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统编版三上第七单元第8课时 古诗三首鹿柴 课件+大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统编版三上第七单元第8课时 古诗三首鹿柴 课件+大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鹿柴
(部编版)二年级

www.21cnjy.com
第8课时

素养目标
目录

古诗韵味

赏析诗意

拓展古诗


课后作业
揭示诗题

核心素养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通过光影对比想象画面的层次感,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对比与辨析。将文字转化为脑海中的图像,是一个重要的形象思维训练过程,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从整首诗的意境中感受宁静与幽深之美。通过“画一画你心中的画面”这一作业,引导学生将内在的审美体验转化为外化的艺术创造,实现了审美感知到审美创造的升华。

揭示诗题
幽静的大山林
字摩诘,唐朝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外号“诗佛”。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701年-761年)
养鹿的地方
鹿

zhài
鹿柴――辋川的一个风景区。辋川在今陕西省蓝田县,是王维晚年隐居的地方。裴迪是这里的座上常客。
了解诗题
通“寨”,指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在几千年前的这里,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古诗韵味
鹿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读一读
读一读,读出节奏感
王维
鹿 柴
王维
空 山 /不 见/ 人,
但 闻 /人 语/ 响。
返 景 /入 深/ 林,
复 照 /青 苔/ 上。
朗读古诗,借助课本上给出的注释,联系实际生活,连词成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揭示诗意

赏析诗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既然看不见人,为什么又能听到声音呢?
夕阳西下,我们走进鹿柴,漫步在丛林之中,这里是那样的空寂,幽深。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想一想还有哪些声音?
你觉得这座山是更安静了,还是更热闹了?为什么?
先描写山的空荡荡的,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以动衬静。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
思考讨论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复:又,进而。
景:古时同“影”。
傍晚的阳光射入幽暗的林子深处,星星点点的洒在那绿绿的苔藓上,为这幽静的深林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美。
读出光线的温暖和画面的宁静美好。“复照”可以读得慢一些,仿佛看到光线慢慢移动。
朗读诗歌
鹿 柴
王维
空 山 不 见 人,
但 闻 人 语 响。
返 景 入 深 林,
复 照 青 苔 上。
这首诗写出了山林的什么特点?描绘了怎么样的意境?
宁静、幽暗的特点。
作者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显了山林的宁静。
夕阳返照的光是亮的,更显出了山林的幽暗。
诗歌赏析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景物的喜爱之情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歌赏析
课堂总结
诗人王维就像一位高超的画家和摄影师,他用耳朵捕捉声音,用眼睛捕捉光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寂静幽深又充满生机的山林晚景图。这正是他“诗中有画”的魅力。
诗中不仅有美景,诗中还有音乐,让我们跟着节奏唱一唱,在歌声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学唱古诗

拓展古诗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拓展积累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
拓展积累

