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蜀道难》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蜀道难》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李白
蜀道难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目标:
蜀 道
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千米,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由于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解读题目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 瑟调曲》旧题,多写蜀道险阻。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李白的《蜀道难》即袭用乐府古题而作。
李白的这首诗虽托题古调,但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是创新的,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全诗描绘奇险壮丽的景象,将历史、现实、神话交织在一起,纵横捭阖,句式也随着感情的变化参差错落,充满极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解读题目
写作背景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孟檠《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人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
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
这首诗一般认为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离蜀东游。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二十六岁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赐金放还。
读书与蜀中游历期:
5岁-25岁
壮游与求仕期:
26岁-42岁
长安三年入仕期:
42岁-44岁
再次游历期:
44岁-55岁
安史之乱期:
55岁-62岁
1
2
3
4
5
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
李白六十二岁,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那里,在穷困和漂泊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5岁随父到江油县,15岁已有诗赋多首,18岁隐居戴天大匡山读书,24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二十五岁李白出蜀。
作者简介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本诗的诗眼显而易见在一个“难”字。既然每一段都有中心句,有诗眼,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三段围绕着“难”字,分别道出蜀道“难”在何处?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哎呀呀!多么高,多么险峻!
蜀道难行,比上天还难。
危:高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比
1
文本解读
第一段围绕哪一个字来突出“蜀道之难”的?
危乎高哉!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哎呀呀!多么高,多么险峻!
蜀道难行,比上天还难。
蚕丛和鱼凫是两位古蜀王先王,开国的事情多么模糊难知。
从那时以来历经了四万八千年,不和秦地的关塞有人员往来。
秦地西面有太白山阻隔了入蜀之路,山势高峻,道路狭窄,只有鸟才能飞过,能够横越峨眉山巅。
地崩山塌中五位壮士被压死,这样以后才有了天梯与石栈把秦蜀连接起来。
危:高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比
及:和
何:副词,多么
茫然:模糊难知的样子。然,……的样子
尔来:从那时以来。尔,指示代词,那。
岁:年
通人烟:人员往来
当:正对着
绝:横渡,越过【而绝江河——《劝学》】
然后:这样以后
1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引用“远古蜀君蚕丛、鱼凫开国”的传说,叙述蜀国历史悠久、长期闭塞的状况。
运用用典和夸张手法,从时间的久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与外界如此长时间隔绝,正因山高。
蜀道来历
引用神话传说“五丁开山”,指出蜀道的开通非人力可开凿的,更赋予蜀道高险的神秘色彩。
文本解读
写蜀道之难,为啥要引用神话传说?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车驾回转的高峻的山峰,下面有激浪冲撞岩石倒流形成的回旋急流。
善高飞的黄鹄尚且飞不过去,善攀援的猿猱想过去还要为攀援发愁。
青泥岭的山路多么盘旋曲折,行走百步就要盘绕着山峰转上九道弯。
山高入天,由秦入蜀的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到星宿,甚至可以从中穿过,仰着头,屏住呼吸,用手抚摸着胸口徒然长叹。
回:回转
高标:高耸的山峰
冲波:激浪
逆折:倒流
愁:为……发愁
何:副词,多么
盘盘:盘旋曲折的样子
萦:绕,盘绕
扪:摸
历:穿越
胁息:屏住呼吸。胁,收敛。
以:用
膺yīng:胸。【义愤填膺】
坐:空,徒然。一说坐下来。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道高峻
文本解读
诗人是怎样写蜀道之高的?
①先借用神话传说,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写山之高,水之险,路之难,展现出蜀道高险地貌。
②又运用反衬的手法,善飞的黄鹤“尚不得过”,善攀的猿猱“愁攀援”,可见蜀道之高险。
③接着直接描写蜀道的盘旋曲折,极写蜀道之高险和山行之难。
④最后又用想象、夸张,借助细节刻画,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让人感觉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表现行人对此攀援的无可奈何,侧面写出山之高危。
一叹高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蜀道历史
五丁开山
上:六龙回日;下:冲波逆折
黄鹤不得过,猿猱愁攀援
山路曲折盘旋
行人感受
点名主旨
第一段:蜀道之难,难于何处?
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
夸张手法
细节描写
用典
夸张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请问朋友,你西行入蜀什么时候回来 可怕的路途,高而险的山岩难以攀登。
只见悲伤的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雄相随在林间环绕飞翔。
又听见杜鹃在月夜里啼叫,哀愁空山。
蜀道难行啊,比上青天还难,让人听了这话使容颜大变!
连绵的山峰离天不到一尺远,枯松依靠着绝壁倒挂着。
急流和瀑布争相轰响(而下),冲击山崖,使大石滚动而下,千山万壑间响起雷鸣般的声音。
(蜀道)就是像这样艰险,啊!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要来这里呢?
