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蜀道难》课件(共7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蜀道难》课件(共7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74张PPT)
《蜀道难》就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主要是指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有歌、行、引、吟等体裁。
解读题目
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后代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但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古体诗VS近体诗(格律诗)
古代诗: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文人诗、乐府诗
近体诗(格律诗):绝句(5、7言)、律诗(5、7言)
除格律诗外,有严格韵律体系的其他文体:词、曲
注意:后代的人也写古体诗。
《蜀道难》(乐府旧题)《行路难》《燕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
格律特征:
(一)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
(二)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
(三)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
(四)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五)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
五言律诗有四个基本句型:
(一)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二)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三)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四)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 瑟调曲》旧题,多写蜀道险阻。
“《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李白的《蜀道难》即袭用乐府古题而作。
解读题目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 瑟调曲》旧题,多写蜀道险阻。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南朝梁、陈间已有人拟作。
李白的《蜀道难》即袭用乐府古题而作。
李白的这首诗虽托题古调,但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是创新的,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全诗描绘奇险壮丽的景象,将历史、现实、神话交织在一起,纵横捭阖,句式也随着感情的变化参差错落,充满极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解读题目
李白
蜀道难
蜀 道
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千米,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由于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解读题目
写作背景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孟檠《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人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
(1.“讽刺唐玄宗安史乱后入蜀”不攻自破;2.《蜀道难》在古代就已被当做李白的代表作。)
这首诗一般认为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
写作背景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
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
这首诗一般认为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剑阁赋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
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
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
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
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
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
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乡 通:向)
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任务一:把握生僻的读音。
任务二:体会李诗高昂的气势、奇特丰富的想象
噫吁嚱(yixūxi) 鱼凫(fú) 秦塞(sai)
萦绕(yíng) 石栈(zhàn) 猿猱(náo)
扪参(shēn) 峥嵘(zhēngróng) 抚膺(yīng)
巉岩(chán) 飞湍(tuan) 咨嗟(zī jiē)
喧豗(huī) 砯崖(pīng) 崔嵬(wéi) 吮血(shǔn)
读准字音
整体把握
思考2: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主旨句共出现几次?采用什么手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主旨句: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三次:开头、中间、结尾
手法:重章复沓
作用:一唱三叹,加深寓意,突出内容,加强情感,富有节奏感。
思考1:感受到这首诗歌有怎样的风格?
雄浑、豪放
第一部分:
感叹蜀道的高峻(一叹蜀道之高)
第二部分:
突出蜀道的惊险(二叹蜀道之险)
第三部分:
叹蜀中战祸之烈(三叹蜀道之凶)
思考3:本诗的诗眼显而易见在一个“难”字。这三段围绕着“难”字,分别道出蜀道的什么特点?
整体把握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哎呀呀!多么高,多么险峻!
蜀道难行,比上天还难。
危:高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比
1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及:和
何:副词,多么
茫然:模糊难知的样子。然,……的样子
尔来:从那时以来。尔,指示代词,那。 岁:年
秦塞:秦地关塞 通人烟:人员往来
当:正对着(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横绝:横渡,越过(而绝江河)
然后:这样以后
天梯:高险的山路 石栈:栈道
哎呀呀!多么高,多么险峻!
蜀道难行,比上天还难。
蚕丛和鱼凫是两位古蜀王先王,开国的事情多么模糊难知。
从那时以来历经了四万八千年,不和秦地的关塞有人员往来。
秦地西面有太白山阻隔了入蜀之路,山势高峻,道路狭窄,只有鸟才能飞过,能够横越峨眉山巅。
地崩山塌中五位壮士被压死,这样以后才有了天梯与石栈把秦蜀连接起来。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六龙:大阳神车由六条龙拉 回:回转 高标:高耸的山峰
冲波:激浪 逆折:倒流 回川:回旋的急流
愁:为……发愁
何:副词,多么 盘盘:盘旋曲折的样子
萦:绕,盘绕
扪:摸 历:穿越 参、井:星宿
胁息:屏住呼吸。胁,收敛。
以:用
膺yīng:胸。【义愤填膺】
坐:空,徒然。一说坐下来。
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车驾回转的高峻的山峰,下面有激浪冲撞岩石倒流形成的回旋急流。
善高飞的黄鹄尚且飞不过去,善攀援的猿猱想过去还要为攀援发愁。
青泥岭的山路多么盘旋曲折,行走百步就要盘绕着山峰转上九道弯。
山高入天,由秦入蜀的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到星宿,甚至可以从中穿过,仰着头,屏住呼吸,用手抚摸着胸口徒然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西游:入蜀
