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师大附中2026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阅读 (72分)(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形象思维的过程,实质上和逻辑思维一样,都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但在整个过程中形象思维永远不离开感性形象的活动和想象。相反,在这过程中,形象的想象愈来愈具体、生动、个性化,“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文赋》)。因此,形象思维是个性化与本质化的同时进行。对艺术家而言,形象思维的第一步是善于在广阔繁复的现实生活中捕捉那些本身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或容易联想起这种意义的形象。例如果戈理小说《外套》的材料得自朋友的笑谈,但果戈理却“沉思起来”。显然这故事中有某种东西打动了他、触发了他,使他开始形象的想续,最终完成这篇深刻揭露旧俄社会本质的作品。进一步,从注意捕捉形象到使这形象发展成长,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每一个细节的选择和确定,都应该是形象的本质意义的扩大和加深。如古代以诗题试画:“所试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短笛,其意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亦见舟子之甚闲也”。为何夺魁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是要求表达出牧歌式的农村气氛。故“非无舟人,止无行人”比连舟人也没有更深刻、更真实。这是巧妙,是含蓄,也是深刻。只有对形象作精细的推敲琢磨,才能使它更真实准确地概括和反映出生活中本质意义的东西。形象思维还有一个主要特征:它永远伴随着美感感情态度。在整个形象思维过程中,艺术家每一步都表现着自己的美感或情感态度,并把这种态度凝结体现在作品里。正如《乐记》所说“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另外,生活本身具有一定的情绪色调,只要不是抽象的逻辑思考而是具体的形象捕捉和想象,生活形象就自然会激起一定的情感态度。“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文心雕龙》),正是此理。(摘编自李泽厚《试论形象思维》)材料二:形象 (直感)思维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就问,既然不可言传,那么怎么能理解,又如何加以研究呢 《易》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思路:“圣人立象以尽意”。例如中医诊断首先是立“象”,大夫通过多种媒体(望、闻、问、切)等感知及自身体会,形成与各种病症对应的模式类。立“象”是十分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大夫的实践与经验积累的过程,是由大夫的大脑这一系统来完成的,最终通过综合集成把实践经验沉积于大夫的脑中,形成表征与各种病症相对应的各种模式类的“意”,达到立象表意。在此过程中,我们把描绘整体形象的比较抽象的象称为“意”。中医大夫对病人疾病的诊断是靠对人体的整体了解以“意”之间的相似性来加以判断。我们可以用一个模式P的方式加以表达,P包括象 (用I表示) 与意 (用E表示) 两个成分: P=P(I, E)。其中,I:称为模式P的象,包括感性成分与理性成分。E:称为模式P的意,是一种比I较为抽象的象,也包括感性成分与理性成分。E的感性成分是相应的象I的感性成分的凝炼和浓缩。E的理性成分是相应的象I的理性成分的涵益和总结。总之,人进行模式识别的过程可以说是形象 (直感)思维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综合集成在识别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人的模式识别有两个要点,即认知(cognition)与识别 (recognition), 具体表现为:(1)以实践与经验为基础,通过多种媒体的认知经反复学习,在人脑中建立模式类,即“建模”或立“象”,并通过综合集成而从总的方面掌握“意”存贮于脑中。(2)对新出现的模式,用一种衡量“意”之间的相似性度量进行搜索识别,判定与存贮在脑中的哪一类模式相匹配,这就需要对存贮在脑中的所有模式进行搜索。在搜索过程中不是一个一个的顺序搜索,而是要借助于情感。中国传统思维中把形象(直感)思维概括为“象、意、情”的综合体现,应该说是很有道理的。目前,用计算机进行模式识别的工作中,所面对的都是死板的模式,对于“建模”这一重要问题几乎完全忽略,把问题转为“对样本的特征抽取”,而特征抽取并没有一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前提条件下,我们可以把模式定义为:P=P(x,u)。