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浙美版七年级美术单元复习资料大单元1 以刀代笔鲁迅被誉为“中国新兴木刻之父”。鲁迅积极倡导新兴木刻,其主要目的如他自己所说:“当革命时,版画用之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为此,他以最大的热情,在精神和经济上支持新兴木刻运动。鲁迅举办木刻讲习会,邀请日本友人讲解木刻技法和知识,并亲自担任翻译。传统木刻是由画家和木工共同完成的,新兴木刻则由画家个人独立完成。鲁迅主张木刻艺术须中外并重,除了编印、翻刻中国传统木刻书籍外,他还不遗余力地搜集外国进步木刻作品,编辑出版《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并亲自设计木刻版画集的封面和广告。1936年 10月8日,鲁迅抱病参加“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与木刻工作者亲切交谈并予以鼓励。鲁迅的小说也成为木刻家们创作的源泉,他们将鲁迅的文学语言转化为版画语言,生动地再现了作品中的形象。创作木刻版画之前,要先绘制黑白画稿,或用软件将照片处理成黑白稿。李桦、江丰、古元、彦涵、力群、胡一川等一大批木刻家是20世纪上半叶烽火岁月中木刻版画的领导者和主将。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急剧变化的时期,中国社会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直至新中国成立。在这段烽火岁月中,中国的新兴木刻版画犹如时代的战歌,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战,表现出画家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形成了新兴木刻版画史上的第一座高峰。1938年,鲁艺木刻工作团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工作团成员拿着木刻刀,背着行装渡过黄河,越过敌人的封锁线,翻过绵山,到太行山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术刻宣传工作。通常,版画题签由画家本人用铅笔在紧靠画面底沿处,自左至右依次写上印数及张次、画题、作者名、创作日期。套色木刻是指采用颜色套版方法印刷出来的木版画。根据制作原理和印制方法,又分绝版套色和多版套色两种制作方式。绝版套色木刻的步骤:(1)在木板上刻制第一版图案,上墨并印刷;(2)待木板的油墨干透,继续在此块木板上刻画第二版图案,再次上墨,并在同一张画纸上对齐印刷。如此逐次在同一块木板上刻印。印制完成时,木板只剩最后一版的图案,不能再度印制。多版套色木刻的步骤:(1)将图案依据颜色进行分版,并分别刻制在多块木板;(2)将多块刻制好的木板分色上墨,对齐套印。多版套色木刻的制作步骤:绘制画稿、分版刻制、上油墨、印制蓝色版、套印黑色版、题签。套色木刻的准确套印至关重要,要在每块套版的相同位置做出对版标记,以保证每一色版套印准确。由于要经过多次套印,因此,一般来说每版印刷的油墨要尽量薄而匀。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浙美版七年级美术单元复习资料大单元3 温馨社区(一)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又称风景园林设计,包括树木、山石、湖泊等自然景观要素和亭、台、楼、阁等人工景观要素。景观设计受不同文化影响呈现出不同风格面貌,中国古代的园林就是典型的景观设计。景观改造设计的一般步骤:调查研究->问题导向->设计构思->实施操作->评价反馈。广州越秀的社区公园改造将直线的路径通过圆形的“树池”分割成曲线路径,既添加了休闲空间,又提高了交互的可能。社区景观改造常用整理规划、装饰、修缮等方法,提升社区景观的美感在空间上还会特别留出互动交流的场所,用以增进居民间的情感。中国古代就存在景观设计,称为造园。造园手法有很多种,例如借景、对景、组景、点景等。借景:“化他人之物为我所用”。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将好的景色组织到园林视线中的手法。借景内容包括:借山水、动植物、建筑等景物;借人为景物;借天文气象景物等。对景:在两个景点互相观赏彼此,都能构成绝妙的风景,称为对景。在园林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为景。添景:有乔木或花卉作中间或近处的过渡景,这乔木或花卉便是添景。可以建筑小品、树木绿化等来形成。体型高大姿态优美的树木,无论一株或几株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添景作用。框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漏景:是从框景发展而来。