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季节移动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2025陕西西安中学期中)地球上分布着多个气压带和风带。右图示意某气压带和风带,图中箭头表示风带及风向。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图中风带为( )A.北半球西风带 B.南半球西风带C.北半球信风带 D.南半球信风带2.X气压带( )A.由大气冷却下沉形成B.由大气受热上升形成C.由大气重力下沉形成D.由大气受挤压上升形成3.(2024山西晋中期中)读“沿某经线的低层大气环流形势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1)写出图中数字代码所处位置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① ,④ ,⑤ ,⑦ 。(4分) (2)写出风带的风向:② ,④ 。(2分) (3)①—⑨中,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为 。(3分) (4)①—⑨中,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 。(2分) 题组二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2025河南郑州外国语学校月考)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下面两题。4.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球自转 B.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C.海陆分布 D.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5.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A.春季 B.冬季C.秋季 D.夏季 (2025广东惠州期中)下图为气压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6.下列关于图甲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N盛行下沉气流B.10°N~20°N盛行东南风C.20°N~30°N盛行西北风D.30°N~40°N盛行西南风7.图乙反映的季节最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南极地区科考繁忙B.我国北方寒潮多发C.哈尔滨冰雪节火爆进行D.我国东南沿海多台风能力提升练题组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季节移动 (2025四川成都期中)读世界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1.图中的M气压带是指( )A.赤道低压带 B.副极地低压带C.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D.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2.图中M、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可能是( )A.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B.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8月份C.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D.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1月份 (2025黑龙江哈尔滨十四中期中)右图是以极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完成下面两题。3.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⑤属于高纬环流圈B.③为空气受热上升形成的低压C.⑤⑦的风向相同D.②为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高压4.当①气压带在此半球分布面积最小时,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我国东部正值多雨季节B.巴西高原上草木茂盛C.正午太阳高度上海大于广州D.哈尔滨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2024湖南长沙月考)下图为南半球某大陆西海岸某月风速随纬度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5.该大陆及图示月份分别是( )A.非洲大陆、1月 B.非洲大陆、7月C.南美洲大陆、1月 D.南美洲大陆、7月6.在该月份,影响乙、丙两地风速的主要因素是( )A.气压高低 B.山地阻挡C.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 (创新题·新考法)(2025河北沧州期中)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具有一定的移动规律。下图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低压带的位置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7.赤道低压带的移动规律是( )A.夏季向北移动,冬季向南移动B.冬季向北移动,夏季向南移动C.移动超前于太阳直射点D.移动滞后于太阳直射点8.赤道低压带南、北移动幅度差异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面积比C.大陆轮廓 D.地形和地势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基础过关练1.D 读图可知,X气压带位于回归线南侧,且其北侧的风带风向为东南风,故X气压带应为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风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低纬度且向左偏,应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D正确。2.C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X气压带为副热带高压带,由所学知识可知,副热带高压带是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纬度30°附近高空堆积,受重力作用下沉形成的,属于动力高压,C正确。3.答案 (1)极地高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2)东南风 西北风(3)①⑦⑨(4)③⑤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中气压带、风带位置可知,①位于90°S附近,为极地高压带;⑤位于30°S附近,为副热带高压带;⑦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压带;④处于副极地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为盛行西风带。(2)由上题和所学知识可知,②为南半球极地东风带,风向为东南风;④为南半球盛行西风带,风向为西北风。(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道低压带是由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形成的,极地高压带是由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而形成的,因此二者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由图可知,①⑨为极地高压带、⑦为赤道低压带,故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①⑦⑨。