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语文园地(部编版)五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本单元的课文透露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学完了本单元,你都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呢?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认识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的语文园地看看吧。新知导入第一课时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四篇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4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篇目 古诗三首 少年中国说 (节选) 圆明园的毁灭 小岛蕴含的感情强烈深沉的爱国之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对祖国灿烂文化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无比愤慨,增强人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敬佩小岛战士们扎根海岛、艰苦守岛的精神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交流平台本单元课文充满浓浓的爱国之情,学习课文时,同学们借助许多资料,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情感的体会。那么,搜集、整理的相关的资料,对理解文章有哪些帮助呢?怎样更好地使用搜集、整理的资料?请你阅读课本“交流平台”的内容,说一说你的收获。我的发现搜集、整理的资料对理解文章究竟有哪些帮助?①可以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②可以结合更多的资料来丰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③可以结合资料,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在朗读课文时,可以把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你能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举例说明查阅资料的作用吗?我在学习古诗《示儿》的时候,通过作者资料和北宋灭亡的资料了解到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临终前最放不下的事就是祖国的统一,因此更能体会到诗中的悲愤和强烈的爱国之情。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可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当我了解到,晚清时期朝廷昏庸腐败,帝国主义列强肆意侵略中华这些背景资料时,我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梁启超先生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当我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到海防战士“高温、高盐、高湿”的艰苦生活时,我才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将军为什么想要将这种种菜法子在守岛部队中推广。我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查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了解到圆明园之前的辉煌,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圆明园的毁灭的痛惜之情。更深入地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读“交流平台”第3自然段,结合课文说说如何通过朗读把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朗读时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课文的情感。如《圆明园的毁灭》第1自然段应读得慢一些,语调低沉一些,体现痛惜之情。而《少年中国说》(节选)第1自然段应读得语调高一些,语速快一些,读出节奏,读出壮志豪情,才更有气势。练一练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我们可以看出侵略者是如何抢掠圆明园的文物的。“闯”“掠”“拿”“搬”我们可以看出强盗的贪婪,要读出自己的悲愤与无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通过一系列的排比,语气一步步加强,我们在读的时候,语调要高一点,读出对中国少年的期望,读出力量,才有气势。做到铿锵有力,语气激昂。词句段运用下面每组词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赞赏 嘉许褒扬 喜爱贬斥 否定憎恨 轻蔑举世闻名臭名远扬兴高采烈得意忘形足智多谋诡计多端呕心沥血处心积虑意思相近,但感彩不同。我的发现不同点:举世闻名是褒义词,用来形容好的人或事物;臭名远扬是贬义词,用在做了坏事的人身上。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举世闻名臭名远扬坏名声传得很远。相同点:都形容名声影响很大的意思。例句:我国举世闻名的旅游景点众多,如故宫、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兴高采烈得意忘形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不同点:兴高采烈是褒义词,形容人非常高兴,情绪高昂;得意忘形是贬义词,表示浅薄的人高兴得忘乎所以了。相同点:都表示高兴的意思。足智多谋诡计多端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形容坏主意很多。相同点:都表示主意多的意思。不同点:足智多谋是褒义词,指富有智慧、善于谋划;诡计多端是贬义词,指坏主意很多。相同点:都表示很费心思。不同点:呕心沥血是褒义词,指费尽心血做好事;处心积虑是贬义词,表示挖空心思做坏事。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比喻用尽心思。呕心沥血请在这些词语中选择一个词语写一段话。举世闻名臭名远扬兴高采烈得意忘形足智多谋诡计多端呕心沥血处心积虑我会写:兴高采烈随着夜幕临近,原本的喧嚣已经渐渐归于平静,一阵微风吹来,夹带着那诱人的花香,让人心旷神怡,让人如此的流连忘返。但是,时间已晚,只能携带着心满意足的心情,兴高采烈地回家去了,请在这些词语中选择一组词语写一段话。举世闻名臭名远扬兴高采烈得意忘形足智多谋诡计多端呕心沥血处心积虑《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而曹操则是个诡计多端的人。拓展链接高瞻远瞩好高骛远志趣相投臭味相投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见机行事见风使舵喜笑颜开嬉皮笑脸甜言蜜语花言巧语精益求精吹毛求疵大义灭亲六亲不认课堂练习一、先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举世( )( ) 足( )多( )( )( )忘形 ( )心( )血( )( )多端 兴高( )( )(1)万里长城是( )的伟大建筑。(2)王老师为了教育事业( ),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栋梁。(3)诸葛亮是一个( )的人。