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和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和课件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萧红是如何捕捉、组合诸多日常生活小事,多角度呈现鲁迅先生别样的个性和思想的。
2.指导学生学习发现并深入体会作者用言行细节描写、对比衬托、形象刻画、环境烘托、氛围描摹等多种写法多层次刻画人物的独特表达效果。
3.指导学生品味细腻蕴藉、质朴而深刻、看似浅白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拓展资源】
《回忆鲁迅》《鲁迅的精神》《忆鲁迅先生》《一面》
【课型及课时建议】
教读引领课+组文阅读课 3课时
第1课时 指导探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浏览鲁迅、萧红的相关背景资料,激发文本探究兴趣。
2.指导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件梳理、归类,初步感知鲁迅“多元化”的精神品格;
【课型】教读引领课
【教学过程】
导入: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及文学常识
了解鲁迅的生平、成就及同行评价
(二)了解作者萧红的生平、成就
(三)了解文体知识——回忆录
活动一:指导学生通过文中日常琐事了解鲁迅
(一)通读全文,梳理典型事件
1.学生梳理作者记忆中鲁迅先生的生活琐事,并逐一拟写小标题。
2.教师提供参考示例: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第1段)——①鲁迅爱笑,笑声明朗。
(二)归类总结,感知人物品格
1.学生将文中琐事归类整理,并说说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怎样的印象。
参考示例:
①对待生活:“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 “先生开玩笑” “天晴了,太阳出来了”——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向往光明
②对待客人:“先生家里做客” “许先生是忙的”——性格刚硬、真诚友好
③对待青年:“鲁迅读青年来信”——严格真挚
④对待名利:“对待自己的原稿、校样”——淡泊名利
⑤对待工作:“鲁迅待客和工作”“ 翻书就是休息” ——一丝不苟、认真执着
⑥对待孩子: “看电影不坐车” “海婴吃鱼丸”——和蔼安详、严谨求实、慈爱关怀
⑦对待疾病:“带病工作”——坚毅乐观、伟大无私
师生共同小结:
作者为鲁迅先生塑造了多个身份,如丈夫、父亲等。
2.学生用“鲁迅先生是一位 的 (尊称)”说一句话,完成接龙游戏。
参考示例:
鲁迅先生是一位乐观开朗、平易近人的长者。
鲁迅先生是一位尊重、体贴妻子的丈夫。
鲁迅先生是一位尊重、疼爱孩子的父亲。
鲁迅先生是一位为人真诚、热情好客的朋友。
鲁迅先生是一位严格真挚、栽培青年的恩师。
鲁迅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作家。
3.教师播放视频:不一样的鲁迅
【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印象: (学生自主板书)
事件: (学生自主板书)
【教学建议】
本课建议聚焦生活琐事与人物特质的关联,通过拟小标题、分类归纳等活动,引导学生感知鲁迅生活化、多元化的形象,注重批注与讨论的结合。
第2课时 指导探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批注语句,发现并深入体会作者用言行细节描写、对比衬托、形象刻画、环境烘托、氛围描摹等多种写法多层次刻画人物的独特表达效果;
2.指导学生通过品味细腻蕴藉、质朴而深刻、看似浅白却饱含深情的语言理解、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情。
【课型】教读引领课
【教学过程】
活动二: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多种写法多层次刻画人物独特风貌的表达效果。
聚焦多种描写手法,择句赏析
作者用言行细节描写、对比衬托、形象刻画、环境烘托、氛围描摹等写法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别样风貌,提示学生从文中分别找出对应以上写法的语句加以赏析。
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引导学生以批注形式自主赏析。
学生在组内、班内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活动三:指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一)关注语言风格,品悟作者情感
下面是“鲁迅先生的日常琐事”的几个特写镜头。请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说说作者的匠心巧思。
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引导学生以批注形式自主赏析。
学生在组内、班内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师生共同总结萧红的语言风格
(五)阅读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萧红对鲁迅深挚而复杂的感情。
第3课时 辅助实践
【本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多篇回忆鲁迅的作品,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品格;
2.引导学生通过从选材组材的方式、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自主赏析。
【拓展资源】《回忆鲁迅》《鲁迅的精神》《忆鲁迅先生》《一面》
【课型】组文阅读课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导学生阅读多篇写鲁迅的回忆性文章,深入了解鲁迅的精神风貌。