其中,x表示P的结构信息,称为句法部分;u表示P的属性,称为语义部分。一个模式P由一些称为“基元”的基本元素构成,这些基元具有某些能刻划基元性质的属性,属性可以用数值表示,基元之间的相互联系用关系属性表示,由若干基元可以构成子模式,再由若干子模式构成更复杂的模式,以此类推最终构成所研究的模式。如果一个子模式由若干基元组成,而基元的属性已经知道,那么子模式的属性如何由基元的属性加以决定的办法称为“语义函数”。于是形成一个形式化的体系,我们采用一种称为“语义句法方法”的方法来描述这一体系。在人的模式识别中,从“象”到“意”是人脑加以综合集成而达到的,目前用计算机没法做到。就语义句法的描述而言,实际上在对语义的处理方面,如何计算语义函数是个重要问题。如果一个子模式P (x,u)由k个更小的子模式( 构成的属性记为u, Pi的属性为u , i=1,2,…,k,就可以得到一个语义函数。语义函数是一个非线性的映射,这种非线性的映射计算起来比较困难。根据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进展,有人论证了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一个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实现一个非线性映射。这样一来确定语义函数就有了一定的办法。这种方法称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语义句法模式识别方法”。(摘编自戴汝为《形象(直感)思维与人机结合的模式识别》)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形象思维全程离不开感性形象的活动和想象,但并不等于胡思乱想,形象思维的过程,是从现象深入本质的过程。B.“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短笛”看似与诗中“无人”“孤舟”的形象相左,却含蓄巧妙地传递出闲适自在的神韵。C.人的模式识别首先通过认知立“象”,并通过综合集成总体掌握“意”,然后以“意”之间的相似性搜索以识别新模式。D.“语义句法方法”是一种用结构信息和属性信息描述计算机的模式识别的方法,催生了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2.下列对材料二“语义函数”的图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说“木叶”》中诗人锤炼“木叶”形象,使之比“树叶”更准确地反映本质意义,这可用材料一强调要对形象作精细推敲来解释。B.材料一引用《文赋》《文心雕龙》等古代文论来阐释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引用精炼恰当,增加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C.材料二引用中医诊断的事例,意在说明形象思维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应借助立“象”来实现“言传”。D.两则材料都认为形象思维与情感密切相关,强调在形象思维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对搜索识别现实形象有积极作用。4.两则材料都谈及“形象思维”这一概念,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要概括。(4分)5.材料一的相关论述对人工智能“形象思维”的发展有何启示 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滴翠亭杨妃戏彩蝶①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事物,满园中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数句大观园景,倍胜省亲一回,在一园人俱得闲闲寻乐上看。彼时只有元春一人闲耳。】②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桃、杏、莺、燕竟是这样用法!】一时也道不尽。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都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 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众人,一直的往潇湘馆来。正走着,只见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也来了。见宝钗问了好,说了一回闲话。宝钗回身指道:“他们都在那里呢,你们找去罢。我叫林姑娘去就来。”【安插一处,好写一处,正一张口难说两家话也。】说着,便往潇湘馆来。忽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一想:“宝玉和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二人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倒是回来的妙。”