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课题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时 1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5课,上承春秋、战国时期,下启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具有过渡作用。教材按照科技、文化的不同领域进行分类编排,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夏商周时期各方面的成就,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这一时期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已有初步认知,通过先前学习,了解了该时期的朝代更替和社会制度,为理解科技文化成就奠定了基础。他们好奇心强,对青铜器、甲骨文等实物史料兴趣浓厚,但抽象思维较弱,对科技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联理解较浅。部分学生通过课外读物或影视接触过相关内容,但易混淆不同时期的成就。教学中需结合直观教具,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具体史实中归纳历史规律。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以前的天文和医学成就,了解古代中国对农业的重视和中医的独特性。(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认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知道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了解诗经和《楚辞》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唯物史观) 3.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能够正确看待悠久辉煌的中华文明,认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家国情怀)四、教学重点 夏商周时期在科学领域、文化领域、医学领域的相关成就。五、教学难点 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的起源特征。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史料实证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七、学习方法 材料分析、史料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一) 新课导入 【提问】出示何尊图片及铭文拓片,同学们知道“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哪里吗? 【过渡】介绍何尊的考古发现: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内壁122字铭文中出现“宅兹中国”,是 “中国” 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这件西周青铜器不仅见证了早期国家的都城规划,更折射出夏商周时期高超的铸造工艺与文字发展。今天,我们就一同探寻这一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思考问题,步入本课学习。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天文、历法与医学(一)天文观测 【提问】出示殷商武丁时期月食卜骨、《诗经》日食记载等史料和时间轴,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关注与记录有何特点? 【回答】从原始社会末期的观象授时,到商朝甲骨文记录日食、月食,再到春秋时期《春秋》记载哈雷彗星,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持续观察,且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通过史料与时间轴结合,培养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二)历法制定 【引导】出示《夏小正》书影、商朝干支纪日表及二十四节气时间表,引导学生梳理历法发展脉络。 【引导】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二十四节气为何能沿用至今?(提示:与农业生产周期、自然规律紧密结合。) 【回答】①夏朝:可能已有历法(“夏时”)。②商朝:历法完备,采用干支纪日,分大月(30天)、小月(29 天),设置闰年。③战国:确立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 通过实物史料与表格梳理,帮助学生构建历法发展的时空框架。(三)医学发展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讲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展示《黄帝内经》书影,介绍扁鹊 “望、闻、问、切” 四诊法。 【提问】这些医学成就反映了古人怎样的生命观? 知道夏商周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表现。 【回答】强调中医 “天人合一” 的健康理念。 通过传说与典籍结合,展现医学成就的传承性。环节二:甲骨文与青铜器发现甲骨文 【引导】出示视频、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图片,请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甲骨文是什么? 【回答】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通过视频与实物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对早期文字的感性认知,激发探究兴趣(二)甲骨文占卜刻字过程【引导】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认真解读牛骨,尝试分析甲骨文占卜刻字的过程。 【回答】①钻孔:用器具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②凿槽:用在钻孔的一侧凿出一道凹槽。③灼烧:在钻凿处灼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④刻字:根据兆纹判断吉凶,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 通过合作探究还原占卜流程,让学生感受甲骨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三)甲骨文内容 【引导】出示史料,观察图片与文字,归纳甲骨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回答】记载内容包括: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理解甲骨文作为一手资料的价值,落实史料实证素养(四)甲骨文造字 【提问】甲骨文举例,思考:下面是甲骨文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并归纳甲骨文的意义? 【回答】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证明。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通过造字示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甲骨文含义和意义。青铜器 1.含义 【提问】出示青铜器图片,你们知道什么是青铜器吗? 2.发展 【引导】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利用时间轴回答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3.代表 【提问】青铜器的著名代表是什么呢?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 【拓展】出示图文材料,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结合利簋的内容,概况金文的内容? 【回答】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土的青铜由于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 【回答】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夏朝逐渐发展,商朝逐渐繁荣鼎盛。 【回答】结合课件分别介绍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回答】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 通过图片、时间轴和代表器物分析,系统梳理青铜器的发展脉络与工艺成就;拓展金文内容,与甲骨文形成互补,完善早期文字史料认知。三星堆遗址 【引导】出示三星堆青铜面具、青铜神树图片等,三星堆文物与中原青铜器有何异同? 【回答】造型奇特,与中原文明有交流(如玉礼器),体现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的特征。 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与交融环节三:《诗经》和“楚辞”(一)《诗经》 【引导】请学生结合课本自主介绍《诗经》。 【回答】西周和春秋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 通过诗句分析,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解读历史信息【提问】出示诗经节选材料,说说诗句反映的时代特征? 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有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 【回答】表现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同抗敌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理解诗歌与社会现实的关联,落实 “以诗证史” 的史料实证方法。(二)“楚辞” 【引导】请学生结合课本自主介绍“楚辞”。 【学史崇德】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担任重要官职,后来因遭到排挤而被流放。流放期间,他忧国忧民的心志从未改变。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秦军占领。屈原知道后无比悲愤,带着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决心,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屈原为国为民而死,人们用种种方式追思他。据说,每年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回答】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通过自主介绍与人物故事结合展现 “楚辞” 的文学特色与屈原的爱国精神,将文学成就与人格教育相融合,深化家国情怀。(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展开,梳理了这一时期在多个领域的辉煌成就。科技领域从原始社会末期的观象授时到商朝甲骨文的记载,再到春秋时期对哈雷彗星的记录;历法从可能存在的 “夏时”发展到商朝完备的干支纪日法,直至战国确立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医学上,扁鹊的 四诊法和《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文化领域,甲骨文记录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青铜器工艺精湛,金文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三星堆遗址更展现了文明的多元一体。《诗经》与 “楚辞” 分别开创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诗歌传统。这些成就共同印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特质。 认真听讲,梳理本课所学内容。 系统梳理本课知识脉络,强调科技文化成就的历史意义与文明特质,升华主题,强化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十、 板书设计十一、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展示文物、梳理史料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但对甲骨文与金文的关联性分析不足,学生对二者史料价值的区分不够清晰。同时,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互动细节讲解较浅,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多元一体”内涵。后续需补充实物对比史料,增加小组讨论环节,强化对文明交融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