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庆八中2026届高三9月月考历 史 试 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文化考古中发现,大汶口主要种植小米、稻米等农作物。大汶口墓地中有一墓出土了六件石斧(钺),随葬陶器达100余件;有些不大的墓葬中,随葬品并不多,却有猪头或猪下颚骨。据此可知,大汶口文化A.具备了早期国家特征 B.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C.体现了多元一体文明 D.已有明显的社会分工2.在周朝,遇有重大问题,国君按习惯要征询全体国人意见。国人不仅能就重大问题发表政见,也可以较自由地批评掌权者,当集团利益受到侵害时还往往起而反抗,废逐乃至杀死国君。这说明在周代A.原始民主推动社会发展 B.政治动荡改变社会结构C.“国人”是社会统治阶层 D.以儒家民本为治国思想3.秦律规定,使用或放牧官有牛马,牛马若有死亡,应立即向当时所在的县呈报。如上报不及时,要受相应的惩罚。每年对各县、各都官的官有驾车用牛考核1次,牛在Ⅰ年间死亡超过定额的,主管官员和饲牛者都有罪。这表明A.秦朝的法制规范严密 B.官僚政治具有优越性C.暴政是秦朝灭亡原因 D.秦重视稳定社会秩序4.表1是部分北周官员任职情况表 (部分)。这反映了北周时期表1官员姓名 民族 官职 主要政治举措宇文泰 鲜卑 太师、大冢宰 推行府兵制,融合鲜卑八部与汉族六军苏绰 汉族 大行台度支尚书 制《六条诏书》,治心身、敦教化、依周礼改官制独孤信 鲜卑 大司马 采用汉制礼仪修订鲜卑婚丧习俗韦孝宽 汉族 徐州总管 在边境推广鲜卑马政与汉族屯田结合模式A.权臣政治使得皇权异化 B.民族交融下的制度创新C.汉化改革得到广泛支持 D.南北经济差距不断缩小5.唐初定制,百姓21岁成丁,60岁入老。中宗时,把入老年龄提到58岁。至代宗时,又提到56岁。与北魏相比,男子足额受田的年龄由15岁到71岁演变为18岁到56岁,缩短了18年,与隋代相比,亦缩短了4年。这折射出唐朝A.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B.官员的腐败愈加普遍C.门阀士族势力严重 D.均田制逐渐走向崩溃6.宋仁宗天圣五年 (1027年)下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令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该诏令反映出宋代A.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B 社会成员身份平等C.租佃关系受到规范 D.商品经济有所发展7.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提出“道虽广大”“但终归之于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他说:“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叶适认为,“物之推移,世之迁革,流行变化,不常其所,此天地之至数也”。这一思想主张A.丰富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 B.蕴含了经世致用的务实态度C.体现了理学格物致知精神 D.反映了工商业者的利益要求8.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但到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隆庆年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这可以用来说明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白银大量流入促成赋税变革 D. 沿海百姓倚重对外贸易9.表2为清朝获鹿县摊丁入亩后平均每丁负担丁银变化表(单位:两)。表2时段 丁别 100亩以上 60~100亩 30~60亩 10~30亩 10亩以下摊丁前 0.2244 0.3100 0.2163 0.1337 0.1014摊丁后 1.8574 0.4123 0.2242 0.1008 0.0280(注:土地占有30亩以下约占80%)由此可见,清朝摊丁入亩导致A.土地兼并受到遏制 B. 国家赋税收入有所减少C.赋税负担趋向公平 D.人头税占赋税比重降低10.表3为晚清政府外债用途结构表。表3外债用途 举借笔数 举借数额 (单位:亿两)支付赔款 6 7. 94各种实业借款 85 3.75海防、塞防与抵御外侮借款 23 0.8行政经费借款 59 0.41镇压国内起义与革命外债 35 0.17合计 208 13.07表格最能说明晚清时期A.近代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B.列强通过资本输出控制中国C.外债助推民族工业高速发展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的工具11.图1为近代漫画家沈泊尘于 1918年所作的一幅漫画《南北之争》。该漫画旨在揭示A.北伐战争势在必行B. 南北方统一是民心所向C.军阀混战民不聊生D.列强殖民民众负担沉重12.1978年10月,邓小平作了“合资经营企业可以办”的批示。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获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80年4月,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如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北京长城饭店公司。这表明我国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已被突破C.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开始形成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3.图2为公元前3400~公元前3000年古城乌鲁克的泥板文书。图中文字专家解读为:在37个月间,总共收到29086单位的大麦。由库辛签核。这一解读可以用来实证A.原始文书管理的地域特色 B.早期文字体现的阶级属性C.人类使用文字的初始原因 D.两河流域经济结构的状况14.中世纪早期法国社会普遍主张禁绝掷骰子、宗教节日狂欢等游戏活动,即使是宽容派,也仅允许“无邪游戏”;至15~17世纪,游戏被认为可以放松身心与恢复精力,并具有教育功能。这一变迁过程反映了A.新教伦理促进思想解放 B.重商主义改变娱乐观念C.人文主义推动观念革新 D.科学进步消解禁欲理念15.1932年,斯大林对“二五计划”草案批示道:“必须将冶金、机械制造的投资占比从现有38%提高到45%,即便这意味着削减消费品工业的原料配额。没有这样的铁腕,我们将在与资本主义的技术竞赛中彻底丧失主动权。”这体现了苏联模式A.将国家安全先于民生需求 B.为资本积累压制民众消费C.以指令计划排斥市场经济 D用行政命令优化产业结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共55分。