【道尽黛玉每每小性,全不在宝钗身上。】想毕,抽身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的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可是一味知书识礼女夫子行止 写宝钗无不相宜。】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渡柳,将欲过河,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的滴翠亭,香汗淋漓,娇喘细细,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亭子里面喊喊喳喳有人说话。【无闲纸闲笔之文如此。】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在池中,周围都是雕镂格子糊着纸。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站住往里听。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又有一人道:“可不是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听说道:“你拿什么谢我呢?难道白寻了来不成。”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又听说道:“我寻了来给你,自然谢我;但只是拣的人,你就不拿什么谢他 ”又回道:“你别胡说!他是个爷们家,拣了我的东西,自然该还的,叫我拿什么给他呢 ”又听说道:“你不谢他,我怎么回他呢?况且他再三再四的和我说了,若没谢的,不许给你呢。”半晌又听答道:“也罢,拿我这个给他,就算谢他的罢。你要告诉别人呢?须说个誓来。”又听道:“我要告诉一个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又听说道:“嗳呀!咱们只顾说话,看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不如把这隔子都推开了,便是有人见咱们在这里,他们只当我们说顽话呢。若走到跟前,咱们也看的见,就别说了。”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四字写宝钗守身如此】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之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他素习眼空心大,最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子里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见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 ”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必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又是在山子洞里,去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里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真弄婴儿,轻便如此。即余至此,亦要发笑。】不知他二人是怎么样。谁知红玉听见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让宝钗去远,便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坠儿听说,也半日不言语。红玉又道:“这可怎么样呢 ”坠儿道:“便听见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倒还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怎么样呢 ”二人正说着,只见文官、香菱、司棋、侍书等上亭子来了。二人只得掩住这话,且和他们顽笑。(选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注】①标题系《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回名的上联,“杨妃”即成语“环肥燕瘦”所涉的杨玉环。②文中方括号内系脂砚斋批语。脂砚斋在批语中以作者的亲属兼助手的“知情者”面目评点解说,为读者指点迷津关键。脂批被视为《红楼梦》的有机组成、“官宣”正解。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钗黛不同现却能同写,明面写宝钗的正面形象,“暗面”写黛玉的“负面”形象,饶有趣味。B.宝钗不进潇湘馆与“闹”进滴翠亭,事异意同,都是其人情练达的体现,有相似的心理逻辑。C.红玉的“心机”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宝钗的“故意”是“隔壁王二不曾偷”,策略相似,彼此相信。