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包身工夏 衍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了解相关知识文体知识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 作家作品作品有:话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电影剧本:《林家铺子》 《祝福》《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文体知识“报告”:反映的是真人真事;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报告文学“文学”: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渐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生活难以为继的农家少女,被诱骗到上海当包身工。为了避免成年工人罢工的威胁和榨取更大的利润,日本资本家就更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本文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纱厂县包身工的情况,是作者在1935年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之后写出来的,于1936年春发表于《光明》创刊号上。为了了解女工的工作情况,夏衍找到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同学帮忙,到包身工工作的车间去考察,对她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直观感受。为了了解女工的生活情况,夏衍半夜三点起身,步行赶到工房,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形。(因为夏衍住在麦特赫斯德路,离工房所在的杨树浦有十多里的距离)。这样的观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四月到六月,夏衍整整走了两个多月,用他后来的话“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这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她们的许多日常生活。活动一:初读课文,筛选信息1.请筛选文本信息,给“包身工”下定义。2.作者写了一天哪些时间包身工的生活?3.从什么方面写包身工的生活?4.每个时间段对应哪些自然段?1.请筛选文本信息,给“包身工”下定义。包身工是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东洋纱厂里,被迫签订卖身契,失去人身自由权的女工。2.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1-7)起床(12-14)早餐(23--33)上工四点一刻四点半五点(35-47)放工晚上六点表述 概括衣食住行做工褪色或胜了的短衣,短衫,下面是玄色 或是条纹的裤子。破脏的粗布鞋。(第23段)破脏短衣乡下气两粥一饭: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两“粥”一饭 无菜 量少 不够一人一碗 (第12、13段)质差吃不饱面积约9.32平方来,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人均居住面积不到0.6个平方(第3段)狭窄恶臭没有自由,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第21段)没有自由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第25段)、三大罚规(殴打、罚工钱、停生意)(第26段) 工钱 三角八强度大待遇差猪狗不如①选择典型人物。选择了“芦柴棒”重点刻画,并贯穿全文。读者从“芦柴棒”瘦小的躯体上看到的是每一个包身工的可怜形象。②选择典型细节。刻画出了包身工们起床时的场面、早晨吃粥的情景,把包身工悲惨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③选择典型场面。如文章开始,作者简明地指出了时间、地点之后,就描写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大声地呼喊,接下去就写了在“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这个环境中,包身工们的各种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当地的情景。④选择典型数据。在说明包身工居住条件的恶劣,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速扩大的情况,工人中包身工惊人的比例等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数据,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有力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具有雄辩的力量。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主要体现:活动2:深入了解包身工制度快速浏览课文8—10段、15—22段、34段、48、49段,思考以下问题。1. 她们沦为“包身工”的原因有哪些 2. 东洋厂为什么雇佣“包身工” 3. 作者认为“包身工制度”是怎么样的一种制度 她们沦为“包身工”的原因有哪些?1.直接原因:恶劣的自然条件,天灾的发生,农村经济破产造成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3.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在中国大量设厂,需要极多的劳动力。2.带工老板等人的欺骗和政府的无所作为。2. 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15—22段)客观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主观原因: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知根知底,易于管理;与外界隔绝,可以“安全地”保藏)、廉价(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请以“芦柴棒”为例,算算看,带工老板是如何压榨包身工的?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第41段)第二笔账:请以“芦柴棒”为例,算算看,带工老板是如何压榨包身工的?福临路工房的二千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少一点的,三十五十,多一点的带着一百五十个以上。(第11段)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五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 块钱,多者可赚块钱以上。全上海当年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 块钱以上。10170508508136000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披露:1927年在上海,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原文中的"石",应为156斤;1包面粉,约为45斤。《银元时代生活史》也有类似记载:二十年代的上海,拿了1块钱稿酬,请六七个同学去吃茶,茶资8个铜板,生煎馒头、蟹壳黄等各种小吃也才花去20多个铜板。《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则提到:1929年,每块银元兑换两三百个铜板,一两个铜板可以换一只鸡蛋。其他城市,大抵如此。在重庆,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两块五角钱。一块大洋的购买力3. 作者认为“包身工制度”是怎么样的一种制度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第49段)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第34段)作者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有何作用揭示造成包身工的悲惨命运的直接原因是凋敝破败的农村经济,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入侵,深刻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罪恶。