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树立法治意识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树立法治意识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六课 提升法治素养
6.1 树立法治观念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
道德修养: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道德品质。
法治观念:理解法治观念的含义,认识到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健全人格:培养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法治态度。
责任意识:认识到个人在法治社会中的责任,激发社会参与感和法治实践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学习内容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46-49,思考以下问题,在课本上标记问题要点。
1.法律的含义、要求?
2.法治观念的含义?
3.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
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遵纪守法,从我做起
议题一:学法守法,你我同行
议题二:知行合一,崇尚法治
总议题:
提升法治素养,共筑法治基石
议题一:
学法守法,你我同行
以案说法:广西苍梧通报学生遭欺凌事件
2025年9月5日,广西苍梧县石桥中学发生学生欺凌事件,引发关注。苍梧县联合调查组通报:对9名实施欺凌的学生依照程序送专门学校接受矫治教育,并对涉事学生家长进行法治教育。
小组讨论:
1、这9名同学的“行为”错在哪?为什么他们的行为最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若你是受害者,你会如何维权?欺凌者应承担什么责任?
(1)这9名同学的 “行为” 错在哪?为什么他们的行为最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自由≠任性,在行使自由的权利的时候不能侵犯他人权利。因为他们的行为侵犯了别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已然违反法律。说明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2) 若你是受害者,你会如何维权?欺凌者应承担什么责任?
我们应该通过“诉讼”维权,坚持依法行使权利;欺凌者需道歉、赔偿,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要做到依法履行义务。
(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笔记区
1.法律的含义和要求?P46
含义: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要求: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被欺凌者真倒霉!要是没人把视频上传网站、没人起诉,她这点事算啥?”
就算没人上传视频,欺凌本身就不对啊!法律保护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咱们得从心里认可这点,不能等出了事才知道错误!
针对欺凌事件,班级讨论时,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
辨析: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小李
小美
我赞同小美的说法,她具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小李的说法体现了他的法治意识较弱。面对欺凌行为,我们要提高维权意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笔记区
2.法治观念的含义?P47
含义:法治观念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为何法律对待欺凌行为是零容忍的态度?
欺凌行为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欺凌者应该要如何做 ?
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民事责任: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欺凌者,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包括赔偿医疗费、护理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成年人欺凌者则自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行政责任:若欺凌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如殴打他人、公然侮辱他人等,将面临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
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等特定严重犯罪,也应负刑事责任。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应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笔记区
3.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P47
①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②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会成为人们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
议题二:
知行合一,崇尚法治
2024年12月19日余华英拐卖儿童案重审二审宣判,驳回余华英上诉,维持一审死刑判决。余华英共涉及17名儿童,其中5个家庭被一次性拐走2名儿童。导致12个家庭骨肉分离,部分父母因长期寻子无果抑郁而终,5对兄弟或兄妹被拐走后无法相认。2023年9月,余华英因拐卖11名儿童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2023年11月,法院发现案件存在漏罪,将拐卖儿童数量增至17人,余华英首次拐卖对象竟为亲生儿子,1992年生下儿子后以5000元价格贩卖。
以案说法:余华英拐卖儿童—被判处死刑
小组讨论:
1.结合相关经验,谈谈我国刑法对拐卖儿童的相关规定?
2.余华英最终面临的法律后果,给我们带来什么警示?
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小组讨论:
1.结合相关经验,谈谈我国刑法对拐卖儿童的相关规定?
2.余华英最终面临的法律后果,给我们带来什么警示?
以出卖为目的,实施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的行为,即构成拐卖儿童罪。
基础刑罚 :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加重情节 :拐卖3人以上、奸淫被拐儿童、使用暴力绑架、偷盗婴幼儿、造成重伤或死亡、将儿童卖往境外等,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特别严重情节 :处死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敬畏和信仰法律。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敬畏法律不仅仅是对法律的遵守或畏惧,更是一种对法治精神的尊重与维护。
法律信仰是指一个人对法律的尊重、遵守以及对法律系统的信任和敬畏,将法律视为社会有序运行的基石,内心真正认同法律的价值和权威,并自觉以法律为行为准则。
知识拓展
提高法治观念需要实际的行动
法律知识竞赛
法律学习宣传活动
模拟法庭
法律辩论赛
近年来,我国加快落实依法治国的脚步,一些学校组织青少年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情景剧展演、法律辩论赛、法律学习宣传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主题活动。
思考:参与法治教育主题活动,我们有何收获?
我们可以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 会生活的能力。
习近平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思考:通过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提高法治观念?
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
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 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笔记区
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P47-49
①敬畏和信仰法律。我们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崇法治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课堂小结
树立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的含义:
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为什么树立法治观念:
1.离不开社会规则,法律是判断违法准绳。
2.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1.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
2.敬畏和信仰法律。
3.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4.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课堂练习
1.一男子酒后拨打119谎称起火。当接线员询问起火位置等信息时,男子却顾左右而言他,最终在连番追问下承认打的是骚扰电话。事后,该男子被当地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这一案例说明( )
A.公民应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B.树立法治观念,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要求
C.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D.公民应该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D
课堂练习
2.祁门县人民法院2025年第一轮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发布后,小广的爸爸很生气,对小广说:“人民法院未经我同意就擅自曝光我的照片和个人信息,现在我寸步难行,他们侵犯了我的肖像权、隐私权,我要找他们算账!”如果你是小广,你会( )
A.劝阻爸爸,忍一时海阔天空
B.支持爸爸,人民法院的做法违法
C.支持爸爸,要维护自己的权利
D.劝阻爸爸,反省自身要自觉守法
D
课堂练习
3.某校通过深化法治校园创建活动,促进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维护法律权威。下列同学的行为,符合这一要求的有( )
①按照交通标识骑自行车
②打听同学的秘密并到处传播
③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④破坏路灯和座椅等公共设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