框景景色全观,漏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漏景可以用漏窗、漏墙、漏屏风、疏林等手法。隔景:凡将园林绿地分隔为不同空间,不同景区的手法称为隔景。可以避免各景区的互相干扰,增加园景构图变化,使空间“小中见大”。夹景:夹景在观看景物的视线两侧平行视线布置连续屏障以形成较封闭而狭窄的视廊,引导视线集中于景物上。运用轴线、透视手法,增加景深、突出景物、引导视线的作用。障景:障景也称抑景,它能欲扬先抑,增强空间景物感染力,引领观者感受一步一景、曲径通幽、层层叠叠的景观。(二)空间设计公共空间一般指可以对社会公众开放的空间,可以根据功能划分为医疗办公空间、文教展览空间、公共交通空间、商业餐饮空间等。“社区”虽然是现代词语,但类似的概念在中国存在已久。春秋战国时期,“坊市”形成了“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把私密的住宅区域和公共市集、办公区域区别开来,清晰地划分了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要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改造前,由于地势低,北京菊儿胡同存在积水、漏水等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设计师根据用户需求,改造了厨房卫浴,同时保留了四合院的邻里模式。社区公共空间设计需要特别关注社区居民的诉求,创造邻里互动的场所,营造温馨的氛围。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浙美版七年级美术单元复习资料大单元2 翰墨金石中国书法是以中国传统笔、墨、纸、砚为工具材料的汉字书写艺术。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汉字的演变顺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中国书法一般分为两个大类:碑和帖。碑,一般指镌有铭功、纪事等文字的刻石。比如摩崖、塔铭、墓志等。帖,原指写在帛书上的文字,后来范围逐渐扩大,演变为书写在素、帛、纸等材料上的小篇幅书迹。碑文一般追求质朴、刚健、雄强、豪放之美;帖文一般追求飘逸、潇洒、妍媚之美。【作品分析】《祭侄文稿》(1)作者唐代颜真卿(709-784),为人刚正不阿。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他联合堂兄颜杲卿奋起抵抗。后来颜杲卿和其子颜季明被安禄山杀害,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著名的《祭侄文稿》。这幅作品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2)赏析:开篇行笔较缓,结构平实;书至中段,涂改甚多,出现大量枯墨,行与行之间左右冲突;行至篇末,墨尽笔枯,难辨字形。欣赏书法时,首先应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大概的印象。整体感知作品时,可以看书法作品的正文与落款、分行与布白等关系处理,感受其神采,体会通篇点画、线条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格调。字法,即字的结构安排,也就是“集点画成字”,通过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等关系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历代书家都把字的结体列为书法技巧中重要的因素。书法结构的基本法则是动态中求平衡。汉字的每个部分都是有活力的,不是四平八稳。笔法,即写字的用笔方法。笔法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说:“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元代书法家赵孟频于《定武兰亭十三跋》中提出:“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永字八法”体现了古代书法家对动势和生命感的追求。(了解)墨法即用墨的技巧。墨大致可分为浓、淡、干、湿、焦五种。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的“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点出了用墨的关键。(考试中还是得写“焦、浓、重、淡、清”)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善用淡墨书写,他的书法作品具有一种清新秀逸、自然古淡的风格。