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地质构造与地貌
  (2025河南许平汝名校月考)地貌形态特征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下图为美国某地地貌形态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山地类型为(  )
A.火山       B.背斜山
C.断块山       D.向斜山
2.与形成该地貌类型无关的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外力堆积
C.火山活动       D.外力侵蚀
  (2025河南延津一中期中)下图为某同学野外地质考察时绘制的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甲处地质构造是(  )
A.挤压作用下形成的背斜
B.挤压作用下形成的向斜
C.张裂作用下形成的向斜
D.张裂作用下形成的背斜
4.下列关于甲、乙、丙三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丙处构造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C.乙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D.如果要修建隧道,甲处最为理想
5.(2025广东东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地球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和改造着地表形态,其相对强弱制约着地貌的发展方向。实地调查研究表明,下图剖面所在地区的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明显强于外力作用。泥岩粒径细小,砂岩粒径较大,对水的下渗和储藏有不同影响。
(1)该构造区富含油气资源,分析选择在甲处钻探的理由。(4分)
(2)简要说明丁处山体高耸的原因。(4分)
(3)分析乙处便于储藏地下水的原因。(6分)
题组二 板块运动与地貌
  (2024山西太原期中)下图示意阿留申海沟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易错题)阿留申海沟位于(  )
A.大陆板块       B.生长边界
C.消亡边界       D.大洋板块
7.与阿留申海沟相伴而生的地形还可能有 (  )
A.海岭、海岸山脉       B.裂谷、盆地
C.高原、岛屿       D.海岸山脉、岛弧
  (2025江苏盐城五校联考)在不同板块交界处会形成不同的板块边界类型。下图示意两种板块边界类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上左图板块边界形成的地貌为(  )
A.海洋、裂谷       B.深大海沟
C.褶皱山系         D.断块山地
9.上右图板块边界类型两侧的①②板块可能为(  )
A.①—亚欧板块 ②—太平洋板块
B.①—南极洲板块 ②—美洲板块
C.①—印度洋板块 ②—太平洋板块
D.①—南极洲板块 ②—非洲板块
题组三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2025江苏连云港期中)2024年10月10日20时起,独库公路正式进入长达8个月“冬眠”期。独库公路即217国道独山子至库车段,横穿天山,连接新疆南北,又称天山公路。独库公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景观大道,从起点的独山子大峡谷,到沿途的那拉提、巴音布鲁克草原,再到终点的库车天山神秘大峡谷,已成为著名网红打卡地。图1为独库公路线路图,图2为独库公路局部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独库公路弯道众多,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城市    B.地形    C.河流    D.气候
11.独库公路修建于1974—1983年,多盘山公路,少桥梁隧道,穿越天山时多呈“之”字形分布,原因主要有(  )
①保护当地植被       ②降低施工难度
③减少占用耕地       ④减缓道路坡度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25山东济宁实验中学月考)与平原相比,山地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都比较大。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与平原相比,山地不利于人类出行的原因主要是山地地区(  )
A.地广人稀,经济落后
B.相对高度和坡度大
C.科技落后,难以修路
D.自然灾害多
13.在山地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人们通常优先建设公路,其次才是铁路,这主要是因为公路比铁路建设(  )
①难度大    ②成本高    ③成本低    ④难度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地质构造与地貌
  (2025广东汕头黄图盛中学期中)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易错题)仅考虑太阳辐射影响,图示甲处地貌未来最先可能演变成(  )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山       
D.向斜谷
2.该岩层在乙处出现缺失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受张力岩层破碎被侵蚀
B.受挤压岩层破碎被侵蚀
C.因流水堆积岩层被覆盖
D.因断裂陷落岩层被覆盖
  (2025重庆铜梁月考)地质构造线是指区域性构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线(如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平面图,该地质区域形成初期以沉积作用为主,图中辉绿岩为岩浆岩体。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该区域甲处地质构造和断层的主要延伸方向为  (  )