D.宝钗在自己心里给红玉“打差评”,红玉却在人前流露对宝钗的好评,相映成趣,意味深长。7.关于文中脂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脂批既揭示《红楼梦》的艺术手法,又为读者指点其思想意蕴。B.脂批表明,独乐不如众乐,故此处大观园景远比省亲那回写得好。C.据脂批指点,宝钗不仅有“女夫子”行止,亦有顽皮机灵的表现。D.宝钗以金蝉脱壳之计化险为夷,令脂砚斋既感好笑,又发赞叹。8.请综合标题、情节、环境等细节猜测《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还将写到谁的什么情节。(6分)9.有人认为薛宝钗的“金蝉脱壳”其实是“嫁祸”黛玉,对此你是怎么认识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 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益部自建武后,蜀郡郑伯邑、太尉赵彦信及汉中陈申伯、祝元灵、广汉王文表皆以博学洽闻,作《巴蜀耆旧传》。寿以为不足经远,乃并巴、汉,撰为《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表呈其传,武帝善之。再为著作郎。吴平后,寿乃鸠合三国史,著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又著《古国志》五十篇,品藻典雅。中书监荀勖、令张华深爱之,以班固、史迁不足方也。出为平阳侯相。华又表令次定诸葛亮故事,集为二十四篇。时寿良亦集,故颇不同。复入为著作。镇南将军杜预表为散骑侍郎,诏曰:“昨适用蜀人寿良具员,且可以为侍御史。”上《官司论》七篇,依据典故,议所因革。又上《释讳》《广国论》。华表令兼中书郎,而寿《魏志》有失勖意,勖不欲其处内,表为长广太守。继母遗令,不附葬,以是见讥。数岁,除太子中庶子。太子转徙后,再兼散骑常侍。惠帝谓司空张华曰:“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兄子符,字长信,亦有文才,继寿著作佐郎,上廉令。符弟莅,字叔度,梁州别驾,骠骑将军齐王辟掾,卒洛下。莅从弟阶,字达之,州主簿,察孝廉,褒中令,永昌西部都尉,建宁、兴古太守。皆辞章粲丽,驰名当世。凡寿所述作二百余篇,符、莅、阶各数十篇。二州先达及华夏文士多为作传,大较如此。时梓潼李骧叔龙亦隽逸器,知名当世。举秀才,尚书郎,拜建平太守,以疾辞不就。意在州里,除广汉太守。初与寿齐望,又相昵友。后与寿有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摘编自《华阳国志·后贤志》)材料二: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顗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案: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余文章传于世。(节选自《晋书·陈寿传》)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华表A欲登九卿B会C受诛D忠贤E排摈F寿G遂卒H洛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属,意为写作,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意思不同。B.善,意动用法,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用法相同。C.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D.书,书籍,与《项脊轩志》中“或凭几学书”的“书”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寿年少从师治学,敏捷博识,对《尚书》和《三传》有所研究,尤其熟悉《史记》《汉书》。B.陈寿认为《巴蜀耆旧传》不能长远流传于世,就撰写了《益部耆旧传》,后来文立将它进献给了朝廷。C.晋惠帝很器重陈寿,认为他的才干应该不假,所以更应长久地担任散骑常侍的职位。D.李骧知名于当时,才智俊秀,且有意在州里做事。他曾与陈寿声望相当,又是关系亲密的朋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后与寿有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2)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14.陈寿的史传作品多受时人好评,请从材料中找出三个例子简要说明。(3分)(四)阅读Ⅳ (本题共2小题, 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夏至避暑北池韦应物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紧扣“夏至”特点,点明白昼已达最长、夜晚渐长的自然现象,交代时令背景。B.衙门每日空闲的时候居多,然而夏月的农事却比较繁忙,百姓在地里耕作酷热难耐。