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怎样读懂诗歌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怎样读懂诗歌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三十五
李白
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
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
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
《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
安得郢中质,一挥成斧斤?
【注】①崩沦:衰落。②典出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斫郢人舞之灰而不伤,郢人立不失容。“运斤成风”,指精湛的技艺,高明的手段:“郢中质”指施展技艺、手段的必要合作者。
怎样读懂诗歌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通过东施效聲、邯郸学步两个典故,以一惊”一“笑”二字,讽刺那些跟在别人后面盲目效仿的人。
B.五六句,诗人认为表面上斐然的文采其实是雕虫小技,不值一提,批评雕琢字词却失去了文章天真风格的作法。
C.七到十句,诗人觉得虽然在小棘刺上雕刻沐猴,费尽精神,极尽辛苦,但是可以让人衣冠鲜明靓丽,获得荣誉。
D.此诗语言简古,或明或暗借助多个典故把抽象的诗歌理论阐发得简练深透,并且有极可感知的生动性和抒情性。
2.本诗最后两句运用“运斤成风”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读懂古代诗歌步骤
--

一读作者
二读背景
三读标题
四读意象
五读典故
六读关键词(诗眼、情感词、结尾句)
七读题目(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

李白字_______,号_________,又号_______,素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_________诗人,诗歌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较多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一读作者
“语言清新”一词体现了李白的创作理论和审美趣味,要进一步读一读李白的创作主张,读后了解李白主张“复古道”改变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诗风,他追求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奔放、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境界。这对理解文本内容和主旨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读背景
1.宏观的时代背景:对浮华文风的批判
(1)唐朝在李白之前,六朝浮华与形式主义的文风在唐朝仍有很大影响。
(2)李白主张“复古道”改变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诗风,他追求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奔放、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境界。
2.个人背景与心境:怀才不遇的愤懑
(1)“愿为辅弼”的宏大理想理想的幻灭。
(2)对创作内容空虚、辞藻华丽的应制诗文生涯的厌恶。
(3)被权贵排挤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让他对现实的昏暗和贤愚不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读标题
古风:一般指古体诗,又称“古诗”,是指魏汉以来盛行的一种诗歌。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比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也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古风.三十五》:选自李白的组诗《古风.五十九》,组诗内容或言抱负,或咏古伤今,或讽刺现实。组诗以夏商周三代以来的“世道之治乱”为基本主题,反映出李白在是诗学上并不是简单地附和当时推崇建安风骨的流行风气,而是努力上溯风骚、尊复风雅,深化了初盛唐以来的复古诗学。
四读典故
(1)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典故出处:《庄子·天运》(“东施效颦”)
李白以此讽刺那些没有真正才华,却一味模仿前人华丽辞藻的文人。他们只学到了表面形式(“颦”),却失去了内在精神和自然本色,结果其作品矫揉造作,令人不适。这奠定了全诗批判 “虚假”与“模仿” 的基调。
(2)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典故出处:《庄子·秋水》(“邯郸学步”)
