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人体免疫功能异常(共36张PPT)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人体免疫功能异常(共36张PPT)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第1节 人体免疫功能异常
第3章 人的免疫调节与稳态
01
02
举例说出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了解免疫功能缺陷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致病机理;
阐述HIV感染人体的机理,了解怎样预防艾滋病的传播。通过对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的相关疾病的学习,能结合所学知识指导自己和家人健康生活,落实社会责任。
说明器官移植排斥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举例说明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
03
艾滋病是由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体后引发的传染病。由于目前还没有根治艾滋病的有效方法,艾滋病的流行已经严重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我国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阅读教材积极思维内容后,小组讨论分析
1.从 2003~2014 年, 中国艾滋病的主要转播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了有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努力,我们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
由主要经毒品传播转变为经男男性行为传播
学习了解艾滋病传播的相关知识;主动远离毒品;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洁身自好,杜绝危险行为等
艾滋病是一种因 HIV 感染人体导致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的疾病,而免疫功能异常还可能引发很多其他的疾病。
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
免疫失调性疾病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免疫功能过强
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
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时,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监控和免疫清除等功能。当免疫功能异常时,就可能会引发免疫失调性疾病。
(一)原因:
(二)根据病因不同分类:
一、免疫功能缺陷
1.原发性免疫功能缺陷
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免疫缺陷的。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该病是由与淋巴细胞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陷引起的,患者多为新生儿和婴幼儿,他们存在严重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缺陷,任何一种病原体感染,对他们都是致命的。
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泡泡男孩” 大卫·非利普·威特
2.继发性免疫功能缺陷
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
如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如果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某些抗生素或者接受大剂量的放射线治疗,也可能造成免疫功能缺陷。
艾滋病病毒: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病毒包膜: 来源于病毒最后所在的宿主细胞
表面蛋白: 能使HIV和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
核酸: 两条RNA链
外壳: 保护内部核酸的蛋白质外衣
逆转录酶: 进入宿主细胞后将RNA转化为DNA
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细胞 。
①HIV吸附在细胞表面,衣壳蛋白
与RNA分离
吸附
注入
合成
组装
释放
②RNA和酶被注入到细胞中,逆转
录形成HIV的DNA
⑥组装成子代病毒
③HIV的D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
DNA上
④转录
⑤翻译合成衣壳蛋白和酶
⑦释放(胞吐)
HIV在细胞内的增殖过程:
HIV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
其中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 。
辅助性T细胞的核糖体
HIV侵入人体后,HIV浓度和T细胞浓度变化: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T细胞数量不断减少,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感染各种疾病的机会增加
患者的免疫力几乎全部丧失
思考1:为什么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表面有HIV的表面蛋白的特异性受体
思考2:艾滋病患者往往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这说明了免疫系统的具有什么功能?
免疫防御、免疫监视
思考3:某人被检测出携带HIV病毒,但暂时还没有症状,利用药物抑制HIV的增殖对其病情有帮助吗?
有帮助,控制和降低感染者体内HIV的数量可以保护辅助性T细胞,防止或延缓病情进入出现临床症状的阶段
辅助性T细胞细胞膜
受体
性接触传播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①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如使用避孕套;
②避免共用注射器吸毒;
⑤需要输入血液制品,必须经HIV抗体检测。
③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④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等。
艾滋病传播途径主要有:
预防艾滋病:
在日常生活中,对待艾滋病病人应该少一份歧视,多一份关爱。
(12月1日 世界艾滋病日)
HIV阻断剂
意外接触高危行为后及时服用HIV阻断剂(阻断逆转录过程,72小时)
二、过敏性疾病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原(allergen)或变应原。
1. 概念:
2. 过敏原:
如鱼、虾、牛奶、蛋类、花粉、花生、室内尘土、磺胺、奎宁、宠物皮屑、棉絮等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迅速产生适当的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 但是因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而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这被称为超敏反应,过敏反应是一类常见的超敏反应,会引起过敏性疾病。
比较内容 抗原 过敏原
性质
来源
感染对象
一般是大分子物质
不一定是大分子物质,如青霉素
可以是外来物质,
也可以是机体自身的成分
一定是外来物质
不具有个体差异性
具有个体差异性;
不同的人,过敏原可能不同。
抗原与过敏原的比较
①有些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会活化并增
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
3.过敏反应的发病机理:
②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如肥
大细胞)的表面。
B细胞
辅助性T细胞
浆细胞
肥大细胞
过敏原
初次
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过敏者出现皮肤红肿、发疹、流涕、打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B细胞
辅助性T细胞
浆细胞
肥大细胞
过敏原
过敏原
组织胺等化学物质
初次
再次
引起
过敏原
B细胞
浆细胞
某些细胞表面
初次
刺激
分化
产生
抗体
相同过敏原
再次刺激
与吸附在细胞表现的相应的抗体结合
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
全身过敏反应
呼吸道过敏反应
消化道过敏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鼻炎、
支气管哮喘等)
(食物过敏性胃肠炎)
(荨麻疹、湿疹、
血管性水肿)
吸附
(如肥大细胞)
细胞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
引起
过敏反应的发病机理:
举例
由花粉诱发的过敏性鼻炎或支气管哮喘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过敏性疾病。
在花粉过敏的发生过程中,一种称为肥大细胞的免疫细胞起了关键性作用。 花粉过敏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打喷嚏、流涕、流泪等,严重时还会诱发支气管哮喘等
过敏反应的特点:
(1)有 之分;
(2)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 和 。
快慢
遗传倾向
个体差异
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出现反应,也可能24h后才有症状。
主要预防措施和治疗
预防:
找出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治疗:
服用抗组胺类药物治疗
靶细胞
组织胺
抗组织胺类药物
比较内容 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
激发因素
反应时机
抗体分布
反应结果
联系 过敏原
抗原
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
机体每次接触抗原
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血清(主要)、组织液、外分泌液
使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引发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
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三、自身免疫病
1.概念:当自身抗原引发特异性免疫应答后,由于免疫系统不可能将这些自身抗原完全清除,就会产生持续的免疫应答,引起组织的慢性炎症损伤,这种损伤甚至有可能导致机体死亡,这就是自身免疫病。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风湿性心脏病
在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分子,与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结果在消灭病菌的同时,心脏也受到了损伤。
主要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抗体攻击关节组织,主要累及小关节,如掌指关节、外关节、跖趾关节等。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示手部关节,左:正常,右:畸形)
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类风湿关节炎
关节滑膜关节软骨
攻击
机体
多种自身抗体
产生
关节滑膜和关节软骨损伤的炎症
导致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个器官的疾病,病程可有缓解和发作交替进行,其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痛、红斑、大量脱发、白细胞减少等。
本病大多见于年轻女性,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75‰
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与遗传、免疫失调、内分泌异常以及环境等多因素有关。临床观察表明,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缓解病情是非常重要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
治疗:
屠呦呦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青蒿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取得重大突破
注意:在回输前,可以对病人进行化疗,杀死体内的免疫细胞后再重新输入造血干细胞,重新构建免疫系统。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较高,其中许多类型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
①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流程
三种免疫功能异常疾病的比较
项目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概念
发病 机理
举例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所发生的强烈反应。
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抗原加以排斥或致其损伤引起的疾病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引起的疾病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引起
消化道、呼吸道过敏
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表面的物质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损伤了正常细胞
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功能先天不足(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而致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先天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
1.器官移植技术不断发展
卡雷尔(1873-1944)
法国医生
器官移植及移植排斥
概念:
是将正常器官(或组织、细胞)移植到自体或另一个体,以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
移植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
①供体器官是否具有活力。
②血管能否吻合并血流畅通。
③移植排斥反应能否避免等。
2.器官移植面临移植排斥问题
1)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标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组织相容性抗原(MHC),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2)免疫排斥:每个人的白细胞能够识别HLA,区分自己和非己。正常情况下,白细胞不攻击自身细胞。如果将别人的组织或器官移植过来,白细胞就能识别HLA不同而发起攻击,称为免疫排斥。
事实上,除了同卵双胞胎,要在世界上找到HLA完全一致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3)器官移植成功的的关键:
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①研究表明,HLA的相似度达到50%以上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②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成活率。
按发育
状态
干细胞移植——利用自体干细胞培养相应的组织和器官
干细胞是一类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
细胞,具有再生成各种细胞、组织、器官的潜在能力。
器官移植的希望
胚胎干细胞分化示意图
思考:干细胞移植的优势和问题有哪些?
优势:干细胞来源丰富,操作较简单,对受体伤害小,费用相对较低。
问题:但是该技术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如干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也可能会向肿瘤细胞分化。
干细胞应用可能存在哪些伦理道德问题?
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却是极具争议的。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通过人工受精、体外受精等方式获得早期胚胎,而这些过程都涉及到人类生命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此外,在采集胚胎干细胞过程中,常会造成胚胎死亡的风险。
鼓励更多的人自愿捐献器官
脑死亡器官捐献:需要家属同意去掉呼吸机等支持系统,达到了脑心双死亡的状态。
心死亡器官捐献:心跳停止后,器官容易缺血,仅在短时间内(约15min)符合捐献标准。
离体器官保存时限短:心脏5小时,肝12小时,胰腺和肾脏分别为20h和24h以内。
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
过敏性疾病
自身免疫病
免疫功能
缺陷
器官移植技术不断发展
器官移植面临移植排斥问题
一、
二、
器官移植概念、意义;
器官移植成功与否的原因;
人类白细胞抗原、免疫排斥;器官移植成功的的关键;器官移植存在的问题;干细胞
器官移植及移植排斥
1.艾滋病(AIDS)是由HV引起的免疫缺陷病,致死率极高。对HIV疫苗及治疗艾滋病相关药物的研制势在必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健康人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共同进餐不会感染艾滋病
B.HV的RNA进入人体细胞后,将逆转录形成DNA
C.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播给后代,属于一种遗传病
D.HIV侵入机体后,能引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患者体内有相应抗体
C
2.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严重者会发生休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引起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过敏原都是蛋白质
B.初次接触青霉素就会引起机体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
C.许多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D.过敏反应都是在24h后才有明显 症状
C
3.已知某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中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该病多发于青少年。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该1型糖尿病属于人体的一种自身免疫病
B.注射胰岛素可以缓解1型糖尿病的症状
C.患者体内胰岛B细胞上可能有类似抗原的结构
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受下丘脑和垂体的直接调节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