拓展作业
课后作业
必做:有感情地背诵《鹿柴》给家人听,并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选做:找一找王维的其他写景小诗,读一读。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时
课题:古诗三首《鹿柴》
内容分析: 《鹿柴》是唐代大诗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描绘了深山空谷中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寥寥二十个字,却通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声音对比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光影描写,营造出一种空灵、幽深而又略带温暖的意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色。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这是一首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情趣的绝佳诗篇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语言应用: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思维能力:通过光影对比想象画面的层次感,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对比与辨析。将文字转化为脑海中的图像,是一个重要的形象思维训练过程,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审美创造:从整首诗的意境中感受宁静与幽深之美。通过“画一画你心中的画面”这一作业,引导学生将内在的审美体验转化为外化的艺术创造,实现了审美感知到审美创造的升华。
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句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动静结合”、“光影对比”的手法,感受诗歌幽深空灵的意境
情境导入:趣味导入:大好河山,钟灵秀;无垠林海,毓英杰。让我们坐上时光的列车穿梭在古诗词的时光地图里,与李白、苏轼、王维一起诵读唐诗宋词的美好,想象文字中的山川河流的绮丽风光,辽阔疆域下的富饶广博。抒发对祖国每一寸土地的热爱之情。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茂密的大森林吗?那里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自由回答:安静、有点害怕、有很多树等等) 出示图片:(播放一组幽静山林的图片)这就是诗人王维笔下的一座空山。傍晚时分,他来到这里,看到了一幅非常奇妙的景象,并把看到的景象写成了一首诗,这首诗叫什么呢?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生共读诗题《鹿柴》。(板书课题:鹿柴) 2.教师解题:“柴”在这里读“zhài”,同“寨”,是用木栅栏围起来的地方。鹿柴就是王维辋川别墅的一个地名。 学生聆听教师介绍课题背景(“鹿柴”的读音和意思,王维及其别墅)。明白了今天要学习的不是普通的“柴火”,而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被调动起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激活学生的前经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结,并通过设疑和呈现美图,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二节: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学生自己小声读古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学生自主朗读,教师巡视指导)2.指名读诗:请 2-3 名学生分别朗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读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 3.教师范读: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强调诗句的停顿(如 “空山 / 不见人,但闻 / 人语响。返景 / 入深林,复照 / 青苔上”),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 4.全班齐读: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通诗句的过程。他们可能会遇到不熟练的字词,需要反复练习,直到读准、读顺。 协同与表现:在按节奏朗读时,学生集体跟随教师的节奏线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此环节紧扣“语言运用”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读准字音到读通句子再到读出节奏,层层递进,扫清语言障碍,初步感知古诗的音韵之美,为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第三节:精读品味,想象意境
1.聚焦前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教师提问:诗人走进山里,看到了什么?(看不到人)听到了什么?(听到了人说话的声音) 启发想象: “空山”是什么样的山?(空旷、幽静、人迹罕至) 既然看不见人,为什么又能听到声音呢?(说明山林很深、很密,声音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 这种感觉让你觉得这座山是更安静了,还是更热闹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以动衬静”的写法:一点声音反而衬托出整个山林无比的寂静。) 联系生活: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用声音衬托安静的情况呢?”(引导学生举例,如 “教室里很安静,能听到笔尖写字的声音”) 指导朗读:读出山的空旷和寂静, “但闻”二字可稍作强调,读出忽然听到声音的惊奇感。 2.聚焦学习后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理解词义:“返景”指的是什么?(夕阳返照的光)“复”是什么意思?(又,再次) 提问:夕阳的余晖做了什么?(照进了深林,又照在了青苔上) 出示光影视频:播放一段夕阳光线穿过树林缝隙的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 启发想象: 这是一束怎样的光?(金色的、温暖的、细细的) 深林里一般都是比较?(昏暗、潮湿)长满了?(蘑菇、青苔) 一束温暖的夕阳照在冷色的青苔上,形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亮与昏暗的对比,温暖与清冷的交融,非常美丽、幽深) 指导朗读:读出光线的温暖和画面的宁静美好。“复照”可以读得慢一些,仿佛看到光线慢慢移动。 3. 整体想象: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在脑海里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光影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 学生自由发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 多感官联想与情感共鸣:在理解“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时,学生观看光影视频,将文字“返景”、“青苔”转化为视觉形象。他们需要在脑海中构建一幅由光线、色彩、幽暗环境组成的动态画面,并感受其中温暖与清冷对比的独特美感。这是审美感知和创造的核心环节。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心,学生活动从浅层的信息提取转向深度的想象、分析、品味和创造。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穿透文字,潜入意境,深刻体会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和幽深的意境,全方位提升语言、思维和审美素养。
第四节: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尝试背诵:同学们,“这首诗这么美,我们把它背下来吧!可以看着黑板上的诗句,先试着一句一句背,再连起来背。”(学生自主背诵,教师鼓励) 指名背诵:请几名学生背诵古诗,全班一起背诵。 2.课堂小结:诗人王维就像一位高超的画家和摄影师,他用耳朵捕捉声音,用眼睛捕捉光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寂静幽深又充满生机的山林晚景图。这正是他“诗中有画”的魅力。 3.拓展延伸:简单介绍王维和他其他的山水诗,如《鸟鸣涧》、《山居秋暝》,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读一读。 学生看着插图提示尝试背诵。这是一个强化记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身积累的过程。插图作为视觉线索,辅助他们回忆诗句和意境,降低了背诵难度 延伸与期待:听到教师介绍王维的其他诗作,学有余力的学生会产生课外探索的期待和兴趣,为课后学习埋下种子。
拓展作业:必做:有感情地背诵《鹿柴》给家人听,并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选做:找一找王维的其他写景小诗,读一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