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内力作用
  (2024福建漳州华安一中月考)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地球转动能等。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称内力作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内力作用(  )
A.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B.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C.都能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D.塑造地形的主要方式是岩浆活动
2.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包括(  )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       D.侵蚀作用
  (2025四川成都月考)下图示意某地质作用。据图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的地质作用为(  )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地壳运动         D.外力作用
4.图示地质作用最可能形成(  )
A.喜马拉雅山脉       B.马里亚纳海沟
C.华北平原         D.四川盆地
题组二 外力作用
  (2025浙江杭州学军中学期中)某地理小组同学做了模拟风力作用的实验:用吹风机在12米的长方形硬纸槽中吹一堆颗粒混杂的沙石。吹风机开启后,纸槽附近尘土飞扬,吹风机关闭后,槽内外均有沙石分布。下图为实验前后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该实验可模拟的外力作用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风化、侵蚀、搬运
C.风化、侵蚀、堆积       D.风化、搬运、堆积
6.实验结束后,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沙粒杂乱无章,分布没有任何规律
B.槽外沙石颗粒大,槽内沙石颗粒小
C.水平方向上,离风口越远颗粒物越大
D.水平方向上,离风口越近颗粒物越大
  (2025广东深圳高级中学期中)读地质作用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7.图示的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风力堆积         D.流水侵蚀
8.与图示地质作用关联最密切的自然因素是(  )
A.光照    B.气温    C.植被    D.地形
  (2025湖南汨罗一中月考)终碛堤是冰川挟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的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挟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终碛堤堆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
A.大小均匀       B.具有层状结构
C.棱角分明       D.磨圆度好
10.分析图中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创新题·新情境)(2025安徽阜阳月考)山壁窝坑是壁立山体上的形状不一、大小和深度不等的窝窝或坑坑,这些窝坑多是经过数十年的地质作用而成的。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的山壁窝坑照片。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1.该地山壁上的窝坑属于(  )
A.流水侵蚀地貌       B.风力侵蚀地貌
C.冰川侵蚀地貌       D.波浪侵蚀地貌
12.推测形成该地山壁窝坑的能量主要来自(  )
A.太阳辐射能       B.地球内部热能
C.流星撞击的力量       D.动物踩踏的力量
13.该地最可能位于我国(  )
A.东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华北地区        D.西北地区
题组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025安徽六安月考)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且③作用过程中形成了煤炭。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图中b为(  )
A.岩浆    B.岩浆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15.若某岩石含有贵州龙化石,则该类岩石最可能是图中字母(  )
A.a    B.b    C.c    D.d
  (2025福建泉州月考)石绳(图1)又名绳状熔岩,是岩浆喷出地表,顺坡而下,冷却表皮受到内部尚未凝固仍在流动的岩浆的作用,推挤、扭动、卷曲,沿流动方向呈弧形弯曲或呈链形排列而成。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6.推测图1中石绳内部应具有(  )
A.层理构造       B.片理构造
C.流线构造       D.气孔构造
17.图2中能够反映石绳形成过程的数码是(  )
A.①    B.②    C.③    D.⑤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5山东烟台期中)某研学小组前往内蒙古高原东部某构造湖泊开展地理考察,发现湖边有高约10米的湖蚀崖,湖岸碎石滩广布。调研获悉,受冻融风化及流水侵蚀影响,湖蚀崖的崖壁成为碎石滩碎石的重要来源。下图示意该研学小组拍摄的湖蚀崖和碎石滩景观。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与图中湖蚀崖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