巉chán岩:高而险的山岩。
但:只; 号háo:哀号
子规:杜鹃、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犹如盼子回归,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凋:使……凋谢 朱颜:容颜
去:距离;盈:满
倚:依靠
喧豗huī:形容轰响
砯pīng:拟声词作动,冲击
转:使……滚动
万壑雷:千山万壑间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尔:人称代词,你
胡为:为什么。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何、安、胡、孰、曷、焉、奚、恶。
请问朋友,你西行入蜀什么时候回来 可怕的路途,高而险的山岩难以攀登。
只见悲伤的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雄相随在林间环绕飞翔。
又听见杜鹃在月夜里啼叫,哀愁空山。
蜀道难行啊,比上青天还难,让人听了这话使容颜大变!
连绵的山峰离天不到一尺远,枯松依靠着绝壁倒挂着。
急流和瀑布争相轰响(而下),冲击山崖,使大石滚动而下,千山万壑间响起雷鸣般的声音。
(蜀道)就是像这样艰险,啊!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要来这里呢?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峥嵘、崔嵬cuī 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当:这里指把守
或:倘若
匪:同“非”,不是。
亲:亲信
狼与豺:比喻叛乱为害的人。
吮shǔn血:吸血
西:名作状,向西
剑阁险峻又高大,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
早上要躲避吃人的猛虎,晚上要躲避害人的长蛇,(叛军作乱时的凶残像)虎蛇磨牙吸血,杀人多得如同乱麻一样。
锦官城虽说是个快乐的地方,但还是不如及早回乡。
蜀道难行啊,比上青天还难,侧身向西遥望蜀地,不禁令人长长地叹息!
思考:赏析第一段第一句的表达效果。
一.开头两句:“噫吁嚱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①内容上:“噫吁嚱”三个叹词连用,发出惊叹,叹蜀地之高。
②结构上: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豪放的咏叹基调。
③艺术手法上:夸张(比喻),凸显蜀道攀越之难。
④主旨上:点明中心,突出蜀道难越。
文本探究:第一部分
思考:第一段从哪些方面表现蜀道之难?(逐句分析)
文本探究:第一部分
选择一句,赏析步骤:
1.点明手法。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回扣问题做总结。
这一句运用了……手法,通过写……,突出/表明了……的特点
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1.蜀地开国
①本句引用“远古蜀君蚕丛、鱼凫开国”的典故传说,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
②“四万八千岁”用夸张手法点明蜀地历史之悠久。
③“不与秦塞通人烟”强调与外界如此长时间隔绝,正因山高。将秦蜀之间崇山峻岭千里不绝、不可逾越的特点。
“蚕丛及鱼凫……不与秦塞通人烟”
文本探究:第一部分
写蜀道之难,为什么要引用“蜀地开国”的历史传说?
2.五丁开山
①引用神话,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引人入胜。
②神话说明蜀道非人力可开凿,言开辟蜀道的艰难,使文章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侧面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业绩。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文本探究:第一部分
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赏析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的表达效果?
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正面)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①引用“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写太阳神见了蜀道都要绕道行驶,突出其高峻,意象雄奇。
②虚实结合(想象、夸张)。虚写神话故事与“回川”的实写对举,写出山势之高,绵延接天,蜀道难行,境界阔大。
文本探究:第一部分
点手法,明表达效果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①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
②写善飞的黄鹤和善攀援的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衬托出山势高危,蜀道难行。
文本探究:第一部分
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侧面)
点手法,明表达效果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①用叠词、夸张手法
②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难行的特点。
文本探究:第一部分
从道路屈曲写蜀道之难。
点手法,明表达效果
从行人感受写蜀道之难。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①“扪参历井”即手扪星辰,极言山势之高;
“仰胁息”言屏住呼吸,不敢发声,山势之险;
“抚膺”“长叹”描写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的困危之状。
②运用了细节描写(摹写神情、动作)和夸张、想象的手法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通过想象摹写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等神情、动作,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文本探究:第一部分
点手法,明表达效果
思考:第一段从哪些方面表现蜀道之难?(逐句分析)
文本探究:第一部分
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蜀道历史、五丁开山)
从山势角度写蜀道之难。(正、侧)
从道路屈曲写蜀道之难。
从行人感受写蜀道之难。
一叹高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蜀道历史
五丁开山
上:六龙回日;下:冲波逆折
黄鹤不得过,猿猱愁攀援
山路曲折盘旋
行人感受
点明主旨
第一段:蜀道之难,难于何处?
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
反衬手法
夸张手法
细节描写
用典
夸张
思考:第二段主要写蜀道山势险恶的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蜀道难的这一特点?找出原文相应的句子并赏析。
从沿途景物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1.“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①借景抒情:荒凉之古木、悲凄之鸟声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②寄情于景:“愁空山”的“愁”字直接抒写夜月之凄凉难耐,“空”字写出了蜀山冷静之孤寂,蜀山难越之情不溢而出。
③用典抒情:借用蜀王杜宇魂化杜鹃,受百姓惦念的典故,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盼归之情。
(拟人/视听结合/典型意象)
文本探究:第二部分
①从环境氛围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险。
鸟是“悲鸟”,树是“古木”,古木荒凉、鸟声悲凄。飞鸟雌雄相依,不敢失伴;月夜空山寂寥,子规声悲。
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巧妙地把“景”与“情”融合在一起,“愁空山”一句更是“景中含情”,使人闻声失色,诗人用这些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视听结合,渲染了旅人愁思和蜀道悲凉荒寂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险。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古诗中的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因叫声似“不如归去”,常借以表现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借用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忧国志士的忠诚、爱国之意;由于杜鹃啼叫的时,春天的花已经落了,诗人也以杜鹃的出现来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情况。