书法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各有特色。常用的作品形式有条幅、横幅、斗方、扇面、楹联、册页、手卷等。“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这是人们对西泠印社的赞誉之词。西泠印社创立于1904年,社址位于杭州西湖孤山西麓。由浙派篆刻家了仁、王、吴隐、叶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首任社长为吴昌硕。时至今日,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已成为海内外著名的金石篆刻研究中心。【名词解释】吴昌硕:吴昌硕(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硕,号苦铁、大聋等,浙江安吉人。吴昌硕在诗、书、画、印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词解释】篆刻:篆刻是指以印章为载体,集书法、章法和刀法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中国印章包括古玺印和文人篆刻两部分。玺印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以后逐渐作为个人的凭证和官署、官吏执政的权力象征而被广泛使用。到明代,印章艺术又和文人书画相结合,出现了明清两代璀璨瑰丽、流派纷呈的文人篆刻艺术。西泠印社的汉三老石室,保存着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有重要历史价值。前山石坊,1923年西泠印社成立20周年时立,“藉导游人登山之兴”。位于西泠桥旁的中国印学博物馆馆内设有历代玺印厅、流派印章厅、西泠印社社史厅等。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历代玺印和明清流派印。其中明清流派印的崛起,使我国的篆刻艺术摆脱了中古期的沉寂,形成了可与秦汉媲美的第二个高峰,代表艺术家有“西泠八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和“晚清六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赵叔孺)。篆法:好的篆刻首先篆字本身就是生动多姿的,正如邓石如所言:“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章法:疏密对比是篆刻章法中的重要手法。古代用于制作印章的材质有金、银、玉、水品、石、骨、陶等。到了明代,石章被广泛使用,为文人篆刻的兴起提供了物质便利,各种叶蜡石成为刻印的主要材料。最有名的石材有青田石、昌化石、寿山石等。篆刻工具包括刻刀、印床、印泥等常规工具,以及用于书写印稿的笔墨纸砚,帮助钤印时定位的印规,磨印石用的砂纸,搅拌印泥用的印箸,清理印面的刷子,盖印所需的连史纸拓边款用的棕老虎和拓包,等等。冶印的步骤:(1)选择合适的石材,用水砂纸磨平印面;(2)将构思设计好的印稿反写在磨平的石面上;(3)左手拿石,右手执刀;(4)用手指抹净粉末,注意不可用嘴吹;(5)用刀刃或刀背处理边缘,可使印章边缘富有变化;(6)刻完印面后,在石头一侧凿刻边款可刻出印章内容、凿刻时间和篆刻作者等;(7)刻完边款后,用棕老虎和拓包等拓边款;(8)以印面轻打印泥,在玻璃等平整的钤印板上铃印;(9)作品完成。引首章:钤盖在作品前面。一般以长方形、椭圆形为宜。落款章:钤盖在落款处。款字高时,可同时钤姓名印和字号印或闲章;款字位置低时,只钤姓名印即可。压角章:一般视作品需要,钤盖在落款另一边的下角处。印章比落款章和引首章相对大一些。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浙美版七年级美术单元复习资料大单元4 陶艺与生活陶瓷食器的制作有严谨、科学的工艺流程,制作一件作品往往要经过练泥、成型、晾干、上釉、烧制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中国插花艺术始于隋朝之前,自古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传统插花究其本源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生命联结的艺术,蕴藏着东方哲学与美学精神。捏塑成型法制作陶碗的步骤:(1)搓一个泥球;(2)用大拇指在泥球中间压出一个小洞;(3)慢慢把碗的边缘捏薄;(4)基本型完成;(5)上釉;(6)烧制完成。泥条成型法在远古时期就已被广泛使用,主要利用泥条可自由弯曲、变化的特性来制作器物。步骤:(1)将泥条卷成一个圆饼;(2)用泥条向上盘出瓶身;(3)用工具将花瓶外层抹光滑;(4)用泥条交叉装饰瓶口;(5)将瓶口抹光滑;(6)完成。拉坯成型法是在陶轮上用手来制作陶器的一种方法。