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默写古诗文。
(1)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2) ,月是故乡明。 ,无家问死生。(杜甫《月夜忆舍弟》)
(3)欲为圣明除弊事, !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5)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 ”乎!
(6)经历人生波折的文人常在诗文中抒发郁积之情,但心态仍积极乐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感叹“ , ”,道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高唱“ , ”,表达内心宏大的志向。
二、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型民族舞剧《醒·狮》以广东醒狮和南粤非遗项目为元素,充分展示了岭南文化及湾区精神。每一次展演,都能让观众chén zuì其中,并深深为之zhèn hàn。南拳、狮鼓、木鱼歌,让人仿佛回到了散发着古香的岭南,nài rén xún wèi。
如今,醒狮不仅是      ,      ,而且是深入岭南人骨髓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使醒狮文化正焕发着青春活力。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chén zuì( ) (2)zhèn hàn( ) (3)nài rén xún wèi( )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种表演 一种艺术 一种文化 B.一种艺术 一种表演 一种文化
C.一种表演 一种文化 一种艺术 D.一种艺术 一种文化 一种表演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使醒狮文化正焕发着青春活力。
B.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使醒狮文化正散发着青春活力。
C.随着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加入,醒狮文化正焕发着青春活力。
D.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醒狮文化正焕发着青春活力。
三、综合性学习
5.“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学校将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请在横线上用工整的字体抄写上图书法作品,并加上标点符号。
(2)任务二:同学们以“自强不息”为话题开展议论文写作,请概述一个名人的励志故事,让它成为文章的论据。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现代诗歌,九年级(1)班举办了“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6.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班委会拟定了两个活动项目,请你再补充两个。
①搜集喜欢的诗歌 ②整理搜集的诗歌 ③ ④
7.下面是一位同学设计的“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请将表格填写完整。
诗歌 推荐理由(提示:可从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等方面分析)
礁石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③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苏轼传》,有删改)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侪:同辈。③不沈:没有受损。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临溪而渔/执策而临之 B.轼诣武卫营/诣太守,说如此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微斯人,吾谁与归 D.雨日夜不止/止有剩骨
9.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10.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1. [甲]文中描绘滁人游乐的作用是什么?
12.欧阳修曾说:“凡治人者不问吏材能否,施设何如,但民称便,也成为了‘良吏’”。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欧阳修和苏轼是“良吏”的理由。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一般的文化自信,那是中国故事最动人的篇章。象征友谊的玫瑰、象征坚韧的月季、象征幸福的铃兰等,由七类花组成的冬奥会颁奖花束成功“出圈”,中国风满满。与传统鲜花花束不同的是,冬奥会的颁奖花束采用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纵放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而不止是颁奖花束,此次冬奥会的会徽、火炬、奖牌等,每一次的精彩呈现,都因融入东方文化而出彩。换言之。这是一种中国文化自信的表达,通过冬奥的窗口,讲述动人的中国故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能够历经千年越过无数艰难困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崛起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冬奥是媒介,文化当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中国故事的不断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摘编自《冬奥,闪耀不一般的中国自信》)
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上,文明交流互鉴随处可见。冰雪健儿在冬奥村里为饺子、豆包等中华美食着迷,亲身体验中医药文化,茶文化,中国功夫文化;花样滑冰表演滑赛场上,身着“神奇女侠”服装、装扮成拳击手模样的运动员卸下比赛的紧张,自由驰骋在冰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运动员与憨态可掬的“冰墩墩”合影互动……一幕幕各美其美,和合共生的场景暖人心田,奥林匹克精神因团结和友谊而绽放。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深刻阐述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到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再到今年北京冬奥会胜利举办,中国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大量机会和平台。