许多人写过回忆鲁迅的文章,对他们来说,先生亦师亦友亦父。请阅读丛书中的《回忆鲁迅》《鲁迅的精神》《忆鲁迅先生》《一面》,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活动二: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节课所学,对自主阅读的文章进行解读。
教师明确要求:
从“萧红”或其他作家的视角,为大家解说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师提供解读句式及示例:我之所以写鲁迅的 ,是因为,我想让读者结识一个 的鲁迅,更想表达我的 。
师生共同小结:
长久以来,鲁迅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定格于“民族的伟人”“圣人”,我们总是将他一味抬高,仿佛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深意,生活中的每一点细节、玩笑,都要从事关民族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去考量。其实,鲁迅的许多个人行为、家事、脾气、趣味,都不会有损于他的光辉,反而使他更可信、更可亲、更可爱。
【布置作业】
继续阅读丛书中的《回忆鲁迅》《鲁迅的精神》《忆鲁迅先生》《一面》,勾画、批注你喜欢的语句,品味感受不同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如简洁、幽默、细腻、蕴藉、质朴、深刻、浅白、冲淡、耐人寻味、饱含深情、富于感彩……)(共47张PPT)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教读引领课 3课时
《回忆鲁迅先生》
+
《回忆鲁迅》《鲁迅的精神》《忆鲁迅先生》《一面》
学习目标
1.把握萧红是如何捕捉、组合诸多日常生活小事,多角度呈现鲁迅先生别样的个性和思想的。
2.学习用言行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环境烘托、氛围描摹等多种写法多层次刻画人物的独到之处。
3.品味作品细腻蕴藉、质朴而深刻、浅白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第1课时 指导探究




节选
萧红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人的身影,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历史的黑暗,鲁迅先生,便是这样的一位。
说到鲁迅,或许你会用这些词形容:严肃、清醒、犀利、不苟言笑,以及教科书里的“背诵全文”……但这样的鲁迅着实有些片面,他其实还是个特别好玩和可爱的人,严肃中不失温柔,清醒中不失有趣,犀利中不乏幽默。
先生剪影
鲁迅(1881—1936年)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许多的文坛大家,都是鲁迅的书迷。
莫言说:“倘若我能写出《阿Q正传》,
我宁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
同是诺奖得主的大江健三郎说:“在我有生之年,
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靠近一点点。”
>
太宰治、村上春树、罗曼罗兰……世界范围内,
遍地鲁迅先生的粉丝。
>
很少有作家,能像鲁迅一样,获得同行如此一致的高度评价。
萧红就是鲁迅先生的铁粉之一。
>
莫言
大江健三郎
太宰治
村上春树
罗曼罗兰
萧红
挚爱铁粉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
祖籍山东,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萧红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长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其作品文笔亲切细腻,抒彩浓烈,颇具散文化倾向;其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了场景性的小说结构。
挚爱铁粉
日常琐事中识鲁迅
活动一
(一)通读全文,梳理事件
参考示例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第1段)
小标题---鲁迅笑声明朗
梳理作者记忆中鲁迅先生的生活琐事,并逐一拟小标题。
① 鲁迅明朗的笑声
② 鲁迅走路的姿态/鲁迅走路很轻捷
③ 在先生家里做客
④ 先生开玩笑
⑤ 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⑥ 读青年来信
⑦ 对待自己的原稿、校样
第1段
第2段
第3-13段
第14-17段
第18-23段
第24-26段
第27-30段
(一)通读全文,梳理事件
梳理作者记忆中鲁迅先生的生活琐事,并逐一拟小标题。
⑧ 许先生是忙的
⑨ 看电影不坐车
⑩ 翻书就是休息
鲁迅待客和工作
海婴吃鱼丸
鲁迅认真包书
带病工作
第41-42段
第43-54段
第55-60段
第61-63段
第64-67段
第31-34段
第35-40段
(一)通读全文,梳理事件
梳理作者记忆中鲁迅先生的生活琐事,并逐一拟小标题。
(二)归纳总结,感知品格
1.请将这些小事归类整理,说说鲁迅先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鲁迅的笑”“鲁迅走路”“先生开玩笑” “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向往光明
对待生活
1)
“先生家里做客” “许先生是忙的”
性格刚硬、真诚友好
对待客人
2)
“鲁迅读青年来信”
严格真挚
对待青年
3)
“对待自己的原稿、校样”
淡泊名利
对待名利
4)
“鲁迅待客和工作”“ 翻书就是休息
一丝不苟、认真执着
对待工作
5)
“看电影不坐车” “海婴吃鱼丸”
和蔼安详、严谨求实、慈爱关怀
对待孩子
6)
“带病工作”
坚毅乐观、伟大无私
对待疾病
7)
(二)归纳总结,感知品格
小结
2.作者为鲁迅先生塑造了多个身份,如丈夫、父亲等。请用“鲁迅先生是一位 的 (尊称)”说一句话,完成接龙游戏。
示例
鲁迅先生是一位乐观开朗、平易近人的长者。
鲁迅先生是一位尊重、体贴妻子的丈夫。
鲁迅先生是一位尊重、疼爱孩子的父亲。
鲁迅先生是一位为人真诚、热情好客的朋友。
鲁迅先生是一位严格真挚、栽培青年的恩师。
鲁迅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作家。
本文结构比较松散,写的是日常小事, 但却成为众多回忆鲁迅作品中的经典。你认为这篇文章在选材和结构有何独到之处?
