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课件(共94张PPT+5个内嵌视频)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课件(共94张PPT+5个内嵌视频)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资源简介

(共94张PPT)
2025级高一政治学习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2025级高一政治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五大形态
思考:速读教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每个社会 形态里都共同出现了哪些名词,贯穿始终?
是什么原因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慧眼寻宝)
(最高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它低级阶段)
加工
利用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力
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人类利用自然
与改造自然的能力
谁来改造
怎么改造
改造什么
人的因素
物的因素




(石器—铁器—机器—机器人 )
劳动者
四个核心概念 两对基本矛盾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指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生产资料作为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
决定作用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公有制、私有制
平均分配、按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雇佣剥削、平等互助
生产关系:指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如何分配。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注意:上层建筑还包括非意识形态部分(文化,不具有阶级性)如科学、 语言、技术、文字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反作用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又包括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治部门等设施;
思想上层建筑即是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观点体系。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上层建筑
(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反 作 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要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根本动力)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要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的含义: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的含义: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之相应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观念(思想)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文化传媒等。
注意:与经济有关的制度和政策,属于经济基础
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等。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观看视频,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特点?并进一步思考:是什么促成了这种生产生活方式?
第一目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视频·原始社会简介
补充材料:视情况用
核心考点一: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原始社会
1、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状况
(1)原始社会的地位: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原始社会的分期:
旧石器时代:人们以打制石器为主,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3)原始社会生产力概况:
总的来说,在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社会生产力低下。
2、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劳动者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3、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上层建筑)
(1)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2)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4.原始社会的发展与管理
发展过程
基本单位 氏族
部落 部落联盟
血缘
管理上
氏族议事会
相互联姻
联合
氏族议事会的管理
组成:氏族全体成年人(没有压迫,平等行使表决权)
氏族长:负责处理氏族内部日常事务(没有强制手段,全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解决氏族内部的问题)
军事首领:负责对外作战
两者都没有任何特权
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和中国古籍记载: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炎帝、黄帝、尧、舜、禹等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定
生产前
生产中
生产后
4、原始社会的解体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特别提醒】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原因: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
原始社会解体的影响:出现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和奴隶阶级
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1)之所以把原始社会称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平等的时期,平均分配、不存在私有制和阶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阶级社会,都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都存在剥削关系。
(2)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只有共同劳动,才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共同劳动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而且生产资料必然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
(3)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原始社会虽然没有剥削和压迫,但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这要求我们要学会用生产力观点评价社会进步与否。
5、原始社会为什么被称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评价)
错误。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的存在下去,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私有观念,也会随着私有制出现而出现、消失而消失。只存在于一定阶段上。
观点辨析
观点一:私有观念是人所固有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会永远存在。
观点二: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正确。私有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观点三: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私有观念产生的根本原因。
1.阶级的出现
二、奴隶社会
随着原始社会解体——阶级出现: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这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逐渐解体,出现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地位:
奴隶主是剥削者
奴隶是被剥削者
议学任务:观看视频并思考
请你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知识分析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
议学情境三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奴隶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产品的分配方式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城市的出现
青铜工具
良渚古城遗址
使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甲骨文
古代占卜师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奴隶社会的生产力特点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
奴隶主们,宁有种乎?
结局悲惨GAME OVER
没关系的,我们再来!
搏一搏,步行变马车!
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面对奴隶的反抗会怎样做呢?
4、国家的产生(上层建筑)
①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地位)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思考 :为什么奴隶社会会成为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课堂小结: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对比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个阶级社会,也是人类文明的开端
生产力 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 金属工具广泛使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生产关系 状况 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社会管理 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共同管理集体事务 国家:奴隶主阶级建立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历史 进步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和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阶级 国家
含义 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阶级统治的工具
产生 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形成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历史现象
本质 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
形成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是奴隶制国家
联系 ①阶级和国家都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属于历史范畴 ②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
课堂小结:比较阶级与国家的关系
奴隶社会的衰落: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政治法律制度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它必然走向衰亡,被封建制所替代,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核心考点三:阶级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
1、封建社会的产生
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
2、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这样,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4、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个基本的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5、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统治
(1)经济剥削:
①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②主要方式: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③其他方式:高利贷、苛捐杂税、各种徭役等。
(2)政治压迫:
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3)思想钳(qián)制:
地主阶级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地租分类
劳役地租是地租的最简单、最原始的形式,是以封建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较低和原始社会的劳动方式为基础。——完全被迫的。(例:农民无偿的为封建领主耕种土地,用自己的车具为地主运输粮草,从事砍柴、放牧、修建房屋等)
实物地租是封建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在中国封建社会实物地租是地租的主要形式。——加剧两级分化现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地租形式不断演变,最终向货币地租转化 。(例:农民向地主缴纳粮食、牲畜、手工制品等实物)
货币地租是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一般形式。——加剧贫富分化,出现富农雇佣贫农的现象,使封建地租向资本主义地租转变。
陈胜吴广起义
你能列举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吗
瓦岗寨起义
明末农民起义
黄巾起义
黄巢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
5、封建社会矛盾与斗争
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斗争形式:①小规模:抗租抗税运动;②大规模: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失败原因:农民是分散落后的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缺乏坚强的组织纪律性。
影响:迫使封建者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使农民有条件改进生产;给封建统治者以毁灭性打击,冲击封建制生产关系,推动历史的发展。
但农民起义不可能建立起一种比封建制更加进步的社会制度。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一个新的社会即将来临。
只有当出现新的生产力,封建制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时,封建社会才会走向灭亡。
对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评价
(1)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关系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区别 生产资料归属 奴隶和生产资料全部归奴隶主所有(私有制) 大部分土地归地主阶级所有,农民可以占有一部分生产资料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地位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地主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处境有一定改善
产品分配方式 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地主阶级通过地租、高利贷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的劳动成果除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联系 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都没有真正的人身自由;尽管农民受剥削的程度比奴隶有所减轻,但他们仍然受着残酷地剥削。
课堂总结:比较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有什么特点?
资本主义生产力状况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产品的分配方式
资本家占有
一切生产资料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1)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2)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须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1)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圈地运动:英国15至19世纪的一次历时持久、影响深远的土地变革运动。
圈地运动改变了土地财产权,改变了土地使用和耕作方式、村庄布局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很多失地农民因此进入城镇成为劳动力,使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英国在1235年《默顿条例》和1285年《第二威敏斯特条例》中已经授权庄园领主圈占自由佃户不需要的荒地。到16世纪,受毛纺织业快速发展和羊毛产品市场发达、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使得一些逐利的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强行将耕地变为牧场,引起了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遭到了王室的反对。到了18至19世纪,圈地运动因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逐渐达到高潮。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贩卖黑奴: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因航线呈三角形,故又称为三角贸易。
早在十五世纪四十年代,葡萄牙殖民者刚踏上非洲大地之初,就开始贩卖黑人。1444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入毛里塔尼亚,俘虏了135名非洲人,随之运往巴塞罗那,卖为奴隶。
之后的一个时期里,每年有多达一千名非洲人,被葡萄牙人当作劳动工具,运往欧洲和大西洋岛屿上的种植园。于是,获取和贩卖黑人奴隶,一时间成了葡萄牙殖民者牟取暴利的重要手段。
据统计,16世纪,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奴隶约有90万;17世纪约有275万人18多达700万人;至19世纪七十年代,达1500万。在四百年间,非洲丧失人口约有六千万至一亿之多。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从中获取了大量血腥的财富。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侵略扩张:欧洲殖民者为掠夺美洲的金银矿产,奴役和杀害了大量印第安人。
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西印度群岛最先遭到了西班牙的蹂躏。短短十二年中,巴哈马群岛上的印第安人全被杀光。二十年内,海地岛上的印第安人几乎全被西班牙殖民者奴役或杀死。
在开采殖民地的金、银矿的过程中,西班牙殖民者大量役使印第安人。由于劳动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且技术落后,经常发生事故,导致矿坑中80%的印第安人死于非命。
1510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了印度的果阿,以此作为东方殖民地的首府。
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攻占了马六甲、控制了印尼诸岛,以大肆掠夺香料。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晾晒货物,进入中国澳门。后将澳门变成了殖民地。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贩卖鸦片:18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向中国非法输入鸦片的走私贸易。
鸦片作为嗜好品大量输入中国,开始于17世纪。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经营鸦片,揭开了真正鸦片贸易的序幕。
鸦片贸易给英美资产阶级带来了巨额利润。1817年,一箱印度鸦片“公班土”成本仅二三百卢比,在印度的拍卖价格为1785卢比,在中国的卖价达2618卢比。因此,输运印度鸦片进中国被视为发财快捷方式。
鸦片的大量入口改变了中国在国际收支中的地位。中国每年须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上的差额。19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白银外流成了经常现象。1826~1827年白银外流估计为350万两,30年代平均每年流出白银达五六百万两。
探究分享
为什么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呢
(1)工人阶级当时还非常年轻,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2)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能担当起领导革命的历史任务。
6、资本主义社会的局限性——经济危机
(1)基本特征: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相对过剩:人们有需求但无购买能力
绝对过剩:社会供给远远超过人们的实际需求
(2)发展趋势: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3)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4)直接原因:
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②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
(5)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7、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内容: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3)本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4)地位: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5)趋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没有灭亡?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比较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 生产工具 新旧石器 金属工具 铁制工具、农耕 机器生产
劳动对象 天然食物,原始畜牧业、农耕 手工艺、商业、城市繁荣 范围扩大 范围进一步扩大
劳动者 劳动技能低下 脑体分工出现文字 农民农耕技术进步 工人劳动技能提高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 归谁所有 生产资料原始公有 奴隶主占有 生产资料 封建土地所有制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人与人之间关系 平等互助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 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但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
产品如何 分配 平均分配 奴隶主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生活资料 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大量剩余价值
社会管理 氏族 奴隶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文明程度 蒙昧野蛮 迈入文明时代 文化发展 文化发展
主要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课堂总结 ——四种社会形态的比较
氏族
生产力
奴隶主阶级
奴隶制
农民阶级
封建土地所有制
资本主义制度




微强化 学致用
1.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纠正: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2.奴隶有一定的财产和人身自由,奴隶主占有奴隶大部分劳动成果。
纠正:奴隶没有财产和人身自由,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
3.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纠正: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微点澄清
1. 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该理论的贡献在于( )
①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成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②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③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④拓展了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该理论的贡献在于( )
①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成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②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③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④拓展了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工人一天工资,工人的全部劳动得到了报酬。这种观点( )
①真实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
②正确指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带有隐蔽性
③否认了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工人所得的工资
④掩盖了资本家靠剥削工人而发财致富的事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D
课外作业
Part.05
1.整理课堂笔记
2.完成配套训练题
3.熟记必背知识
4.预习下节课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