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5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5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文学家。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父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东晋时局动荡,政治黑暗,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完全弃官归隐。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陶渊明
田园诗
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

王维 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
早年:28岁前, “大济苍生”
中年:29——41,“误入歧途”
晚年:41岁后, “归隐田园”
“田园诗人”(开创田园诗)
“隐逸诗人”(41岁辞官归田)
“靖节先生”(谥号)
“五柳先生”(自号)
作者简介
诗眼——“归”
解题:
“归园田居”就是“回到田园生活”的意思。哪个字是诗眼?
由“归”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去何处?
4.归去如何?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初读诗歌:注意字音和朗读的节奏感情。
检测:疏通字词并翻译。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适应世俗
气质,情致
笼中鸟,羁:约束
愚拙
迷蒙隐约的样子
隐约的样子
顶端
山林
指世俗的种种束缚
疑作十三年
南面的田野
四周围绕
遮蔽
排列,分布
村落
门户,庭院
世俗的繁杂琐事
余暇,空闲
束缚本性的俗世
生字正音
羁(jī) 拙(zhuō)
宅(zhái) 荫(yìn)
暧 (ài) 墟(xū)
樊(fán)
少无 适俗 韵, 性 本爱 丘山。
误入 尘网 中, 一去 三十 年。
羁鸟 恋旧林, 池鱼思故 渊。
疏通词义并翻译:
适应世俗
情调、风度
天性、本性
田园生活
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
这里应是“十三”
笼中鸟
水潭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守正不阿
暗淡的样子
轻柔的样子
罗列、排列
遮蔽
疏通词义并翻译: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疏通词义并翻译: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闲静的屋子
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
指归耕园田
 
门庭
尘俗杂事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句意理解
1.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官场生活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思考探究
比喻
2.为何而归?
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
精神所需:陶渊明是读书人, 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想通过建功立业, 兼济天下以实现自我的抱负。
生活所迫:《归去来兮辞》云:“余家贫, 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 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 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脱然有怀……。公田之利, 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思考探究
“性本爱丘山”
背景补充----时代背景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宗白华
东晋政局: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孙恩、卢循起义,桓玄、刘裕篡逆)
官场现实:尔虞我诈,阿谀奉承
官场黑暗,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归向园田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诗人是如何描写田园风光的?
思考探究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田园风光:宁静祥和。
运用白描手法,远近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诗人站在屋外,由近及远,从近处的茅屋、树木,到远处的村落炊烟,再由视觉到听觉,听到了狗吠、鸡鸣,勾勒出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间美景图。
补充:“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可见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白描
工笔
写意
手法拓展
陶渊明简笔勾勒画面,用朴实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展现田园生活和农家景象画卷,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可见陶诗平淡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之风格。
4.归去如何?
由此可见,作者归园后的心情如何?
凸显出一种闲适、自由、愉悦的心情。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思考探究
总结:官场和田园生活对比

官场生活------争斗、险恶
田园生活------宁静、闲适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闲适。
从中可以见出作者怎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本课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本课小结
总结: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白描
归园田居
远近结合
回归自然
田园风光
村居闲适
直抒胸臆
性本
误落
景物优美
心旷神怡
无尘杂
有余闲
复返自然
呼应开头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厌恶官场
向往田园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 _____ __ 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与南朝诗人王籍《入若邪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课堂小测
读诗歌《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概括两位诗人的形象特点
拓展探究
《短歌行》
诗人形象
胸怀天下,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有统一天下宏大气魄的政治家形象。
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热爱田园生活,追求隐逸的田园诗人。
《归园田居》
诗人形象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