16.(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战国后期,泰惠文王决策以巴蜀为基地治船、积粟、缮兵,浮岷江而下攻楚,实现“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的宏图。李冰任蜀郡守后,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摘编自《华阳国志·蜀志》《四川省志·都江堰志》材料二 1921 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写道:“自宜昌而上入峡行……两岸岩石束江……急流与滩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流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1924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马力的电力。这样大的电力,不但是可以供给全国的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并且可以用来制造大宗的肥料。……让这么大的电力来替我们做工,那便是很大的生产,中国一定是可以变贫为富的。”————摘编自郭涛《孙中山与三峡工程》材料三 1933年,美国成立田纳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政府投资,招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建成了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促进了这一地区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它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家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到进一步的开发工作中。————摘编自罗林斯《合众共和国: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材料四 1927年,苏联开始兴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水电站在美国专家组的大力援助下开工建造,于1939年宣告全部完工,最早投入发电的是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电机。第聂伯河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水电站之一,它所提供的电力不仅可以满足乌克兰几座大型钢铁厂和铝厂的需求,而且还催生了克里沃罗格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等新兴工业城。1941年,为了阻挡德国军队的进攻,苏联政府痛下决心炸掉第聂伯河大坝,表明他们誓死抵抗希特勒军队的决心。————摘编自秦昭《第聂伯河水电站:承载荣辱的民族图腾》(1)根据材料一,指出都江堰的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技术两个角度说明都江堰成功修建的历史背景。(7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开发三峡的计划。(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在经济方面的影响。(6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的角度说明第聂伯河水电站兴建的有利条件。(4分)17.(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辽天庆三年(1113年),“南京(即北京城)城市居民人口在13万到15.8万间”。而当时驻扎的宫卫军户就有9000户,汉军6.3万人。金泰和七年(1207年),中都总人口约计40万人,分布有汉族、女真族、契丹族和其他民族。居民除“商贾之外,又有佛、老与他游食、浮费百倍”,“风俗竞相侈靡”。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年),大都有88万人,包括农、工、商、士、兵、佛、道等各阶层,本国和外国的人口数量均十分庞大。如此多的城市居民自然为商业、餐饮业、娱乐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摘编自吴承忠《影响古代北京城市休闲活动发展的因素》材料二 1868年,明治政府把首都从京都迁往江户,并更名为东京。1872年2月,东京的银座地区发生严重火灾。1877年,重建后的银座房屋是统一的欧式建筑风格,以砖石建筑为主。1878年颁布的《郡区町村编成法》规定,东京府由15个区(原江户城范围)、6个郡(周边的农业腹地)组成。1870~1880年,日本桥以东的江户桥与铠桥地区新建了一批金融机构,如第一国立银行、日本银行、证券交易所等,很快这里便发展为明治初期日本的经济中心。1889年,实施市制后,15个区组成东京市,与东京府构成了双重机构。但是由于没有与“市”对应的市政府、市长和市政官员,东京市形同虚设,城市的日常事务仍由中央官员管理。———摘编自曹康、陶娅《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材料三 入城后,北平街头散兵游勇四处流窜,各种特务搞破坏、打黑枪,地痞流氓偷盗、抢劫。有鉴于此,中共北平市委开展了一次深入的、大规模的治安运动。中共第一时间解决了市民的粮、煤等生活物资的供应问题,恢复自来水、电灯、电话、市内交通的正常运转,迅速组织工人复工、商人复市、学生复课;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帮助公私企业恢复,发展生产。1949年7月22日,发布《华北区禁烟禁毒暂行办法》;8月,发布《北平市公共娱乐场所管理暂行办法》,对娱乐场所的经营资格、基础设备、营业内容、观众事项等进行规范。————摘编自强光美《和平解放初期的北京城市改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东京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北平”的历史意义(4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西方知识体系中的“帝国”靠军事征服建立,靠军事力量维持,帝国的秉性就是军事扩张和经济压榨。帝国的核心或者说主体与边缘之间在种族、制度和文化上差异极大。帝国对边缘往往实行间接统治,主体无意通过制度建设和文化教育改造、同化边缘,而边缘则想要恢复自由,迅离控制,二者处在持续不断的对抗与斗争当中.帝制中国有统一的制度、统一的法律,以及由统一的文字所承载的主流文化。帝制中国也有核心与边缘的差别,但总体而言,核心与边缘之间关系的主流不是征服与被征服。从汉代起,帝制中国的核心与边缘的关系就彻底转化成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千年间,以强大的中央集权为后盾,以汉字为依托,帝制中国的文化整合不断推进。