本文捕捉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以多个生活片段的形式,呈现了一个真实、生活化、富有人情味的鲁迅。这些与先生有着丝缕关联的琐事,看似闲笔,但从不同侧面表现鲁迅先生的性格品质,萧红原汁原味地呈现生活场景,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有了人间烟火气。
本文结构看似松散, 好似素材“堆砌”一般,实则有一条贯穿其中的情感----作者对鲁迅先生尊敬、爱戴、怀念的深刻情感。这种情感不是喷涌而发,而是随着一个个细节的展开沉郁而舒缓地散发开来,给读者一种随意而为的阅读体验。
不一样的鲁迅
第2课时 指导探究
多样描写中品别样
活动二
言行细节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开头直接描写,别具一格。通过细写“笑”态,凸显先生的爽朗、率真。
开篇写“笑”
通过多次简笔勾勒、反复渲染各种情境中的“笑”,使读者对鲁迅先生的开朗乐观印象深刻。
多处写“笑”
饺子煮好了,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言行细节
形象刻画
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举着象牙烟嘴”沉思,多像一幅剪影画。刻画出鲁迅先生的安详神态。
行为细节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喜欢吃硬的东西”,有人说这里暗示鲁迅先生刚硬的性格。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同意,描写鲁迅先生简单随意的生活,其中也隐隐透露出他倔强、刚毅的性格。
侧面衬托
有一天……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一会儿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了,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
写海婴和许先生,跟写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
通过海婴的无拘无束,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写许广平,以她的温柔体贴衬托鲁迅的家人的关爱、尊重。
环境烘托
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我”的回答是否有所暗示?说说你的理解。
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指天气放晴,另一方面暗指当时时局的明朗。作者暗示鲁迅先生的引领使她对新生活充满期待与向往。两个“啦”透露出的欢快情绪正是作者被鲁迅先生的精神之光照亮心灵的表现。
行为细节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一边对潦草的书信“深恶痛绝”,一边仍展读每封来信,这反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怎样的态度?
鲁迅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那些书写潦草的青年人,反映出他对青年人的关爱。
氛围描摹
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如果把“陪到八点钟,十点钟”这句删去,效果有何不同?
删去就不能说明鲁迅先生陪客的时间长,不能间接地表现他平易近人、交友广泛和事务繁杂,不能体现鲁迅先生的热情和耐心。
与其他人对比
许先生又给海婴一个,海婴一吃,又不是好的,他又嚷嚷着。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是不新鲜的。
萧红为什么要写别人对海婴的态度?
