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金属材料的锈蚀与防护(教学设计) 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九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节 金属材料的锈蚀与防护(教学设计) 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九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 2024 九年级全一册
第三节 金属材料的锈蚀与防护(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层面观察不同环境下钢铁锈蚀的现象差异,从微观角度剖析铁与氧气、水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锈蚀的本质,建立 “现象 - 本质” 的认知联系。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参与金属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掌握实验设计的控制变量思路,提升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及结论归纳能力,尝试提出优化防锈方案的创新想法。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了解金属锈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废旧金属的环境危害,树立节约金属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钢铁锈蚀的核心影响因素(氧气、水)及常见减缓锈蚀的方法。
控制变量法在探究金属锈蚀条件实验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探究金属锈蚀的影响因素。
分析实验现象并归纳出钢铁锈蚀的本质原因及影响因素。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三节《金属材料的锈蚀与防护》,是在学生学习金属基本性质(如铁与氧气反应)后的延伸与应用。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厨具、门窗)、工业生产(机械、建筑)中应用广泛,而锈蚀是金属材料使用中的重要问题,因此本节内容对学生理解金属性质、合理使用金属材料具有现实意义。
教材采用 “生活现象→实验探究→原理分析→实际应用” 的编排逻辑:首先通过 “铁质工具生锈” 与 “不锈钢雕塑耐腐” 的对比现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自然导入课题;接着安排 “探究钢铁锈蚀因素” 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随后讲解铁锈成分(Fe O )及防锈原理,介绍具体防锈方法;最后阐述废旧金属的污染危害与回收意义,衔接资源保护与环保理念。这种编排既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又搭建了 “化学知识 - 生活应用” 的桥梁,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具有以下学习基础与特点:
认知基础:生活中已接触金属锈蚀现象(如铁钉生锈、铁锅生锈),具备感性认知;此前学习过铁与氧气的反应,了解金属的部分化学性质,但对 “锈蚀的条件”“防锈原理” 缺乏系统理解。
思维特点: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直观的实验现象、生活案例兴趣浓厚,但分析实验数据、归纳规律的逻辑思维能力仍需引导。
学习难点:
实验设计层面:难以准确把握控制变量法的核心(仅改变一个变量,其他条件不变),可能出现实验方案设计不严谨的问题。
概念理解层面:易将 “钢铁锈蚀” 简单归因为 “接触水” 或 “接触氧气”,忽略 “两者共同作用” 的本质。
应用层面:难以将防锈原理与生活实际结合,如不清楚 “涂油漆”“镀铬” 的防锈本质是 “隔绝氧气和水”。
基于此,教学中需以生活实例为依托,通过实验探究突破难点,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 “现象 - 原理 - 应用” 的认知链条。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
【情境展示】同学们,大家请看两组图片:第一组是家里阳台长期不用的铁质晾衣架,表面布满红棕色锈迹,用手一摸还会掉渣;第二组是城市广场的不锈钢纪念碑,历经多年风雨,依然光洁如新。大家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的金属锈蚀或耐腐现象?可以和同桌交流 1 分钟。
【问题引导】同样是金属制品,为何锈蚀情况差异这么大?是材质不同,还是环境影响?两千多年前的 “越王勾践剑”,埋藏在地下两千余年,出土时却锋利无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引入课题】这些问题都与 “金属材料的锈蚀与防护” 有关,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和分析,揭开金属锈蚀的秘密,学习保护金属材料的方法。
设计意图
贴近生活:以学生熟悉的金属锈蚀现象为切入点,快速激发学习兴趣,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引发思考:通过历史文物 “越王勾践剑” 的案例,增添课堂趣味性,同时提出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明确目标:自然过渡到教学主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提升学习主动性。
教学环节二 探究钢铁锈蚀的影响因素
活动一:感知生活中的钢铁锈蚀
【引入】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下雨天自行车链条容易生锈,而擦干后放在车库里的自行车却不易生锈;铁质门窗在潮湿的南方比在干燥的北方更容易锈蚀。结合这些现象,大家猜想一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钢铁锈蚀?
【师生活动】
教师展示 “潮湿环境中铁钉生锈”“干燥环境中铁钉完好” 的对比图片,提出问题:“这些现象能说明什么?”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组讨论(2 分钟),小组代表分享猜想,如 “钢铁生锈可能需要水”“钢铁生锈可能需要空气(氧气)”“潮湿加空气会让钢铁更快生锈” 等。
教师记录学生猜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这些猜想?”