(4)狐狸( ),用甜言蜜语骗走了乌鸦叼着的肉闻 名 智 谋得 意 呕 沥诡 计 采 烈举世闻名呕心沥血足智多谋诡计多端二、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总理为了祖国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警方已抓捕了那个无恶不作的亡命之徒。C.他总是处心积虑地去帮助别人。三、在八个词中选其中一个词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说起诸葛亮,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不为他的智慧所折服的。他运筹帷幄,足智多谋,深受刘备的器重。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借助资料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我们还积累了一些意思相近但感彩不同的词语,如何运用恰当的词语可以让我们的语言表达变得更生动更准确。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记得常常巩固和运用,这样才会对我们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新知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对本单元学过的文章以及学习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此外,我们还积累了一些意思相近但感彩不同的词语。相信同学们一定又掌握了很多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进行语文园地的学习。第二课时读前两个句子,体会顿号的用法。词句段运用◇它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它们是同一类事物,所以中间要加顿号。顿号、逗号的异同相同点:逗号、顿号均表示句内停顿,但停顿性质不同。不同点:逗号属句内一般性停顿,而顿号有专门的用途。顿号表示句中停顿。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短语,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如第一个句子中“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东、西、南”都属于并列词语,所以中间用顿号;第二个句子中“桃子、石榴、苹果”属于并列词语,所以中间用顿号。在句子里,一个顿号相当于一个连词,有时也用来表示次序语之后的停顿,如一、二、三等。逗号是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表示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如: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这是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停顿,所以用逗号。给下面句子加上标点。◇毽子越做越讲究 有黑鸡毛 白鸡毛 芦花鸡毛等 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这三个词语是并列关系,所以用顿号。练一练在句子空白处处填写合适的标点符号。桃树 杏树 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秋天 各种山果子都熟了 榛子 野枣 山里红 山葡萄 说也说不完这些英雄人物 有的具有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慨 有的具有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有的具有乐善好施的善良品质。,、。,,、,,,,:、、、。,书写提示观察两组书写内容的不同格式及布局,并阅读古诗右侧的“书写提示”。落款每一行诗句都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字字齐平,字距均匀,行列整齐。左右空档相当,不能太满也不可过疏。落款横写从左往右,从上到下书写。竖写从上到下,从右往左。我会写试着写一写《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写完后对照评价表自我评价,把文字写匀称、美观。评价项目 自我评价行款整齐,上下、左右文字对齐,字距、行距适当、匀称单字的笔画、结构书写正确、美观书写速度适中,能够一词连写很棒 基本做到 还需努力注意力要集中。先认真熟悉整个内容,对整体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要有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一句话(诗)连贯地写下来,不要写一个字去看下一个字,尽量做到一气呵成。书写速度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书写诀窍日积月累太平盛世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人寿年丰丰衣足食夜不闭户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多事之秋家破人亡兵荒马乱哀鸿遍野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读下面两组词语,说说你的发现。生灵涂炭内忧外患衰败痛苦兴盛幸福词义理解太平盛世:社会安定、昌盛时代。比喻非常兴盛安定的社会。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人寿年丰:人健康,年成好,形容生活安乐美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丰衣足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夜不闭户:夜间不用关闭门户睡觉,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路不拾遗: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多指动荡不安的政局。家破人亡:家庭破坏,亲人死亡。形容家庭遭到灾祸或不幸。兵荒马乱: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流离失所:到处流浪,没有安身的地方。民不聊生:指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人民没办法生活。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内忧外患: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指国家内有变乱,外遭侵扰。理解了成语的意思,说说这两组成语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这两组成语都与国家的兴衰有关。都是表现人们的生活状况的,但意思完全相反。第一组成语是形容国家昌盛,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太平盛世、繁荣的景象。第二组成语是形容国家衰落,战争频繁,内忧外患,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描写的是战乱时期的惨状。联系本单元课文,结合每篇课文的内容和时代背景,用上其中的成语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现在我们虽然生活在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但我们不能忘记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的掠夺、毁坏、放火的罪恶行径。要牢记我们国家曾经遭受侵略者入侵的屈辱历史,发愤图强,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拓展积累繁荣昌盛 国富民丰 民康物阜 兴国安邦歌舞升平 欣欣向荣 日新月异 衣食无忧国破家亡 颠沛流离 动荡不安 民穷财尽百业萧条 民生凋敝 百废待兴 风雨飘摇课堂练习1.下列词语中不是一对反义词的是( )A.国泰民安——民不聊生B.安居乐业——流离失所C.