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 2024 九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 2024 九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 2024 九年级全一册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层面区分不同浓度溶液的性质差异(如甜度、酸度),从微观角度解释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本质(溶质粒子在溶剂中所占比例不同)。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实例,建立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模型(公式及推导式),培养基于证据推导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参与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 的实验,掌握实验操作规范,尝试优化操作细节(如快速溶解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理解及相关计算(基础计算、稀释计算)。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流程(计算、称量、溶解、装瓶)与操作要点。
(二)教学难点
溶质质量分数计算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综合应用(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隶属于第一单元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是在学生已掌握溶液的形成、均一性与稳定性等基础认知后的深化学习。溶液在日常饮食(如糖水、饮料)、工业生产(如化工原料配制、金属除锈溶液)、农业种植(如农药稀释、化肥溶解)、医疗健康(如生理盐水、消毒酒精)等领域应用广泛,因此对其组成进行定量描述是化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部分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它是对 “溶液定性特征” 的延伸,将学生对溶液的认识从 “是否是溶液” 提升到 “溶液浓度如何” 的定量层面;另一方面,它为后续学习 “溶液稀释与浓缩”“化学反应中溶液浓度分析” 等内容奠定基础,同时搭建了化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桥梁。
教材以 “比较两杯糖水甜度” 为探究切入点,引导学生从 “凭感觉判断” 过渡到 “用数据定量判断”,进而自然引出溶质质量分数概念。这种 “从生活到化学” 的编排逻辑,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同时,教材通过例题解析溶液稀释的核心思路(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并安排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 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 “学 - 练 - 做” 的闭环中巩固知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与科学探究意识。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此前已通过学习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溶质溶解于溶剂)及均一性、稳定性等基本特征,但对于 “如何用数据精准描述溶液组成” 这一问题尚未接触。
从思维特点来看,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关键阶段,对抽象概念(如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需依托具体实例(如不同浓度的饮料)或实验操作;从学习兴趣来看,他们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及动手实验抱有较强好奇心,这为课堂互动与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不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挑战:
概念理解层面:易混淆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与 “溶质质量分数” 三者的关系,难以把握溶质质量分数 “表示质量比” 的本质。
计算应用层面:进行溶液稀释计算时,难以准确把握 “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这一核心原则,导致计算思路混乱。
实验操作层面:可能出现托盘天平使用不规范(如砝码与药品放反、未调平)、量筒读数误差(如仰视或俯视)、溶解操作不当(如玻璃棒搅拌方式错误)等问题,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
因此,教学中需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采用 “实例引导 + 实验辅助” 的方式,逐步化解学习难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习惯与严谨科学态度。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同学们,夏天喝柠檬水时,有的同学喜欢浓一点的(酸味重),有的喜欢淡一点的(酸味轻)。如果一杯柠檬水是用 200mL 水加 15g 柠檬粉冲调,另一杯是用 300mL 水加 20g 柠檬粉冲调,大家觉得哪杯更浓、口感更酸呢?可以先根据生活经验猜一猜。
【提出问题】大家的猜测各不相同,但 “感觉” 不能作为科学判断的依据,我们需要用定量方法比较溶液的浓稀。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需求很常见:医院配制生理盐水时,必须严格控制氯化钠的浓度(0.9%),否则会影响人体细胞;食品厂制作果酱时,要精准调节糖的含量,确保口感与保质期。这些场景都离不开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化学方法描述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关系?又该如何配制符合要求的溶液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些内容。
设计意图
激发学习兴趣:以学生熟悉的 “冲调柠檬水” 为情境,贴近生活实际,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凸显实用价值:通过医院、食品厂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溶液组成定量表示的现实意义,理解学习该知识的必要性。
自然导入新课:从 “判断柠檬水浓度” 的问题过渡到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主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进入学习,提升学习针对性。
教学环节二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活动一:引入溶质质量分数概念
【引入】溶液在生活与生产中无处不在,比如我们常用的生理盐水(氯化钠溶液),医生需要知道其中氯化钠的含量是否符合标准(0.9%),这就需要定量表示溶液组成。就像刚才讨论的两杯柠檬水 ——200mL 水加 15g 柠檬粉、300mL 水加 20g 柠檬粉,哪杯浓度更高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这两杯柠檬水,哪杯浓度更高?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2 分钟)。
学生交流后可能提出不同思路:如 “比较每 100mL 水中柠檬粉的质量”“比较柠檬粉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尝味道(但不科学)” 等。
教师进一步引导:“如果两杯溶液的溶剂质量和溶质质量都不同,且没有颜色差异(无法通过颜色判断浓稀),该用什么统一标准比较呢?”