A.背斜;西北—东南
B.背斜;西南—东北
C.向斜;西北—东南
D.向斜;西南—东北
4.下列关于该区域地质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地质构造可以打井找水
B.寒武纪岩层处的地表形态为山地
C.辉绿岩侵入晚于断层
D.S岩层可寻找哺乳动物化石
5.下列选项能表示甲处地质构造形成顺序的是(  )
A.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岩浆侵入—构造运动—外力侵蚀
B.固结成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外力侵蚀
C.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外力侵蚀—岩浆侵入—变质作用
D.构造运动—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固结成岩—外力侵蚀
  (2025江西部分学校月考)下图为某地区地质示意图,图中地层T、J、K年代由老到新。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与乙处相比,甲处(  )
A.地表易被侵蚀
B.油气资源丰富
C.形成时间晚
D.风化作用强烈
7.正确表示图中“Ⅰ—Ⅱ”地形和地质构造剖面的是(  )
       
       
题组二 板块运动与地貌
  (创新题·新情境)(2025山西吕梁期中)大洋板块内的岩浆作用通常被认为与地幔柱有关。麦哲伦海山群位于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盆以北,西邻马里亚纳海沟,由近20个海山组成,大致上呈链状排列,西北—东南向延伸,长度超过1 500 km。麦哲伦海山群所在的大洋板块,岩石圈断裂带广泛分布。下图示意麦哲伦海山群形成的动力机制。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该地区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为(  )
A.西北    B.东南    C.东北    D.西南
9.下列关于麦哲伦海山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越往西北方向海山年龄越新
B.海山上部的岩层年龄较下部老
C.板块移动快时海山间距离近
D.板块移动慢的时期海山高度高
10.(2025陕西西安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斑岩型铜矿是世界上重要的矿床类型,大多数斑岩型铜矿床分布于岩浆弧环境,其形成与俯冲作用的岩浆活动有关。中生代以来,墨西哥一直经历俯冲作用的影响,形成了拉拉米岩浆弧。在拉拉米构造运动期间,岩浆中心自索诺拉州向东持续迁移,在30 Ma内产生3次岩浆活动高峰期,分别为76—70 Ma,63—57 Ma和46—40 Ma。下图为墨西哥索诺拉地区拉拉米时期岩浆弧与斑岩型铜矿耦合关系图。
(1)指出发生俯冲作用影响斑岩型铜矿形成的相关板块。(2分)
(2)说明板块俯冲对墨西哥索诺拉地区地形的影响。(4分)
(3)分析铜矿床分布地带的有利地质构造条件。(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图中显示,该山地岩层向下弯曲,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山,D正确。
2.C 读图可知,该山地岩石分层,应为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外力堆积作用形成的;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为向斜山,向斜是地壳运动挤压形成的褶皱构造;向斜两侧为背斜,背斜顶部受挤压而产生的张力使岩石破碎,易被侵蚀,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变得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因而形成了向斜山;向斜山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无关。故选C。
知识拓展 差异侵蚀
  又称“差别侵蚀”“分异侵蚀”,是指在相同外力作用下,由于物质(岩体、土体等)抗侵蚀能力不同,受侵蚀程度存在差异的现象。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就是典型的外力差异侵蚀所致。
3.A 读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应为地壳挤压作用下形成的背斜,A正确、B错误;张裂作用一般会形成裂谷或新的海洋,不会形成背斜或向斜,C、D错误。
4.D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处为背斜,其岩层向上拱起,为良好的储油构造,但不易储水,A错误;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有向上的支撑力,结构安全稳定,适合修建隧道,D正确;丙处岩层断开错位,为断层,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B错误;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不利于储油,C错误。
5.答案 (1)甲处为背斜,属于天然的储油储气构造,在此处钻探开发效益高;甲处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影响,岩石比较疏松破碎,利于钻探。
(2)丁处所在岩层断裂上升,地势较高;丁处为向斜构造,岩层坚硬,且该区域内力作用占主导,外力作用较弱,丁处不易被外力侵蚀,因而山体高耸。