内忧外患——生灵涂炭D.太平盛世——兵荒马乱2.对于古诗抄得工整又美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每一行诗句都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B.只要能将字的笔顺写得正确就可以了。C.要注意每个字的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CB3.补充词语,按要求完成练习。①( )泰( )安 ②兵( )马( )③( )( )涂炭 ④流离( )( )⑤( )不聊( ) ⑥安( )乐( )(1)以上词语中,形容战争、家破人亡的词语有:。(填序号)(2)选词填空。(填序号)人民 ,祖国欣欣向荣,社会和谐发展。我们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国 民 荒 乱生 灵 失 所民 生 居 业② ③ ④ ⑤⑥①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明白词语的不同感彩,以及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还懂得了顿号和逗号的区别,积累了许多成语。收获不小,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知识。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把写好的书法作品分享给家人。2.读读背背“日积月累”的成语3.将“日积月累”的成语抄写到作业本上。语文园地借助资料理解课文体会情感褒义词和贬义词的不同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书法横款和书款的不同写法积累关于人民生活状态的词语板书设计/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材分析】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围绕“借助资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以及“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感情”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交流。“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项旨在让学生体会、辨别词语的感彩,并学会正确运用;第二项旨在体会顿号的用法,能正确使用顿号。“书写提示”编排了书写古诗的两种不同行款。《示儿》为横向书写,从左到右;《登鹳雀楼》为竖向书写,从右到左。点明了古诗书写的格式要求,还点明了单个字书写时的注意事项,旨在引导学生书写时考虑整体性,注意行款整齐,提高书写质量。“日积月累”编排了十六个成语,分为两组。第一组主要表现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二组主要表现国破家亡的情况。【学情分析】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并能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习惯。【教学目标】1.能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的作用;能围绕“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展开交流。2.能辨别词语的感彩并恰当运用。3.体会顿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4.了解古诗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并能正确书写。5.背诵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教学重点】1.能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的作用。2.能辨别词语的感彩,背诵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教学难点】1.体会顿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2.了解古诗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并能正确书写。【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的作用;能围绕“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展开交流。2.辨别词语的感彩,并能恰当运用。【教学过程】一、学习“交流平台”,回顾方法1.课堂导入本单元的课文透露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学完了本单元,你都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呢?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认识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的语文园地看看吧。2.读一读,找规律。(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四篇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4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本单元课文充满浓浓的爱国之情,学习课文时,同学们借助许多资料,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情感的体会。。那么,搜集、整理的相关的资料,对理解文章有哪些帮助呢?怎样更好地使用搜集、整理的资料?请你阅读课本“交流平台”的内容,说一说你的收获。①我们可以借助资料来了解写作背景,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去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②可以结合更多的资料来丰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③可以结合资料,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在朗读课文时,可以把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3)你能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举例说明查阅资料的作用吗?预设1:我在学习古诗《示儿》的时候,通过作者资料和北宋灭亡的资料了解到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临终前最放不下的事就是祖国的统一,因此更能体会到诗中的悲愤和强烈的爱国之情。预设2: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可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当我了解到,晚清时期朝廷昏庸腐败,帝国主义列强肆意侵略中华这些背景资料时,我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梁启超先生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预设3:我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查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了解到圆明园之前的辉煌,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圆明园的毁灭的痛惜之情。