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勺柄是怎么热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传导是热传递的方式之一。2.理解热传导的科学概念。探究技能:学会做热传导的实验,具有初步的探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索热传导现象的乐趣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2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储备:在三、四年级科学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测量物体的温度,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表示。五年级学生经历了两年半的科学学习研究,在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记录分析,归纳、概括方面具有了一定的基础。2.认知特点:五年级学生认知仍以具体、形象感知为主。本课的研究虽然研究的是勺子、铁环等实物,但热量的传递时看不见的。尽管在以前科学课中,对溶解现象、风的形成、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缩等“看不见”的物体进行过研究。但对“借物观察的实验方法”的掌握还需要加强练习。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会通过“借物观察”,来设计传导实验。3.前概念检测:课前随机抽取数名学习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话发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较多的热传导事例,尤其是热水杯中的金属勺柄是怎样变热的现象是学生生活里常见的。谈话发现,学生具有一致性的想法:热是沿着勺头传到勺柄的。但多数学生缺乏对热传递的具体过程分析。有的学生既考虑了热水与勺子之间(不同物体间)的传递,又考虑铁勺不同部分之间热的传递,很接近传导科学概念;有的学生考虑的比较单一,只关注了热在某个物体上的传递,与科学概念有一定差距。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热能从相互接触的一个高温物体传到另一个低温物体。同一个物体,热总是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教学难点:会做借助“外物”来设计、观察传导实验。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实验导入实验导入做一个纸张燃烧的小实验。用同样大小的纸张折成“碗形”,倒入少量水,用酒精灯底部点燃。纸张没燃烧。为什么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燃烧的条件,然后破坏“一定温度”这一条件,纸张烧不着,制造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本课学习内容:热传递活动2【活动】 观察、猜想1.观察:出示一个盛有热水的烧杯,一个短柄铁勺:A把短柄铁勺浸没热水杯中,设问:小勺一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讨论)B.将一个长一点的铁勺放入热水杯中,勺柄露出一点,勺子会怎样?(学生讨论)C.换一个更长一点的铁勺呢?(学生讨论)2.猜想:如果用表示热传递方向,为了便于观察和描述,我们给勺子上面标注上ABCDE四点,在加热过程中,你能画出勺子变热的示意图吗?3.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生感知:温度高的物体,温度低的物体;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部分,温度低的部分;引导学生感受热传递过程。活动3【活动】实验设计与操作(一)研讨部分研讨1:如何设计实验?(学生思考)引出模拟实验:用酒精灯代替热水;用铁丝代替铁勺。研讨2:热传递是看不见的,怎样看到热传递过程?(学生思考)介绍凡士林的特点。研讨3:说说自己的实验步骤,怎样判断验证?(小组讨论)(二)实验拓展:将铁条改变成不同的形状(出示不同形状的铁丝),你会设计实验吗?(三)教师演示实验,讲解实验注意事项:1.固定铁架台:根据酒精灯的高度调节、固定。2.粘火柴棒:凡士林的多少相等、火柴棒的距离相等。3.加热: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4.观察记录:记录先后顺序,以及所用时间长短等。5.分析判断:热是怎样传递的?(四)分组分工:1-2组用铁条;3-4组用“S”形铁丝,5-6组用“弓”字形铁丝,7-8组“米字形”铁丝。(五)开始小组实验:【设计意图】复习模拟实验,会借助“外物”来设计、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活动4【活动】数据归纳与总结(一)小组汇报:1.第1-2组:“直”铁丝传递热的实验记录与分析。2.第3-4组:“S”形铁丝传递热的实验记录与分析。3.第5-6组:“弓”字形铁丝传递热的实验记录与分析。4.第7-8组:“米”字形铁丝传递热的实验记录与分析。交流实验数据,归纳总结热传导的科学概念。(说说每个小组实验记录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三)回归实验猜想部分,检验实验猜想是否正确。【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活动5【练习】拓展与思考:1.拓展:刚才我们研究的都是“棍形”铁丝的热传递规律,如果把“米”字形铁丝无限加密,会变成什么形状?结合平底锅,解释一下,在平底锅的中心加热,热是怎样传递的?学生活动,然后播放“平面”形铁皮热传递视频。2.结合课前的热水和铁勺之间的热传递实验,提问:热传导会一直进行下去吗?【设计意图】分析、类比,进一步巩固和认识热传导的科学概念,并将科学探究延续到课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