(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副热带高压带是由南北纬30°附近高空气流不断堆积下沉而形成的,副极地低压带是由南北纬60°附近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极地东风气流之上而形成的,因此二者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由图可知,③为副极地低压带、⑤为副热带高压带,故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为③⑤。方法技巧 图形法记忆气压带的分布 如上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90°,手指之间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代表低压带和高压带,其中中指和无名指的凸起处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二者之间的凹陷处代表赤道低压带,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处代表不同半球的极地高压带,食指与中指之间以及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的凹陷处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4.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地球表面冷热分布的变化,而地表冷热状况决定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所以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D正确;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也是随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发生变化的,不是引起气压带、风带移动的根本原因,B错误;海陆分布导致的是海洋和陆地的热量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无关,C错误;地球自转会引起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等,但不会导致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A错误。5.B 图中显示,②气压带位于30°S附近,由所学知识可知,该气压带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该日,②气压带全部位于30°S以南,说明气压带位置偏南,应为北半球冬季,故选B。6.D 位于30°N附近的气压带应为副热带高压带,即M气压带为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图甲显示M气压带此时完全位于30°N以南,说明此季节气压带位置偏南,应为北半球冬半年;此时东北信风带南移,故0°~10°N受东北信风带影响,盛行东北风,A错误;10°N~20°N也受东北信风带影响,盛行东北风,B错误;图中显示此时20°N~30°N在M气压带即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应盛行下沉气流,无风,C错误;此时西风带南移,30°N~40°N受盛行西风带影响,盛行西南风,D正确。方法技巧 气压带、风带位置相对于二分日南移、北移更为直观的判断方式为以纬度0°、30°、60°、90°为标准进行判断。7.D 图乙显示,此季节30°N附近的M气压带完全位于30°N以北,位置偏北,应为北半球夏半年。此时南半球为冬半年,南极地区处于极夜期且气温低,不宜科考,A错误;北半球夏季,我国北方并无寒潮,哈尔滨冰雪节在冬半年进行,B、C错误;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故D正确。能力提升练1—2.D C 本题组具体分析如下:3.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极地为中心的俯视图中最外侧纬线为赤道,中心为极点。读图可知,⑤位于赤道附近,属于低纬环流圈,A错误;③为离极点较近的气压带,应为副极地低压带,该气压带是因冷空气抬升暖空气形成的,属于动力原因,B错误;结合图中⑤⑦风带的位置可知,⑤为信风带,⑦为极地东风带,由所学知识可知,同一半球的信风和极地东风风向是相同的,C正确;由图中②位置可知,该气压带为副热带高压带,是因为空气堆积下沉形成的,D错误。4.B 读图可知,①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应为赤道低压带,且由图中各风带的风向均向右偏转可以判断,此半球为北半球,当①气压带在此半球分布面积最小时,即赤道低压带完全移动到赤道以南时,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季,我国东部正值少雨季节,A错误;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正值当地夏半年,此时草木茂盛,B正确;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上海和广州都位于北半球且上海较广州纬度高,故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上海小于广州,C错误;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哈尔滨正午太阳高度并非达一年中最大值,D错误。5.C 该图示意南半球某大陆西海岸的风速变化,此时30°S到40°S间风速最小,说明该纬度区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由此判断此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偏南,所以该月份应为1月,B、D错误;根据图中风速变化的纬度范围,对比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纬度范围,可判断该大陆不是非洲大陆,应为南美洲大陆,A错误、C正确。解题关键 气压带和风带的气流运动形式不同:气压带气流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方向上的风力较弱,低压带和高压带均是如此;风带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上升和下沉均较弱。6.C 由上题可知,该月份乙地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速小;丙地此时受西风带控制,沿海地区地势平坦,风速大,所以影响乙、丙两地风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C正确。乙、丙两地都位于大陆西海岸,因此两地的海陆位置和地形差异均不大,B、D错误。乙地气压高,但风速小,A错误。7.D 同一时间,夏季和冬季因半球不同而不同,不说明半球的季节,是无法判断赤道低压带的移动规律的,故A、B错误;读图可知,太阳直射点移动到最南和最北位置对应的时间比赤道低压带移动到最南和最北位置对应的时间早,这说明赤道低压带的移动滞后于太阳直射点,C错误、D正确。8.B 图中显示,在北半球,赤道低压带可移动到16°N,在南半球仅移动到5°S左右,即赤道低压带在北半球的移动幅度远远大于南半球,主要原因是北半球陆地面积显著较大,海陆面积比较低,陆地比热容远远小于海洋,热赤道(指每一经圈上平均温度最高的各点的连线)可移动到较高纬度,赤道低压带随之向北大幅度移动;相反,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热赤道的纬度位置较低,赤道低压带南移幅度受限,B正确。1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