更深入地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预设4:当我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到海防战士“高温、高盐、高湿”的艰苦生活时,我才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将军为什么想要将这种种菜法子在守岛部队中推广。(4)你是如何通过朗读课文来表现课文的情感的?朗读时有什么好方法?预设1: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预设2:朗读时还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课文的情感。预设5: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把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比如,《圆明园的毁灭》我们要读出痛惜之情,语调是悲痛的、气愤的;《少年中国说(节选)》要读出壮志豪情。追问:想要读出悲痛的、气愤的情感,应该如何读呢?预设:可以语调稍微低沉一些,语速缓慢一些。(5)总结:想要通过朗读来体现课文中的情感,首先就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在把握好感情基调之后,还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课文的感情。3.练一练,学运用。(1)体会着刚刚说的朗读方法,读好下面两段话。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小结: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我们可以看出侵略者是如何抢掠圆明园的文物的。“闯”“掠”“拿”“搬”我们可以看出强盗的贪婪,要读出自己的悲愤与无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小结:通过一系列的排比,语气一步步加强,我们在读的时候,语调要高一点,读出对中国少年的期望,读出力量,才有气势。做到铿锵有力,语气激昂。(2)教师小结:通过回顾,我们对这个单元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记得常常巩固和运用,这样才会对我们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设计意图:通过对本单元学习方法的梳理回顾,有助于学生再次进行巩固,进而为今后学习中的运用奠定基础。)二、学习“词句段运用”1.“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体会词语的感彩。(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举世闻名 兴高采烈 足智多谋 呕心沥血臭名远扬 得意忘形 诡计多端 处心积虑(2)指名学生读词语,共同正音,再齐读。(3)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请教同学。(4)男女生合作朗读每组两个词语。引导:每组词语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预设:每组词语意思相近,但感彩不同。第一行词语含有赞赏、嘉许、褒扬、喜爱的情感;第二行词语含有贬斥、否定、憎恨、轻蔑的情感。(5)交流每组词语的意思。预设:①第一组词语都有名声很大的意思,“举世闻名”指好的名节,“臭名远扬”指不好的名声。例句:我国举世闻名的旅游景点众多,如故宫、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②第二组词语都有高兴的意思,“兴高采烈”侧重于兴致高,精神饱满,“得意忘形”侧重于高兴得失去常态。③第三组词语都有主意很多的意思,“足智多谋”侧重于好主意,“诡计多端”侧重于坏主意。④第四组词语都有费尽心思的意思,“呕心沥血”大多为褒义词,但“处心积虑”是贬义词。(6)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段话。示例“兴高采烈”:随着夜幕临近,原本的喧嚣已经渐渐归于平静,一阵微风吹来,夹带着那诱人的花香,让人感觉如此的心旷神怡,这里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让人如此的流连忘返。但是,时间已晚,也只能携带着心满意足的心情,兴高采烈地准备回家去了,等待着能够再次来到这里游玩。(7)请在这些词语中选择一组词语写一段话。《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而曹操则是个诡计多端的人。2.教师小结:运用恰当的词语可以让我们的语言表达变得更生动更准确。其实还有很多像书上这样意思相近,但感彩不同的词语。同学们课下去搜集一些分享给大家,看看谁找的最多。(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理解成语的意思,感受了成语不同的感彩。造句练习锻炼了学生进行运用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寻找读写结合点,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发现字词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巧妙地渗透写话的基础知识。为今后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练习做了积累。)3.拓展链接高瞻远瞩 志趣相投 口若悬河 见机行事好高骛远 臭味相投 夸夸其谈 见风使舵喜笑颜开 精益求精 甜言蜜语 大义灭亲嬉皮笑脸 吹毛求疵 花言巧语 六亲不认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借助资料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我们还积累了一些意思相近但感彩不同的词语,如何运用恰当的词语可以让我们的语言表达变得更生动更准确。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记得常常巩固和运用,这样才会对我们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板书设计】语文园地借助资料了解主要内容感彩:褒义词、贬义词第2 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顿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2.了解古诗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并能正确书写。3.背诵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上节课我们一起对本单元学过的文章以及学习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此外,我们还积累了一些意思相近但感彩不同的词语。相信同学们一定又掌握了很多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进行语文园地的学习。二、“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体会顿号的用法。1.同学们,除了词语外,标点符号在我们的阅读、写作中也很重要。今天我们要认识“标点符号大家族”中的一个新朋友——顿号。请同学们默读书中的前两组语段,把顿号用笔圈出来,想一想,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使用顿号。2.学生默读,圈画顿号。(1)教师提问:谁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要在这里使用顿号?预设1:圆明园和绮春园都是园林,东、西、南都是方位,它们是同一类事物,所以中间要加顿号。预设2:桃子、石榴、苹果,也都是同一类事物。(2)顿号、逗号的异同相同点:逗号、顿号均表示句内停顿,但停顿性质不同。不同点:逗号属句内一般性停顿,而顿号有专门的用途。顿号表示句中停顿。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短语,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如第一个句子中“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东、西、南”都属于并列词语,所以中间用顿号;第二个句子中“桃子、石榴、苹果”属于并列词语,所以中间用顿号。