C.“亭午息群物”描绘正午时分万物静息之景,侧面衬托了诗人独自游玩池塘的孤寂。D.“含粉”从视觉捕捉新竹带粉的细节,“散芳”以嗅觉传递荷香,共构夏日清凉意境。16.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 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学校举办“逆境中的中国文人”主题展览,呈现白居易谪居江州时,可以借《琵琶行》中“ , ”两句展现人物逆境中的心灵共鸣。(2)在团队项目攻坚时,领导者可借鉴《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用人智慧,“ , ”,选拔贤才,用才之贤。(3)荷花,亦称芙蓉、莲花,古代诗文中或用以描绘优美风光,或用以象征高洁品格,或用以比喻美好理想,如“ ,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古人其实是怕虎的,如“虐”“虑”“虏”等字,均以“虎(虎)”为偏旁,均是表现被动挨打,逃无可逃,以至于忧心忡忡的状态。“虐”字,描绘虎爪伤人的残暴之态,意为凶恶、残暴;“虑”字以虎象征潜在危险,意为思虑、谋划;“虏”字,模拟战争中捕获壮丁的场景,表现征服与控制的权力意志,这是文字刚出现时我们祖先对老虎感受的真实写照。不过随着铁质武器的使用,古人虽怕虎,也有人以猎虎展示武勇。到了清代,人们不仅拥有了冷兵器,还有了火器,对付野兽的能力更强。①试想,如果老虎真的能在大庭广众下伤人,②清代皇帝的狩猎,怎么可能是留待皇帝或太子射杀之,大批亲兵卫队将老虎包围,以彰显帝王的武功 ③其实,在旧石器时代,古人就已经晋升为顶级的猎食者,④只要他们迁徙到澳洲还是美洲,那里的大型猛兽就会接连灭绝,人类很早便登上食物链的顶端了。人群聚集起来,老虎瞬间就没了顶级食肉动物的优势地位,这或许就是清代地方志等官方记载中缺乏打虎记载的原因,但老虎在虚构文学中却永远是危险和威猛的化身,人虎相斗的情形有着强烈的观感和戏剧性。清代笔记类小说中打虎故事是不绝于书的,《阅微草堂笔记》里写,某地发生虎患,咬死许多猎人,有人推荐徽州的“唐打猎”,“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做嗽”,县官“大失所望”。可当差役们把老者带到山中,老头儿故意引虎出林。老虎“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越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传奇的打虎故事,最令读者印象深刻的恐怕是《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武松喝醉了酒,三碗不过岗他却喝了18碗,借着酒劲显示出英雄的威风,徒手打死了一只斑斓大虫。一百单八将中最鲁莽的李逵,还挥舞朴刀杀死了四只老虎。有趣的是,李逵在杀了四虎之后遇到了一群猎户,这些猎户把李逵当做英雄,他们之前一直被老虎困扰,还因为无法捕杀老虎而遭受责罚。武松打完虎后也碰到了猎户,那两个猎户最初不信武松打死了老虎,看到死虎立时对武松佩服得五体投地。文学故事里的老虎和猎户,全变成了烘托梁山好汉的道具了。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狩猎以专用工具捕猎,( ),猿人从成为能人和直立人的那一刻起,工具成为人之为人的特征,也是将多种大型猛兽灭绝的“罪魁祸首”。18.从材料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我们得知,“虎”是汉字中与兽类关联密切的偏旁之一,“虐”“虑”“虏”等字将人类对老虎的恐惧情绪融入了造字逻辑。请你从“猥、猾、狂”和“驰、骏、骄”中任选一组,简析造字时融入的人类对动物的情绪。(4分)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文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两处引号的作用。(3分)21.将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万事俱备,只欠东风B.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D.兵马未动,粮草先行22.请概括材料中“现实中的老虎”与“文学中的老虎”的异同。(4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类学家项飙指出,过度依赖虚拟连接,正在让年轻人失去经营“附近”的能力。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1.(3分) D 【解析】“催生了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错,于文相斥。2.(3分)C【解析】由原文相关内容可知,“语义函数”与x无关,并且是非线性的映射。所谓的“语义函数”,就是如何通过“人工神经网络”从“u , u , , u ”而得到 u。故选C。3.