知识补充
杜鹃意象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①夸张:“不盈尺”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②动静结合:(静)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枯松倒挂绝壁;(动)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
③远近结合:诗人描写的景色既有“去天不盈尺”的山峰(远),也有如在眼前的“倒挂枯松”(近)。
④拟人:“争”形象地写出水势汹涌、水声轰响的情景。
⑤视听结合:(视觉)山之高峻、壁之险绝;(听觉)水之湍急咆哮,令人胆战心惊。
文本探究:第二部分
二叹险
景物凄凉
山水险恶
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借景抒情
渲染烘托
视听结合
拟人手法
视听结合
俯仰结合
动静结合
夸张手法
渲染凄寂苍凉的环境,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第二段:蜀道之难,难于何处?
思考:第三段主要叹蜀中战祸之烈的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找出原文相应的句子并赏析。
从地形险要(军事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①从历史回到现实,从写景转而言志,从剑阁的险要形势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
②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时局,表明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③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二年(761)到大历初(766、767)即有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继发动叛乱。
文本探究:第三部分
文本解读
本段写蜀道险要的背后是否有言外之意?
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本段极写剑阁的险要,目的在于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诗人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劝诫友人早日归还。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
文本探究:第三部分
①采用互文,极写蜀地自然环境之恶劣。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②一语双关,既写蜀道猛兽,又影射政治黑暗。
③运用夸张的手法,杀人如麻,奇特的想像,描绘了社会环境之险恶。
文本探究:第三部分
从社会环境险恶写蜀道之难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环境险恶:潜伏危机
不同:前两节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节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
好处:与前两节形成了一种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也使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拓展思考:
第三节的句式和前两节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三段:蜀道之难,难于何处?
三叹凶
地势险要
环境险恶
易守难攻、易于割据
豺狼吮血、潜伏危机
化用诗句
夸张手法
比喻手法
申诫友人
早还家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环境凄清
山水险恶
开辟难
(自古难行)
攀越难
(自古可畏)
地势险要
环境险恶
安居难
(早还家)
结构图示
蜀 道 难
《蜀道难》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课堂总结
说说《蜀道难》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特色
1.神话传说,想象瑰丽。全诗用了很多神话及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使人不仅从空间上想象到蜀道之难,而且能从历史的长河中去想象,同时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2.大胆的夸张。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是夸大。在描绘高峻险曲时,用“六龙回日”“百步九折”“扪参历井”“去天不盈尺”等词语,进一步具体形容,使人惊心动魄。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是夸大。在描绘高峻险曲时,用“六龙回日”“百步九折”“扪参历井”“去天不盈尺”等词语,进一步具体形容,使人惊心动魄。
3.感情强烈,全诗贯穿反复咏叹的情调,连续的感叹词,重复的惊叹句和咏叹式的小结语,三者交互使用,形成结构上的盘旋反复,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节奏感。
4.变幻的句式。《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没有严格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的限制,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情景式默写
(1)(2016·全国卷Ⅱ)李白《蜀道难》中 , 。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2)(2014·全国卷Ⅰ)李白《蜀道难》中“ , 。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 。
(4)《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
(5)《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 , 。
(6)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      ,      ”。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7)李白《蜀道难》中          , 。          两句运用“上”“下”对举的表达方式,极写山之高及“回川”之险。
(8)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      ,   。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          
(10)李白在《蜀道难》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一句的句子是“     ,     。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11)《蜀道难》中,表明蜀道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            , 。          
(12)李白《蜀道难》中用“          , 。           两句写出了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我也曾少年望岳
流离不改赤子心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你是怎样的杜甫?
我也曾少年望岳
流离不改赤子心
杜甫的N种可能
伟大
忧国忧民
老杜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漫卷诗书喜欲狂
不为穷困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他总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说到国时,总会说到家,同样,想到家时,总忘不了国。家国共同组成了他的伟大,缺了其中任何一个,或失之清高,或失之狭隘。