用对比手法表现鲁迅对儿童的关注和尊重,也表现其严谨、不妄断、实事求是的品格。
行为细节
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包”“捆”“拿”“剪”等动词和“一个”“一点”等数量词以及叠词“方方正正”“整整齐齐”,都生动细腻地展现了鲁迅先生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方方正正”不仅指鲁迅先生的做事风格,也暗示他的为人。
蕴藉语言中会深情
活动三
下面是“鲁迅先生的日常琐事”的几个特写镜头。请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说说作者为这些镜头设计独具风格的氛围滤镜的匠心巧思。
(人物特点,作者情感)
品味语言
镜头①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语言洗练冲淡,却如速写般地描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凡人鲁迅”。突出了鲁迅干练、惜时如金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欣赏、崇敬,还有些许心疼。
镜头②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语言浅白、质朴、幽默,似孩童的玩笑脱口而出。鲁迅的风趣、童真、随性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松弛感跃然纸上,可亲可爱;萧红亲近、依恋、热爱先生的深情也在字里行间流溢。
镜头③
鲁迅先生从下午二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完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语言看似“啰嗦”,却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渗透着萧红式的独特情感体验。刻画出一个为照亮灵魂倾情燃烧自己的鲁迅;表达出作者对先生如亲似友的深情——关切、担忧、钦佩水乳交融。
镜头④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语言清新、明朗、充满童趣又不失蕴藉。“太阳”“夹竹桃”这样朴实寻常的景物作为鲁迅先生“睡”的背景,使鲁迅光明使者的形象更具感染力;作者对鲁迅夜以继日工作的热情赞扬,对其伟大人格的由衷敬爱,对自己能得先生关爱教诲的无限满足以及对终将迎来新世界、新生活的坚定信念一并涌出。
萧红笔下这些近乎浑朴的文字,完全没有一点修饰,甚至全无直接表达感情的词句明显,但细细读进去,却又情深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语言风格
鲁迅说过:“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阅读下面的资料,结合课文,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
(文章主旨)
体味深情
1934年11月,萧红在鲁迅的关爱和帮助下来到上海。从此,萧红有幸走进鲁迅的生活,成为周家的座上宾。鲁迅曾抱病为萧红修改书稿,亲自写序推荐出版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短短的一年半时间,萧红与鲁迅一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鲁迅去世之后,萧红陆续出版和发表了多篇关于纪念鲁迅的名篇佳作,其中就有《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的创作受鲁迅影响很大。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以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女作家。
背景链接
在萧红眼中,鲁迅既是文学和思想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长者,也是让人信任亲近的朋友。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饮食起居、与家人相处、会见朋友、读书写作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高尚的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景仰和怀念之情。
小结
第3课时 辅助实践
许多人写过回忆鲁迅的文章,对他们来说,先生亦师亦友亦父。请阅读丛书中的《回忆鲁迅》《鲁迅的精神》《忆鲁迅先生》《一面》,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要求:请你从“萧红”或其他作家的视角,为大家“解读”先生的人格魅力 。
活动四 拓展阅读
解读方式
我之所以写鲁迅的 ,是因为,我想让读者结识一个 的鲁迅,更想表达我的 。
我之所以写鲁迅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是因为我想让读者结识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更让人觉得可亲的鲁迅,更想表达我的思考:如果一个人看不见生活中的生命气息,又如何让我们感知到他的存在,如果不能感知他的存在,又如何能感知他的伟大?
参考示例一
我之所以写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是因为我想让读者结识一个更直观的鲁迅,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他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动人之处,更想表达我对他的性格、思想、精神品格的喜爱、理解和钦佩、崇敬。
解读方式
参考示例二
我之所以写鲁迅生病之后的各个细节,写海婴的“明朝会”,而且通篇写各种细节,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评论,无直接抒情,是因为我想让读者结识一个真挚得让人心疼、让人感动的鲁迅,更想表达我平静叙述中的“悲”,痛失良师、痛失益友、痛失慈父,我的每帧回忆都透着辛酸、痛楚遗憾的底色。
解读方式
参考示例三
长久以来,鲁迅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定格于“民族的伟人”、“圣人”,我们总是将他一味抬高,仿佛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深意,生活中的每一点细节、玩笑,都要从事关民族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去考量。其实,鲁迅的许多个人行为、家事、脾气、趣味,都不会有损于他的光辉,反而使他更可信、更可亲、更可爱。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更喜欢怎样的鲁迅先生?
小结
继续阅读丛书中的《回忆鲁迅》《鲁迅的精神》《忆鲁迅先生》《一面》,勾画、批注你喜欢的语句,品味感受不同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如简洁、幽默、细腻、蕴藉、质朴、深刻、浅白、冲淡、耐人寻味、饱含深情、富于感彩……)
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