? 原典故事:燕国寿陵有一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便远赴邯郸去学习。结果他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的步法,连自己原来怎么走路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国。
? 李白用意:这个典故进一步强化了上一个典故的批判。它告诫人们,盲目模仿他人,不仅学不到精髓,反而会丧失自我最根本、最自然的东西(“丧天真”)。李白借此抨击文坛上丢掉了自身风骨、一味追逐骈俪藻饰的风气。
四读典故
(3)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
四读典故
? 典故出处:西汉扬雄《法言·吾子》。(雕虫小技)
扬雄早年喜欢作赋,后来轻视赋这种文体,认为那是“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小技。“虫”指虫书,“刻”指刻符,都是古代学童必须学习的基本功,但很难用于大道。
? “天真”:道家哲学概念,指天然、本真、不加修饰的真实状态。
? 李白用意:李白将这两个概念结合,精准地概括了他的批判核心:那些追求形式主义的诗文创作,不过是玩弄文字技巧的“雕虫小技”,在这个过程中,作品最珍贵的天然真趣和真实情感已经丧失殆尽了。
四读典故
(4)棘刺造沐猴,(5)三年费精神。
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
“棘刺母猴”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一个卫国人欺骗燕王,声称自己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一只母猴。燕王信以为真,用很高的俸禄供养他。后来有人点破燕王:荆棘的尖刺根本容不下刻刀的刀锋,雕刻母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燕王醒悟,卫人的骗局被揭穿。
三年费精神:这个典故出自 《庄子·列御寇》:有一个叫朱泙漫的人,倾尽家财,拜支离益为师,学习一种叫做“屠龙”的绝世技艺。他花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将这门技术学成了。然而,学成之后他却发现,世上根本没有龙可杀。因此,他耗费巨大心血和财富学来的高超技艺,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
李白的综合用意:
李白在这里巧妙地将“棘刺造沐猴”和“屠龙之技”两个典故的意象叠加,产生了“1+1>2”的批判效果:
从“棘刺造沐猴”,他批判了这种文风的虚假与欺骗性(因为它在物理上就不可能实现)。
从“屠龙之技”,他批判了这种文风的无用与空洞性(因为即使勉强做成,在社会和人生中也毫无价值)。
四读典故
四读典故
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
典故出自《诗经》:“大雅”和“颂”都是《诗经》中的组成部分。“大雅”多是歌颂周王室祖先功德的诗篇,其中《文王》等篇更是被誉为“正道之始”;“颂”则是祭祀时赞美功德的乐歌。它们共同代表了儒家思想中雅正、宏大、崇高的文学传统。
? 李白用意:李白在此表达了他的文学理想和复古主张。他感叹《诗经》那样内容充实、风格刚健、有益于教化的“颂声”传统已经崩溃沦丧很久了。这句诗将他前文对浮华文风的批判,提升到了对崇高文学传统失落的哀叹,为结尾抒发个人抱负做了铺垫。
四读典故
安得郢中质,一挥成斧斤?
? “运斤成风”典故出自《庄子·徐无鬼》:楚国郢都有一个人,鼻尖上沾了一点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灰,请一个名叫石的匠人用斧子帮他削掉。匠石抡起斧子,带着一阵风砍下去,正好把白灰削掉,而郢人的鼻子完好无损。宋元君听说后,让匠石再表演一次。匠石说:“我的搭档已经死了,再也无人能和我配合完成这个动作了。”
? 李白用意:李白巧妙地以“匠石”自况,将自己超凡的文学和政治才能比作“运斤成风”的绝技。然而,他最大的痛苦在于找不到那个敢于信任默契配合他的搭档(赏识他、重用他的君主)。这个典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知遇之君的渴望和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李白在这首诗中密集地使用典故,其目的非常明确:
1. 前五个典故(效颦、学步、雕虫、棘刺、屠龙)形成一组,从不同角度批判了当时徒具形式、缺乏真情的文风,指出其可笑、可悲与徒劳。
2. 后两个典故(大雅、运斤)形成另一组,表明了自身的文学理想和政治抱负,并抒发了理想无法实现的巨大苦闷。
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批判更加形象深刻,情感的抒发更加含蓄厚重,充分展现了李白作为一代诗豪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
小结
五读注释
【注】①崩沦:衰落。
②典出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斫郢人舞之灰而不伤,郢人立不失容。“运斤成风”,指精湛的技艺,高明的手段:“郢中质”指施展技艺、手段的必要合作者。