————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代人与制度的互动》从材料中提取2~3个关键词,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重庆市第八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D C A B D C A D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C B C B C C 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21分)(1)(7分)功能:①防洪;②灌溉;③航运。(一点1分,3分)历史背景:政治上,秦国确立增强国力、统一天下战略(若仅从秦王的角度作答1分);技术上,铁器的使用(或:治水、水利技术的进步)。(每点2分,4分)(2)(4分)计划:整治航道,发展航运;开发水电资源。(每点2分)(3)(6分)影响:促进水利水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航运事业发展;促进就业和经济恢复,缓和经济危机;推动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变(或:推动美国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政策的实施)。(每点2分)(4)(4分)有利条件:苏联正处在工业化时期,急需工业能源;美国处于经济危机中,需要对外输出技术、机器和资本。(每点2分)17.(22分)(1)(12分)特点:人口增多;多民族聚居特色日益明显;商业消费性职能加强(或:经济功能增强)。(每点2分,共6分)主要原因:政局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都城建设;工商业经济发展;民族与对外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每点2分,共6分)(2)(6分)主要表现:政治职能增强,出现双重管理机构且长期由中央管理和把控;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城市建筑材料发生变化;城市经济类型发生转型,由农业城市向近代金融城市发展。(每点2分)(3)(4分)历史意义:使城市生活和生产秩序逐步恢复,稳定了城市秩序;为开国大典的召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每点2分)18.(12分)示例一:关键词:制度、文化(2分)观点:制度建设与文化整合体现中外帝国的国家治理差异(2分)阐述:以秦汉为起点,古代中国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式不断发展,并从制度、文化等方面采取多种手段,巩固大一统。在制度层面,古代中国通过制度的统一,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同时,统一的户籍管理和赋税制度,保障了中央政府对基层的治理。隋唐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使选官用人权收归中央,人才得以通过统一考试进入国家管理体系。文化层面,统一的汉字成为维系不同地区文化交流的坚固纽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整合为古代中国的大一统提供了深层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历代王朝通过编纂经典、推广官学教化等方式,使得中原主流文化不断向周边地区辐射和渗透,逐渐将边缘地区纳入中华文化圈。西方知识体系中的“帝国”,其特点是军事征服与经济压榨,往往缺乏深度的制度同化与文化融合。古代罗马帝国在扩张的过程中对所征服的地区烧杀掳掠,把大批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卖为奴隶。残酷的奴隶制下,是被征服族群和罗马人之间的尖锐矛盾。古罗马最终在斯巴达克起义等奴隶起义的冲击中走向灭亡。近代崛起的殖民帝国西班牙,在拉美殖民地建立总督区和推行农奴制,对印第安原住民和非洲黑奴进行封建式地野蛮管理。种族歧视和政治身份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印第安人和黑人群体无法融入帝国之中,致使这些边缘群体对殖民政权进行持续反抗。最终,西班牙的殖民帝国在拉美民族独立运动中瓦解。(7分)西方帝国依赖武力维持短暂统一,最终因文化异质与统治松散而解体。“制度—文化”双管齐下的模式,使得中国在历史上虽历经王朝更迭和短暂分裂,但“大—统”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和人心所向,总能重新走向统一,并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展现出与西方帝国根本不同的治理逻辑和历史轨迹。(1分)示例二:关键词:制度、文化(2分)观点:古代中国通过制度统一、文化整合实现大一统(2分)阐述:以秦汉为起点,古代中国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式不断发展,并从制度、文化等方面采取多种手段,巩固大一统。在制度层面,古代中国通过制度的统一,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并通过上计制、考成法等方式,对官员进行考核管理。同时,古代中国统一的户籍管理和赋税制度,保障了中央政府对基层的治理。隋唐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使选官用人权收归中央,人才得以通过统一考试进入国家管理体系,增强了社会流动性和国家认同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整合为古代中国的大一统提供了深层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统一的汉字成为维系不同地区文化交流的坚固纽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正统意识形态。历代王朝通过编纂经典、推广官学教化等方式,使得中原主流文化不断向周边地区辐射和渗透,逐渐将边缘地区纳入中华文化圈,形成了“书同文、行同伦”的文化共同体。(7分)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等西方帝国依赖武力维持短暂统一,最终因文化异质与统治松散而解体。古代中国则通过制度与文化心理的有效整合,使得中国在历史上虽历经王朝更迭和短暂分裂,但“大一统”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和人心所向,总能重新走向统一,并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展现出与西方帝国根本不同的治理逻辑和历史轨迹。(1分)(示例只作为参考,不作为评分依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