学生尝试用比例式表示,如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哪种比例更具普遍性(最终聚焦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教师总结:化学中统一用 “溶质质量分数” 表示溶液组成,讲解公式: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100% ,并举例说明:如溶质质量分数为 10% 的氯化钠溶液,含义是 “每 100 份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有 10 份质量的氯化钠和 90 份质量的水”。
强调注意事项:①公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需统一(如均用 “g” 或 “kg”);②溶质质量指 “已溶解的溶质质量”(未溶解的固体不计入);③溶质质量分数仅表示质量比,与溶液体积无关(如 10% 的氯化钠溶液,无论体积是 10mL 还是 100mL,浓度均不变)。
设计意图
通过 “比较柠檬水浓度” 的真实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让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引入更自然;结合具体例子解释概念含义,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把握概念本质。
【对应训练 1】现有一杯氯化钾溶液,其中溶质质量为 8g,溶液总质量为 40g,计算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溶质质量分数 =(8g/40g)×100%=20%
【解析】直接代入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将溶质质量 8g、溶液质量 40g 代入计算即可。
【对应训练 2】已知某蔗糖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2%,溶液质量为 150g,求该溶液中蔗糖的质量。
【答案】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分数 = 150g×12%=18g
【解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变形,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直接计算溶质质量。
活动二:溶质质量分数相关公式的应用
【引入】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公式后,我们还能推导出哪些相关公式?这些公式在实际问题(如溶液稀释、浓度调整)中如何应用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基本公式推导相关公式:
由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100%”,可推导出 “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 / 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分数”;
结合溶液的组成(溶液 = 溶质 + 溶剂),得出 “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补充物理关系:若已知溶液密度和体积,可通过 “溶液质量 = 溶液密度 × 溶液体积” 计算溶液质量(如 100mL 密度为 1.05g/cm 的溶液,质量为 100cm ×1.05g/cm =105g)。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公式推导,记录推导过程,理解各公式间的逻辑关系。
教师以 “将 8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20% 的硫酸溶液稀释成 10% 的硫酸溶液,求需要加水的质量” 为例,讲解解题思路:
关键原则:溶液稀释时,仅加入溶剂(水),溶质质量不变;
解题方法:①设稀释后溶液质量为 x,根据 “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列方程:80g×20%=x×10%,解得 x=160g,再计算加水质量 = 160g-80g=80g;②设加水质量为 y,列方程:80g×20%=(80g+y)×10%,直接解得 y=80g。
学生尝试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选取 2-3 名学生展示解题过程。
教师点评并总结:溶液稀释的核心是 “溶质质量不变”,无论用哪种方法,都需围绕这一原则建立等式,同时注意单位统一(如溶液体积需先转化为质量)。
设计意图
通过公式推导,让学生理解各物理量间的内在联系,避免死记硬背;结合具体例题讲解稀释计算的思路,帮助学生掌握 “抓住核心原则(溶质质量不变)” 的解题方法,提升计算应用能力。
【对应训练 3】把 60g 质量分数为 98% 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 24.5% 的稀硫酸,需要加入水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设稀释后稀硫酸的质量为 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得:60g×98%=x×24.5%,解得 x=240g;需要加水的质量 = 240g-60g=180g。
【解析】利用 “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的原则,先通过公式计算稀释后溶液的总质量,再用稀释后溶液质量减去原浓硫酸质量,即可得到所需水的质量。
教学环节三 溶液的配制
活动一: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引入】在实际生产和实验中,我们经常需要使用浓度准确的溶液,比如实验室用的稀盐酸、农业用的化肥溶液等。那如何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呢?接下来我们以 “配制 60g 质量分数为 10% 的碳酸钠溶液” 为例,学习具体的配制方法。
【师生活动】
教师讲解配制溶液的核心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装瓶,逐一拆解每个步骤的操作要点:
第一步 “计算”:根据公式计算所需溶质(碳酸钠)和溶剂(水)的质量。碳酸钠质量 = 60g×10%=6g;水的质量 = 60g-6g=54g,结合水的密度(1g/mL),计算出水的体积为 54mL。
