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神话。在遥远的外太空,勇敢智慧的中国人登上了自己的空间站,再一次向世界发出了来自东方中国的声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一起见证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空间站的伟大时刻吧!
“2021年6月17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报道,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伟大事件。”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字音字形
获悉(xī)驻留(zhù)关键(jiàn)
获悉:得到消息知道(某事)。
交会:会合;相交。
节点:指整体事物中的某个关键点。
驻留:时间相对较长的停留。
关键:最关紧要的。
初读课文,掌握生词。
作者介绍
余建斌 人民日报社记者,长期从事科技领域报道,重点关注航天、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发展,作品以专业性和深度分析见长。
吴月辉 人民日报社记者,主跑科技新闻,擅长解读科技创新政策与重大科技突破,报道风格严谨、视角独特。
刘诗瑶 人民日报社记者,专注科技、环保等领域报道,善于用通俗语言传递复杂科学议题,作品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
背景链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以来,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
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2005年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在轨飞行。
2008年神舟七号完成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首次成功交会对接。
2016年神舟十一号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2021年,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时刻和难忘瞬间。3名记者组成航天报道一线团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两地进行了多天前期采访,通宵达旦值守,见证和记录中国航天大事件,并第一时间精心撰写稿件形成见报稿件。
天宫:全称“中国空间站”,是中国的载人空间站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可在轨道上长期运行的太空工作生活平台,用于进行科学实验、技术验证以及宇航员在轨生活等。天宫空间站由多个舱段组成,包括核心舱、实验舱等。
天和: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航天员长期驻留的主要生活场所。就结构而言,核心舱石整个空间站的中枢,其他舱段都是对接到他身上。
梦天、问天:空间站实验舱。
知识链接
1.体会标题中的关键词,说说标题好在哪里。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引题—新闻事实
正题——聚焦新闻点,醒目夺人
点明了新闻的关键信息,突出了中国航天克服困难、独立自主取得的成就,客观叙述中包含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引题和正题相互配合,共同起到了传递信息和吸引读者的作用。
整体感知
标题的种类
标题分“单一标题”和“复式标题”两种。
1.单一标题:只有一个主标题(正题)。
2.复式标题:①引题+正题;②正题+副题;③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引出正题。
正题:揭示消息主题或重要事实。
副题:补充次要事实或说明正题的依据。
整体感知
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报道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发射升空,到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再到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交会对接的过程。
第2段
第3段
介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成功后,航天员乘组进入空间站的过程。
结语,补充叙述航天员乘组后续的工作任务。
第1段
2.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3.梳理本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6月17日9时22分 15时54分 18时48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空间站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空间站。
飞船发射升空后顺利入轨;与核心舱成功交会对接;三名航天员先后进入空间站,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验证关键技术
整体感知
4.本则消息写法相对自由,请具体分析它是按怎样的顺序行文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7日9时22分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17日15时54分
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交会对接。
17日18时48分
三名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
后续
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消息正文按时间顺序展开,依次介绍新闻事件的始末。这样的结构脉络清楚,方便读者对事件的过程获得清晰、完整的印象。
整体感知
1.消息讲究时效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它们是如何体现的。
时效性:6月17日18时48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当天完成报道,6月18日见诸《人民日报》。
真实性:“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事实毋庸怀疑;“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由权威渠道获得的一手信息,确保内容可靠。
精读细研
1.消息讲究时效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它们是如何体现的。
时效性:6月17日18时48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当天完成报道,6月18日见诸《人民日报》。
真实性:“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事实毋庸怀疑;“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由权威渠道获得的一手信息,确保内容可靠。
精读细研
准确性:
示例:①6月17日9时22分 15时54分 18时48分
②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③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
④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
精读细研
3.消息“用事实说话”,作者的感情和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你能结合文中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吗?
精读细研
示例:
(1)引题“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中的“顺利”。
(2)正题“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中的“首次”“自己的”。
(3)正文“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中的“准确”“顺利”;“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中的“顺利”“成功”等。
精读细研
这些词语充分反映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高超技术水平,突出了我国航天科技的可喜成就,字里行间洋溢着身为中国人的强烈的自豪感与骄傲感,同时也表现了对科技智慧的歌颂和激励,体现着爱国情怀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精读细研
本文报道了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发射升空到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突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的强烈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中心思想
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知识备查
载人航天精神
1992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了英明决策,发展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20日、2000年1月10日和2002年3月25日,用长征二号F火箭,分别将神舟一号、神舟二号和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入轨。2003年11月7日,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神舟揽月航天梦,
且以华章问苍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