A.气候变湿       B.湖盆沉陷
C.河流摆动       D.水平挤压
2.推测碎石从湖蚀崖的崖壁进入碎石滩主要发生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4广东广州期中)冰川槽谷横剖面一般呈U形,其形态的沿程变化反映出冰川侵蚀特征的沿程分异。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冰川不同部位槽谷横剖面形态。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影响图示冰川槽谷横剖面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植被覆盖度       ②基岩性质
③冰川动力       ④冰川温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与乙处相比,甲处槽谷横剖面谷宽更大,最可能是因为相较于乙处,甲处(  )
A.位于冰川下游,冰川规模大,冰川堆积作用强
B.位于冰川上游,垂直高差大,冰川侵蚀作用强
C.位于主冰川和支冰川汇流处,冰川堆积作用强
D.位于主冰川和支冰川汇流处,冰川侵蚀作用强
  (2025吉林部分学校月考)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风蚀脊。我国柴达木盆地中心拥有非常特殊的水上雅丹地貌,如下面左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雅丹地貌常见于(  )
A.贵州    B.新疆    C.福建    D.吉林
6.下列关于水上雅丹的形成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沉积作用—地壳抬升—风力侵蚀—流水汇入
B.沉积作用—流水汇入—地壳抬升—风力侵蚀
C.地壳抬升—沉积作用—风力侵蚀—流水汇入
D.地壳下沉—沉积作用—流水汇入—风力侵蚀
7.材料中右图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有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其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  )
A.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B.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D.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2025山东省实验中学期中)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喜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图1)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该岛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图2)中,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甲、乙两地海浪作用相对大小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甲地海平面低
B.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甲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
C.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小,甲地砂岩层厚度较小
D.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小,甲地风力较小
9.该岛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再到现阶段的海平面升降情况是(  )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题组二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与岩石特征
  (2025河北邯郸月考)湖南省张家界天门山海拔1 518米,山体由石灰岩组成。天门洞位于天门山山体的中上部海拔1 260米处,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天然穿山溶洞。下面左图为天门山照片,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不同的岩石类型,数字序号代表地质作用。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0.组成天门山的岩石类型按成因属于右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1.天门洞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固结成岩—流水侵蚀—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C.岩浆侵入—固结成岩—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2025江西上饶中学月考)研究地层是人类了解地质历史的主要途径。下图示意某地区的地质剖面。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2.下列四个岩层中比变质岩更早形成的岩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据图可知该地遭受明显侵蚀的次数为(  )
A.1       B.2    
C.3       D.4
14.图示地质剖面没有记录的地质作用为(  )
A.火山喷发       B.岩浆侵入
