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沈巷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一、单选题(共50分)1.加拿大的研究者发现了北极地区距今350万年前的远古骆驼化石。无独有偶,美国科研人员发现了南极地区距今2.8亿年前的森林化石。左图为北极地区远古骆驼生活复原示意,右图为地质时期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据此完成下题。根据材料推测( )A.2.8亿年前的南极大陆纬度较低B.350万年前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C.南极森林化石的发现证明了全球变暖D.远古骆驼生活时期北极地区干旱少雨下列两图分别示意西藏自治区年太阳福射总量分布及年降水量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西藏自治区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特点是( )A.东多西少 B.西南少,东北多 C.南多北少 D.东南少,西北多3.影响西藏自治区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A.纬度位置、地势 B.海陆位置、降水 C.地势、降水 D.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特殊性在于( )A.没有大气层 B.有自转运动C.有公转运动 D.存在高级智慧生命5.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是因为( )A.地球质量大,可吸附适宜生命生存的大气B.宇宙空间无限大,天体在运动中互不影响C.地球体积大小适宜,使水以液态形式存在D.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有适宜生存的温度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南部宜宾市的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下图为“地球图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B.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7.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A.莫霍界面以下 B.古登堡界面以下 C.Ⅱ圈层 D.Ⅰ圈层8.下图为太阳活动周期预报图,下列有关太阳活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 B.2022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C.耀斑爆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D.2022年是耀斑活动最弱年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28.34°N,104.90°E)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10.地震发生时,震区人们的感受是(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11.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 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12.下列关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B.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能削弱作用小C.海拔高,气候寒冷 D.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左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的五个地质年代(图中数字代表距今时间。单位:亿年),右图中a、b、c、d代表不同地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地质年代是( )A.② B.③ C.④ D.⑤14.在地球的演化史中恐龙绝迹于( )A.①末期 B.②末期 C.③末期 D.④末期15.右图中不同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A.a-② B.b-③ C.c-④ D.d-⑤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完成下面小题。16.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17.地壳最底部为(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读“某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面各题。18.图中最可能形成于古生代的地层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9.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最可能是( )A.干燥,冷热多变B.全球气候差异明显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读“地层剖面略图”,回答下面各题。20.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21.若在甲、乙两地钻孔找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甲地找到煤层B.在乙地找到煤层C.甲、乙两地都找不到煤层D.甲、乙两地都可以找到煤层近年,我国不断加大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它的利用不仅是西藏常规能源短缺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对西藏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各题。22.下列关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B.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能削弱作用小C.海拔高,气候寒冷 D.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23.青藏地区的其他能源也很丰富,其中哪一项不属于“绿色能”( )A.风能 B.青海冷湖的煤炭 C.藏南谷地的地热能 D.雅鲁藏布江的水能2020年11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采集约2千克月壤返回地球。下图为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工作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有关材料中所呈现的天体及天体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A.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 B.环月飞行的嫦娥五号属于地月系C.由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是天体 D.图中涉及的天体系统中心天体是木星25.目前月球上未探测到生命迹象,主要是因为月球( )①距太阳更近 ②没有大气层 ③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④昼夜温差过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二、综合题(共50分)26.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图中地震波E____;F____;图中分界面A是____,B是____。(2)在通过界面B处时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横波____、纵波____。(3)图中圈层:C是____,D是____。(4)物质状态:D层____,H层____。(5)____(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____的发源地。27.读“地理模式图”,回答(16分):(1)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适合生命存在的宜居范围在____轨道附近(填数码),因为此处轨道附近的行星与太阳____适中,所以____条件适宜。(2)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的圈层结构,阴影部分能观测到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有____、____。(3)若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为地幔,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____,横波自外向内透过该界面时,速度发生的变化是____。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图(1)由上述材料可知,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属于贫乏区的地区是____(四川盆地或青藏高原)。(2)全球年太阳总辐射量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从____纬向_____纬递减。(3)乌鲁木齐深处大陆腹地,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海口市年平均降水量1684毫米,由此分析两地中太阳总辐射量丰富的是____(4)结合材料分析影响某地年太阳总辐射量的主要因素____。29.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4分)(1)图中E、F代表的地球圈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2)图中P界面是________;Q界面是________。(3)图中A圈层厚度大陆比大洋________(厚或薄),当地震来临时,大洋上的船员感觉到船________。(4)图示F圈层物质呈________态,G圈层物质呈________态。(5)说出地震波由上至下通过P界面和Q界面时的主要特征。参考答案1.A 2.D 3.C 4.D 5.D 6.B 7.C 8.D 9.A 10.D 11.A 12.C 13.D 14.D 15.C 16.C 17.C18.D 19.C【分析】18.据教材知识得知,三叶虫和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时期,所以可能形成于古生代的地层是含有三叶虫和鱼类化石的地层。故选D。19.煤炭有古生物遗骸演变而成,湿润,森林茂密的环境可以增加生物的数量,促进煤炭的形成。故选C。20.B 21.B【分析】20.“在这一时期”从图例中可看出是古生代到中生代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动物由低等向高等演化的情况是: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自鱼类开始为脊椎动物,即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B正确,ACD错误。故选B。21.古生代前期为海生藻类植物时代,不是成煤时期;古生代末期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蕨类植物繁盛,是形成煤的重要时期。而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早期,因此甲地找不到煤层,A、D错误;乙地为中生代,当时裸子植物繁盛,是另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B正确,C错误。故选B。22.C 23.B 24.B 25.D26.横波 纵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消失 速度下降 地幔 外地核 熔融状态(液态) 固态 C层 岩浆27.④ 距离 温度 色球 耀斑 日珥 古登堡面 横波突然消失28.四川盆地 低纬 高纬 乌鲁木齐 地面状况、大气状况、纬度等因素29.(1)下层地幔 外核(2)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3)厚 上下颠簸(4)液 固(5)通过P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逐渐加快,通过Q界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