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新课导入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新课导入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旷达自信
豪放不羁
—北宋·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反常觅真爱 质言抒真情
知人论世
先婚后爱
1055年,16岁的王弗嫁给了19岁的苏轼,二人婚后,王弗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1065年)就去世了。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快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的悼亡词。
(响彻云天,下达黄泉)
三、解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
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乙卯正月二十日
点明作词时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近四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记梦
点明写作内容。(梦见爱妻王氏,写下悼亡词)。
知识补充——“悼亡诗|词”
西晋文学家潘安,美姿容。据说驾车走在路上,女人们无不为之倾倒,“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掷果盈车。但是,他和妻子情深意笃。二十四岁结婚,五十岁妻子不幸死亡,夫妇和睦相随二十六载。潘安悲痛至极,为她服丧一年,期满赴任作《悼亡诗三首》。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抚衿长叹,徘徊墓前,不忍离去,最后“挥涕强就车”,“路极悲有余”。
诗中所流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广泛流传。此后,《悼亡诗》便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专用诗题。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最有名的悼亡诗
最悲情的悼亡诗
沈园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唐琬是陆游的结发妻子,情投意合,可由于陆母的干涉阻挠,黯然分手,另娶另嫁。多年后,沈园重遇。陆游怅然良久,写下一首《钗头凤》。据说,唐琬也和了一首,郁郁寡欢,不久抱憾而死。陆游自此更加重了心灵的创伤,悲悼之情始终郁积于怀,五十余年间,陆续写了多首悼亡诗。
最酸楚的悼亡诗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
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
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
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熟读成诵
mǎo
zhēng yuè
liáng
bìn
shuāng
xuān
duǎn sōng gāng
这首词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大家用几个词形容一下。
悲凉、凄婉、哀伤
本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以“梦”为线索,
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梦的三个阶段:梦前――梦中――梦醒
记 梦
梦前思量(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相逢——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
梦前思量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一、赏析“梦前”诗句
解梦
双方茫然不知
王弗的坟墓在千里之外的眉山
十年来生死相隔,双方茫然不相知。尽管不去想,却又实在难以忘怀。你的孤坟在千里之外的眉山,我到哪里去倾诉满心的凄凉?纵使相重逢,应该也不认识,我早已风尘满面,鬓发也白如霜。
感知背景
苏轼的十年
1065年王弗去世
1068娶王闰之
1069年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任杭州通判
1074年任密州太守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一、赏析“梦前”诗句
解梦
这是一个怎样的十年?
亡妻之痛:
生死无常,爱人不再
仕途之痛:
多遭贬斥,颠沛流离
抒发了词人深沉悲痛的感情,表现了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诗歌赏析:
1.怎么理解“两茫茫”?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生死相隔,岁月流转的茫然。
“两茫茫”强调生者与死者一样,可见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妻子死后刻骨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2. 如何理解“不思量”却“自难忘”呢?这不矛盾吗?
①不矛盾。
②“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③“自难忘”说明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哀情外显而激烈。
品读全词,体味情感
梦 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此句中的“千里”“无处”写出了什么?
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
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此句中的“凄凉”有哪些含义?
①相思之情的凄凉。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
②政治失意之凄凉。苏轼当时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时被贬密州,流离坎坷的文豪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和倾诉,可他没地方诉说,也没人敢听他诉说,更没有可以诉说的人。
梦前思量
如何理解“纵使相逢应不识”?
记忆中的你永远年轻,而我已经不是当年最好的我了。
梦前思量
如何理解“纵使相逢应不识”?
“纵使……”:是一个假想。
问: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可以重逢,又如何呢?
——应不识。
问:为什么不识?用几个词来概括这几句话描绘的作者的形象。
——“尘满面,鬓如霜”:历尽沧桑,面容憔悴。
梦前思量
作者说自己“尘满面”,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这场漩涡,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左迁,流徙,历尽沧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尘”,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梦前思量
“尘满面,鬓如霜”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将对妻子的思念和现实中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表达对妻子刻苦铭心的思念。
如何理解“纵使相逢应不识”呢?
杨绛、钱钟书是非常相爱的夫妻,钱钟书先走了,杨绛后来她就说,我现在越来越老了,我想我大概要走了,可是没有悲哀,因为觉得,我会去见我死去的女儿跟丈夫,去见钱钟书。可她又开始害怕了,她说我应该用什么样子去见钱钟书,因为我跟钱钟书谈恋爱的时候,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钱钟书记得的我的样子,是十几岁吗 还是二十几岁 还是后来五十岁左右下放文革受到很辛苦的折磨的时候 还是我现在一百岁那个老太太的样子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最大的悲哀不是不能见面,而是见面之后认不出对方了,岁月匆匆,苏轼满鬓花白,而王弗依然是年轻时的模样。爱之深,近之怯,苏轼如何能以此般模样去见他的爱妻。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上片抒写对亡妻永远难忘的思念之情和爱妻去世后自己生活的凄凉、辛酸和伤痛。
主要手法:直抒胸臆、想象(虚实结合)。
上片主要是梦前,写尽了相思之苦,为下片“记梦”作好了铺垫 。
上阕小结
梦中相逢
(二)
赏析“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中“忽”字的妙处。
梦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
①(内容)“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突出了梦境恍惚迷离的特点。
②(结构)“忽”字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
③(情感)表现了作者梦中还乡的喜悦心情(或表现的是诗人似喜而实悲的心境)。
、赏析“梦中”诗句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译: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故乡,卧室小窗前,你正对镜梳妆。彼此相看,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有一行行泪水流满面。
解梦
探究文本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①白描、虚写,“小轩窗,正梳妆”,用白描的手法,以妻子对镜梳妆的日常生活镜头,再现当年闺房生活的温馨(十年了,这个以前幸福生活中的场景词人始终不能忘掉),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梦中相逢:
②细节描写,“惟有泪千行”无声有泪,凄楚哀婉,痛彻骨髓。
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相逢场景的?
白描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事辞藻雕饰,不加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白描手法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鲁迅
相顾无言,惟有泪 千行
问:上阙极写对亡妻的思念,中间隔着时间、空间无法相见诉说凄凉,两人终于梦中相会了,应该是有一肚子的话要倾诉,却只是“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这是为什么呢?
答:十年时间,积攒了多少的思念想要倾诉,然而思绪如麻,又当从何处说起?情到深处,所有的语言都会显得笨拙和苍白。感情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便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于是,竟无语凝噎。满腹的相思都化作了热泪千行。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夸张、细节描写
知识补充
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歌中的“虚”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

已逝之景之境。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设想的未来之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梦醒悲凉
(三)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荒郊月夜,那长着小松树的山冈上,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为思念丈夫而悲伤。
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这是什么手法?
对写法——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以景结情。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在结尾处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以景结情。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在结尾处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下片写梦会亡妻,再现当年幸福生活情景。直到从梦中醒来,词人仍然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之中,清冷的明月之夜,长满小松林的坟冈,都是自己思念妻子而柔肠寸断的地方,表达出对亡妻永不能忘怀的浓郁情思。
下阕 小 结
主要手法:白描、虚实结合、夸张、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对写法。
总 结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基调。
梦前思量(怀念)—
梦中相逢—
梦醒悲凉—
此情无计可消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恨绵绵无绝期
现实
梦境
现实
题虽为记梦,实际是以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
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记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