到自己身边。
④当两个异乡人拿出几张红彤彤的纸币后,山阳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那几张纸币足以买下那支横笛。山阳接过纸币,紧紧地捏了捏,然后揣进内衣口袋,生怕纸币会飞走。
⑤两个异乡人要山阳带着他们进入山林,再把他俩带出来,这要求再简单不过。
⑥山阳山里生,山里长,是地地道道的山娃子。山阳是山中的活地图,每一道沟壑,每一片山林,都深深地烙在山阳的心里。爹娘都出了山村去外面打工,只有爷爷伴着山阳留在山村。爷爷会带山阳去山林里采蘑菇、拾干柴、摘山果。山林里的每一处林荫路,都留下过山阳的脚印,这山林称得上是山阳的家呢!
⑦山阳走向通往森林深处的小径,两个异乡人背着硕大的背包,紧随其后。在这片山林里走了十几年,山阳从不知道累。走了几里山路后,两个异乡人就开始气喘吁吁了,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山阳诧异,他俩体力不行,为何进山还背那么大的背包?
⑧又走了几里山路,山林逐渐浓密,树林阴翳,鸟雀也渐渐多了起来,林间回荡着悦耳的啁啾声,感觉很远,又感觉很近,两个异乡人忽地停下脚步,竖耳倾听。听了好一会儿,两个异乡人对视一眼,微笑着点了点头。他们就地蹲下,放下背包,取出里面的东西——一个鸟笼,还有数张折叠起来的网。
⑨俩人直起身,在鸟雀的嘈杂处绕着圈开始围网,不一会儿,便围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山阳站在大圆的中心,环视四周,无论往哪个方向看,都会看到无数个洞,那无数个洞看似出口,却是一个又一个陷阱。山阳张大嘴巴,宛若一只惊恐的鸟雀,不知该如何是好。
⑩数张网结在一起,铺天盖地围过来,把这片山林围了个水泄不通,天瞬间暗下来,像长长的黑夜就要来临,让人窒息得喘不过气。
异乡人身边的一只黑匣子里,传出各种鸟雀的欢叫声,那呼朋引伴的声音,让山林比先前更加热闹。山阳忽地明白了,那黑匣子里的声音是诱饵!果不其然,黑匣子传出的声音宛如一声声召唤,树梢上的鸟儿展开双翅,向大网低低地飞过来。山阳着急地跑过去想伸手阻拦,却被异乡人猛地拉住。山阳眼睁睁地看着一只又一只鸟撞到网上,被网兜住,挣扎,凄声啼叫。山阳闭了眼,一滴眼泪划过脸颊。
一只,两只,三只……每一只鸟撞到网上,山阳的心便有种被刀子扎痛的感觉。山阳被异乡人紧紧地摁住,动弹不得,他也如撞到网上的鸟儿,想大声呼喊,却没了丝毫力气。
两个异乡人带着笑,观望着自己的战利品。一个异乡人对另一个异乡人说:“看,那只红羽白嘴的,卖一只就够咱哥俩一年的花销了。”另一个异乡人感叹:“不虚此行啊!”
山阳也看到了那只红羽鸟,翎羽鲜艳夺目,像一团火,在烈烈地燃烧,灼痛了山阳的双目。
两个异乡人心满意足地将网住的鸟雀装进鸟笼。
踏上归途,山阳双脚沉重,似挂上了重物。怪了,原本对山林了如指掌的他,发现山路忽然变得错综复杂,无法判断是哪条路通往山下。山阳迷迷糊糊地在山里绕了好几圈,两个异乡人不满地嘟囔他,却又无可奈何。山阳的心乱了,脚步乱了,乐器店里的横笛长出双翅飞走了,那只红羽鸟扇着双翅飞进了山阳的心里。
走着走着,山阳的脚步忽地加快,踏在碎叶上沙沙直响,两个异乡人踉踉跄跄地紧随其后,满身是汗。山阳越走越快,有了飞一般的感觉,像长了双翅。终于,他的身影消失在两个异乡人的视野之中。
异乡人怒骂着山阳,追踪他的踪迹,大汗淋漓地寻找着出路。终于,他们看到了明亮的光,是山林的出口,出口处有几个人站在那里,他们的身后是一栋房屋,门口挂牌上写着“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
两个异乡人瘫坐在地上。鸟笼的门打开,背包里的东西散落一地,几张红彤彤的纸币,粘在网兜上。
红羽鸟飞回天空,盘旋,欢唱。
山阳吹起了口哨,口哨声动听婉转,像极了悠扬的笛声。山阳吹得泪流满面。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2期,有改动)
20. 第⑩段属于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环境 ,【手法】
渲染了一种恐怖的、让人窒息的氛围,【环境内容及特点】
为下文捕到鸟儿的情节做铺垫,【情节作用】
也衬托出山阳发现异乡人是来捕鸟的之后心情的慌乱,无助。侧面表现了捕鸟人的无情、冷血、唯利是图。【人物特点】
批判了异乡人的贪婪,赞扬了山阳的迷途知返。【小说主题】
下节课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