在句子里,一个顿号相当于一个连词,有时也用来表示次序语之后的停顿,如一、二、三等。逗号是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表示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如: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这是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停顿,所以用逗号。3.引导:顿号表示句中的停顿,一般而言,顿号用在停顿时间比较短的,并列的词语或短句中间。接下来我们练习一下,试着给书上的第三段语段加标点。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1)学生练习。(2)教师引导:完成了吗?看一看你写的对不对。4.总结顿号的用法。①顿号表示句内停顿。②顿号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短语,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③在句子里,一个顿号相当于一个连词,停顿时间比逗号短。④有时也用来表示次序语之后的停顿,如一、二、三等。5.拓展练习根据顿号的用法,给下面这两句话加上标点。(1)桃树 杏树 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2)秋天 各种山果子都熟了 榛子 野枣 山里红 山葡萄 说也说不完6.教师小结:其实“标点符号大家族”中还有很多好朋友,平时在阅读时同学们要多留心,注意它们的使用方法,让自己在写作时标点使用越来越规范。(设计意图:本环节先通过观察句段,初步感受顿号的用法。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顿号。通过读句子,体会标点符号在句子中的作用,提升学生读书的节奏感及感情的表达。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使学生掌握的更扎实。)三、书写提示1.人们常说:“见字如见其人。”言外之意,就是在说一个人的字写得如何,其实是可以看出这个人做事的态度。今天我们接着练习写字。2.读一读:出示图片,学生读诗,欣赏作品3.说一说:观察这两首诗在书写上的不同。4.根据提示,交流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1)横向书写古诗时,从左到右,逐行排列,落款在右下角;竖向书写古诗时,从上到下,从右到左,逐列排开,落款在左下角。(2)每一行诗句都居中写,上下、左右文字对齐,字距、行距要适当、匀称。而且还要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5.小结:无论是横格写,还是竖格写,都要写在格子的中间,注意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另外要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6.学生统一书写,分别按横款和竖款练习两首古诗的抄写。7.展示成果,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同时找出有缺陷的作品,共同交流该如何改正。8.请书写最好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诀窍,其他人可以补充,共同总结。(1)注意力要集中。先认真熟悉整个内容,对整体内容做到心中有数。(2)要有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3)一句话(诗)连贯地写下来,不要写一个字去看下一个字,尽量做到一气呵成。(4)书写速度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9.布置书写任务,课后认真进行书写练习。(设计意图:本环节先通过观察示例,了解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对学生的书写起到了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学生练习并在小组内互相点评,有效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高书写水平。)四、学习“日积月累”引导:这个单元我们围绕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学习了许多经典诗篇,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板块又给我们整理了一些成语。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16个词语。太平盛世 国泰民安 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政通人和 人寿年丰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多事之秋 兵荒马乱 流离失所 生灵涂炭家破人亡 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 内忧外患2.学生自读词语,想一想词语的意思。3.小组内互相说说词语的意思。4.全班交流,对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并说一说这些词语都和什么有关系。太平盛世:社会安定、昌盛时代。比喻非常兴盛安定的社会。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人寿年丰:人健康,年成好,形容生活安乐美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丰衣足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夜不闭户:夜间不用关闭门户睡觉,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路不拾遗: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多指动荡不安的政局。家破人亡:家庭破坏,亲人死亡。形容家庭遭到灾祸或不幸。兵荒马乱: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流离失所:到处流浪,没有安身的地方。民不聊生:指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人民没办法生活。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内忧外患: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指国家内有变乱,外遭侵扰。5.这两组成语有什么特点?理解了成语的意思,说说这两组成语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这两组成语都与国家的兴衰有关。都是表现人们的生活状况的,但意思完全相反。第一组成语是形容国家昌盛,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太平盛世、繁荣的景象。第二组成语是形容国家衰落,战争频繁,内忧外患,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描写的是战乱时期的惨状。6.指导学生想象成语所描绘的画面。7.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和时代背景,用上其中的成语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现在我们虽然生活在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但我们不能忘记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的掠夺、毁坏、放火的罪恶行径。要牢记我们国家曾经遭受侵略者入侵的屈辱历史,发愤图强,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8.