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上册
故事导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
注:
濠梁:濠,濠水。河名,在今安徽凤阳。 梁:古人对桥的称呼。
循:回到。
学习目标
1.了解概念的含义及关系,掌握逻辑规律,辨别潜藏的逻辑错误。
2.理解推理规则,掌握逻辑推理的三种有效形式。
3.了解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的方法,构建和完善论证。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一)概念的定义
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所以要学习逻辑,我们首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上认为,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每一个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举例理解
“书本”“手机”“男生”等,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叫“词语”,而从逻辑角度看,它们就又都是一些“概念”。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二)概念间的关系
根据概念的外延重合的情况,我们可以将概念分为以下五种关系:“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前三种关系又叫“相容关系”,后两种关系又叫“不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
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
不相容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全同关系
真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
“全同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如:“中国首都”和“北京”
“包含关系”中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一部分。如:“学生”和“大学生”
“交叉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如:“畅销商品”和“高档商品”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矛盾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而且非此即彼。如,“有彩色”和“无彩色。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例如,“大学生”和“小学生”、“红色”和“蓝色”。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课 堂 小 练
番茄和西红柿
怒和情绪
网红和实力演员
男和女
圣人和罪犯
交 叉 关 系
包 含 关 系
全 同 关 系
反 对 关 系
矛 盾 关 系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三)逻辑的基本规律
逻辑(logic)是一个外来词语音译。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
逻辑作为思维的规律,具有这四个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①“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也就是概念间的关系应为“全同关系”。
②“不矛盾律”要求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三)逻辑的基本规律
③“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使用这两个规律时,概念间的关系应为“矛盾关系”,互为“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不能同真但必有一真,也就是一定是一真一假。
④“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原因,但结果的出现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违反“同一律”就会犯“偷换概念”“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划分不当”“发生歧义”“以偏概全”等;
辨别谬误
【真题演练】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答案解析】“鲁迅的作品”和“《孔乙己》”是“包含关系”,不是“全同关系”,违反“同一律”。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违反“不矛盾律”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辨别谬误
【真题演练】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答案解析】“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又违反了“不矛盾律”。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违反“排中律”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
辨别谬误
【真题演练】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答案解析】“读”和“不读”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不能同为假,违反了“排中律”。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
辨别谬误
【真题演练】《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答案解析】“谬种”的理由是死得不是时候,这个理由并不充足,违反“充足理由律”。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真题演练】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答案解析】 惠子问的“安”是“怎么”的意思,庄子回答的“安”是“哪里”的意思,违反“同一律”。
【真题演练】“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答案解析】 客人的意思是“手指将汤弄脏了”服务员理解成“担心烫手”,违反“同一律”。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真题演练】“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答案解析】 之所以要“修门铃”是因为“门铃坏了”,可是还因为按门铃没人开而离开,违反了“不矛盾律”。
【真题演练】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答案解析】 黑与白之间还存在其他颜色,违反“排中律”。
【真题演练】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答案解析】 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有”或者“没有”违反“同一律”。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逻辑梳理
逻辑规律 公式 要求 (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 逻辑错误
同一律 A是A 如果是真就是真 如果是假就是假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矛盾律 A不是非A 不能同时肯定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自相矛盾
排中律 A或者非A 不能同时否定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矛盾关系) 模棱两可
充分理由律 一要有理由 二要理由真 三是必然推导 毫无理由
虚假理由
推不出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课 堂 小 练
1.王国一位漂亮聪颖的公主招婚,应者如云。公主为了招到聪明的驸马,规定竞争者必须首先拿到公主亲织红线才有资格参加下一步的竞争。红线放在金、银、铜、铁四个盒子的某一个当中,每一个盒子上附有纸条,上面分别写着:
金盒子:红线不在此盒中;
银盒子:红线在金盒中;
铜盒子:红线不在铁盒子中;
铁盒子:红线不在铜盒子和银盒子当中。
另外,竞争者被告知,此四句话中只有一句是假的。
假设你是竞争者之一,请指出红线在哪个盒子中?
A.金盒子 B.银盒子 C.铜盒子 D.铁盒子
A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2.学生:老师,您教的是没有用的东西! 老师:我不允许你这样说自己!
3.张丁因杀人嫌疑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
4.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偷换概念,没用的东西≠自己。
概念自相矛盾。嫌疑不能定罪,定罪非嫌疑,二者不能同真。
概念自相矛盾。“物莫能陷”与“物无不陷”,二者矛盾。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5.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该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6.老张跟别人吵架了,想不到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弃的人,他人缘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甲的说法就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违背了充足理由律。跟别人吵架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因此就说明讨人嫌弃、人缘不好。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7.三个秀才去赶考,遇到一位算命先生,就让他算一下谁能考上。算命先生伸出一个手指头。秀才问是什么意思,算命先生说:“此乃天机,不可泄露,到时候自然应验。”三个秀才走后,算命先生的徒弟问先生,一个手指头到底什么意思。先生说,这一个手指头,无论秀才考试的结果如何,都不会错。可以解释为考中了一个;也可以解释为考上两个,一个没考上;还可以解释为一起都没考上;还可以解释为一起都考上了。
一个手指头,四种解释,概念前后不一致。
《逻辑的力量》
感谢观看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上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