01围绕包身工制度选取看似散乱却典型的材料,用分散穿插的办法安排思路,事实描述和制度分析交相进行,结构分明,主线清晰。02为文末作者沉痛的概括和愤怒的控诉作铺垫,使抒情和议论自然爆发,压抑的愤怒变为激越的声讨,从沉痛的揭露递进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03文章线索主线副线以时间为主线组织材料,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文中穿插(补叙、插叙)着背景资料,以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恶果为副线,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1.双线交织作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同时又借用文学的形象来描绘这一幅血淋淋的图景,进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①选择典型细节和典型场面。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刻画出了包身工们起床时的场面、早晨吃粥的情景,真实可感,身临其境,把包身工悲惨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②选择典型数据。在说明包身工居住条件的恶劣,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速扩大的情况,工人中包身工惊人的比例等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数据,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有力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具有雄辩的力量。③插入大量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的分析,使文章不仅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让文章更加的真实可信。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主要体现:赏析语言,领悟文学妙处appreciating language,Comprehend the beauty of literature和一切文学形式一样,报告文学同样需要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幽默讽刺、议论纵横、细腻的抒情等,思考文章语言表达上还有哪些特色,试举例说明并分析表达效果。赏析语言领悟文学妙处文章写到包身工中哪些个体人物?表现人物的什么境遇 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1.2.第一次: 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6自然段)第二次: 真的挣扎不起来了……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一脚踢在她的腿上……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 ……芦柴棒遭了这意外的一泼,反射似的跳起身来。(16-19自然段)第三次: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35自然段)1.朗读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例如,作品对芦柴棒的三次描写: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作者着力刻画了她的“瘦”和受压迫下本能的动作。芦柴棒遭遇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活1.朗读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作品对芦柴棒的三次描写:活动一:朗读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28-31)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拿莫温学着同样生硬的调子说:“这样她就打不成瞌睡了!”例如,作品对小福子受罚的描写:朗读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通过拿莫温和东洋婆的语言、动作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小福子的惩罚是随意的、残忍的。对小福子受罚的描写正体现了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一点。例如,作品对小福子受罚的描写:真实地揭示出他们悲惨的处境和受到的残酷压迫,也具体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揭露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包身工的称谓如:猪猡、懒虫、芦柴棒、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奴隶、泥土、试验工、养成工、墨鸭、冤魂……她们是生物,是物品······唯独不是人,她们早已失去了人的尊严和权利点面结合↓↑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进工厂等等。(血肉) 点:典型人物、事件、细节、场面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骨架)主要是具体事物描写,芦柴棒、小福子等1.点面结合1.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2.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反语的作用:①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使文章富有战斗性。②用在风趣、幽默、诙谐等方面,使语言多有变化。③运用反语,能更好地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2.反语3.对比手法:包身工与带工老板的对比住的“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像鸽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浆糊一般“的薄粥;穿的“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包身工带工老板穿的“拷绸”之类收入不仅可以放债起屋买田,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一类的买卖作用: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罪行。收入“每天三角八分”类比作用:形象地阐释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行。带工老板——饲养包身工——赚钱(更加血腥)船户养墨鸭——捕鱼——卖钱(没有虐待)4.类比手法1.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2.运用塑造人物形象、细节描写、营造氛围等艺术手法,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3.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4.在叙述的关节处常常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悲惨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旧时的包身工制度已不复存在,今日的劳动者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颂。我们歌唱劳动,我们致敬劳动者!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致敬在每个岗位努力奋斗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