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苏武传》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苏武传》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新课导入
《苏武庙》(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苏武庙》(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 茂陵:汉武帝陵。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
.
苏武传
班固《汉书》
作者介绍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九岁观奇书,作赋《两都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燕然勒功)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史学界:与司马迁并称为“班马”
文学界:与扬雄并被称为“班扬”
地理界:与张衡并被称为“班张”
作者介绍
家庭成员:
父亲:班彪
弟弟: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诗》
文学常识
.
《汉书》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马续和班固的妹妹班昭完成。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体例: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汉书》体例上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班昭、马续续写的。
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叙事详明,史实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史记
题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时间跨度:3000多年
体例:本纪、列传、世家、书、表
汉书
题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时间跨度:230年左右
体例:纪、表、志、传
两书合称为:“史汉”
《汉书》《史记》对比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史记》(西汉 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 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南朝宋 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三国志》(西晋 陈寿 )纪传体断代史。
史书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我第一部叙述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司马光),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史书体例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国语》,(左丘明)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
写作背景:
.
秦末汉初,匈奴凭借强大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武帝时,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物)。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苏武传》歌颂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气节。
1.《苏武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哪几件事情?请用短语简要概括,理清文章
思路。
2.本文是如何刻画了苏武爱国者的形象?
3.《屈原列传》《苏武传》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4.顾炎武曾评价《苏武传》“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请结合文
本,谈谈你的理解。
5.《苏武传》善用对比,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的对比。
6.请分析本文的叙事艺术。
7.文中有两次同类情节的再现,但又有不同表达,请简要分析。
8.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
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
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
疏通文意,并给每一部分加小标题,理清脉络。
要求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凝练。
缘由
奉命出使,以通和好。
(1)
遭遇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因变被扣
自杀殉汉,卫律逼降,苏武不屈
幽置大窖,流放北海,杖节牧羊
李陵劝降,完全失败
(2-8)
(2-3)
(4-5)
(6)
(7-8)
结局
历尽磨难,终归汉朝
(9-10)
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如何刻画了苏武爱国者的形象?
一、用语言、动作、细节刻画人物
(1)语言描写:
1.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2.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3.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愿勿言。”
(2)动作描写:引佩刀自刺。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3)细节描写:
1.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1.张胜与苏武:
2.卫律与苏武:
3.李陵与苏武:
张胜贪生怕死
苏武大义凛然
卫律卖国求荣
苏武高风亮节
李陵计较个人
苏武忠君爱国
VS
VS
VS
如何刻画了苏武爱国者的形象?
三、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单于和卫律逼降 副使张胜的屈降 朋友李陵的劝降
幽武置大窖:绝饮食,天雨雪
北海无人处:天气寒冷,廪食不至
如何刻画了苏武爱国者的形象?
匈奴派卫律劝降苏武,他怎样做的?苏武又是怎样回应的?
①威吓,营造恐怖气氛。
卫律做法:斩杀常虞、胁迫张胜、连坐威胁、举剑拟之
苏武态度:不动
②利诱,软化心理防御。
卫律做法:以自己为例炫耀降后“富贵”。
苏武态度:不应
③逼迫,指明最后退路。
卫律做法:步步紧逼,道路二选一。
苏武态度:大骂
第一次招降:
卫律出马
失败告终
苏武形象总结:
宁死不屈
忠贞爱国
正气凛然
思考
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7——8段)
晓之以理:
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
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
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
自己投降的经历作比:
断忠君之想
李陵
苏武
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
从君臣关系看,也应如此;
断思亲之念:
终不得归......信义安所见
苏武不为所动,始终表明自己忠君不二的坚定立场。
悲剧人物—李陵
李陵,名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经过数日的战斗,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士兵,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支援,矢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汉武帝误信传言,灭李陵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汉昭帝即位后,霍光、上官桀当政,派人劝其归汉,李陵恐再受辱,拒绝归汉,于公元前74年老死于匈奴。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
1.卫律是因罪逃亡,主动投降匈奴,为的是荣华富贵。劝降中,其骄奢无耻之状,跃然纸上,作者借苏武的言辞表现对其不齿的态度,行文多用贬抑之语。
2.李陵是率五千之卒孤军深入,歼敌过万,因无救援,最后力竭被俘,投降实属不得已。从李陵的话语中,体会到内心的酸涩、忧愤,他对汉有不满,怨艾,却也时时感到惭愧。苏武的措辞也不像对卫律那样金刚怒目,而是相对委婉柔和,作者对他寄予了同情。
3.文章通过记叙苏武出使匈奴守节不失的传奇经历,表达出对苏武的敬佩和赞美。
对比手法的运用
1.张胜与苏武:
2.卫律与苏武:
3.李陵与苏武:
张胜贪生怕死
苏武大义凛然
卫律卖国求荣
苏武高风亮节
李陵计较个人
苏武忠君爱国
VS
VS
VS
4.卫律与李陵
卫律卖国求荣
VS
李陵惭愧归降
叙事艺术
1.时间顺叙
2.插叙:交代缑王与长水虞常谋反的背景,从中也可见当时汉与匈奴
斗争的复杂性。
3.补叙:借李陵之口讲述家人连遭横祸
4.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5.对比、伏笔、铺垫(情节技巧)
6.……
同类情节
两次自杀、两次拒降
第一次“欲自杀”被劝止后未施行,也有一番考量,因为未被询问先行自杀,
不加辩驳,无异于自陈其罪;此次当着卫律面自杀,反可显其坦荡无私,表现
出守节不屈、刚烈不屈的品格。
人物短评
余少时,家父谈及武使匈奴事,每语余当效此心报君上之恩,初不以为意。及长,随军赴大漠绝域,穷览其山川,方体其艰。武处北海,廪食不至,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何其苦也,何其悲也。然人情饥困可忍,冻馁(寒冷和饥饿)可忍,利刃穿身亦可忍,而兄弟父母渐次遭厄,法令之无常,臣下之寒冷,实不可忍,而皆忍之。盖武以为蒙君禄,愿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亦甘乐之。此心可悯。
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信念。他用顽强的生命力,用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依旧心存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知识巩固
知识复习—辨析通假
辨析通假
畔主背亲
畔,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同“弆”,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同“无”
信义安所见乎
见,同“现”
与武决去
决,同“诀”,辞别、告别
蹈其背以出血
蹈,同“搯”,叩击,拍打
例词 例 句 古义 今义