巉chán岩:高而险的山岩。
但:只; 号háo:哀号
子规:杜鹃、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犹如盼子回归,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凋:使……凋谢
去:距离;盈:满
倚:依靠
喧豗huī:形容轰响
砯pīng:拟声词作动,冲击
转:使……滚动
尔:人称代词,你
胡为:为什么。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何、安、胡、孰、曷、焉、奚、恶。
2
文本解读
第二段围绕哪一个字来突出“蜀道之难”的?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其险也如此
2
文本解读
诗人是怎样表现蜀道之险的?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2
①从环境氛围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险。
鸟是“悲鸟”,树是“古木”,古木荒凉、鸟声悲凄。飞鸟雌雄相依,不敢失伴;月夜空山寂寥,子规声悲。
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巧妙地把“景”与“情”融合在一起,“愁空山”一句更是“景中含情”,使人闻声失色,诗人用这些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视听结合,渲染了旅人愁思和蜀道悲凉荒寂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险。
文本解读
诗人是怎样表现蜀道之险的?
2
②从风光奇险的角度表现蜀道之险。
诗人先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再由静而动,视听结合,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争”字形象地写出水势汹涌、水声轰响的情景。山势的高危让人望而生畏,山川的险要令人惊悚,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蜀道之险的情状。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二叹险
景物凄凉
山水险恶
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借景抒情
渲染烘托
视听结合
拟人手法
视听结合
俯仰结合
动静结合
夸张手法
渲染凄寂苍凉的环境,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第二段:蜀道之难,难于何处?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剑阁险峻又高大,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
早上要躲避吃人的猛虎,晚上要躲避害人的长蛇,(叛军作乱时的凶残像)虎蛇磨牙吸血,杀人多得如同乱麻一样。
锦官城虽说是个快乐的地方,但还是不如及早回乡。
蜀道难行啊,比上青天还难,侧身向西遥望蜀地,不禁令人长长地叹息!
峥嵘、崔嵬cuī 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当:这里指把守
或:倘若
匪:同“非”,不是。
亲:亲信
狼与豺:比喻叛乱为害的人。
吮shǔn血:吸血
西:名作状,向西
3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3
文本解读
第三段主要写了蜀道的什么特点?从哪些角度突出这一特点?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环境险恶:潜伏危机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3
文本解读
本段写蜀道险要的背后是否有言外之意?
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本段极写剑阁的险要,目的在于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诗人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劝诫友人早日归还。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3
不同:前两节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节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
好处:与前两节形成了一种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也使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文本解读
第三节的句式和前两节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三段:蜀道之难,难于何处?
三叹凶
地势险要
环境险恶
易守难攻、易于割据
豺狼吮血、潜伏危机
化用诗句
夸张手法
比喻手法
申诫友人
早还家
分析主旨句重复出现的作用效果。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主旨句重复三次,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
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道之凶。
其作用是以一个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有一唱三叹之效。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环境凄清
山水险恶
开辟难
(自古难行)
攀越难
(自古可畏)
地势险要
环境险恶
安居难
(早还家)
结构图示
蜀 道 难
诗歌主旨
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
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说说《蜀道难》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特色
1.神话传说,想象瑰丽。全诗用了很多神话及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使人不仅从空间上想象到蜀道之难,而且能从历史的长河中去想象,同时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2.大胆的夸张。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是夸大。在描绘高峻险曲时,用“六龙回日”“百步九折”“扪参历井”“去天不盈尺”等词语,进一步具体形容,使人惊心动魄。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是夸大。在描绘高峻险曲时,用“六龙回日”“百步九折”“扪参历井”“去天不盈尺”等词语,进一步具体形容,使人惊心动魄。
3.感情强烈,全诗贯穿反复咏叹的情调,连续的感叹词,重复的惊叹句和咏叹式的小结语,三者交互使用,形成结构上的盘旋反复,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节奏感。
4.变幻的句式。《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没有严格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的限制,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
关于蜀道难主旨的四种说法
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
01
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
02
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03
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04
主旨
的四种说法
合作探究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词诗为天宝二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君平,西汉人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牛刀小试
1.分析一下颔联中“起”“生”的表达效果?
2.尾联中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有何用意?
合作探究
分析一下颔联中“起”“生”的表达效果?
1.“起”字写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 把本来是静态的岩崖写成动态;可见栈道之高危。
2.“生”字“是出现,长出的意思,写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腾翻滚,像是腾云驾雾一般,写出云雾之飘动,也可见栈道之高危。
3.该联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形象地表现出入蜀道路之险,写得气韵飞动。
合作探究
尾联中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有何用意?
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寄寓作者本人在长安政治上遭人排挤的深深感慨。
情景式默写
(1)(2016·全国卷Ⅱ)李白《蜀道难》中 , 。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2)(2014·全国卷Ⅰ)李白《蜀道难》中“ , 。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 。
(4)《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
(5)《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 , 。
(6)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      ,      ”。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7)李白《蜀道难》中          , 。          两句运用“上”“下”对举的表达方式,极写山之高及“回川”之险。
(8)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      ,   。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          
(10)李白在《蜀道难》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一句的句子是“     ,     。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11)《蜀道难》中,表明蜀道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            , 。          
(12)李白《蜀道难》中用“          , 。           两句写出了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