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兼爱》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兼爱》
墨子
课堂导入
人称墨子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这种孤独似曾相识。在那个拒绝崇高的时代,拥有高贵理想的人们,孔子、庄子、墨子……无一不是孤独的。孔子游说天下、著书立说,温雅敦厚;庄子超然物外、顺应天理,逍遥无为;而墨子古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他的孤独别有一番豪气和决绝。
学习目标
标题解读
走进墨子
墨子,名翟d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科学家、军事家(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墨子还是一位科学家、发明家。
他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
墨子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的道理。也在杠杆原理、力的作用、点线面体圆等领域有精深造诣。
中国2016年发射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这是对墨子在科学领域所做贡献的肯定。
“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墨子
墨子的思想主张
即无差别的爱,不分厚薄亲疏。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兼爱
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反对一切非正义(侵略)的战争。
非攻
尚贤
反对世袭制度,强调举贤不分门第,不分亲疏贵贱,以贤能为用人标准,没有才能不能做官。
尚同
墨家认为治理天下需要全国上下思想统一,遵从上天意志。尚同即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者仁人上位,要求不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要将上天的“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墨子的思想主张
反对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繁文缛节。主张凡不利于实用,不能给百姓带来利益的,应一概取消。
节用
反对厚葬久丧。
节葬
非乐
提倡废止音乐。墨子认为音乐耗时伤财,浪费资源消磨意志,因此要禁止音乐。
非命
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强力从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
标题解读
《墨子》其书
《墨子》这本书是墨子、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该书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兼爱”是墨子最根本、最核心的思想,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
背景介绍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标题解读
《兼 爱》
兼, 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
兼爱: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这是一种不存在血
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
活动一:理解字词,梳理文本
标题解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
起,则弗能治。
把……作为
治:治理;
事:事务
自:从;
起:发生,兴起
于是
所自起:兴起的原因
好比、就像
治疗
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这样
何尝
治疗
标题解读
疏通文意(第一段)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
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
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研读文本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开门见山)
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知乱之所起”对于治理天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举例、比喻,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标题解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
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考察,明察
同“尝”,尝试
孝敬
爱自己【宾语前置】
使受损失
使自己
得利
指出天下混乱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由“知”到“察”层层深入。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混乱。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
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即使
主谓
取独
慈爱
使儿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
这是为什么呢?
从父子、兄弟、君臣的角度按照亲疏关系,反复论证,层层推进,得出结论:何为“乱”以及“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亏人自利”“不自爱”。
(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君主爱自己,不爱臣子,所以使臣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
标题解读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
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
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即使是
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偷窃
使……得利
名词,劫夺财物的人
动词,伤害
卿大夫
的封地
诸侯的封地
纷乱之事
全都在这里,具:完全、齐全
互相
侵犯
标题解读
即使是在天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劫夺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为什么呢?都起源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各自的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他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他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部都在这里了。
标题解读
思考探究(第二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中有哪些“乱”?“乱”之因?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父子、兄弟、君臣”“盗贼”“大夫”“诸侯”
只爱自身而不能相爱,所以损人以利己。
乱:
原因:
中心句:
标题解读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假使

看待
怎么实行
恶:相当于“何”“怎么
弟弟和儿子
怎么实行
亡:同“无”,没有
同“又”
互相关爱
动词,伤害
亡:同“无”,没有

考察它从哪里产生的?都起源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标题解读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还有
相互攻伐

互相扰乱
有:同“又”
亡:同“无”,没有
假使
封地
还有大夫间相互侵扰封地,诸侯间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像自己的封地,谁还会侵犯呢?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
标题解读
思考探究(第三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论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论证方法:
①假设论证。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从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jí)的与其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治乱的观点。
②对比论证。与第2段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标题解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 恶wù 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怎么
动词,憎恨,讨厌
鼓励
互相
动词,憎恨,讨厌
则:就
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劝:鼓励
就是这个道理
译文: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国家,相互憎恶就会使天下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这里啊。
标题解读
思考探究(第四段)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行文思路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有无,天下治。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活动二:感受墨子的语言风格
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结合学习提示相关内容进行探究。
1.墨子语言浅显质朴,反复论述有利于突出论点,让自己的理论学说深入人心。
2.与墨子的平民立场有关。
墨子的生平不甚清楚,《史记》没有为墨子立传,司马迁在编纂《史记》时,只在《孟子荀卿列传》末尾提及寥寥数语,与记载其他诸子时的不惜笔墨比起来,似乎有些厚彼薄此的意思。汉魏以来,儒家对墨家思想的集体禁言可见一斑。
有学者认为,墨子之所以称为“墨”,是因为他木匠出身,长期与墨绳接触,所以身上比较黑。史学家钱穆先生则认为是因为他受过墨刑。真实情况虽然不甚清楚,但我们不难得出一些信息,那就是墨子的出身大约是比较卑下的。所以,墨子代表的是数量庞大的社会下层人民的诉求。
墨子的平民立场
比如,对于儒家主张的“乐”,墨子就彻底反对。中国古代的“乐”,不单指音乐,更多时候指的是一种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的艺术,类似于今天的文艺晚会。“乐”的演出,需要很多人协调运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墨子认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
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乐”不但不能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还会耽误正事儿。“乐”这种事,男人去做,耽误种田;女人去做,耽误织布;官员去做,耽误治国。所以,墨子旗帜鲜明地“非乐”!“非”就是反对的意思。《非乐》《非儒》《非攻》《非命》……从《墨子》一书中的这些篇目,足可见出墨家对儒家批判的不遗余力。
活动三: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之比较
墨子的兼爱思想认为:普通人兼爱,就不互相残害;大夫兼爱,就不犯上作乱;诸侯兼爱,就不发动战争。这种平等、博爱的观点一经问世,立刻收获了无数拥趸。一时间,墨子的主张风行天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甚至有“非儒即墨”之称。不过,墨家风头的盛行还不到百年,儒家第二号重要人物孟子,便拍案而起,对墨子的“兼爱”药方痛加批驳。儒墨两家的主张既然都和“爱”有关,那么孟子为何批驳墨子为“禽兽”呢?那么区别到底在哪里?
观点回顾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子:“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
试比较二人观点的差异。
提示:墨子强调无等差的爱,怎么看待自己就怎么看待别人,一模一样;而孟子的“推及”是“由此及彼”辐射开去的,是差序格局。
分析本篇文章写作特色。
1、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文章先提出;要治理好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泥乱的原因;然后论述了社会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最后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要人们~兼相爱”,这样一来,“君豆父子皆能孝慈”,天下就能得到治理。全文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条理清晰。
2、语言浅显易懂.
直言不讳,通俗易懂,用语特别浅显,唯恐说不清楚,往在正面说一過,反面义说一遍;个观点在这一段总绪过了,在下一段还要总结。
2.论证方法多样
文章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如用“盗贼”的例子,说明“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爱其身,不爱人”,,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人以利其身”,只有“视人之空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盗賊”才会消失,从而论证“兼爱”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文章还运用了其他的论证方法,如第一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来说明“知乱之所自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段用“若”引起的一系列假设来论证“兼爱”能治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