【对应训练 1】下列生活中的钢铁制品,最容易发生锈蚀的是( )
A. 放在衣柜里的铁钉
B. 刷过防锈漆的铁门
C. 浸没在蒸馏水中的铁块
D. 潮湿厨房中的铁锅
【答案】D
【解析】钢铁锈蚀需要同时接触氧气和水。A 选项中衣柜内干燥,缺少水,不易锈蚀;B 选项中防锈漆隔绝了氧气和水,不易锈蚀;C 选项中蒸馏水中氧气含量低,锈蚀速度慢;D 选项中潮湿环境提供水,厨房空气提供氧气,满足锈蚀的两个条件,最易锈蚀。
活动二:设计实验探究钢铁锈蚀的条件
【问题】要验证 “钢铁锈蚀是否需要氧气和水”,我们需要用到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方法 —— 控制变量法。如何设计实验,才能分别探究 “仅氧气”“仅水”“氧气和水共同作用” 对钢铁锈蚀的影响?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设计思路:“要探究一个因素的影响,需控制其他因素不变。例如,探究‘水的影响’时,要保证氧气充足,只改变‘是否有水’这一变量。”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选取典型方案展示:
实验 1:将洁净铁钉放入干燥试管,用橡皮塞密封(控制条件:有氧气,无水)。
实验 2:将洁净铁钉完全浸没在煮沸过的蒸馏水中,密封试管(控制条件:有水,无氧气,煮沸可去除水中溶解的氧气)。
实验 3:将洁净铁钉的一半浸入蒸馏水中,试管敞口(控制条件:有氧气,有水)。
实验 4:将洁净铁钉的一半浸入食盐水,试管敞口(控制条件:有氧气、水,额外加入食盐)。
实验 5:将用食醋浸湿的铁钉放入敞口干燥试管(控制条件:有氧气、酸,少量水)。
教师补充说明实验注意事项:“实验前需确保铁钉洁净(去除表面锈迹),试管干燥,以避免干扰实验结果。”
【对应训练 2】在探究钢铁锈蚀条件的实验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实验 1 中铁钉不生锈,说明铁生锈不需要氧气
B. 实验 2 中铁钉不生锈,说明铁生锈不需要水
C. 实验 3 中铁钉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氧气和水共同作用
D. 实验 4 和实验 5 没必要做,因为已能得出锈蚀条件
【答案】C
【解析】A 选项实验 1 仅说明 “只有氧气时铁不生锈”,不能证明铁生锈不需要氧气;B 选项实验 2 仅说明 “只有水时铁不生锈”,不能证明铁生锈不需要水;C 选项实验 3 中氧气和水同时存在,铁钉生锈,可证明两者是铁生锈的必要条件;D 选项实验 4、5 可探究 “食盐”“酸” 对锈蚀的影响,能丰富对锈蚀因素的认识,有必要做。
活动三: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锈蚀因素
【问题】若将上述实验放置四天,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能得出哪些结论?
【师生活动】
教师展示四天后的实验现象图片:
实验 1、2:铁钉无明显锈迹。
实验 3:铁钉浸入水中的部分出现红棕色锈迹。
实验 4:铁钉锈蚀速度比实验 3 更快,锈迹更多。
实验 5:铁钉表面迅速出现锈迹,且伴有气泡。
学生观察图片,分组讨论(3 分钟),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
实验 1、2 无锈迹:说明仅氧气或仅水,都不能使铁生锈。
实验 3 有锈迹:说明铁生锈需要氧气和水共同作用。
实验 4、5 锈蚀更快:说明食盐、酸会加速钢铁锈蚀。
教师总结:钢铁的锈蚀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此外,环境中的酸、盐(如食盐),以及钢铁本身的成分(如是否为合金),都会影响锈蚀速度。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质地疏松,不能阻止内部钢铁继续锈蚀。
【对应训练 3】关于钢铁锈蚀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钢铁锈蚀只与氧气有关
B.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
C. 潮湿环境中钢铁更容易锈蚀
D. 钢铁锈蚀是物理变化
【答案】C
【解析】A 选项钢铁锈蚀与氧气、水都有关,并非只与氧气有关;B 选项铁锈主要成分是 Fe2O3,不是四氧化三铁;C 选项潮湿环境提供水,满足锈蚀条件,钢铁更易锈蚀;D 选项钢铁锈蚀生成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
教学环节三 学习减缓钢铁锈蚀的方法
活动一:推导减缓钢铁锈蚀的思路与方法
【问题】既然钢铁锈蚀需要氧气和水,那我们该如何减缓甚至阻止钢铁锈蚀?核心思路是什么?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从 “破坏锈蚀条件” 的角度思考:“要阻止钢铁生锈,要么隔绝氧气,要么隔绝水,要么同时隔绝两者。”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常见的防锈方法,如 “给自行车涂机油”“给铁门刷油漆”“用不锈钢做厨具” 等。
教师分类总结减缓锈蚀的方法,并解释原理:
方法 1:保持钢铁表面洁净干燥(如用完铁锅后及时擦干)—— 去除 “水” 这一锈蚀条件。
方法 2:涂覆保护层(涂刷油漆、覆盖搪瓷、涂抹防锈油)—— 隔绝氧气和水。
方法 3:镀耐腐金属(如自行车钢圈镀铬、铁钉镀锌)—— 在钢铁表面形成致密保护层,隔绝氧气和水。
方法 4:改变金属成分,制成合金(如加入铬、镍制成不锈钢)—— 从本质上提升金属的耐腐性,避免锈蚀。
【对应训练 4】下列措施中,能有效减缓钢铁锈蚀的是( )