你是怎样的杜甫?
杜甫简介
第一时期:35岁以前,读书壮游时期:《望岳》,望建功立业,兼济苍生,有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的政治抱负。
第二时期:35-45岁,困守长安时期:《兵车行》《丽人行》,十年困苦生活,使杜甫看到了政治的黑暗,忧国忧民。
第三时期:45-48岁,陷贼与为官(任左拾遗)时期:安史之乱,目睹京城荒凉,朝廷腐败,写下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如: 三吏、三别。
第四时期:49-59岁,漂泊西南时期:成都浣花溪建草堂,过了一段安定时光,严武给予他很大帮助,后友人去世,杜甫携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晚年过得凄惨悲凉。《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人生四大时期

你写了一首怎样的《蜀相》
杜甫到底要写啥?
登临怀古诗标题举例: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幽州台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背景链接】
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定居浣花溪畔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此诗为杜甫探访诸葛武侯祠,为什么标题为“蜀相”?
在意的是“这一个人”

杜甫说,如果你要写蜀相,不能只写蜀相,还可以写______
杜甫在意的是一个_____的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
(1)为国为民赴汤蹈火而壮志难酬之人;
(2)为理想奔赴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之人
十 二 年 春 , 亮 悉 大 众 由 斜 谷 出 , 以 流 马 运 , 据 武 功 五 丈 原 , 与 司 马 宣 王 对 于 渭 南 …… 相 持 百 余 日 。 其 年 八 月 , 亮 疾 病 , 卒 于 军 , 时 年 五 十 四 。(《 三 国 志 · 诸 葛 亮 传 》)
诸葛亮 杜甫
时代
才情
理想
付出
结果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颠沛流离,矢志不移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汉末三国 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杜甫为什么这么在意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频烦:多次
天下计: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落第高才,十年困守: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三顾频烦之诚
两朝开济之报

杜甫说,如果你要写蜀相,不能只写__________,还可以写__________
蜀相
老臣心
刘备
三顾频烦
敬佩
崇拜
痛惜
羡慕
悲愤
拓展思考:为什么“士不遇”非常痛苦?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故都的秋》)

