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第三节 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第四章 免疫调节第2课时学习目标概述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免疫接种的原理;做到保持心理健康、加强锻炼、合理安排作息,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作用。壹贰康复患者血浆中的抗体又是通过什么机制产生的?19世纪末,科学家贝林发现血清中存在抗毒素,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抗体”。他因此获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890年,德国学者埃利希提出原始的体液免疫学说,认为血清中存在的抗菌物质在抗感染免疫中起决定作用。因此,埃利希荣获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抗体“作战”的特异性免疫方式。1.体液免疫的研究历程一、体液免疫依靠抗体发挥作用1948年,法格雷乌斯证明抗体是受抗原刺激后,由淋巴细胞转化成的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1967年,克拉曼和米切尔等科学家证实抗体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B细胞协同作用。1970年,米勒证实辅助性T细胞虽不产生抗体,但能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T细胞和B细胞等。辅助性T细胞协助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再产生抗体。综合上述三个研究结果分析:抗体的产生过程涉及哪些细胞?这些细胞是如何相互作用的?2.抗体:①本质:蛋白质,称为免疫球蛋白。②形状:抗体是"Y"字形分子,其两条臂形成两个相同的抗原结合位点,可以同时结合2个抗原分子。③特点:不同的抗体分子之间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任务二:请观看视频材料,并结合自主学习的知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文字和线条构建体液免疫模型。感应阶段(表面含特异性抗原分子)抗原MHC标志抗原-MHC复合体辅助性T细胞致敏B细胞B淋巴细胞3.体液免疫的过程:分裂 分化辅助性T细胞致敏B细胞增殖分化阶段效应B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淋巴因子效应阶段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反应又快又强)抗体病原体失去进入寄主细胞能力、中和毒素、使某些抗原凝聚被巨噬细胞吞噬相同抗原入侵,二次应答抗原抗原—MHC复合体降解(肽)巨噬细胞被吞噬分泌辅助性T淋巴细胞致敏B淋巴细胞(二次应答)淋巴因子促进记忆B淋巴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呈递激活结合中和凝聚沉淀等被巨噬细胞吞噬分裂分化分裂分化刺激分泌抗体成熟B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1抗体数量初次抗原刺激二次抗原刺激时间记忆细胞迅速分裂产生新的效应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对抗原的记忆可保持数月甚至终生。4.二次免疫是指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由记忆细胞作出更快、更强的应答反应,即很快产生新的效应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是如何体现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的?体液免疫是靠两个信号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特异性的,即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形成的第一信号及辅助性T细胞传递的第二信号。细胞免疫依靠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宿主细胞表面分子的特异性变化,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的联系体现在什么地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辅助性T细胞的介导作用能够使两者密切配合。②两者相互配合清除病原体:体液免疫产生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而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此时体液免疫就又能发挥作用了。思考·讨论5.抗体的作用:①防止病原体对体细胞的黏附和侵染;②中和毒素使其失效;③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检测血液中的抗体,可以检测是否受到过某种病毒的侵染。特异性免疫的感应阶段和增殖分化阶段主要发生在淋巴结中,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发炎时发炎部位附近的淋巴结会肿大。6.抗原—抗体反应:因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称为凝集。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参与细胞作用对象作用方式吞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B淋巴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吞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侵入内环境的抗原抗原侵入的靶细胞、自身突变的细胞和来自异体的移植器官等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二、免疫接种可以战胜许多传染性疾病欧洲——黑死病印度——新冠疫情在人类的历史上,传染病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而免疫学正是在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现在,随着人类对免疫系统认识的深人,免疫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疫苗的发明和应用,就是典型的例证。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疗狂犬咬人方,乃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中,可见古人运用此类方法治疗狂犬病行之有效并长期流传,这种方法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疫苗雏形。天花病毒患者严重毒血症状、皮肤成批依次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痘疤。重型天花病人常伴并发症是天花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这种病毒一直肆虐人类接近3000多年,有接近5亿人因此病毒丧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免疫的方法预防传染病的国家。唐代医学家孙思邀在《千金要方》中记道:“治小儿疣目方:以针及小刀子决目四面,令似血出,取患疮人疮中汁黄脓傅之。”这也就是说,早在唐代就可能出现了人痘接种法。人痘接种法在清代得到进一步推广,这也主要得益于清代康熙皇帝的提倡清政府组织太医院编纂了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其中便提到了古人们通过归纳总结得出了“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和“水苗法”这四种人痘接种的方法。而在这四种方法之中,其中以“水苗法”的接种效果最好。爱德华詹纳是一位英国的医生和科学家,他在19世纪60年代发现了牛痘疫苗,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预防天花的方法。他的发现不仅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也为医学界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巴斯德简介:(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5日),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开创了科学地进行免疫接种的新时期。巴斯德主要成就——巴氏消毒法、研制狂犬疫苗等。1.免疫接种的概念: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2.免疫接种的机理:免疫接种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3.疫苗类型:将抗原病原微生物用物理方法灭活后制作而成。制备简单,保存时间长且相对较安全,接种量大,且需要多次接种。例如,狂犬疫苗等。灭活的微生物丧失致病能力,毒性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菌或病毒。接种一次,且接种量少免疫时间长,效果好。例如,卡介苗、牛痘疫苗、麻疹疫苗等。减毒的微生物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以现代基因工程的手段,由病毒DNA的一段无毒序列制成。安全性好,但需多次强化。例如,新型乙肝疫苗、某个亚型的禽流感疫苗等。4.人工免疫的方式:项 目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概念接种物质免疫特点两次或更多次数的接种,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提供对相关疾病的长期保护。通过接种针对某种病原体的抗体(抗血清)而获得免疫力。疫苗抗体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提供对相关疾病的长期保护及时快速杀灭病原体1.抗体是机体抵抗外来感染的关键,其产生受到辅助性T细胞(Th)的调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细胞在细胞因子辅助下增殖,增殖后产生抗体B.Th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C.Th和B细胞一样属于抗原呈递细胞D.抗体能够吞噬抗原并将其清除B2.“大疫不过三年”,可是新冠病毒蚀虐我们快四年了,在全民与病毒抗争过程中,科学家利用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在感染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制作疫苗。注射该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识别病毒的抗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可通过基因工程途径生产这种疫苗B.新冠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C.该方法制备的疫苗不会在机体内增殖D.新冠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疫苗中的抗原物质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