第二步 “称量”:展示所需仪器(托盘天平、药匙、50mL+10mL 量筒、胶头滴管),讲解操作规范:①用托盘天平称量碳酸钠时,需 “左物右码”,若药品有腐蚀性(如氢氧化钠)需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中称量;②用量筒量取水时,先选择量程接近的量筒(此处用 50mL+10mL 量筒,避免用 100mL 量筒导致误差过大),倾倒水至接近 54mL 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读数时视线需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第三步 “溶解”:将称量好的碳酸钠放入干燥的烧杯中,倒入量取的水,用玻璃棒顺时针搅拌(速度适中,避免液体溅出),直至碳酸钠完全溶解。强调玻璃棒的作用是 “加速溶质溶解”,不可用力过猛以免烧杯破损。
第四步 “装瓶”:将配制好的碳酸钠溶液倒入洁净的试剂瓶中,盖紧瓶塞(玻璃塞需倒放),贴上标签(注明 “碳酸钠溶液,10%” 及配制日期),然后放入试剂柜中存放。
学生认真倾听,记录关键操作细节(如称量时的 “左物右码”、溶解时的搅拌方式)。
教师进行完整实验演示,学生观察操作过程,重点关注易错点(如量筒读数、玻璃棒使用)。
设计意图
通过 “分步讲解 + 实验演示”,让学生清晰掌握配制溶液的流程与操作要点;强调易错点和规范要求,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实验操作习惯,为后续动手实验奠定基础。
【对应训练 1】实验室要配制 120g 质量分数为 8% 的氢氧化钠溶液,计算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和水的体积(水的密度为 1g/mL)。
【答案】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 = 120g×8%=9.6g;需要水的质量 = 120g-9.6g=110.4g;水的体积 = 110.4g÷1g/mL=110.4mL。
【解析】根据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分数” 计算氢氧化钠质量,用溶液质量减去溶质质量得到水的质量,再结合水的密度计算体积(保留一位小数,符合量筒精度要求)。
【对应训练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
A.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氯化钠固体不纯
C.称量时砝码与药品放反(未使用游码) D.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
【答案】A
【解析】A.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导致量取的水体积偏小,溶液总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大;B.氯化钠固体不纯(含杂质),会导致实际溶质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C.称量时砝码与药品放反且未使用游码,溶质质量等于砝码质量,无误差,溶质质量分数不变;D.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会导致溶剂质量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活动二:分析配制溶液误差产生的原因
【引入】在实际配制溶液的过程中,即使按照步骤操作,也可能出现 “所配溶液浓度与预期不符” 的情况 —— 可能偏浓,也可能偏稀。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以 “配制 60g10% 的碳酸钠溶液” 为例,一起分析可能的误差原因。
【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最终配得的碳酸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 10%(偏浓),可能有哪些操作失误?若小于 10%(偏稀),又可能是什么原因?”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3 分钟)。
学生小组交流后,从 “称量、量取、溶解、药品纯度” 等环节梳理原因,如 “称量碳酸钠时砝码生锈”“量水时俯视读数” 可能导致偏浓;“碳酸钠固体受潮”“量水时仰视读数” 可能导致偏稀。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系统归纳误差原因:
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①称量溶质时,砝码生锈(砝码质量变大,导致溶质质量偏大);②量取溶剂时,俯视读数(溶剂体积偏小,溶剂质量偏小);③向烧杯中倾倒溶剂时,有少量水溅出(溶剂质量偏小);④称量溶质时,天平指针偏右(未平衡时就停止称量,导致溶质质量偏大)。
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①称量溶质时,砝码破损(砝码质量变小,溶质质量偏小);②量取溶剂时,仰视读数(溶剂体积偏大,溶剂质量偏大);③溶质固体不纯(含杂质或受潮,实际溶质质量偏小);④称量时药品与砝码放反且使用游码(溶质质量 = 砝码质量 - 游码质量,导致溶质质量偏小);⑤溶解后溶液未冷却就转移(部分溶液沾在烧杯壁,实际装入试剂瓶的溶质质量偏小)。
学生记录误差原因,教师结合实例(如 “砝码生锈为何会导致浓度偏大”)进一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操作失误与浓度变化” 的因果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讨论与教师总结,让学生主动梳理误差原因,深化对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与浓度关系” 的理解;结合实例解释因果关系,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应训练 3】某同学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时,发现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下列可能的原因是( )
A.将浓硫酸倒入水中时,有少量浓硫酸溅出 B.量取浓硫酸时俯视读数
C.溶解时搅拌过慢,部分硫酸未溶解 D.装瓶时溶液洒出
【答案】AB
【解析】A.浓硫酸溅出,导致实际溶质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B.量取浓硫酸时俯视读数,导致量取的浓硫酸体积偏小,溶质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C.硫酸易溶于水,搅拌过慢不会导致硫酸未溶解,无误差;D.装瓶时溶液洒出,溶液均一性不受影响,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教学环节四 溶液组成定量表示的实际应用