A. 将钢铁制品长期放在雨中
B. 在钢铁表面喷涂防锈涂料
C. 用湿抹布经常擦拭钢铁制品
D. 将钢铁制品放在露天广场
【答案】B
【解析】A 选项雨水提供水,露天环境提供氧气,会加速锈蚀;B 选项防锈涂料能隔绝氧气和水,有效减缓锈蚀;C 选项湿抹布提供水,加速锈蚀;D 选项露天环境接触氧气和水,加速锈蚀。
教学环节四 认识废旧金属的回收意义
活动一:分析废旧金属的环境危害
【引入】金属制品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报废,产生大量废旧金属。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 500 万吨废钢铁、20 多万吨废有色金属未能回收利用,这些未回收的废旧金属会给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师生活动】
教师展示 “废旧电池堆积污染土壤”“废旧金属泄漏污染水源” 的图片,讲解:“部分废旧金属(如废电池中的铅、汞、镉)属于重金属,它们在自然界中难以降解,会随着雨水渗透到土壤、地下水中,被植物吸收后进入食物链,导致动物、人类慢性中毒,甚至死亡。”
学生结合环保知识,分享对 “废旧金属污染” 的认识,如 “废旧电池不能随便扔,会污染地下水”。
【对应训练 5】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因为( )
A. 电池外壳的塑料污染
B. 电池中的重金属污染
C. 电池中的电解液污染
D. 电池的包装纸污染
【答案】B
【解析】废旧电池的核心污染是内部含有的铅、汞、镉等重金属,这些物质会长期危害生态环境,故选 B。
活动二:探讨废旧金属的回收意义
【问题】既然废旧金属危害大,那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有什么好处?
【师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2 分钟),分享回收废旧金属的意义,如 “减少污染”“节省资源” 等。
教师补充具体数据,强化认知:
回收 1 个铝制易拉罐,比制造新易拉罐节省 20% 的成本,同时减少 90%-97% 的能源消耗。
回收 1 吨废钢铁,可炼出 0.9 吨优质钢,相比用铁矿石冶炼,不仅成本降低一半,还能减少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教师总结:回收废旧金属,既能减少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又能节约金属资源和能源,是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对应训练 6】下列关于回收废旧金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回收废旧金属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B. 回收废旧金属可以节约金属资源
C. 回收废旧金属可以节约能源
D. 回收废旧金属没有任何意义
【答案】D
【解析】回收废旧金属具有减少污染、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等多重意义,D 选项说法错误。
六、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金属材料的锈蚀与防护
一、钢铁锈蚀的因素
核心因素:氧气、水蒸气(缺一不可)
影响因素:酸、盐、钢铁成分、温度等
铁锈成分:Fe2O3(疏松,无保护作用)
二、减缓锈蚀的方法
保持洁净干燥
涂覆保护层:油漆、防锈油、搪瓷
镀耐腐金属:镀锌、镀铬
制成合金:不锈钢(加铬、镍)
三、废旧金属的处理
危害:重金属污染土壤、水源
回收意义:减少污染、节约资源、节约能源
八、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生活现象为起点,通过实验探究突破核心难点,整体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具体优点如下:
导入环节结合生活实例与历史故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探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实验探究环节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从 “设计方案” 到 “分析现象”,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知识应用环节紧密联系生活,如 “自行车防锈”“废旧电池回收”,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但教学中仍存在不足:
实验探究时间分配稍显紧张,部分小组未能充分讨论实验方案的细节,导致展示时出现逻辑漏洞;
对 “铁锈成分(Fe2O3)与铁的区别” 讲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仍混淆 “铁” 与 “铁锈” 的性质;
废旧金属回收部分的案例较少,学生对 “回收的经济意义” 理解不够直观。
后续改进方向:
优化时间分配,预留更多时间给小组讨论,确保实验方案设计的严谨性;
增加实物展示(如生锈铁钉与纯铁对比),结合微观示意图讲解铁锈成分,加深理解;
补充 “回收前后能源消耗对比” 的图表,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回收的经济与环境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