(摘编自《北京冬奥会,中华文化与冰雪文化交相辉映》)
材料三:
冬奥会上的中国文化元素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融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时代“顶流”和“出圈”的流量密码。一如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2021年河南春晚》《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舞蹈作品成功“炸图”。又如B站和河南卫视推出的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历东汉、大唐、大宋等盛世,融历史背景,以奇舞著书《十二风舞志》,讲述蕴于舞蹈之中的华夏故事。还有火爆全网的着盛唐妆发的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西塘汉服文化周,无一不彰显传统文化的“顶流”影响。
(摘编自《从冬奥会谈文化自信》)
材料四: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就凭借短短8分钟,用传统民乐“茉莉花”、中国功夫、国粹京剧,演绎出“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的历史性传递。回首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刻有祥云图案的奥运火炬,带有“中国印”的会徽,以及夸父逐日,敦煌飞天、太极拳、四大发明的传统元素,形象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这样一次次登上世界舞台,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发展,也为世界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北京冬奥彰显文化自信》)
13.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冬奥会让中国故事不断传播,显示了中国文化的自信,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B.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为北京冬奥会的文化展示打下了基础。
C.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用时代精神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D.中国为世界文明交流作出了贡献,包括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和冬奥会。
14.材料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15.同是“冬奥会与文化自信”的话题,材料三和材料四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彼此守望
原上秋
①他经常来这里,不论雨天,还是晴天。这里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松柏在雨天里有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
②不下雨的时候,这个区域一半严肃、一半活泼。但三十多年前,这是一个整体,记不清哪一天被一分为二了。外面沿马路的一半划出来,供居民使用,唱歌、跳舞、打牌、弈棋,老人们静坐,孩子们追逐打闹。另一半在里面,一千多人躺在那里,很安静,哄闹声随风能进去,人不能进去。当中隔着一道门,是那种透视的铁艺门。
③他经常坐在那里,看着人聚人散。
④起先没有划开的时候,他也时常过来,那时候有高墙和密不透风的大铁门。马路的对面是一幢小楼,四层,现在还在,但显得破了,和一个老人一样,安静而慈祥地坐在那里。他就在那栋楼里住着。
⑤现在,景色不一样了。对面已换成高大的牌楼,牌楼上四个大字,烈士陵园。字是金色的,四周是一种浅浅的蓝,透着淡淡的忧伤。有一年,他看到对面的高墙被人推倒,听说是要建市民公园,他义愤填膺。他找到主管部门,亮出军功章,诉说了反对的理由。负责人看到那些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章,一脸崇敬地接待了他。
⑥工作人员一直与他沟通,后来公园还是建成了,或者说,陵园地块被一分为二了。他接受了现实,他感觉到,实际上这样也不错:战友们在里面,依然有一份安宁,依然有苍松翠柏相拥。后来,孙子说了一句话,让他释然。孙子说,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
⑦后来,他看着那些在公园里休闲的人们,脸上都挂着幸福。这时候,他会想起孙子的那句话。
⑧他比任何人在公园待的时间都久,他坐在已成隔挡的大门一边,左耳和右耳处在分裂的状态。左耳是欢闹,右耳是寂静。有时候反过来。他的情绪也分裂。右边是伤痛,左边是欢笑。有时候反过来。
⑨孙子也来过,用一种凝重的表情看着里面。里面被苍松翠柏包围,大石碑后面,是一排排六十厘米高的墓碑,从门口看不到。孙子回过头,看到爷爷,变成一脸的欢喜,跑开了。孩子这个年纪不会装,高兴就是高兴,谁也不能说这个少年亵渎了英烈。
⑩看到孙子笑着跑开,他的心里也涌动着一份幸福。
他的痛只在下雨的时候隐隐发作。这个时候,公园里的欢笑被雨水冲散,剩下一片空旷和四处飘逸的寂寥。他打着雨伞蹲下来,挨个给墓碑擦洗,像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洗澡。
这里的一千六百五十八个战友,他一个都不认识,却又都熟悉。无论是与日本鬼子搏斗牺牲的,在解放战争中倒下的,还是抗美援朝魂归故里的,他怎么会不熟悉呢?他们在战场上冲锋的姿态,他们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敌人的壮烈,他永不能忘。
每当擦到一个叫李云峰的烈士墓碑时,他会想到那时的通信员,一个叫李什么峰的年轻战士。原谅他记不住战士的名字,因为在这个李什么峰之前,已有两个通信员相继牺牲了。弹雨里,他问,你叫什么名字。枪炮声很重,新的通信员把手围个喇叭大声说,他叫“李什么峰”。
后来,这个叫李什么峰的通信员也牺牲了。
他深深内疚。
他就把这个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对待,在碑身上多擦几下,多停片刻。
擦完墓碑,他已经很累了。坐在前面的大石碑台阶上,把雨伞扣在头顶。一下子,弹雨似乎就起来了,啪啪,啪啪。这种氛围,不由他不想起那些枪林弹雨的故事。
坐久了,他会感觉到凉,由外到内的凉。四周的松柏都淌着雨水,他的心和眼睛也潮湿起来。等云一片片散开,太阳光照在大地。公园的一侧开始了欢闹,一张张笑脸又荡漾起来。
这是两个世界,彼此守望。
(选自《羊城晚报》2022年8月3日,有删改)
16.阅读选文,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战争年代 与战友浴血奋战
战争结束 ①