(3)向斜构造利于地下水汇集和储存;泥岩粒径细小,孔隙小不易透水;砂岩孔隙大,利于水的下渗。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斜为天然拱形构造,是天然的储油储气构造;图中甲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且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影响,岩石比较疏松破碎,钻探难度低,利于钻探。(2)读图可知,丁处位于断层上升一侧,地势较高;图中显示,丁处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石较为坚硬,不易被侵蚀;由材料“下图剖面所在地区的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明显强于外力作用”可知,丁处地貌的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外力侵蚀较弱;在内力和外力作用的综合作用下,丁处山体高耸。(3)乙处是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地下水顺岩层向中部较低处汇集,利于地下水汇集和储存;图中显示,乙处岩层上方是砂岩,下方是泥岩,砂岩粒径较大,孔隙大,利于水的下渗;泥岩粒径细小,孔隙小,不易透水。故乙处便于储藏地下水。
6.C 阿留申海沟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美洲板块下方,在俯冲边界处形成海沟,因此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故选C。
易错分析 海沟位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消亡边界),因此既不属于大陆板块也不属于大洋板块。
7.D 由上题可知,阿留申海沟位于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俯冲边界处形成海沟,大陆板块边缘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因此岛弧、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而生,D正确;生长边界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陆地上形成裂谷或海洋,A、B错误;两个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可能形成高原、巨大山系,C错误。
易混辨析 不同板块边界类型对应的地形
板块边界示意 产生的地形
高原、巨大山系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海岭
裂谷、海洋
8.A 材料中左图显示,大陆地壳与大陆地壳之间存在软流层上升形成的海洋地壳,应为板块张裂后,软流层的岩浆侵入形成的,属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形成的地貌为海洋和裂谷,A正确;深大海沟、褶皱山系是由板块挤压形成的,B、C错误;断块山地是微观地貌,由地壳断裂抬升形成,其形成原因可能是岩层受挤压,也可能是岩层受张裂,与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貌不同,D错误。
9.B 材料中右图显示,图中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相向运动,海洋地壳俯冲到大陆地壳下方,属于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且图中海洋位于大陆西侧,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虽属于板块碰撞,但太平洋位于亚欧大陆东侧,A错误;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属于板块消亡边界,且美洲大陆位于太平洋的东侧,B正确;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均为大洋板块,C错误;南极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均为大陆板块,D错误。
知识拓展 板块俯冲带
  通常指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的构造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向某一方向移动,遇到大陆壳,彼此相撞时,大洋板块由于岩石密度较大,处于较低部位,便俯冲到大陆壳之下,亦称消减带。
10.B 由材料“独库公路即217国道独山子至库车段,横穿天山”可知,独库公路所经地区地势起伏较大;由图2可知,独库公路分布于山坡上,说明公路弯道多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B正确;读图1可知,该公路沿线地区城市稀少,对交通线的影响很小,A错误;图文材料中并没有河流分布的相关信息,无法判断河流对独库公路弯道数量的影响,C错误;该公路大部分穿越天山山脉,全部位于新疆,气候差异不大,D错误。
11.C 独库公路修建于1974—1983年,当时我国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相对落后,开凿隧道和架设桥梁工程难度较大,相比之下,修建盘山公路较为容易,②正确;穿越天山时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可以使公路尽量平行于等高线,从而减缓道路坡度,④正确;多盘山公路、呈“之”字形分布延长了道路里程,占用了更多土地,更容易破坏植被和占用耕地,且新疆耕地较少,①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
12.B 山地地区地形复杂,相对高度和坡度大,地形崎岖,因而难以修建交通线路,导致人们出行困难,B正确;地广人稀、科技落后和自然灾害多,这些原因平原地区也会存在,但平原地区因地势平坦,出行相对便利,A、C、D错误。
13.B 由所学知识可知,与修建铁路相比,地势起伏对修建公路的限制较小,故修建公路难度较小,①不符合题意、④符合题意;修建铁路需要铺设铁轨,工程量较大,而修建公路只需要铺设路面,工程量较小,成本较低,②不符合题意、③符合题意。故B正确。
能力提升练
1—2.C A 
题图解读
