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体温稳定的调节(共27张PPT)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 体温稳定的调节(共27张PPT)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4节 体温稳定的调节
第2章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01
02
简述体温的概念、产热和散热的途径,结合体温调节的过程,深化生命观念中的稳态与平衡观;
了解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及意义,并构建体温调节的概念模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说明行为性体温调节和自主性体温调节的特点,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情况,分析说明维持体温及体温稳定的意义,培养社会责任。
03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发热(发烧)的经历。当发热初始,体温稍高时,父母会让我们注意休息,多喝水,通过自身的生理调节能力使体温恢复正常;当高烧不退的时候,医生会通过相应的检查,明确病因,对症下药。其中,测量体温是医生诊疗的基本步骤之一。那么,人体各部位的温度都一样吗?
事实:
1.在各种环境温度下,人体各部位的温度并不完全一样。在研究体温时,通常将人体分为核心部位和表层部位。核心部位的温度称为体核体温,表层部位的温度称为体壳体温。
2.人体体壳温度会随环境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
3.研究表明,体核各部位之间的温度差异很小,即体核体温是相对稳定的。例如,肝部约为38℃,脑部约为38℃,直肠部约为37.5℃。
体壳体温
(表层部位)
体核体温
(核心部位)
体壳和体核部位及其体温示意图
人体各部位的温度都一样吗?
1.体温的含义及稳定的机理:
(1)概念:生理学把人的体温确定为_________________。
由于体核的温度不易测量,所以临床上通常用口腔、腋窝、直肠处测得的温度来代表体温。__________最接近人的体核体温。
体核的平均温度
直肠温度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稳定在37 ℃左右,为什么?
体温37℃左右
产热
散热
动态平衡
一、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2.人体的产热:
主要由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在细胞代谢时产生;也有反射性产热:战栗;行为性产热:运动等;
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它能满足所有器官生命活动时的最低能量需求。
受试者禁食12h后,在室温20-25℃的环境中处于清醒、静卧、精神放松的状态;
主要的产热器官:基础状态下是内脏、肌肉和脑等。
组织器官 重量 (占体重的百分比) 产热量(占机体部产热量的百分比) 安静状态 运动或劳动
脑 2.5% 16% 3%
内脏 34% 56% 22%
骨骼肌 40% 18% 73%
其他 23.5% 10% 2%
几种组织器官在不同状态下的产热量
最旺盛、产热量最大的内脏器官:肝;
具有巨大的产热潜能:骨骼肌 (运动时的产热量会大幅提高)
从影响体温看主要是肝和骨骼肌。
3.人体的散热
(1)人体的散热器官或系统:皮肤(主要)、汗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排泄系统
辐射
传导
对流
蒸发
(如以红外线等形式将热量传到外界)
(机体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物质)
(通过气体来交换热量)
(汗液的蒸发)
辐射
传导
对流
蒸发
(如以红外线等形式将热量传到外界)
(通过气体来交换热量)
(机体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物质)
此外,还有一小部分热量随呼气 、 排尿和排便等散出体外 。
(水分的气化—不感蒸发)
(汗液的蒸发—可感蒸发)
(2)散热途径:
皮肤血管 ,血流量
,散热量 .
皮肤的血流量决定皮肤温度的高低。
人体是通过调节皮肤的 来控制皮肤散热量的。
血流量
炎热环境
寒冷环境
舒张
增多
增加
皮肤血管 ,血流量
,散热量 .
收缩
减少
减少
(3)人体调节散热的方式
环境温度会影响人体的体温,但无论严冬还是酷暑,人体的正常提问总能维持在37℃左右。那么,人体是怎样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呢?
二、体温稳定的调节
寒冷环境,机体的散热速度比常温下更快
产热
散热
机体应该如何应对,
才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1.体温调节过程——寒冷环境
增加产热
减少散热
生理上,有哪些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的措施?
增加产热
骨胳肌不自主战粟

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 细胞代谢增强

人通过生理性调节,行为性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生理上,有哪些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的措施?
增加产热
骨胳肌不自主战粟