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稍迁至栘中厩监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临时充任
渐渐
虚假
稍微,些许
古今异义
知识复习—古今异义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抵押
正在(某时某地)
送给
丢失,落下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正当,适逢
聚会,集合
一词多义
使
数通使相窥观
名词,使者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动词,让
单于使使晓武
前一个“使”是动词,派遣;
后一个“使”是名词,使者
知识复习—一词多义
武使匈奴
动词,出使
一词多义

方欲发使送武等
派遣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动,动手
恐前语发
暴露、泄露
知识复习—一词多义
及还,须发尽白
头发
一词多义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渐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益处
知识复习—一词多义

会武等至匈奴
副词,适逢,恰巧
会论虞常
动词,会同
单于召会武官属
动词,会见
一词多义
知识复习—一词多义

君因我降
介词,通过
因厚赂单于
副词,趁机,趁此
蒙故业,因遗策
动词,沿袭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动词,备办
乃幽武置大窑中
动词,放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动词,弃置、放弃
知识复习—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单于壮其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欲因此时降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名词活用为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文言句式
知识复习—文言句式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非汉所望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省略句,省略介词“与”的宾语“之”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
为降虏于蛮夷。
介词结构后置句
文言句式
知识复习—文言句式
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
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
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句
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句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被动句,定语后置
皆为陛下所成就。
被动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