(3分)A【解析】B项错,《文赋》《乐记》《文心雕龙》并非用来阐释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C项错,中医诊断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人的形象思维如何“立象以尽意”; D项错,材料一并未“强调在形象思维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对搜索识别现实形象有积极作用”。4.(4分)①材料一侧重从艺术创作(或美学)领域阐释“形象思维”的内涵;②材料二侧重在计算机领域作形象思维模式识别的应用研究。(评分标准:每点 2 分,共 4 分。其他答案,符合文意,也可给分。)5.(6分)①让人工智能更敏锐地捕捉现实生活中感性形象的个性化和本质化特征,则可以升级人工智能的模式识别;②让人工智能学会对感性形象进行精细推敲以反映本质意义,则可能创造出人工智能的审美力;③让人工智能的“形象思维”融入美感情感态度,则可以提高人工智能的搜索识别效率。(评分标准:每点 2 分,共 6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6.(3分) C 【解析】宝钗没有相信红玉,“彼此相信”有误。7.(3分) B 【解析】曲解“大观园景倍胜省亲一回”。8.(6分)①回名下联很可能以“飞燕”喻黛玉以对仗标题中的“杨妃”(宝钗),故猜还将写到黛玉。(标题角度)②大观园中人过节独缺黛玉,宝钗去叫她尚未见结果,进一步肯定后文应对黛玉有所交代。(情节角度)③“祭饯花神”后“众花皆谢”,自然联想到“葬花”,故猜后文黛玉的情节应与葬花相关。(环境角度)(评分标准: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若能自圆其说,酌情给分)9.(6分)①无“嫁祸”的主观故意;“金蝉脱壳”只是她体贴人情、避免尴尬的急中之智,成功后也只是觉得好笑,庆幸“遮过去了”。②可能有“嫁祸”的客观效果:红玉毕竟“信以为真”,联想到“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怕她“听了话去”泄露自己的私情。③“嫁祸”的“祸度”极低:在作为知情者和解迷人的脂砚斋看来,这只是一个好笑的玩笑。④“嫁祸”说有悖宝钗形象:本文着重塑造宝钗知书守礼、体贴人情之外顽皮、机智的形象,“嫁祸”说的“坏人”形象不合文理逻辑。⑤“嫁祸”说有悖脂批意旨:本文所有与宝钗有关的脂批,都是对她的肯定和维护。(评分标准:每点 2 分,答到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若能自圆其说,酌情给分)10. (3分) BDF11. (3分) B【解析】“用法相同”有误,“素善留侯张良”的“善”为“交好”之义,作动词。12.(3分)C【解析】原文“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意为“按照陈寿的才干,应该实授官职,不适合长久兼任散骑常侍”,选项理解有误。13. (8分)(1)后来他与陈寿出现了嫌隙,还诬陷攻讦陈寿,有识之士因此认为这是李骧的污点。(评分标准:“隙”“短”各1分,语意通顺2分。)(2)虽然文采不及司马相如,但朴实直率超过他,希望陛下采录其书。(评分标准:“质直”“愿”各1分,语义通顺2分。)14.(3分)①文立上表将陈寿撰写的《益部耆旧传》呈给朝廷,武帝认为这本书写得很好;②中书监荀勖和中书令张华很喜爱欣赏陈寿,觉得班固和司马迁都不足与之相比,是对他所写史传的一种肯定;③尚书郎范頫评价陈寿的《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希望皇帝能采录,可见他也很欣赏其文。(评分标准:每点1分)15.(3分)C【解析】“孤寂”有误,“独游爱方塘”的“爱”字体现了诗人主动选择独游的闲适愉悦,而非孤寂。16.(6分)①同情百姓,悲天悯人。诗人为官闲暇日居多,夏日避暑却反躬自责,对百姓疾苦表达了极大的同情。②寄情山水,恬淡知足。诗人夏日寻幽,面对美景,可以抛却所有烦恼,举着酒杯尽情畅饮。(评分标准: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7. (6分)(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3)示例一: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示例二: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示例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示例四: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示例五: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评分标准: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该空不得分)18.(4分)第一组:“猥、猾、狂”三字均以“犭(犬)”为偏旁,表现人类对犬类的负面情感。(1分)“猥”指犬类受惊后的猥琐之态,引申为对弱小兽类的轻视;“猾”指犬类的狡黠,体现对其机诈的警惕;“狂”描绘犬类失控的疯癫,表现对其失控状态的恐惧。