通过阅读注释①理解了“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 ”的意义, “大雅”“颂”它们共同代表了儒家思想中雅正、宏大、崇高高的文学传统。这两句意思是《诗经》那样内容充实、风格刚健、有益于教化的“颂声”传统已经崩溃沦丧很久了。
通过阅读注释②,了解“安得郢中质,一挥成斧斤?”运用了典故“运斤成风”,以及诗人感慨找不到那个敢于信任他、能与他配合默契的“郢人”,很明显这里诗人以”匠石“自比,含蓄地表达他对知遇之君的渴望和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通过东施效聲、邯郸学步两个典故,以一惊”一“笑”二字,讽刺那些跟在别人后面盲目效仿的人。
B.五六句,诗人认为表面上斐然的文采其实是雕虫小技,不值一提,批评雕琢字词却失去了文章天真风格的作法。
C.七到十句,诗人觉得虽然在小棘刺上雕刻沐猴,费尽精神,极尽辛苦,但是可以让人衣冠鲜明靓丽,获得荣誉。
D.此诗语言简古,或明或暗借助多个典故把抽象的诗歌理论阐发得简练深透,并且有极可感知的生动性和抒情性。
六读题目
通过对选择题4个选项的阅读,就已经了解了这首诗至少4个典故(东施效颦、邯郸学步、雕虫小技、棘刺沐猴)以及4个典故的意义或作用,从而对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了基本判断,那就是作者是反对这种盲目效仿或徒劳无益的形式主义文风的。因此就很容易判断出来C的情感倾向与整体不符。
--
2.本诗最后两句运用“运斤成风”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六读题目
通过阅读主观题和注释,又了解了第5个典故“运斤成风”的意义以及作用——表达思想。
--
诗歌鉴赏的四选一的综合性选择题,考查点更细,覆盖面更广。既有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对手法、语言、情感的把握。选项在措辞上细致严谨,错误点的设置相对隐秘,须从整体到细节,仔细阅读,先内容后手法,逐字逐句分析。
古代诗歌的综合性选择题
三、循规范·把控审答模式
--
第一步,认真审读题干。审清楚题干是要求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看题干中有没有提示选项命制角度的关键词,若有,可作为思考的方向。
第二步,根据常见设误方式,确定重点关注的选项。细读选项,注意诗句理解、主旨情感分析、典故运用、技巧分析类常见设误选项。(分片)
第三步,逐一审读选项,准确判断。先将选项要点细分,逐一和诗歌内容比对,不管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要有可靠的依据,没有找到依据不要轻易判断。要有整体意识,对选项的理解判断,要循着诗歌的主题、感情、背景等大方向;判断一个选项为正确选项的时候,还要再回过头去联系其他选项,综合分析比较。
二、晓招式·提升备考技能
--
(一)分析情感三法
1.看提示,定基调。
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能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
2.抓意象,挖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3.品词句,悟感情。
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二)情感概括四要诀
--
1.从诗歌本身出发,逐句分析。一句一种感情,几句几种感情,几句一种感情,皆有可能。
2.不管是哪种描写,都要善于据内容悟感情,比如内容写的是游览山村,那么感情往往可以表述为“对山村生活的××(之情)”,如“对山村生活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留恋”等。
3.对诗人感情的概括尽量具体,可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饰成分实际就是“情由”)。比如“伤感”,就有很多具体表现:仕途失意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理想落空的伤感,国破家亡的伤感,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久戍不归的伤感,羁旅奔波的伤感,思念家乡的伤感,怀念家人的伤感,等等。
4.如果感情不止一种,回答时要分条陈述,一种一个要点。
--
16.本诗最后两句运用“运斤成风”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主观题答题方法与步骤
第一步:审题,确定答题方向:
第二步:研读,根据在诗中的位置,确定其作用:
第三步:答题格式:
末尾句,卒章显志
思想情感
分条陈述,先概括后分析。
答案与分析
安得郢中质,一挥成斧斤?
16.本诗最后两句运用“运斤成风”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①表达了诗人面对《诗经》所代表的质朴诗风衰落的忧虑。
②抒发了诗人改革诗风的热情和急迫心理。
③还透漏出诗人渴望与志同道合的知己合作,引领诗歌发展的新潮流,开启诗歌发展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