烈士陵园改造后 ②
每逢下雨时 ③
17.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描写环境的画横线语句的作用。
这里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松柏在雨天里有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
18.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负责人看到那些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章,一脸崇敬地接待了他。
19.结合全文,说说你对小说结尾“这是两个世界,彼此守望”的理解。
六、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人、一些事……遇到故人,是一种重逢后的喜悦;遇到挫折,需要百折不挠的勇气;遇到美景,自有赏心悦目的怡然。你,又遇到了什么?请以“我遇到了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字数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1. 千里共婵娟 露从今夜白 有弟皆分散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人迹板桥霜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2. 沉醉 震撼 耐人寻味 3.A 4.D
5.(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示例:贝多芬是一位极具自强不息精神的名人。他双耳失聪后,仍坚持音乐创作。面对命运的残酷打击,他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用心灵感受音符,创作出《命运交响曲》等不朽之作,用行动诠释了不屈服于困境、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
6. 朗诵喜欢的诗歌 创作诗歌 7.推荐理由:《礁石》运用象征手法,礁石象征着坚韧不拔的人。海浪无休止地扑向礁石,象征着困难和挫折不断地冲击着人。礁石在海浪的冲击下依然屹立不倒,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表达了一种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勇敢地坚持下去。
8.B 9.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②富人都出逃了,百姓都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 10.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1.描绘滁人游乐,表现了滁州百姓生活的安乐,体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12.欧阳修与民同乐,关心百姓生活,让百姓在山水之间享受快乐;苏轼在洪水来临时,积极组织百姓抗洪,坚守城池,保护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他们都是“良吏”。
13.B 14.举例论证,列举运动员着迷中华美食,体验中国各种传统文化,运动员身着“神奇女侠”服装,装扮成拳击手模样,不同国家和地区运动员与“冰墩墩”合影互动等事例,证明北京冬奥会上,文明交流互鉴随处可见的观点,使论证更加具体真实,更具有说服力。 15.(1)材料三侧重从传统文化的“顶流”影响的角度,谈冬奥会上的中国文化元素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2)材料四侧重以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8分钟演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传统元素为例,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
16. 住在烈士陵园对面陪伴战友 坐在大门一边,感受两个世界 给墓碑擦洗 17.①环境描写,描绘了松柏苍翠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②松柏上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暗示了对烈士的缅怀之情。 18.运用了神态描写,通过描写负责人“一脸崇敬”的神态,表现了负责人对老兵的尊重,侧面反映了老兵的功绩和他对战友的深情。 19.①“两个世界”指的是公园中休闲娱乐的世界和烈士陵园中寂静缅怀的世界。②“彼此守望”指的是革命烈士为了后代幸福甘愿流血牺牲,另一个世界的他们看到今天美好幸福的一切会倍感欣慰。人民群众饮水思源,不忘先烈恩情,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用美好中国的答卷来回报烈士的英灵。先烈为了人民舍生忘死,人们传承先烈遗志,缅怀革命先烈,将先烈的精神化为爱我中华、报效祖国的强大力量。
20.例文
我遇到了快乐
六年前的那个儿童节,也就是我读一年级的儿童节的那天,我真快乐。
儿童节的前一天,老师布置完教室后,便对我们说:“明天是一年一度的儿童节了,你们都不用背书包上学,只带一个袋子回来吧。”放学后,我为明天的事高兴得不得了,连睡觉也睡不着。
第二天早上,我洗漱完毕后,便缠着妈妈帮我穿上崭新的衣服,送我上学。回到学校,静静的,我左看右看,一个人也没有。我看了看手表,噢,原来才6点20分。十分钟过了,同学们陆续地回了教室。同学们都穿着新衣服。不久,我期盼的8点30分已到了,广播说:“各班回到教室把凳子搬到操场并有秩序排队到操场”。
主持人宣布:“出队旗。”出完队旗就请一年级的小朋友出升旗台前排好队,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帮我们戴红领巾,有一位大姐姐帮我戴红领巾,我望着鲜红的红领巾,便想:有一天,我也会为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戴红领巾的。此时,我为我加入了少先队员的行列而感到无比的自豪,无比的高兴。接着,我们唱了队歌便退队了。主持人又宣布:“下面有请我们欣赏一下各班带来的文艺节目。” 中午,回到家后,妈妈竟买了一个儿童蛋糕给我,我大口大口地吃着蛋糕起来,妈妈看着我那狼狈的样子,不禁笑了起来。
下午,回到学校后,大约2点种左右,学校的广播就说:“现在各班开始开展活动了,同学们可以到处玩,我最喜欢玩就是画猪鼻了。每一个人都画得不准确,有的画在了猪尾巴后面,有的画在头顶了……我们都笑得拢不上嘴了了,心想:他们真笨啊,这么简单都画不了。等等看我的吧。还没轮到我时,我看清楚了猪的模样,可轮到我了。老师给我带上眼罩。我一画,同学们都笑起来了。我脱下眼罩,发现我把鼻子画在外面了,这下我终于体会到了原来画猪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游戏结束后,各个同学都回到班上,老师给我们派发零食了。我们每个同学都高兴得跳起来了。那天儿童节,我与快乐相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