(3分)第二组:“驰、骏、骄”三字均以“马”为偏旁,关注马的实用价值,表现人类对马的正面情感。(1分)“驰”指马疾行,体现对其速度的赞美;“骏”指良马,直接表现人类的赞美;“骄”原指高大健壮的马,后引申为自豪之情,反映对其力量的认可。(3分)(评分标准:选择一组汉字作答即可,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19.(4分)第②处:清代皇帝的狩猎,怎么可能是大批亲兵卫队将老虎包围,留待皇帝或太子射杀之,以彰显帝王的武功?第④处:不论他们迁徙到澳洲还是美洲,那里的大型猛兽就会接连灭绝。(评分标准:句子逻辑错误;关联词搭配不当)20.(3分)①“唐打猎”引号表特定称谓,指以狩猎技艺闻名的唐姓老者; ②“罪魁祸首”引号表示突出强调。强调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工具的使用客观上导致多种大型猛兽灭绝,既突出工具的重要性,也暗含对人类文明的反思。(评分标准:答出①得1分,答出②得2分)21. (3分) C 【解析】强调“专用工具”的重要性。22.(4分)①相同点:均承认老虎作为野兽的威猛属性;(1分)②不同点:“现实中的老虎”因人类工具的发展失去力量优势,成为猎物;(1分)“文学中的老虎”被塑造成危险的符号,用以构造“人虎相斗”情节体现强烈的观感和戏剧性,也用以烘托英雄形象,成为人类勇气与力量的表现载体。(2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早年从师散骑常侍谯周,研究《尚书》《三传》,特别熟悉《史记》《汉书》。陈寿聪明机警,敏捷博识,写文章文采华丽。陈寿最初接应州里的任命,担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国家统一后,陈寿被察举为孝廉,担任本郡中正。益州自从建武以后,蜀郡人郑伯邑、太尉赵彦信以及汉中人陈申伯、祝元灵、广汉人王文表都以学问广博、见识丰富而闻名,著有《巴蜀耆旧传》。陈寿认为这部《巴蜀耆旧传》不能长远地流传后世,于是合并巴和汉的有关内容,撰写了《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上表朝廷,进献了《益部耆旧传》,晋武帝认为写得好。陈寿再次被任命为著作郎。吴国被平定后,陈寿于是搜集三国的历史,写了魏、吴、蜀三书共计六十五篇,称《三国志》。又著有《古国志》五十篇,品评典雅。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非常喜欢陈寿,认为班固、司马迁都不足以与他相比。陈寿出任平阳侯相。张华又上表朝廷,请求让陈寿编纂诸葛亮故事,结集为二十四篇。当时,寿良也在编纂《诸葛亮集》,因此与陈寿所编有所不同。陈寿又入朝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4页)担任著作郎。镇南将军杜预上表朝廷,推荐陈寿为散骑侍郎,皇帝下诏书说:“昨天刚好起用蜀人寿良,已经凑足员数,可暂且任命陈寿为侍御史。”陈寿向朝廷献上《官司论》七篇,依据的是典制和成例,议论的是因袭与变革。之后又向朝廷献上《释讳》《广国论》。张华上表朝廷,请求让陈寿兼任中书郎,但因陈寿的《魏志》不合荀勖的心意,荀勖不愿让陈寿在朝廷内做官,便上表朝廷推荐陈寿为长广太守。陈寿遵从继母的遗嘱,未将继母与父亲合葬,因此被讥笑。几年后,陈寿被委任为太子中庶子。太子被废黜后,陈寿再次兼任散骑常侍。晋惠帝对司空张华说:“按照陈寿的才干,应该实授官职,不适合长久兼任散骑常侍。”张华上表朝廷打算推荐陈寿晋升为九卿,适逢张华被诛杀,忠臣贤人被排斥摈弃,陈寿也最终死于洛阳。陈寿的官位和声望,都没有充分尽其才干,当时人为他感到冤屈。陈寿哥哥的儿子陈符,字长信,也有文才,继陈寿之后担任著作佐郎,后任上廉县令。陈符的弟弟陈莅,字叔度,任梁州别驾,骠骑将军、齐王征辟他为掾吏,后死于洛阳。陈莅的堂弟陈阶,字达之,任州里的主簿,被察举为孝廉,后任褒中县令,永昌西部都尉,又任建宁、兴古太守。他们的文章都写得文采华丽,在当时声名远扬。陈寿所记述、创作的文章共有二百多篇,陈符、陈莅、陈阶的文章也各有数十篇。益、梁州的先贤和中原的文人,大都为陈寿等人作有传记,大致情况如此。当时梓潼人李骧也是才智俊秀的不凡之士,在当世很知名。被举荐为秀才,担任尚书郎,拜官建平太守,因疾病而不去上任。李骧意在为州里做事,后来被任命为广汉太守。起初李骧与陈寿声望相当,又是关系亲密的朋友。后来他与陈寿出现嫌隙,还诬陷攻讦陈寿,有识之士因此认为这是李骧的污点。材料二:元康七年,陈寿病逝,时年六十五岁。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颙等上书说:“从前汉武帝下诏令说:‘司马相如病危,可派人去取回他的书籍。’使者得到了司马相如遗留的书籍,内中谈到帝王祭拜天地一事,汉天子大为惊奇。臣等认为,已故治书侍御史陈寿所著《三国志》,书中多劝诫之言,阐述前人是非得失,对今世的教化大有裨益,虽然文采不及司马相如,但朴实直率超过他,希望陛下采录其书。”于是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去陈寿家抄写其书。陈寿还著有《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其文也流传于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