C.断裂下降       D.流水侵蚀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由材料可知,内力作用的能量不只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还来自地球内部的化学能、重力能、地球转动能等,A错误;内力作用能量大,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较大,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B正确;内力作用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壳运动,并非都能瞬间改变地表形态,如变质作用,C错误;内力作用塑造地形的主要方式是地壳运动,D错误。
2.D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A、B、C均属于内力作用,不符合题意。侵蚀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符合题意,故选D。
3.C 读图可知,两侧地壳相向运动,相互碰撞挤压导致中间隆起,所以图中的地质作用为地壳运动,C正确。
4.A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示为地壳水平挤压导致地壳隆起,最可能形成山脉,A符合题意;海沟、平原和盆地均为地势相对低洼处,并非由地壳隆起形成,故B、C、D错误。
5.A 材料“吹风机开启后,纸槽附近尘土飞扬”说明,该实验模拟了风力侵蚀作用;材料“槽内外均有沙石分布”说明,该实验还模拟了风力搬运和堆积作用。故A正确。
6.D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是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则实验结束后沙粒分布就会具有明显的分选性,而不是杂乱无章,A错误;槽外距离吹风机出风口较远,而风力越小,堆积物颗粒越小,故槽外沙石颗粒比槽内小,B错误;水平方向上,离风口越近颗粒物越大,离风口越远颗粒物越小,D正确、C错误。
知识拓展 堆积物的分选性
  分选性是指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大小均匀者,分选性好,大小混杂者,分选性差。碎屑颗粒的分选程度受堆积环境的动力条件影响,一般情况,在风力、流水和海浪作用下,堆积物的分选性较好,而冰川堆积物的分选性较差。
7.A 读图可知,序号1—4,岩石由一整块逐渐崩解破碎,明显是风化作用所致,A正确。
8.B 图中显示,岩石表层温度昼夜变化很大,而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长期较大昼夜温差的影响下,岩体表里受热不均,热胀冷缩反复交替,导致岩石表里间产生裂隙甚至崩解成碎块,故图示风化作用与气温变化关联最密切。故选B。
9.C 由材料“终碛堤是冰川挟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的堤状堆积体”可知,终碛堤是由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川堆积作用无分选性,冰川堆积物大小混杂,无层状结构,A、B错误;冰川堆积物在搬运过程中大部分被冰包裹,受碰撞摩擦作用很弱,故磨圆度差,大部分棱角分明,C正确、D错误。
10.D 由材料“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挟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可知,形成冰水扇的物质来自终碛堤,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终碛堤的形成物质是冰川侵蚀、搬运后堆积的产物,故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首先是冰川的侵蚀、堆积,然后冰川融水流经终碛堤后,发生流水侵蚀,水流挟带碎屑物因流速降低逐渐堆积形成冰水扇。D正确。
11.B
推理过程 结论
由材料“山壁窝坑是壁立山体上的形状不一、大小和深度不等的窝窝或坑坑”可知,窝坑位于壁立山体上,垂直山壁上的窝坑不可能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A错误
崖壁迎风面风力侵蚀作用较强,长时间侵蚀可以形成窝坑,故该地山壁上的窝坑属于风力侵蚀地貌 B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地冰川形成的侵蚀地貌具有陡峭、险峻的特点,与窝坑特点不符 C错误
波浪作用面积较大,波浪侵蚀不会形成窝坑 D错误
12.A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山壁窝坑是风力侵蚀作用所致,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A正确;地球内部的热能多以火山喷发、地震、板块碰撞挤压等形式来改变地表形态,与风无关,B错误;流星多为来自宇宙空间的尘埃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进入大气层后大多燃烧殆尽,很少能够密集地撞击地面,C错误;该地山壁窝坑位于壁立山体上,此处动物分布数量较少,动物踩踏的力量小,无法形成该地貌,D错误。
13.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沙尘较多,风中沙尘会增强风对岩石的侵蚀作用,故该类地区多分布风力侵蚀地貌,结合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可知,我国西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地貌较多,故D正确。
14.C 由所学知识可知,煤炭存在于沉积岩层中,结合材料“且③作用过程中形成了煤炭”可知,图中③作用指向a岩石,则a应为沉积岩;三类岩石都能高温熔化形成岩浆,则C为岩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故d为岩浆岩,则b应为变质岩。故C正确。
15.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化石只存在于沉积岩中,某岩石含有贵州龙化石,说明该岩石为沉积岩,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a为沉积岩,A正确。
