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4 古代诗歌四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沧海横流英雄气 深秋羁旅亦断肠——《观沧海》《天净沙·秋思》联读资料助读1·明体裁“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时用。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曹操的诗现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敢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一脉相承。其诗歌较多的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前者如《度关山》《对酒》,后者如《短歌行》。其中一部分诗还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蒿里行》。了解体裁:乐府诗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了解体裁:散曲作品 体裁 特点《观沧海》 东汉乐府诗 句式自由(以四言为主,兼用长短句),结尾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为乐府套语,侧重 “咏志”。《天净沙·秋思》 元代散曲(小令) 属 “天净沙” 曲牌,句式凝练(以七言、五言为主),以意象组合见长,语言通俗,侧重抒情写意。资料助读2·知作者认识作者名:曹操(155-220),字孟德;时:东汉末年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作:《短歌行》《龟虽寿》、《步出夏门行》组诗等。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认识作者诵读诗歌·解诗意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jiédànsǒng zhìzāi以:连词,来。何:副词,多么。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代词,指大海。至:极点。以:介词,用。注释观沧海朗读诗歌 读顺文意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我从东面登上碣石山,远眺那苍茫的大海。海水是那样的起伏动荡,山岛是那样的高耸突兀。(山岛上)树木葱茏苍翠,各种花草丰美茂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海面上波涛翻滚。日月的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的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的得很啊,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朗读诗歌 读顺文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注释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初读诗歌·观秋景景物 景物特点 写作手法《观沧海》 碣石、沧海、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壮阔生机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孤寂凄凉 白描以乐景衬哀情知人论世·悟秋情链接资料1:《观沧海》创作于公元207年,彼时曹操带领大军征战乌桓,路经碣石山,登山观海时触景生情创作了此诗。乌桓是魏国东北方的大患,其曾经攻入幽州,俘虏十余万汉民。在同一时期,袁绍之子袁尚与乌桓首领勾结,对边境进行频繁侵扰,这也是曹操征战乌桓的主要原因。最终曹操在公元207年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之后曹操后方得以巩固,大大提升了其一统中原的希望。链接材料二:面对大乱的东汉,曹操为我们勾勒出他美好的理想:君圣臣贤、讼狱不兴、五谷丰登、国富民足、路无拾遗、人人皆得寿终。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却与之相反:官吏作威作福,主上昏庸无能;宰相大臣不忠不良,无股肱之效;刑法混乱无绪,民事纠纷激化;百姓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政府不惜民力,劳役无度,连头发花白的老人都未能幸免;任用官吏,不察善恶,苛榨百姓以为能;牢狱人满为患,地方官吏滥杀无辜以为功;兵连祸结,人命危浅,如是等等。诗人“忧世不治”,希望通过整治,能出现太平盛世。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读出诗人心中一直有一个魂牵梦绕的理想——为天下人创造一个 “太平盛世”,哪怕为此头破血流、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北方统一了,南方还会远吗?此时,登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曹操怎会没有想到?课外阅读曹操《对酒》《蒿里行》链接资料3:马致远所生活的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异族统治的时代,在蒙古贵族的统治下,科举取士时行时辍,汉族文人士大夫往往仕进无门,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在当时甚至出现了“九儒十丐”的说法。而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马致远,又不甘于躬耕垄亩、老死山林的生活。他的青年时代可以说是积极入世的,想要有一番现实的作为,然而二十年时间一晃而过,马致远却只谋得了一个江浙行省务官的卑微吏职,那种心灵的失意与落寞是不难想象的。链接资料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这种固定不仅仅是因为人对土地的生存依赖,重要的是精神上对这片土地的依恋和皈依。离开故土就意味着和自己的血缘至亲、熟悉的社会网络剥离,就会产生强烈的思归意识。请采用视角还原的方法,结合链接材料思考问题:假如你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着洪波与星汉,你会对自己说:“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这大海的壮阔,正如我一统天下的雄心!北方已定,南方可期!”)假如你是马致远,骑在瘦马上,看着夕阳与人家,你会对自己说:“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这夕阳再美,也照不亮我回家的路,何处才是归宿?”)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作者的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仅仅是在描绘沧海的浩瀚与伟大,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理想与追求——曹操希望自己能够像这片大海一样,包容万物、掌控全局,最终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愿望。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断肠人”是点睛之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的凄苦愁楚之情。作品 核心情感 作者身份与境遇 时代背景影响《观沧海》 建功立业的豪情、统一天下的抱负 政治家、军事家,刚击败乌桓,巩固北方,正值人生巅峰 东汉末年乱世,曹操以 “平定天下” 为己任,胸怀 “太平盛世” 理想《天净沙 秋思》 天涯漂泊的思乡之愁、孤寂凄凉 文人,元代科举废止,汉族文人仕途受阻,长期漂泊,地位低下(“九儒十丐”) 元代异族统治下,汉族文人失去上升通道,普遍感到压抑与迷茫总结诗歌鉴赏方法①诵读诗歌,了解内容②抓住景物,分析特点③关键语句,探究手法④知人论世,把握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