【引入】溶质质量分数的定量表示在工农业生产、医疗健康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比如农业上用 “10% 的硫酸铜溶液” 防治作物病害(如果树腐烂病),医疗上用 “75% 的酒精溶液” 消毒(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影响消毒效果),工业上用 “30% 的氢氧化钠溶液” 去除油污。这些场景都需要准确控制溶液浓度,接下来我们通过练习题,巩固对 “溶液组成定量表示应用” 的理解。
【师生活动】
教师展示练习题:
题 1:农业上常用质量分数为 8% 的氯化镁溶液浸泡种子(促进发芽),若要配制 300kg 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镁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题 2:现有 80g 质量分数为 15% 的蔗糖溶液,要将其浓度提高到 25%,可以采取哪些方法?(至少写出两种)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5 分钟),遇到困难时可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课堂,对解题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重点关注 “溶液浓度变化” 的解题思路(如增浓的方法:加溶质、减溶剂)。
学生完成后,小组内交流答案和解题步骤,互相订正错误。
教师选取典型解题过程(如题 2 的两种方法)进行展示,点评时强调:“应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需先明确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抓住核心关系 —— 稀释或增浓前后,溶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增浓时加溶质则溶质质量增加,减溶剂则溶质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应用场景的练习题,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通过独立解题与小组交流,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内容。
【对应训练 1】医疗上用质量分数为 0.9% 的生理盐水(氯化钠溶液)给病人输液,若配制 500kg 这种生理盐水,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答案】需要氯化钠的质量 = 500kg×0.9%=4.5kg;需要水的质量 = 500kg-4.5kg=495.5kg。
【解析】根据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分数” 计算氯化钠质量,用溶液总质量减去溶质质量得到水的质量,符合实际应用中 “大质量溶液” 的计算场景。
【对应训练 2】现有 150g 质量分数为 12% 的硝酸钾溶液,要使其质量分数变为 20%,可采取哪些方法?(至少两种)
【答案】
方法一:增加硝酸钾溶质。设需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 x,根据公式:(150g×12%+x)/(150g+x)×100%=20%,解得 x=15g,即加入 15g 硝酸钾固体。
方法二:蒸发溶剂水。设需蒸发水的质量为 y,根据公式:(150g×12%)/(150g-y)×100%=20%,解得 y=30g,即蒸发 30g 水。
【解析】溶液浓度增浓的核心思路是 “增加溶质质量” 或 “减少溶剂质量”,通过设未知数,利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建立方程,求解未知量即可。
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一、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
溶质质量分数
公式: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100%
含义:每 100 份质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注意事项:①单位统一;②溶质为已溶解部分;③与体积无关
相关推导公式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溶液密度 × 溶液体积(适用于已知密度和体积)
溶液稀释计算
核心: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
所需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误差分析
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砝码生锈、俯视量水等)
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仰视量水、溶质不纯等)
三、实际应用
领域:农业(农药配制)、医疗(生理盐水)、工业(原料溶液)
解题思路:明确已知量与未知量,依托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建立关系
八、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 “冲调柠檬水比较浓度” 为情境引入,结合生活实例讲解溶质质量分数概念,有效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讨论和练习掌握基础计算。在溶液配制环节,通过分步讲解和实验演示,学生基本明确了 “计算、称量、溶解、装瓶” 的流程及操作规范,课堂参与度较高。
但从课堂练习和互动反馈来看,仍存在以下问题:
计算应用层面:部分学生对 “溶液稀释与增浓的计算” 思路不够清晰,尤其是涉及 “溶液密度与体积转化” 时,易忽略单位统一(如将体积直接代入质量公式)。
误差分析层面:学生对 “操作失误与浓度变化的因果关系” 理解不深入,如分不清 “俯视读数” 对溶剂质量的影响(误判为 “导致溶质质量变化”)。
实验操作层面:虽进行了演示,但学生未实际动手操作,对 “托盘天平调平”“量筒读数” 等细节的掌握仍需加强。
针对以上问题,后续教学可改进如下:
分层设计练习:从 “基础计算”(溶质、溶液质量计算)逐步过渡到 “综合计算”(结合密度、化学反应的计算),通过错题精讲强化解题思路。
增加动手实验:安排学生分组配制溶液,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不规范操作,让学生在 “动手做” 中理解误差原因。
强化概念联系:多举生活实例(如不同浓度饮料、消毒酒精),帮助学生建立 “概念 - 计算 - 应用” 的逻辑链条,深化知识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