当陶轮快速转动时,轮盘上的陶土由于离心力作用而向外扩,双手配合控制这种力量,便是拉坏法的基本原理。步骤:(1)放正泥团,两手轻轻让地开孔;(2)大拇指压住底部,让瓶身变大;(3)左手中指用力,慢慢向外推,让瓶身中间变大;(4)用海绵轻轻向里推,让瓶口小一些;(5)用海绵整型;(6)双手中指配合,使瓶子的口沿向外;(7)中指向里面压;(8)取下作品,完成。泥板成型法制作茶壶的步骤:(1)用碾棍擀一块乎整的泥片;(2)将泥片切成圆形作壶底;(3)切成长方形的泥片沿壶底围起来作为壶身;(4)用拍子把壶口拍小;(5)用泥片卷出壶嘴,并用竹刀切出壶嘴的斜面;(6)挖出壶身的出水口;(7)用泥浆黏结壶嘴和把手;(8)用泥片做出壶盖。可以用有锋利边缘的工具修剪掉多余的陶土,修整瓶坏的形态。中国是文明古国,以茶待客是人们交往时常见的礼仪。俗话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了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茶文化历史悠久,人们饮茶不仅为了解渴,更将其视为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茶经》是世界闻名的论茶专著,为唐代陆羽所著。斗茶,指通过比赛鉴定茶叶好坏的活动,在宋代尤为盛行。茶道所用茶具:茶壶、公道杯、茶碗、茶盘等。紫砂壶,用紫砂泥烧制而成,是集诗词、书法、绘画为一体的独特艺术,被历代茶客奉为“茶具”之首。2006年,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浙美版七年级美术单元复习资料大单元5 运动时光【名词解释】故事梗概:故事梗概是对电影故事的简要描述,也是编写电影剧本的依据。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主要人物、时间、地点、情节发展和结局等。微电影制作的基本流程:找灵感讲故事->放映分享->编剧本对台词->巧剪辑添特效->组团队巧分工->拍电影积素材->画分镜备拍摄->定妆造齐表演。其中剪辑顺序:素材导入->画面剪辑->声音剪辑->做特效->调色->添加字幕->制作片头、片尾->生成、保存并导出。【名词解释】剧本:剧本是编剧根据创意故事脚本按一定要求和形式整理成的文本,它是编导和演员演出的依据。剧本作为一个剧组的拍摄说明书,侧重行动、对白、触发事件等直观的动作描写。【名词解释】故事脚本:故事脚本侧重通过文字描写把故事内容艺术化地表达出来,它是读者阅读的文字读本。【名词解释】分镜头脚本:分镜头脚本是将电影剧本的文本阅读形式转化为可视化的具体拍摄要求,它是导演拍摄的具体工作台本。分镜头脚本体现导演的创作意图、思想及艺术风格。【名词解释】运镜:运镜是指一个镜头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或者改变镜头光轴、变化镜头焦距所进行拍摄。在影视作品中,为了配合剧情推进,制造一定的视觉效果,多数镜头都是运动镜头推、拉、摇、移是常见的运镜方式,在拍摄过程中,根据需要也可以将这些方式结使用。【名词解释】剪辑:剪辑,即将影片制作中所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取舍、分解与组接后,制作成一个连贯流畅、含义明确、主题鲜明并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剪辑既是影片制作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影片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再创作。剪辑既是影片制作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影片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再创作。与拍摄器材一样,剪辑软件也分为专业软件和上手快、适用范围更广、供剪辑爱好者学习使用的剪辑软件(教材中介绍的是剪映APP)。★【名词解释】蒙太奇是一种电影剪辑手段,通过将若干个不同的镜头按照逻辑或美学原则连接起来,向观众传达某种信息和情感。“蒙太奇”一词最早来源于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运用摇镜头时,摄像机机位不变,以三脚架或拍摄者身体为中心点,围绕这一中心进行水平或垂直转动;运用移镜头时,摄像机在运动中拍摄,一般有向、平移、升降、旋转等几种方式。移动镜头可以持拍摄,也可以利用升降机和轨道移动车等拍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1 以刀代笔 .docx 大单元3 温馨社区 .docx 大单元2 翰墨金石 .docx 大单元4 陶艺与生活 .docx 大单元5 运动时光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