全班男女生对读成语。9.拓展积累繁荣昌盛 国富民丰 民康物阜 兴国安邦歌舞升平 欣欣向荣 日新月异 衣食无忧国破家亡 颠沛流离 动荡不安 民穷财尽百业萧条 民生凋敝 百废待兴 风雨飘摇(设计意图:设计时注重多层次朗读,一边正音,一边想象画面,再次朗读理解,读出情感,最后积累和背诵。这样层层递进,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记忆,并且尝试运用,就能对成语的理解做到了然于心。)五、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明白词语的不同感彩,以及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还懂得了顿号和逗号的区别,积累了许多成语。收获不小,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知识。【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己亥(hài) 抖擞 (sǒu) 壮哉(zāi) 履(lǔ)行B.熏肉 (xūn) 惶恐(huáng ) 波澜(lán) 玲珑剔透(tī)C.勉强(qiáng) 间隔(jiàn ) 玉簪(zān) 游隼(sǔn)D.谴责(qiǎn) 荆棘 (jīn) 梭子(suō) 稀罕(hǎ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举世闻明 处心积虑 兵慌马乱 民不聊生B.路不拾遗 玲珑剔透 惊天动地 人寿年丰C.生灵涂碳 兴高彩烈 多事知秋 流离失所D.哀宏遍野 得意忘形 诗情画意 金碧辉煌3.学习课文前,查找资料,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等资料,有利于我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下列关于课文的资料,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临安邸》的写作背景是当时南宋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求苟且偷安,政治上腐败无能,社会暗无天日。B.《少年中国说(节选)》的写作目的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C.《圆明园的毁灭》的历史背景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英法联军对中国肆无忌惮地侵略。D.《示儿》的写作背景是作者看到当朝统治者即将收复失地,但作者已处弥留之际,因此告诉儿子要等收复后以祭祀的方式告诉他。4.下列句子中顿号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B.我在朦胧的月色中、在大青树下、在纺车边,默默地倾吐着心声。C.他退休后的生活很丰富,遛遛鸟呀、听听戏呀、搓搓麻将呀。D.他看上去大概十六、七岁的样子。二、词语运用。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序号。①足智多谋 ②诡计多端 ③呕心沥血 ④处心积虑 ⑤举世闻名 ⑥臭名远扬1._______的圆明园被______的英法联军肆意毁坏,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2.地道战充分显示了冀中人民的______,即使敌人_____,也绝不可能活着走出地道。3.有的人,为了人民的利益_______;有的人,却_______地搜刮人民的财富。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填空。太平( )世 国( )民安 丰衣( )食 多事之( )( )通人和 人( )年丰 夜不( )户 路不拾( )1.如今到了 ____________,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2.战争年代,真是______________,人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3.在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我祝愿祖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按要求写句子。1.刘备有诡计多端的诸葛亮辅佐,真是如虎添翼。(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园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围绕这句话写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海上有一座小岛,远远望去,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仿写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用加点词语描写圆明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根据语境填写古诗文名句。爱国是亘古不变的情感,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感受到陆游对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殷切期望;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体会到了林升对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怒;而龚自珍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是传诵千古,诗人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变革,呼唤未来。谈到未来,我们不禁想起梁启超对中国的美好期望:“美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下列诗句表达了怎样的爱国之情。 ( 填序号 )A.精忠报国 B.忧国忧民 C.舍身为国 D.建功立业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2.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3.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4.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参考答案】一、1.B2.B3. D4.A二、1.举世闻名 臭名远扬 2.足智多谋 诡计多端 3.呕心沥血 处心积虑三、 盛 泰 足 秋 政 寿 闭 遗 1.太平盛世 2.多事之秋 3.国泰民安 政通人和四、1.刘备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辅佐,真是如虎添翼。 2.公园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小湖四周,柳树长出了鹅黄色的叶子,桃树绽放了红色的花朵。湖中心的小亭子,红柱红顶,美丽别致。一座曲曲折折的小桥连接着湖岸和小亭子。湖里的水清澈透明,倒映着亭子、小桥和柳树、桃树。 3.示例:那雪,就如白玉,铺满了大地,让你感觉来到了天界。 4.圆明园里不但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建筑。五、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 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六、 C B D A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 作业设计(1课时)(含答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案(2课时).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课件(2课时)共42张PPT.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