杜甫说,如果你要写蜀相,不能只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可以写__________
“老臣心”
“三顾频烦”
柏森森
映阶碧草
黄鹂好音
锦官城外柏森森
对郁郁葱葱的翠柏(柏森森)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环境上: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②时间上: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
③情感上:用松柏的万古长青衬托诸葛亮的伟大和不朽。
映阶碧草 春色,隔叶黄鹂 好音。


色彩鲜明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 )
【背景链接】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
诗人既感伤于再无武侯这样的人才,又感伤于自己垂暮飘零,报国无门。
两个意象的选择,两个虚词的运用,把怀古和伤今融为一体。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 《白雪歌》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唐] 李华《春行即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 李清照 《一剪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 《书愤》
诗人用“自”“空”二字表达深沉感慨的例子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题目是“蜀相”,为何首句用“丞相”?

“寻”:地理意义上的寻找,精神意义的追寻
丞相祠堂何处寻?
亲切,表达了杜甫的崇敬仰慕之情,只承认诸葛亮一人。
虔诚的拜谒,体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和缅怀。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问自答,点明地点
描述景象,凄清冷落
称赞业绩,表达仰慕
壮志未酬,痛苦悲伤




借景抒情
借古喻己


杜甫说,如果你要写蜀相,不能只写_________,还可以______
1 .选 择 典 型 意 象 , 突 出 意 象 特 征 。 以 “ 柏 森 森 " 勾 勒 武 侯 祠 风 貌 , 暗 喻 武 侯 精 神 。 以 “ 映 阶 碧 草 " “ 隔 夜 黄 鹂 的 好 音 ” 描 绘 出 武 侯 祠 春 光 无 限 但 寂 寥 无 人 , 引 人 思 考 。
2 .注 意 字 词 锤 炼 。 用 “ 丞 相 ” 而 非 “ 蜀 相 ” , 用 “ 寻 ” , 写 出 拜 谒 武 侯 祠 的 急 切 、 虔 诚 ; 用 “ 自 " 和 “ 空 ” , 以 乐 景 写 哀 情 , 道 出 自 己 孤 寂 凄 怆 的 心 境 和 对 诸 葛 亮 死 后 寂 寂 的 同 情 。
3 .借 用 典 故 抒 写 情 志 。 选 择 典 型 事 例 , 表 达 对 诸 葛 亮 无 限 的 追 慕 、 敬 仰 , 对 明 君 贤 臣 契 合 关 系 的 艳 羡 , 以 及 自 己 孤 寂 落 寞 、 壮 志 难 酬 、 报 国 无 门 的 悲 愤 。
小结
这样的登高,恍惚间想起了那个望岳的少年,只为了看到这山顶的风景,却独尝这一路的颠簸和寥落,曾经梦想无际,星空云海,缥缈世间,壮阔胸怀,从此夙兴夜寐,南墙可撞,四海可游,胡须千丈,老发斑白。 少年一眼成衰翁,或许故事从最开始他就看到了结局。
770年,杜甫坐船前往岳阳,在梦里,他看到了父母妻儿围在身边,所有人生匆匆过客悉数登场,公孙大娘起手舞剑,李龟年登台高歌,高适大笑着拥来,严武对他嘘寒问暖,李白端起了酒杯默默望向了他。江川变幻,往日走马,梦外是他的一生苦海,梦里是他的炽热山河。最终他没能从梦里醒来,病逝于孤舟之上,享年58岁。
你是怎样的杜甫?
1、yi xu xi 2、开国何茫然
3、尔来四万八千岁4、不与秦塞通人烟
5、西当太白有鸟道6、可以横绝峨眉巅
7、地崩山摧壮士死(典故名称)
8、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9、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10、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11、猿猱欲度愁攀援 12、青泥何盘盘
13、扪参历井仰胁息 14、以手抚膺坐长叹。
15、畏途巉岩不可攀 16、但见悲鸟号古木
17、使人听此凋朱颜 18、连峰去天不盈尺
19、飞湍瀑流争喧豗 20、砯崖转石万壑雷
21、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2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23、所守或匪亲 24、侧身西望长咨嗟!
写出《蜀道难》中与以下典故相关的诗句
1、五丁开山
2、太阳神凌空驾车,被迫掉头(形容山峰高俊)
3、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蹄声哀怨动人
4、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成为分野。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为(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