第1题,结合上面题图解读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A、B错误;太阳辐射是外力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若仅考虑太阳辐射的影响,即只考虑外力作用影响,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变得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因而会形成山地,C正确、D错误。第2题,结合上面题图解读可知,乙处应该是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岩石受到张力,岩层破碎易被外力侵蚀,A正确、B错误;读图可知,乙处海拔较高,堆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海拔较低处,故该处流水堆积作用较小,C错误;图中并无断层相关信息,D错误。
易错分析 第1题很容易直接利用岩层埋藏深度线的弯曲来判断向斜和背斜,误认为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应为背斜。应注意理解岩层埋藏深度的含义,结合图中纵坐标还原岩层弯曲状况。
3.C 由材料可知,地质构造线指的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结合图示指向标和断层分布可判断,断层的主要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读图可知,图中甲处岩层中间为D泥盆纪,两侧为S志留纪,结合图例可知,志留纪岩层年代更老,故甲处岩层中部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故C正确。
4.A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地下水易汇集,且图中显示其靠近断层线,地下水易渗透,成为地下水输送通道,可以打井找水,A正确;图中显示,寒武纪岩层处两侧为志留纪岩层,从岩层上看属于中间老两翼新的背斜构造,而背斜在形成之初为背斜山,但随着外力差异侵蚀作用,顶部被侵蚀后会形成背斜谷,而题干和材料中均没有该处海拔信息,故无法判断出该处地表形态为山地,B错误;图中显示,断层切断了辉绿岩,说明辉绿岩侵入早于断层,C错误;S岩层形成于志留纪,属于古生代早期,哺乳动物繁盛在新生代,因此S岩层中不可能有哺乳动物化石,D错误。
5.B 由材料“该地质区域形成初期以沉积作用为主”可知,图中甲处岩石应为沉积岩,故甲处先由外力沉积后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由上题分析可知,形成甲处辉绿岩的岩浆侵入发生在断层构造运动之前,说明沉积岩形成后发生了岩浆侵入,而岩浆侵入过程中存在高温、高压的环境,可以发生变质作用,故岩浆侵入后,紧接着发生变质作用;之后受构造运动的影响,造成岩层发生弯曲和破碎,出现了褶皱和断层;同时构造运动会使部分岩石出露地表,出露地表的岩石接受外力侵蚀,因此甲处地质构造形成顺序为固结成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外力侵蚀,B正确。
6.C 图中显示,乙处地层对应T年代,甲处地层对应K年代,由材料“图中地层T、J、K年代由老到新”可知,K年代比T年代更新,年代越新说明形成时间越晚,故甲处地层形成时间更晚,C正确;图中显示,甲处地层形成年代是K,而其两侧地层形成年代为J,说明甲处地层中间新两翼老,地质构造应为向斜,油气资源一般在背斜处较为丰富,B错误;由图中等高线可知,甲处海拔为550~600 m,乙处海拔为850~900 m,甲处海拔较低,乙处海拔较高,而外力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在地势较高处更强烈,故A、D错误。
7.D 结合图中等高线数值分布可知,图中“Ⅰ—Ⅱ”乙处海拔最高,在850~900 m之间,且乙处距离Ⅱ地近;图中甲处海拔最低,在550~600 m之间,且甲处距离Ⅰ地近,故A、C错误。结合图中地层年代分布可知,图中“Ⅰ—Ⅱ”自Ⅰ向Ⅱ地层依次是J、K、J、T、J、K,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处为向斜,岩层应向下弯曲,所以B错误、D正确。
8.A 本题结合图具体分析如下:
9.D 由材料可知,大洋板块内的岩浆作用通常被认为与地幔柱有关,而图中显示,麦哲伦海山群与热点有关,且由地幔柱形成,说明麦哲伦海山群是地幔柱的岩浆喷发形成的,早形成的海山会随板块移动而移动,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向移动,因此越往西北方向海山形成时间越早,年龄越老,A错误;海山是由多次来自地幔柱的岩浆喷发冷却、凝固形成的,海山上部的岩层年龄较新,下部的岩层年龄较老,B错误;海山形成后随板块移动而移动,故板块移动快时,海山间距离较远,C错误;板块移动慢的时期,地幔柱的岩浆通过同一断裂带喷出海底较多,同一海山岩浆堆积时间更长,高度更高,D正确。
10.答案 (1)发生俯冲作用影响斑岩型铜矿形成的相关板块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
(2)板块俯冲导致墨西哥索诺拉地区地形抬升,形成山脉和火山,同时地壳运动也形成了断裂带和盆地等地形。
(3)岩浆活动频繁,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断裂带发育,为岩浆和矿液提供了上升通道和容矿空间;岩浆弧环境有利于矿物质的富集和成矿作用的发生。
解析 (1)由材料可知,斑岩型铜矿床分布于岩浆弧环境,其形成与俯冲作用的岩浆活动有关;且图中显示墨西哥斑岩型铜矿位于索诺拉地区拉拉米时期岩浆弧附近,结合图中墨西哥的地理位置和板块分布知识可知,发生俯冲作用影响斑岩型铜矿形成的相关板块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2)太平洋板块向美洲板块俯冲,由于大洋板块密度大,会俯冲到美洲板块下部,导致美洲板块一侧陆地的墨西哥索诺拉地区地形抬升,隆起形成山脉和火山,伴随着板块碰撞,部分区域岩层断裂,形成了断裂带和盆地等地形。(3)结合前面分析可知,铜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由材料可知,中生代以来,墨西哥一直经历俯冲作用的影响,形成了拉拉米岩浆弧,说明铜矿分布区岩浆活动频繁,这为形成矿床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板块碰撞导致断裂带发育,有利于岩浆和矿液向上运动,并形成容矿空间;材料中提到,大多数斑岩型铜矿床分布于岩浆弧环境,而墨西哥形成了拉拉米岩浆弧,岩浆弧环境有利于矿物质的富集和成矿作用的发生,最终形成了铜矿分布地带。
2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