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辛弃疾“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眼看着宋徽宗、钦宗被俘,亲历着金兵南下的铁蹄,叹息着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一隅,经历着南渡的狼狈不堪。悲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情境导入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把握怀古诗用典的手法,以及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体味《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调,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教学目标南宋地图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力主抗金。但一生壮志未酬,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豪放的诗词。他是豪词派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成为 “济南二安”。被誉为“词坛飞将军”、“词中之龙”等。有《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其作品慷慨悲壮又不失细腻柔媚。 辛弃疾(1140—1207)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效忠朝廷,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立志报国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奋起反抗。1162年,二十三岁的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活捉叛徒交给南宋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起义南归坎坷仕途1162年至1181年,辛弃疾的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他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继续坚持主战,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朝廷偏安江南,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无人采纳他的建言。在此期间,他被收了军权,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宦迹无常。归居田园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瓢泉。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他常常一面赏玩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理想而激动,时而因现实无情而灰心愤怒,时而又强自宽慰旷达,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写作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tuō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想提高声誉,邀功,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反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他认为草率出兵,会使北伐再次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忧心忡忡,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牌名题目→怀古词:登临地点(原名北顾楼,取不忘中原之意)解题:朗读正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体味情感上阕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解读诗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功业,结果只落得仓皇南逃,时而还掉头北顾。 四十三年过去了,遥望中原,还记得战火一直烧到扬州。 过去的事哪堪回首,如今异族皇帝佛狸祠下,竟是一片乌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下阕解读诗歌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思古人”“忆其事”。他想到哪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哪些历史故事,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思?用典: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赏析上阙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军队,保卫家园。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力主抗金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懦弱无能、偏安江南的行径。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 人物:孙权用意:1.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2.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借古抒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用典:曾在京口建都,数次打败曹操,保卫家园。继承父兄遗业,抗衡曹刘,三分天下。“生子当如孙仲谋。”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品读诗歌:他想到哪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哪些历史故事,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思?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人物:刘裕用典: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出身贫寒,曾生活在荒僻街巷。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曾两度挥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1.表达向往英雄业绩和抗金决心。2.表达对统治者和主和派懦弱无能的批判(借古讽今)用意: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品读诗歌:他想到哪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哪些历史故事,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思?刘义隆: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重创。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写了哪个人物和故事,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运用刘义隆北伐惨败的典故,来劝诫韩侂胄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借古讽今)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个场景:"烽火扬州路",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一片神鸦社鼓",现在沦陷区的宋朝百姓忘了国耻,在狒狸祠下迎神祭祀。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手法:今昔对比,用典。情感:若失地久不收复,恐怕百姓就此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体现了他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对国运的担忧。写了哪个人物和故事,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思?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否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受廉颇政敌郭开贿赂,回来谎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上了三趟茅房)。”于是赵王以为老,遂罢。——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运用典故, 以廉颇自况,抒发了其仍想为国效力,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同时,也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写了哪个人物和故事,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思?总结:古 人 古 事孙 权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刘 裕 起兵北伐,建立政权刘义隆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拓跋焘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廉 颇 一饭斗米,以示勇武情 感 用 意景仰、惋惜 叹英雄后继无人仰慕、向往 表建功立业雄心不屑、讽刺 劝为政者勿草率耻辱、悲哀 谏为国者勿忘耻同情、悲叹 望为政者用人才全词主旨词人登上京口的北固亭,通过用典和对比的手法,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想要建功立业,抗敌救国的志向和壮志难酬的苦闷。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软弱无能。告诫当今北伐者要做好充分准备再出兵。一叹英雄千古,壮怀激烈;二叹君主无能,国难当头;三叹老迈之身,才不可施。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余秋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