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 细胞代谢增强

减少散热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汗腺分泌活动减少

行为上,你会采取哪些措施保持体温稳定?
增加衣物

喝热饮

人通过生理性调节,行为性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寒冷
刺激
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
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TRH
垂体
TSH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传出神经
肾上腺
肾上腺素
骨骼肌
不自主战栗
皮肤血管
收缩,血流量减小
汗腺
汗液分泌减少
增加产热
减少散热
大脑皮层
冷觉
行为调节
分泌增加
细胞代谢
增强
分泌增加
神经 - 体液调节
调节机制:
活动1:阅读73页第一自然段小组合作构建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主要过程概念模型。
增加散热,减少产热
炎热刺激
冷觉感受器
热觉感受器
炎热环境
2.体温调节过程——炎热环境
炎热环境中,人体又是如何维持体温稳定呢?
【活动3】:请大家结合教材P59相关文字及图解,构建出人在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的模型。
炎热刺激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热觉感受器
皮肤血管舒张
血流量增多
汗腺分泌增多
传入神经
增加散热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肾上腺等腺体的分泌
大脑皮层
产生热觉
减少衣物使用空调等
思考:炎热环境中,人体有体液调节吗?
炎热环境中,相应激素分泌减少,并非无激素调节。
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的模型
当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
正常体温37OC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
肌肉和肝等产热增多
皮肤血管收缩,
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散热减少
体温回升
当局部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时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增多,散热增加
体温下降
3.体温调节的过程
体温调节中枢: ;
体温感觉(冷觉和热觉)中枢: ;
体温调节的方式: ;
效应器: ;
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 ;
温度感受器分布: 。
下丘脑
大脑皮层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汗腺、骨骼肌、肾上腺、血管等
神经-体液调节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皮肤、黏膜、内脏器官
关于体温调节的四点提醒
(1)温度感受器接受的适宜刺激为“温度的变化”而不是“冷”与“热”本身。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当外界环境温度低时,产生的热量多,散失的热量也多;当外界环境温度高时,产生的热量少,散失的热量也少。
(3)在发高烧时,人体的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除非病人的体温在继续升高,如果体温保持不变,则产热仍然等于散热。
发热 (了解)
发热一般分为由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和由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两大类。由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所致各类疾病会引起发热,这些属于感染性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大面积烧伤、中暑或受风寒等也会引起发热,这些属于非感染性因素。
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过多、散热过少而引起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一定限度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这时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活跃,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度加快,病人的抵抗力提高。在很多急性病中,发热可以代表人体有良好的反应能力,这属于体温升高有利的一面。
但同时,体温过高或长时间发热,会使病人的生理功能紊乱,如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使病人出现烦躁、幻觉甚至抽搐等,这就是体温升高有害的一面了。
温度通过影响 ,影响代谢水平
酶的活性
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当体温过高时,酶的活性也会降低,甚至丧失,生命活动出现异常。
低于28℃时,人会丧失意识;低于22℃时,可能导致死亡。
当体温过低时,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变慢,生命活动受到影响;
高于41℃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出现说胡话,神志不清等症状;
高于43℃时,有生命危险。
人在发烧时食欲差的原因是什么?
想一想:
体温超过37℃,消化酶的活性降低
3.体温相对稳定的意义
2.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都具有一定的 能力。
3.人类或其他恒温动物区别于变温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具备 功能。
1.人或动物调节体温的方式为 和 。
变温动物蛇在寒冷环境中具有日光趋向性行为,而在严热环境下会躲进树荫或钻进洞穴中。
自主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三、行为性体温调节和自主性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脊髓 D.脊髓、大脑皮层
B
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寒冷刺激时,下丘脑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肾上腺
B.当正常人从25 ℃环境突然进入5 ℃环境中时,机体散热量增加
C.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D.炎热时,毛细血管舒张,肝脏产热量减少
A
3.下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B.甲的含义是汗腺的分泌量减少,皮肤血管舒张
C.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D.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无氧呼吸的强度
C

体温调节的意义

体温稳定的调节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行为性体温调节和
自主性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过程
2.发热
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