16.D 据材料“是岩浆喷出地表,顺坡而下……而成”可知,石绳是岩浆喷出形成的喷出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喷出岩具有矿物结晶颗粒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构造等特点,D正确;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特点,A错误;片理构造是变质岩的特点,B错误;流线构造是岩浆流动过程中形成的,常发育在侵入岩体的顶部和边缘,通常平行于岩浆的局部流动方向,岩浆岩内部不能形成,C错误。
17.A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石绳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故石绳形成过程是岩浆喷出后的冷却、凝固过程。图2中显示,丁为沉积物形成的沉积岩,而丙、乙、丁均有箭头指向戊,即均可形成戊,故戊应为变质岩;只有甲指向了乙和丙,则甲为岩浆,乙、丙为岩浆岩。故形成岩浆岩的箭头①表示冷却、凝固作用。故A正确。
能力提升练
1.B 由材料可知,该湖蚀崖高约10米,而湖水风浪不会太大,且湖水只能侵蚀其能够接触到的位置,故要形成高度较大的湖蚀崖,一定会伴随着湖盆沉陷,湖盆沉陷后,湖岸与湖泊的海拔高差加大,原来在水下的部分湖岸出露,接受湖水侵蚀,进而使湖蚀崖高度变大,B正确;气候变湿通常会导致湖泊水位上升,可能淹没湖蚀崖,而非形成湖蚀崖,A错误;河流摆动主要影响的是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与湖蚀崖形成无关,C错误;水平挤压是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的一种,与湖蚀崖的形成无直接关联,D错误。
2.A 由材料“受冻融风化及流水侵蚀影响,湖蚀崖的崖壁成为碎石滩碎石的重要来源”可知,冻融风化及流水侵蚀作用使湖蚀崖崖壁上的岩石破碎,进而被搬运到碎石滩堆积;冻融作用主要发生在冷暖交替时节,春季气温回升,且多反复,冻融风化强烈,使崖壁岩石变疏松、破碎,而积雪融水等会加速其物质向下搬运到碎石滩,A正确。
3.C 冰川槽谷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其形态主要与冰川侵蚀强度有关,冰川侵蚀强度主要与冰川动力、基岩性质等有关,底部基岩硬度越小,越容易被侵蚀,冰川槽谷越深、越宽,②正确;冰川动力越强,冰川侵蚀越强烈,冰川槽谷越深、越宽,③正确;冰川侵蚀强度与植被覆盖度关系不大,同一冰川的不同部位温度差异较小,①④错误。故选C。
4.D 冰川槽谷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甲、乙两处槽谷形态存在差异,说明两处冰川侵蚀作用存在差异,与两处的冰川堆积作用强弱无关,A、C错误;据图中槽谷底部海拔和冰川自高处向低处运动可知,甲处位于乙处下游,B错误;在主冰川和支冰川汇流处,冰川规模增大,会导致冰川对槽谷两侧的侵蚀作用增强,槽谷随之展宽,故推测甲处最可能位于支冰川与主冰川汇流处,D正确。图解如下:
5.B 由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风蚀地貌,且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新疆气候较干旱,风力作用强,雅丹地貌比较常见,B正确;贵州、福建和吉林均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明显,风力作用不显著,A、C、D错误。
6.A 本题具体分析如下:
7.C 常年有高速大风的地方,岩石的迎风坡一侧,吹蚀作用显著,导致岩石被侵蚀而逐渐变得陡峭,而背风坡一侧,风力受到岩石阻挡而减弱,侵蚀作用较弱,形成了相对和缓的坡度,C正确。
方法技巧 外力侵蚀与堆积的判断方法
  (1)看外力作用的强弱:当外力作用强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当外力作用较弱时,以堆积作用为主。
  (2)根据地势高低:地势高的地区多以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的地区多以堆积作用为主。
  (3)根据地表物质组成:当地表被松散的沉积物覆盖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地表沟壑纵横,组成物质比较粗大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8.B 由图1中的风频玫瑰图可知,该地的主导风向是西北风,而甲地位于岛屿的北侧,乙地位于岛屿的南侧,故甲地位于迎风海岸,风力较大,因此甲地的海浪作用较大,乙地位于背风海岸,风力较小,海浪作用较小,C、D错误;甲、乙两地海平面高度是一样的,A错误;结合材料可知,甲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乙地差,同样说明其海浪作用比乙地大,B正确。
9.C 由材料可知,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中;图2中显示岩石最上层为砂岩层,而材料表明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图2中显示砂岩层往下出现含珊瑚藻化石的石灰岩,珊瑚藻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故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该岛处于海洋环境,由此推测海平面先上升;到现阶段地层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由此推测海平面出现下降。故该岛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再到现阶段的海平面先上升后下降,C正确。
10.D 由材料可知,天门山山体由石灰岩组成,石灰岩属于沉积岩;而右图中显示,丁岩石由沉积物演化而成,应为沉积岩,D正确;乙由岩浆冷却而成,埋藏在地下,是侵入型岩浆岩,甲由岩浆冷却而成,且出露地表,为喷出型岩浆岩,丙为变质岩,A、B、C错误。
11.A 天门山山体由石灰岩组成,故天门洞形成的第一步是石灰岩的形成,石灰岩是沉积岩,应先发生固结成岩,而后受到流水侵蚀(溶蚀),形成洞穴;后因地壳抬升出露地表,洞穴长期受外力侵蚀,洞穴贯通,形成穿洞,最终形成天门洞景观,A正确。
12—14.D C C
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